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发布时间:2016-09-19 15:46: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美好境界。

留住乡愁

2015-03-22 17:22:08   |   来源:人民日报   |   编辑:刘维靖   |

原标题:留住乡愁

  中央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有文章诗意地定义:是孩提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中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世代相传的共同记忆。记得住乡愁关注的是农村居民居住的美学问题,也就是他们能否在居住环境里有认同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的问题。

  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过程中,一些新农村的建设模仿了城市建设的形式,传统的乡村房屋被推毁,农民被以迁村并点的方式集中起来,无论是秀美的江南水乡,还是质朴的西北农村,都模式化地设计了密集的仿城市联排别墅的现代建筑群,还有面积宽广的文化广场,以及用来提升农村文化生活的娱乐室和活动中心。由于许多规划并没有深入实地考察农民对设计的需求,水泥文化广场往往变成了晒谷场,文化娱乐室往往变成了堆放杂物的闲置房,那些照搬城市的休闲公园则变成了鸡鸭鹅嬉戏的乐园。这样的新农村建设让本来形态丰富的各地乡村景观变成了千村一面的模式化设计,显然,新农村环境和住宅建设的政策在某些地方被简单化地执行了。

  在传统的农村,建筑样式和建筑风格经过了历史的沉淀都极具当地特色,村落建筑不是依山而建就是临水而居,房屋错落有致,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环境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关系。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项改善农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惠民工程,还应该体现出对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的尊重。新农村规划应该探究地方的历史及其演变,详细考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对农民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要有基本的认知,而不是拿来某种规范式的乡村建筑模式和生活方式生搬硬套,或者随意地把城市的建筑样式,甚至西式的居住方式和审美观念强加给农民。新农村规划除了满足农民现代化的物质居住需求、便于政府管理的功能要求,还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留住广大农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中国的农耕时代历史悠久,形成了极富特色的耕读文明。由于地域环境不同,各地农村都有地域文化特色浓郁的农业景观,呈现出不同的魅力,因此在南方可以享受到水乡的秀美,在北方可以感受到高原的壮美,在山乡可以体会到黄土的醇美。这些景观既是当地居民的栖居环境,也是他们的精神所系。

  广大农村还保留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在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性的生活方式中传承至今。这些民俗活动同样是一代代农村居民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记忆,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生存的根和精神归属。新农村设计应该为这些民俗活动提供生存的环境和传承的可能。

  另外,新农村设计在建筑上应该让居民产生对新的建筑形式的认同感,而非简单化解决居住现代化问题。中国许多农村保留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原型,如南方的徽派民居和北方的四合院都是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的经典;闽南的土楼和西北的窑洞对于当今的绿色和可持续建筑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这些建筑都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在长久的历史中形成的。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兴建新房子,只注重建筑是否整齐划一,用所谓的现代住宅替代了本土的原生态建筑,不但对中国乡土建筑文化造成破坏,不适应当地气候、与生活方式不契合的建筑设计也难以给居住者带来舒适、持久的宜居感受。

  除此之外,中国广大农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但是几千年来顺应自然的美景,更体现着对地域生态的尊重。如果在新农村建设中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代之以集中式的环境绿化和美化,甚至引进外来的物种,极有可能带来农村多样化生态环境的破坏。

  诚然,对于中国这样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说,没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让农民一味地坚守在破败的农村,过着远离现代文明的生活,显然也是不可取、不公平的。一些规划者和设计师也许会认为,新农村的设计应该附和新一代农民的审美观念,满足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因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些农民进城打工后感受到了现代的工业文明,观念和审美也发生了变化,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成为新一代农民的选择。但是,作为决策者和设计者,还应该看到这种变化存在的局限性:他们在城市里奔忙,对于都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的理解并不全面,因此,他们的变化是一种进步,但有时还缺乏好恶的甄别能力,甚至向往的仅仅是城市生活中那些表面的繁华和气派,在农村复制时常常呈现不成熟的美学观念。新农村设计不应是对他们此时的审美品位的迎合,而应该具有前瞻性、引领性,从保护广大农村丰富的文化和生态出发,重视居住的美学问题,实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共生与融合,让居民们在新的家园里可以更惬意地栖居。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村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乡愁是一种回不去的美丽,是一种可能失去的美丽。留住乡愁,关键是要留住过往曾经的美丽。

让绿水青山系住子孙的乡愁

郭俊奎 

2015012215: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在位于洱海边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调研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122日《人民日报》)

乡愁是什么?有作家说,是孩童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中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世代传承的共同记忆。但现如今,在急功近利的发展观诱导下,很多农村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污染“上山下乡”,河流“鱼肚翻白”,土壤“中毒日深”……千疮百孔的村庄、污水横流的山川,怎能唤起人们的乡愁!所以,笔者觉得,习总书记“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新农村建设也好,城镇化建设也好,不能以扼杀乡愁为代价。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指示,不是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买断农民田地后盖楼炒房,而是要着眼改善农民的生活,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符合农村的实际,要把绿水青山保留下来,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让一条河、一棵树、哪怕是村口的一座桥,都能永远成为我们的“乡愁”。

农村、农业要发展,科技推广是关键,但绝不能滥用科技扼杀乡愁。近年来,一些农村片面追求高产、超产,超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严重污染了农产品,而且,导致了土壤严重的板结、酸化和土质的恶化。特别是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等渗入地下后,严重影响了人畜饮水。因此,要留住青山绿水,必须科学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相映成辉,让我们的乡愁像酒一样口味甘醇、回味绵长。

我们常说,农村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就是要尊重人的选择,让人们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所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还必须尊重民意,绝不能用强迫命令扼杀乡愁。不要搞大拆大建,而应科学推进老村改造:不填河塘,不砍树木,不刻意取直道路,尊重村民的生活方式,体现农村的自然性、 空间性、传统性和休闲性。将现代生活设施融入传统村庄,既保存乡村风貌,又满足村民现代生活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乡愁”存续于民族文化基因,让子孙后代避免成为现代化路途上迷失精神家园的孤魂野鬼,让唯一没有灭亡的古老文明不被灭亡……

人民日报观察者说:农村要留得住乡愁

刘学

201403190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近年来,人口流失和生活方式转变正在使乡土文化趋于解体。一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村庄人去屋空,流传千百年的民俗、手艺濒临失传,县志、村志等乡土文献整理无人问津,乡村文化设施老旧短缺,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抬头……凡此种种,让人说到乡愁时,甜蜜中充满着苦涩。肥东县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的方式持之以恒开展农民文化月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生活,而且用文化凝聚了人心、增加了乡村生活的吸引力,值得肯定。

  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农村要留得住乡愁,必须重建乡土文化。众所周知,农村文化较城市落后,主要源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当下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建设,要义就是弥合城乡发展鸿沟,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就乡土文化而言,既要按照农村的人口结构和经济水平来确定文化供应的内容,在送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因地制宜种文化,也要大力挖掘和传承积淀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村庄文化。

  文化的生成和传承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缓慢过程。因此,农村要留住乡愁,不仅有待于各级政府在人、财、物的长期投入和规范建设,更需要我们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懈的发掘和弘扬。


  《 人民日报 》( 20140319 14 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88ee5054693daef5ff73d1f.html

《留住乡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