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2178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究古代汉语虚词
作者:杨毅华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
要:在古汉语中既可作兼词,也可以作代词及语气词等,但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意义及作用;作兼词主要位于句尾,作代词或语气词可位于句尾,也可位于句中;可充当补语、宾语和状语。本文探究了的各种用法,并对不同的用法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焉;兼词;代词;语气词;辨析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90-04 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意义多样,用法灵活,有时是兼词,有时是代词,有时是语气词,有时还可以是助词;其在句中的位置也不定,可以位于句子末尾,也可以位于句子中央。特别是位于句尾的作兼词时,各家的解释也不尽一致。如对《郑伯克段于鄢》:制,严邑也,虢叔死焉死焉的解释,王力先生主编的教材解释为死在那里,许嘉璐教授主编的教材解释为死在这里。焉,于是。荆贵生讲授主编的教材解释为焉,指示代词兼句尾语气词,在那里。这些教材中对的解释都是兼词,但兼有的词性及意义解释有所不同。那么作兼词时究竟兼有哪些用法,对的不同用法应该怎么辨别,就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一、位于句尾时,的词性及意义 (一)作兼词
位于句尾经常用作兼词,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意义,根据指代对象的不同,相当于于此于彼于是于之,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用法。其中是介词,主要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事物或人物,相当于等;指代地点,意义是这里这方面那里指代事物;代人物,意义随文翻译。例如:
1)夫人朝夕退而游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例(1)~(3)中的分别用于动词后,相当于于此引进地点,可译为指代地点,译为这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
5)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 6)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 7)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8)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例(4)~(6)中的位于动词后作补语,相当于于彼代地点,可译为在那;例(7)(8)中,位于动宾结构后作补语,也相当于在那里 9)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礼记·大同》) 10)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身主》) 11)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
12)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13)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例(9)~(11)中,相当于于是是介词,引进一定的范围,代事,可译在这方面。例(12)(13)中,也相当于于是分别指代,译为在老虎上在这件事上。
1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15)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论语·子路》) 16)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
17)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滕文公上》) 18)祈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转·襄公3年》)
例(14)~(16)中,相当于于之引进对象,代人,可译为在他们向他们和他。例(17)中的相当于于之引进对象,陈相,译向陈相学习。例(18)中,相当于于之指代祈奚,译为向祈奚问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例各句,都是兼词,分别相当于于此于彼于是于之在什么情况下相当于于此于彼于之,可以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当指代的对象离说话人近时,相当于于此,离说话人远,相当于于彼,若指代的对象是人或事,就相当于相当于于之于是。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作兼词,应解释为介词兼指示代词比较恰当。其它教材在这些句子中对的解释,也是兼词,但兼有的词性和意义一般为代词兼语气词。如王力版教材对例(18)解释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问嗣焉等于说问嗣于祈从这一解释看,相当于于祈奚,可用于之替换一下,表示询问的对象,译祈奚问嗣焉意思是向祈奚问嗣。句中出现了介词和代词,并没有出现语气词,所以,不应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而应该是介词兼指示代词。又如例(7中,王力版教材对的解释是在那里,其中是介词,那里是代词,这也说明该相当于于彼,是介词结构作补语,若解释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同在那里的解释相矛盾。因为,在那里只有介词跟代词的意义,而没语气词的意义。故作兼词,解释为示代词兼语气词不恰当,应该是介词兼指示代词更妥。
此外,兼词相当于于之,除了上举各义外,介词还可以用来表比较,相当于,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对象。例如:
19)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转·宣公二年》) 20)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21)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中山狼传》 22)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礼记·缁衣》)
例(19)~(22)中,都相当于于之分别指代前面提到的人和事,表比较。如例(20)可译为天下没有什么国家比晋国更强大了
有时,于之的代词性会消失,只有介词的作用,因为其所指代的内容上文没有出现,而是放在了后。因此,其代词的指代作用就没有了。试比较《孟子·尽心下》: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这句中,位于句中,代词指代的表比较的内容前面没有出现,而是出现在后面,此时的就只相当于介词,表比较,译为。而上举各例也可变成善莫大焉过而能改天下莫强焉晋国不详莫大焉夫人有恩而背之等,若这样,这些句子中的也只有介词的作用和意义。 (二)作代词
的介词性减弱,只有代词的意义,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例如:
23)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左传·公三十一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5)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6)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孟子·许行》) 27)公辞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8)今近焉,请以遗之。(《左传·宣公二年》)
29)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例(23)~(25)中,用于动词后,代物。例(26)中,用于动词后,代事。例27)~(29)中,用于动词后,代人。 (三)作语气词
的代词性和介词性都消失,即作语气词,一般位于句末,表示感叹、疑问或肯定等语气,可不译,或译为等。
30)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孟子·滕文公上》) 3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32)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33)女罪之不恤,而又何请焉?(《左传·昭公二年》)
3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35)击之,必大捷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37)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38)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晋语》 例(30)(31)中,表感叹语气,译为。例(32)~(34)中,表疑问语气,译为。例(35)~(38)中,表强调或肯定的语气,译为 作语气词有时还可和其他语气词连用,表示强调。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9)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40)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41)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北门》)
