青春期教育案例

发布时间:2018-12-13 04:05: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青春期教育案例:

女性的自我保护

   【主题】

   青春期少女的自我保护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增强青春期少女的保护意识,树立自尊自爱的观念。

   2、学会必要的自我保护技巧,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活动形式】

   案例分析,讨论交流。

   【重点难点】

   1、重点:帮助青春期少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难点:学会防卫技能。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学习《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中的有关内容。

   2、要求学习收集青春期少女自我保护的典例一个。

   【活动过程】

   1、引入课题。

   幻灯呈现案例(一):小刘父亲的朋友,她称之为王叔叔,带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前来拜访,小刘见是老熟人,开门让他进来。王见小刘的父母外出不在家,眼镜盯住小刘似笑非笑,对她动手动脚,拍背,摸头发,抱一下,亲一口,还把手伸到小刘的衣服里。小刘的神经高度紧张,一心想着怎么躲开他。这时小刘的父母回来了,小刘心想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父母,可又一想他是爸爸的好朋友,爸爸做生意时还借了他的钱,爸爸妈妈会相信吗?万一真吵起来,闹出去,对我的名声也不利呀,心里矛盾得很。

   2、讨论案例

   那个王叔叔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小刘同学怎样才能摆脱目前的烦恼?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求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大体可形成以下共识:

   讨论结论:

   1)那个王叔叔的行为举止太过分,属于性骚扰行为,不像一个长辈对朋友女儿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应予以制止。

   2)小刘的胆怯、多虑和沉默也许正促成了那个王叔叔的胆大妄为,小刘的一再忍让,反被他看成有机可乘。

   3)小刘害怕和躲避是不可能阻止他的越轨行为的。

   4)小刘可以找个机会与那个王叔叔认知严肃地谈一谈,表明不喜欢他“动手动脚”,希望他有所收敛。

   5)如果警告后仍不悔改,应求助于父母,要相信父母。

   6)如果告诉父母仍无济于事,可根据青少年保护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向市、区青少年权益保护部分,乃至公检法等执法机构寻求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7)好名声是靠勇敢和自我保护而获得的。如果受害者怕害人者,只会使害人者更嚣张,受害者更遭殃。

 3、呈现案例(二)

   案例:夏日的夜晚,初三女生朱某穿着轻薄坦露的时装,只身路过小南门附近的一老式石库门门口时,见一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孩,正在门前哼着“糊涂的爱”小调。朱某平时十分喜欢这首歌,便故意放慢脚步,还不时回眸窥视男孩。男孩上来搭讪,邀朱某去玩卡拉OK,朱某拒绝,男孩说,夜深人静,送你回家,我做你的哥哥,保护你。

   朱某见同班女生都有“阿哥”,一旦遇到被人欺侮时,就会有“阿哥”撑腰,朱某见他潇洒、魁梧,就答应了。男孩拥住她,对她动手动脚,路途遇上行人,经过商店,她不敢喊叫,被男孩挟持到僻静的弄堂里,受到强暴,她在哭泣。

   教师评论:性骚扰、性侵害,对女性产生巨大的心理伤害,是令女孩烦恼的问题,根据上述案例和你们收集的有关资料,探讨女性的自我保护,特别是如何性自卫。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归纳)

   4、总结一些女性自我保护的技能、技巧和应付策略。

   1)要自尊自重,洁身自好,仪表端庄,作风正派。不轻佻,不挑逗,不穿性感的服饰。

   2)有智有勇,对付流氓伎俩。搭讪(心理试探),纠缠(动手动脚的借口),跟踪(寻找袭击的机会),威胁(迫你就范),这是非礼的前奏,对付的办法是:

   ① 神态自若,态度冷峻、自信,两眼迫视对付,对挑衅不理睬,不畏缩,不急步跑掉,使他知道你是一个正派的女子,你是不好惹的,从而打消其邪念。

   ② 对非礼的环境保持警惕,不单独与男人在一起,不走僻静的道路,夜深人静出门应有亲人陪同,或选择灯火明亮人多的道路。

   ③ 积极寻求帮助。抓住非礼者的心理恐惧,以正气战胜之。路遇流氓非礼,挺胸向前,是对他们的威胁。若有路人,还可叫“叔叔(阿姨),你来接我了”,起震胁作用。稳重地回头走,使之感到你在叫人。要尽快摆脱跟踪,到商店、工厂借打电话给亲人,或报告,或求助。

