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铁凝印象 汪曾祺
四次作代会期间,有一位较铁凝年长的作家问铁凝:铁凝,你是姓铁吗?”她正儿八经地回答:是呀。这是一点小狡狯。她不姓铁,姓屈,屈原的屈。我不知道她为什不告诉那年纪稍长的作家实话。姓屈,很好嘛! 她父亲作画署名铁扬,她们姐妹就跟着一起姓起铁来。铁凝有一个值得叫人羡慕的家庭,一个艺术的家庭。铁凝在一个艺术的环境长大的。铁扬是个不凡的画家——铁凝拿了我在石家庄写的大字对联给铁扬看,铁扬说了两个字:不凡。我很喜欢这个高度概括,无可再简的评语,这两个字我可以回赠铁扬,也同样可以回赠他的女儿。铁凝的母亲是教音乐的。铁扬夫妇是更叫人羡慕的,因他们生了铁凝这样的女儿。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屈铁凝。上帝对铁扬一家好像特别钟爱。且不说别的,铁凝每天要供应父亲一瓶啤酒。一瓶啤酒,能值几何? 但是倒在啤酒杯里的是女儿的爱!
上帝在人的样本里挑了一个最好的,造成了铁凝。又聪明,又好看。四次作代会之后,作协组织了一场晚会,让有模有样的作家登台亮相。策划这场晚会的是疯疯癫癫的张辛欣和《人民文学》的一个胖胖乎乎的女编辑,-----对不起,我忘了她叫什么。二位一致认为,一定得让铁凝出台。那位小胖子也是小疯子的编辑说:女作家里,我认为最漂亮的是铁凝!”我准备投她一票,但我没有表态,因为女作家选美,不干我这大老头什么事。 铁凝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两腿修长,双足秀美,行步动作都很矫健轻快。假如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形容铁凝的体态,只有两个最普通的字:挺拔。她面部线条清楚,不是圆乎乎地像一颗大香白杏儿。眉浓而稍直,眼亮而略狭长。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精精神神,清清爽爽的,好像是刚刚洗了一个澡。我见过铁凝的一些照片。她的照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露齿而笑的。不是巧笑倩兮那样自我欣赏也叫人欣赏的巧笑,而是坦率真诚,胸无渣滓的开怀一笑。一类是略带忧郁地沉思。大概这是同时写在她的眉宇间的性格的两个方面。她有时表现出有点像英格丽·褒曼的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有一张放大的照片,梳着篷松的鬈发(铁凝很少梳这样的发型),很像费雯丽。我当面告诉铁凝,铁凝笑了,说:又说我像费雯丽,你把我越说越美了。她没有表示反对。但是铁凝不是英格·褒曼,也不是费雯丽,铁凝就是铁凝,世间只有一个铁凝。
铁凝胆子很大。我没想到她爱玩枪,而且枪打得不错。她大概也敢骑马!她还会开汽车。在她挂职到涞水期间,有一次乘车回涞水,从驾驶员手里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后排坐着两个干部,一个歪着脑袋睡着了,另一个推醒了他,说:快醒醒!你知道谁在开车吗?——铁凝!”睡着了的干部两眼一睁,睡意全消。把性命交给这么个姑奶奶手上,那可太玄乎了!她什么都敢干。她写东西也是这样:什么都敢写。
铁凝爱说爱笑。她不是腼腆的,不是矜持渊默的,但也不是家雀一样叽叽喳喳,哨起来没个完。有一次我说了一个嘲笑河北人的有点粗俗的笑话:一个保定老乡到北京,坐电车,车门关得急,把他夹住了。老乡大叫:夹住俺腚了! 夹住俺腚了!”售票员问:怎么!”——“夹住俺腚了!”售票员明白了,说:北京这不叫腚。”——“叫什么?”——“叫屁
股。”——“!”——“老大爷你买票吧。您到哪儿呀。”——“安屁股门!”铁凝大笑,她给续了一段:车开了,车上人多,车门被挤开了,老乡被挤下去了,——‘哦,自动的!’”铁凝很有幽默感。这在女作家里是比较少见的。
关于铁凝的作品,我不想多谈,因为我只看过一部分,没有时间通读一遍。就印象言,铁凝的小说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哦,香雪》一样清新秀润的。清新二字被人用滥了,其实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河北省作家当得起清新二字的,我看只有两个人,一是孙犁,一是铁凝。这一类作品抒情性强,笔下含蓄。另一类,则是社会性较强的,笔下比较老辣。像《玫瑰门》里的若干章节,生吃大黄猫,下笔实可谓带着点残忍,惊心动魄。王蒙深为铁凝丢失了清新而惋惜,我见稍有不同。现实生活有时是梦,有时是严酷的、粗粝的。对粗粝的生活只能用粗粝的笔触写之。即便是女作家,也不能一辈子只是写女郎诗"。我以为铁凝小说有时亦有男子气,这正是她在走向成熟的路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我很希望能和铁凝相处一段时间,仔仔细细读一遍她的全部作品,好好地写一写她,但是恐怕没有这样的机遇。而且一个人感觉到有人对她跟踪观察,便会不自然起来。那么到哪儿算哪儿吧。
1)给第段中加点的字注音:狯:________
2)第段作者认为铁凝像英格丽·褒曼(外国影星)、费雯丽,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第段作者是如何描写铁凝的特点的,请加以分析说明。 4)联系全文,作者从多方面展现了铁凝形象,请加以概括。 【答案】 1kuài
2写铁疑的气质、外貌与英格丽·褒曼和费雯丽相似,表现了铁疑的漂亮和天生的纯净、高雅的气质。同时引出下文,突出铁疑的美、铁凝的性格、铁凝的才华具有她自己的独特性,她是人世间独无二的。
3)动作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叙写铁凝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的动作和后排两个干部的反应,突出其胆量大,表现她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写的个性特点。 4外貌(形象);行事作风;性格特点;作品风格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从近几年的字音考查题来看,一般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字词,其中大部分字词的读音都是我们熟悉的。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重平时积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根据题目类型选择合适的做题方法。如遇生僻字,可结合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进行读音的推断,可结合所在词语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断。狡狯一词是狡诈奸猾的意思,根据语境可知是贬义词褒用。其中字是形声字,从犬,会声,注意不要误读成huì,应读作kuài
