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型分类及答题技巧

发布时间:2020-07-19 22:07: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歌鉴赏题型分类及答题技巧

——最好的巧劲,最大的捷径

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诗歌答题模板)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与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与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就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您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一、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或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景:此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

境:渲染了(孤寂,凄清,喜悦)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例如: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室,故故满青天。

爽与风襟,高当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此诗描绘了春夜的月下景色,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安的凄凉伤感之情。

诗歌鉴赏- ---杜甫

①作者通过咏月抒发了哪些感情?

②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一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万里”一词,a、突出空间范围之广,b、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c、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二、分析诗眼

提问方式:某一句诗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春夜喜雨》中的“喜”)

答: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还原到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所传达出的意境或感情。

例如:第三句(颈联)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危石,日色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鸣、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而显得阴冷;“咽”与“冷”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烘托了幽深孤寂的景象。

三、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点明表现手法;阐释手法在句中就是怎样运用的?

写出作用(烘托了或表达了、、、)。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怀古伤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2〉描写手法:

1,衬托—正衬;

反衬: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或反衬人物内心活动。

2,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3,白描、对比;

4,动静结合;

〈3〉修辞手法:

1,用典:含蓄凝练、丰富内容、富于文采;

2,比喻:写出本体的相似性;“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3,比拟:含蓄凝练;

4,夸张:强调突出;

5,对偶:含蓄凝练。

四、分析主旨型

(1)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与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2)边塞征战诗: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与草菅人命;

讽刺军中苦乐不均,表对战士的同情;

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征人念远思归、思乡怀亲;

憧憬美好生活、向往与平;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奋勇杀敌、以身许国; 描写塞外生活艰苦;

(3)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感慨身世,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追慕古贤,表对古人缅怀之情,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怀古伤今,讽刺社会现实;

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常用手法:用典;

(4)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5)咏物抒怀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就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与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五、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此诗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风格、艺术)?

答:点明语言特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写出其表达效果。

〈2〉叠词的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3)以景结情的作用

问:这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 (唐代著名诗人 ,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称“元与体”。)

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窗。

答:以景结情写了暗夜中的风吹着雨,拍打着冰冷的窗户;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惋惜与担忧,以及悲愤,感情浓郁而深厚结句以景结情,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提问方式:某词就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就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就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就是什么?您就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就是“惜别怀远”诗歌的主旨正就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就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就是全诗的关键、

比较评价

提问方式:

答题思路: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就是“愁热”却呈现爱喜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注释:

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侬——第一人称代词,我。多见于古诗文。

披襟--敞开衣襟。拦得--挡住,承受。

碧伞-指荷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

(1) 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在微风中摇曳着它那婀娜的身姿。头,轻轻地摇摆着,带着对生命的喜悦,仿佛在轻声哼着小调。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滚动晶莹的露珠。小小的荷花抬着它那张小巧的脸,感受温暖的阳光。清风拂过它的脸庞,它好似一个害羞的女孩儿,躲藏在田田的叶子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像一粒粒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也像天上眨眼的繁星,那么美丽!空气中弥漫着的就是荷花散发出的阵阵馨香,让人们为它驻足,为它迷醉。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诗人不禁感叹道。

(2)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乘凉。池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了”。诗人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凉风。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就是害怕天气的炎热,低着头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呢!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

(其一)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教材相关作品《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翻译 一阵西风吹过,小草摇曳着婀娜的身姿,向我点头致意,我的衣襟也被风儿兜满。在这闷热的傍晚,池塘里的荷花也热得发愁吧,此时她们一起将美丽的面庞深深地躲藏在碧绿的叶伞下。

江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

②馘(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记功。

③治安:贾谊曾给汉文帝上《治安策》。

8.从全词瞧,“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8、(5分)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9、(6分)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 ② 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 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每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海旅次 曹松①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尽,郭里残潮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①、曹松,晚唐诗人,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就是她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8.颈联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答:

9.请简要赏析“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这一佳句。(4分)

答:

参考答案:

8.选用了“晓角”“晨霜”“残潮”“明月”四个意象,营造了凄清的意境,融入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归思

9.尾联把归心比喻为含苞待放的百花,每到春天她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生动贴切的表现出诗人纷乱强烈、难以遏止思归之情,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心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89ab51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2a.html

《诗歌鉴赏题型分类及答题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