   ④ 无惧无畏,对付暴力。遭到袭击,大声呼救,奋斗拼搏;可以用发夹、剪刀刺对方其头部。没有工具,可以咬住对方的脸、手,抠住不放,迫其松手。对待威胁,要针锋相对,他说“你反抗就打死你”,你就应说“我送你进班房”。也可行缓兵之计,乘其不备,猛击或死死捏住其睾丸,使其丧失攻击力。

   ⑤ 记住特征,及时报案。报案,不仅使坏人受到警告、处罚,还可以保护自己,使他下次不敢再犯。

   5、小结。

1)同学们要认真学习《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中的有关内容,依法维护自己的身心安全,与侵犯自己的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

   2)严格要求自己,仪表端庄,作风正派,行事稳健,不吸烟,不酗酒,不逃学,不逃夜,不轻信他人甜言蜜语等,自觉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做一个意志坚强、洁身自好的女中学生。

【思考题】

   1、儿童、青少年性侵害的误解与事实有哪些?

   2、性侵害对受害者的影响有哪些?

   3、性防暴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误解(1):施虐者大多是陌生人。

   事实:施虐者不只是陌生人,有不少是熟识者。熟识者占有1/2以上比例,包括了父母、兄弟姐妹、继(养)父母、叔伯、长辈、兄姐的朋友、邻居等。

   误解(2):施虐者都是男性。

   事实:施虐者那女性别都有,以男性居多。

   误解(3):只有女性才会受到性虐待。

   事实:受害者不全是女性,男性也会遭受性虐待

   误解(4):施虐者是以暴力施行性虐待。

   事实:施虐者不一定使用暴力,有时是以贿赂、哄骗、爱或情感为手段。

   误解(5):施虐者是中上年纪、缺乏性关系的人。

   事实:施虐者有时是比受害者稍年长的人,如(堂、表)兄姐、朋友等。

   误解(6):施虐者是社会地位低下阶层的人。

   事实:性虐待行为在各种社会阶层、居住地区、宗教或种族都会发生。

   误解(7):施虐者的外貌让人一看便觉得,他(她)有性虐待的倾向。

   事实:施虐者不一定有肮脏、猥亵的外表,有时是文质彬彬或道貌岸然者。

   误解(8):施虐者是为了发泄性欲而有此虐行。

   事实:施虐者不一定为满足性欲而施虐,大多是为满足权力感或消弭生活上的压力及挫折。

   误解(9):施虐者大多是身心有障碍的人,如精神疾病或智能不足者。

   事实:只有少数施虐者是身心障碍者

   2、见教案中:

   国外研究部分

   (一)性伤害后的立即症状

   (二)长期性之影响

   台湾研究部分

   (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四)不良的性反应

   3、见教案中

   1)警觉高危险时间、地点,做适当的防范:儿童、青少年严重性侵害行为的发生,以下午及早上为高危险时间,公园及高中为高危险地点,父母、老师应加以注意防范。

   2)教导儿童、青少年认知身体自主权的概念:隐私处在未经个人同意下,可以拒绝任何人甚至亲人任意碰触、抚摸,及早建立尊重自己和他人隐私之意识与观念。

   3)教导儿童、青少年认知亲友或陌生人不同含意的碰触,区分好、坏及性含义的触摸,教导如何拒绝不合宜的触摸

   4)教导儿童、青少年在受到性侵害时,如何求助、以及求助之渠道:合宜的性防暴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警觉性,减低受害几率;另一方面也需提供正确的性教育,加强两性之间彼此尊重的意识与观念,以减少为了“可能加害者”的产生。

   5)推动大型活动,提高对性骚扰、性侵害事件的警觉及意识:纠正社会对性侵害事件错误的观念,避免社会大众的无知造成受害者的再度伤害,并举办预防性侵害座谈,提供大众预防的正确观念。

   6)建立处理性骚扰、性侵害之正式渠道,以协助受害者,得以在受害后,获得及时与适当的保护及处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845ba9a700abb68a982fbab.html

《青春期教育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