例(39)中,和语气词连用,表陈述肯定的语气。例(40)(41)中,连用,表感叹语气。 (四)作助词
黏附于一些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意义跟作词尾的相同,译为“……样子 42)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4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4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4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46)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中山狼传》)
这些句子中,用于形容词性的叠音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如例(42义为美美的样子
二、位于句首或句中时,的词性及意义 (一)作兼词
兼有介词和疑问代词的作用和意义,相当于于何。其中是介词,主要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事物,相当于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哪儿等。 47)仲尼焉学?(《论语·子张》)
4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36年》)
49)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50)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47)中的焉学,王力版教材注释为从哪里学,从中可看出,相当于于何位于句中作状语。例(48)(49)中,也相当于于何代地点,表示从哪里哪儿,分别位于句中或句首,作状语。例(50)中,位于句中作状语,表示在哪里义。
(二)作疑问代词
作疑问代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表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等。例如: 51)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52)焉用亡郑以倍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5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上》) 5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55)夫子焉不学?(《论语·子张》)
56)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
例(51)~(53)中,用于句首作状语,表反问。例(54)~(56)中,用于句中,作状语,表反问。 (三)作助词
第一,用于动词和前置的宾语之间,表示结构,相当于结构助词无实义,可以不翻译。
57)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58)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例中,均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起结构作用,也有人称这种用法的为代词,用于句中复指前置的宾语,但我们认为,应该是助词,帮助把宾语提前更恰当。 第二,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实义,有时可以翻译为 59)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前赤壁赋》) 60)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1)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史记·范雎列传》)
以上各例中,均用于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说明意犹未尽,还有话接着往下说,可不译。
三、作兼词和作语气词的辨析
1.句法功能不同。作兼词,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词性及意义,一般位于动词后作补语,如例(1)~(18)各句中,分别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于此于彼于是于之,用于动词后作补语;而作语气词,可用于动词后,也可用于形容词后,如例30)~(41)中,在句中不作句子成分,只表示一定的语气。因此,若用于动词后作补语时,是兼词,反之,不作任何句子成分,就是语气词。
2.“作语气词可以跟其他语气词连用,此时,它的介词性和代词性均消失,变成语气词。而作兼词的没这种功能,句尾一般没有其他语气词。所以,当和其他语气词连用时,是纯粹的语气词,语气的重点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3.句中谓语动词由存在动词等充当,且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已经出现,句尾的作语气词。因为,既然指代的内容已在句中出现,那么就不必再重复指代了,所以,句尾的指代作用就消失了,只作语气词。例如: 62)南方有鸟焉。(《荀子·劝学》) 63)梁之上有丘焉。(《钴鉧潭西小丘记》) 64)殽有两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65)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孟子·梁惠王上》) 66)至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列子·汤问》)
例(62)中,指代的对象是南方,而南方在句中已经出现,的指代作用减弱,变成纯语气词。否则,若是兼词,就相当于于彼,那么此句就要翻译为南方有一只鸟在那里,这样,句意就显得重复,反而不通顺了。其余各例中,句首的主语代替了的指代作用,即为语气词,可以不翻译,若译为在那里,反而让人觉得啰嗦不通。 4.在表示感叹、疑问、强调、肯定的句子中,句尾的用作语气词。因为在这些句子中,看不出的代词性和介词性,只是表示各种语气,所以就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例如 例(30)(31)中,表感叹语气,译为。例(32)~(34)中,表反问,译。特别是(37)(38)两例,更能说明其作语气词的用法,这两句的句子结构是平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例(37)上一句句尾用,后句用,例(38)上句句尾用,后一句用,说明它们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语气词,为避免行文重复,故用了不同的字表示。 四、作兼词和代词的辨析
1.“作代词,可以指代事物、人物,也可以指代地点,还可以表示疑问,既可用于句尾,也可用在句首或句中。作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时,一般用于句中动词后直接作宾语,出现在句尾,例如例(23)~(29)。但偶尔有作指示代词位于句中的,例如《中山狼传》:木无知,叩焉何益?作疑问代词一般用在句首或句子中间作状语,它们的语法功能不同。 2.作兼词时,兼有指示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主要出现在句尾。除此,作兼词的有时也可以位于句中,但兼有的是疑问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相当于于何,是介词结构作状语,一般表示询问,跟作疑问代词的的用法也不同,例如例(46)~(49)。作疑问代词一般位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反问,如例(51)~(56)。二者无论是意义或语法功能都有所不同。 五、结语
综上所述,的用法是很复杂的,词性多样,意义也很灵活,本文通过对虚词的综合研究,说明最基本的用法是作兼词,是介词兼指示代词,而解释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不甚妥当。作兼词的和作代词及语气词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我们要学会辨别并能正确区分它的各种用法。总之,对于句尾的,首先应该把它当作兼词解释,当它作兼词的意义讲不通时,再考虑其他的用法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许嘉璐.古代汉语(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荆贵生.古代汉语(上册)[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荆贵生.荆贵生语言文字论文集[C].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8730ef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4.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