2)本题题干中要求分析作者认为铁凝像英格丽·褒曼(外国影星)、费雯丽的作用。英格丽·褒曼和费雯丽都是国际影星,再结合文中语句她有时表现出有点像英格丽·褒曼的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有一张放大的照片,梳着篷松的鬈发(铁凝很少梳这样的发型),很像费雯丽,可知从内容上是为表现铁疑的气质、外貌出众与高雅。后文又说凝不是英格丽·褒曼,也不是费雯丽,铁凝就是铁凝,世间只有一个铁凝,从结构上又引出下文,写铁凝的美不仅在外表,更独特的是其性格和才华,突出她是独一无二的。 3)本文第段内容主要写铁凝胆子很大。具体表现是:爱玩枪,敢骑马,还会开汽
车,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写。文中从驾驶员手里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是正面动作描写;后排坐着两个干部,一个歪着脑袋睡着了,另一个推醒了他,说:快醒醒!你知道谁在开车吗?——铁凝!’睡着了的干部两眼一睁,睡意全消。把性命交给这么个姑奶奶手上,那可太玄乎了! 写他人语言和动作反应,是侧面描写。突出铁凝的胆识。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4)本文具体描写铁凝形象特点的内容是三至六段。抓住这四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并加以概括。段写铁凝长得不高不矮……”,这是从外貌上展现铁凝形象;段写铁凝胆子很大。……她什么都敢干。她写东西也是这样:什么都敢写,这是从胆识或行事作风上展现铁凝形象;段写铁凝爱说爱笑”“铁凝很有幽默感,这是从性格上展现铁凝形象;段写关于铁凝的作品……”,这是从作品风格上展现铁凝形象。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kuài
写铁疑的气质、外貌与英格丽·褒曼和费雯丽相似,表现了铁疑的漂亮和天生的纯净、高雅的气质。同时引出下文,突出铁疑的美、铁凝的性格、铁凝的才华具有她自己的独特性,她是人世间独无二的。
动作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叙写铁凝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的动作和后排两个干部的反应,突出其胆量大,表现她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写的个性特点。 外貌(形象);行事作风;性格特点;作品风格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的辨析主要是辨识并确认汉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正确读法。特别是常见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注意积累和练习。 2)本题考查文中对人物描写采用艺术手法的作用分析,写其他人物主要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用明星英格丽褒曼和蒋雯丽类比,既可以赞美她的美丽,又突出了她不凡的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但是铁凝不是英格丽褒曼,也不是费雯丽,铁凝就是铁凝,世间只有一个铁凝,可见,还能用这两位明星的美貌来衬托铁凝除了美貌,还具有才华。 3)本题考查对语段采用描写手法的分析,注意用词用语和句式特点,以及描写人物的正侧面手法分析。 先总结胆子大,接着连举打枪、骑马、开汽车等几个例子,用语直接简朴,是白描手法;再用其他人的反应来侧面烘托,突出其胆子大的特点,再引出作者真正想突出的内容:她什么都敢干。她写东西也是这样:什么都敢写,塑造出铁凝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形象。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
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3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2)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答案】 1B
2)倒叙。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
3)内容上: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结构上: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解析】【分析】(1B项,结合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分析可知,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是对原文第自然段有关内容的误读。故选B 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作者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自己与艾青的交往。结合文本内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分析可知,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结合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分析,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结合文本最后两节内容分析,以议论作结。 3)结合文本内容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分析可知,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结合文本内容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分析可知,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结构上: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 故答案为:B
倒叙。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
内容上: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结构上: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点评】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本题考查把握倒叙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永远比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旨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
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字,但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她让我明白,做永远比说重要。这么多年来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受到了浓烈饱满的母爱鼓舞。
C.文中写灯燎到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凝聚着作者温暖而艰涩的记忆,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
D.“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虚构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从全文看,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请概括并分析。
3)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任劳任怨(勤劳),母亲总是默默劳作,手脚从不肯停歇。温厚乐观,母亲瘫痪了也只不过为再无法干活而沮丧。深爱儿女,千针百纳给我们做鞋,为我们缝缀衣服。
3内容上: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是孔子教导他生无所息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母亲对我的人生启示,下启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主题上: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发人深思。 【解析】【分析】(1)选项A没有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错,原文说的是: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选项B烈饱满的母爱错,母爱内敛质朴,影响我的是她的勤劳温厚的品质。选项C主要是为了突出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错,主要是表现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我们在默默劳的母亲影响下,都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故答案选D
2)此题从文本内容中可以直接筛选:母亲的可敬之处: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考生可以根据以上文本中的情节,概括母亲的可敬之处即可。

3)从内容上,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段描写从侧面塑造勤劳的形象。从主题上,突出了小说生生不息和勤劳奋斗的主题思想。以上几个方面可以作文考生作答这类试题的参考,总之考生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D
任劳任怨(勤劳),母亲总是默默劳作,手脚从不肯停歇。温厚乐观,母亲瘫痪了也只不过为再无法干活而沮丧。深爱儿女,千针百纳给我们做鞋,为我们缝缀衣服。
内容上: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是孔子教导他生无所息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母亲对我的人生启示,下启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主题上: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发人深思。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照应文章主旨,增强文化底蕴。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回忆母亲,后半部分则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是对母亲的赞美,也引起后文作者思考人生在走向死亡终点的旅程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产生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让文章更富有意蕴。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 周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 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小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你就是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而与牧人毫无关系,然后,他们拍拍屁股,驱车远去,你仍留在牧人身边,谁也带不走你。
在众多的游客和路人当中,有人感觉到一丝惭愧吗?面对你,有人照到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吗?若有,他可能会想到这些。
赛里木湖,人们是多么肤浅又多么自以为是呀,我愿意代替他们向你道歉,说:我们对不起你!
它听也不听。脸上犹自泊着宁静神秘的微笑。
(节选自《伊犁秋天的札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的形成过程如赛里木湖一般,由无数源头不断地汇集而来,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圆而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B.深邃而富有内涵,有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引力;清澈透明,而又将真实与虚幻混杂在一起,让人捉摸不清,这些是赛里木湖区别于思想的地方。
C.文章的后半部分改用第二人称写湖,显得更直接、更亲切、更自然,有助于思想情感的表达,抒发了作者对赛里木湖由衷的喜爱与赞叹。
D.赛里木湖在远离喧嚣之处,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辽阔,爱与牧人相处,喜欢平静生活,坚守自我而又神秘宁静。

2)文中用了哪些对比来突出赛里木湖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3)探究文章结尾处我们对不起你!一句的丰富意蕴。 【答案】 1B
2与海对比,写湖的平凡;与水库对比,写湖的柔和自然;与山对比,写湖的内敛安静;与城市里的湖对比,突出赛里木湖的自在独立;游客、路人与湖的关系跟牧人与湖的关系对比,突出湖的独立而有尊严。
3)游客和路人不能理解赛里木湖的深邃,用喧闹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作者为人们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向赛里木湖道歉;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娱乐消费自然的愧疚自省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解析】【分析】(1B项,这些是赛里木湖区别于思想的地方错误。结合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等分析,融会贯通,由各自领域内的多个支系汇聚而成,自成体系,深邃明晰,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远离喧闹的地方,默默地积蓄沉淀,清澈辽阔。选项内容为赛里木湖与思想相似的地方。故选B
2)结合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你就是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而与牧人毫无关系,然后,他们拍拍屁股,驱车远去,你仍留在牧人身边,谁也带不走你等分析概括对比的内容。特别是对比之后的作用,要答出突出湖的独立而有尊严并不是易事。
3)解答本题,结合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在众多的游客和路人当中,有人感觉到一丝惭愧吗?面对你,有人照到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吗?若有,他可能会想到这些”“赛里木湖,人们是多么肤浅又多么自以为是呀,我愿意代替他们向你道歉等分析,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几个人称指向,是谁,实指意和延伸意是什么;是谁,实指意和延伸意又是什么;对不起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按照以上思路,这道题基本就可以解答出来了。

故答案为:B
与海对比,写湖的平凡;与水库对比,写湖的柔和自然;与山对比,写湖的内敛安静;与城市里的湖对比,突出赛里木湖的自在独立;游客、路人与湖的关系跟牧人与湖的关系对比,突出湖的独立而有尊严。
游客和路人不能理解赛里木湖的深邃,用喧闹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作者为人们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向赛里木湖道歉;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娱乐消费自然的愧疚自省和对
自然的敬畏之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本题中,作者将赛里木湖与海对比,写湖的平凡;与水库对比,写湖的柔和自然等,考试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总结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在文章结尾处,作者写了我们对不起你!是作者为人们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向赛里木湖道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
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我喜欢画家梵高,木心说: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情感基调。

B.“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写出木心的画具有空灵缥缈的特点,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C.详写木心手稿,是为了表现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D.“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这句话句式整齐,用比喻的手法表明木心的语言具有简约、含蓄、有力量的特点。
2)请赏析第7段画线句。
3)文章第11段、第16段都写到梵高,视角和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运用拟人、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寂静、清冷、迷蒙的环境。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特点。表现了木心灵性、洁净、悲伤、苍凉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以及对画家本人的欣赏。
3)第11段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由木心的诗想到梵高的《星空》,意在表明木心如同梵高一样,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第16段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视角写梵高,引用了木心的诗句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意在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和执著前行的坚韧。
【解析】【分析】(1A项,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说法错误,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写出了乌镇水乡迷蒙的特点。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青石板路”“小巷深处突出了乌镇的清幽和古朴。选项中凄清色彩不对。故选A
2)第7段画线句,是写景文字,用的是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手法,其中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寂静、清冷、迷蒙的环境。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联系后文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看,划线句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以及对画家本人的欣赏。
3)第11段,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联系前文木心的经历,如第8段的“‘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可知木心同梵高一样也历经磨难,在此写梵高的创作情况,能表明木心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第16我喜欢画家梵高,明确了自己的感情态度。引用木心说的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视角写梵高,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这距离他19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又表明了木心的执著前行的坚韧。


故答案为:A
运用拟人、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寂静、清冷、迷蒙的环境。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特点。表现了木心灵性、洁净、悲伤、苍凉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以及对画家本人的欣赏。
11段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由木心的诗想到梵高的《星空》,意在表明木心如同梵高一样,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第16段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视角写梵高,引用了木心的诗句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意在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和执著前行的坚韧。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艺术特色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和写作视角的能力。次要人物在文本中主要有牵线搭桥,推动情节的作用;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提示主题,增添魅力的作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启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帐幔,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建筑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是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燕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
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的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漫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义切,后者痛断肝肠。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希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去……着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徐志摩的故居、爱情、诗歌三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徐志摩的形象,且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B.首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出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本文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D.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2)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有韧性;一生追求爱、美、自由;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他是新月派的灵魂。 3文章最后一段,从结构上看,总结全篇,呼应开头,使全文结构紧凑。从内容
上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总结评价徐志摩的人生、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后继者们的影响,突出徐志摩对中国诗歌和世界诗歌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深挚的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分析】(1B项,第一段景物描写,渲染了幸福安详的氛围,而不是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故选B
2)从文本中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悼慢,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等语句可以具体分析徐志摩先生的形象。
3)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本段内容,联系全文,注意从结构、内容和主旨的角度作答。内容上,主要是写站在徐志摩的庭院里想着他的语言,总结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人的影响,如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结构上,本段是最后一段,主要考虑它与前文之间的作用,总结全篇,呼应开头,使全文结构紧凑。主旨情感上,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去这些语句精炼有力度,展现出徐志摩的伟大一生,极其鲜明展现出其诗歌的影响力,突出徐志摩诗歌给中国文学带来的巨大贡献,升华了文本主旨内涵。 故答案为:B
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有韧性;一生追求爱、美、自由;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他是新月派的灵魂。 文章最后一段,从结构上看,总结全篇,呼应开头,使全文结构紧凑。从内容上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总结评价徐志摩的人生、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后继者们的影响,突出徐志摩对中国诗歌和世界诗歌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深挚的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2)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可从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芒句子,概括出第四点;从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燕尔娇宠之至句子,可概括出①③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可概括出第点;他是新月派的灵魂概括出第点;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可概括出第点。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结尾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文本结尾包括:出乎意料型结
尾,戛然而止型结尾,悲剧型结尾,喜剧型结尾。具体作用有以下几点: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本题可从内容与结构二方面进行分析,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使全文结构紧凑,内容上表现主旨。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先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着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妺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一一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
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天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选项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B.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饱含浓情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3)文中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从内容上,体现了收到了通知书,令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但这一分别,将是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的,以幸福的
情节开头,以忏悔的情绪结果,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3不善言辞:默默为收拾行李,暗暗垂泪。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赶上堂兄而早早让读书、发蒙。
【解析】【分析】(1A项,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错误,于文无据,从文中来看,当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主要是为儿子的胜利而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获得成就而感到满足。故选A
2)本题中,从内容上看,第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引起下文第接到通知后引起的母亲的笑和文本第上学母亲的哭;从结构上看,下文就是围绕母亲的笑和哭来叙述,由此可以看出该段有统领全文的作用。其次,第段的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3)根据文中语句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以看出母亲不善言辞的性格特点;文本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爱;文本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可以看出母亲忠厚老实的性格特点;文本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可以看出母亲好强的性格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故答案为:A
从内容上,体现了收到了通知书,令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但这一分别,将是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的,以幸福的情节开头,以忏悔的情绪结果,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不善言辞:默默为收拾行李,暗暗垂泪。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读书、发蒙。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点明题目;开门见山;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交代思路等作用。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
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半农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字和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一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儿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
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释】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指刘半农于198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风凰砖斋小品文》等。
(有删改)
1)下面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回忆了我与刘半农交往的经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刘半农持肯定态度,对半农死之前几年的表现不满。
B.“不错,半农确是浅,对于字,批评刘半农的人理解为思想肤浅,我的理解是其文内无武器
C.“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可见鲁迅对刘半农后来变节继续写陈腐的文言文表达不满。
D.本文是按照现在一过去一现在思路行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缭,既写出刘半农的成绩,也写出半农的不足。
2)下面对鲁迅相关作品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最早的白话小说叫《狂人日记》,作品中的狂人是鲁迅批判的人物形象。 B.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所选的《理水》一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C.《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文章对刘和珍等学生徒手请愿行为不赞成。 D.《坟》《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是鲁迅著名杂文集。 3)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4)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答案】 1B 2C
3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僧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4刘半农出国留学,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刘半农禁称蜜斯之类,刘思想趋于
保守;⑥“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弄烂古文,这是两人疏的最根本原因。
【解析】【分析】(1B项,不错,半农确是浅,对于字,批评刘半农的人理解为思想肤浅,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其中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错误。根据原文,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这是我对刘半农的赞美,是说刘半农的坦率和真诚。B错误。故选B 2A项,作品中的狂人是鲁迅批判的人物形象错误,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所以,狂人不是作者批判的人物形象,而是歌颂的人物形象。A错误。B项,《理水》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错误,《理水》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 B错误。C项,正确。D项,《坟》《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是鲁迅著名杂文集"错误,其中《坟》《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鲁迅的杂文集,《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集。D错误。
3)本段文字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句写作者对他的感情没有变,不管生死;第二句强调憎恶之情也只是朋友间的憎恶。第三四句写出了憎恶的原因:一是我希望刘半农是十年前的刘半农,有益于中国的刘半农;近几年的刘半农令我憎恶,是鲁迅的一种表达方式,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来突出他以前的战绩,以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4)本文是按照现在一过去一现在思路行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缭,既写出刘半农的成绩,也写出半农的不足,作者的感情也是有爱有恶。 故答案为:BC
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僧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刘半农出国留学,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老实话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刘半农禁称蜜斯之类,刘思想趋于保守;⑥“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弄烂古文,这是两人疏的最根本原因。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句段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文学常识主要涉及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重点是作家风格,作品内容、手法、主题及文体特征与常用手法。大多与教材选文有关,学生在学习中对相关重点要有意识记,同时可以结合古诗文、成语、典故的学习予以积累。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解答本题关键在理解朋友的憎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憎恶,通观全文作者的情感态度寻找其内涵,其关切、爱护、惋惜的涵义是看得出来的。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710段,但是要准确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在明确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刘半农与他人对比,及其自身前后对比的基础之上。解答本题从文中所叙事件、所写人物中反映出来的感情倾向入手。由亲到疏在文中是有分界点的,在分界点后依序查找,不难得出答案。问题是要注意解答全面,表达简洁准确。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
我只知道: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那所学校已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有踏足过。
在病房里,两个不相识的病人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岳老师虽说才四十多岁,但早已被疾病带来的伤痛、争吵、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苍白的脸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结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要给小病号上课。虽说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让她妹妹看她时带了一堆书来。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什么都考。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地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质劣,只要感觉稍好一点,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句古诗词,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上百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死活都背不出来。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甚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说是号啕,但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要更多。她自
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可是,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决定转院带他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后差不多一个星期,她几乎每个晚上都耿耿难眠。
深夜,岳老师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地跟我说过,地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要有,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这一晚,当我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难以自禁地,心头涌起了剧烈的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在被开除工作时是生计的弃儿,在终年蛰居的病房是身体的弃儿。同为弃儿,或相遇或分散,就在你我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不光有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
其实,是反抗将你我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世上走过一遭,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过反抗的痕迹。就像此刻,黯淡的灯光反抗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用写写画画反抗着黯淡的灯光。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的手中,一头往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到了那时候,疾病,别离,死亡,不过都是自取其辱。 后半夜,岳老师坐着睡着了。天亮时分,骨病发作,她在疼痛中醒来。醒来伴着突然的离别:小病号的父母接到转院通知,要他们赶紧去北京。九点钟,小病号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可是,那本教材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捏了捏他的脸,挥了挥手,如此,道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岳老师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几分钟后,楼下似乎传来小病号的叫喊声,呆坐的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的叫喊,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叫;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橡管别离!
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号啕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大家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在文中首先出现在小病号的答问中,直至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下旬再次出现,串联起整个故事,使叙述集中而清晰。
B.“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这形象地写出了岳老师的付出与努力的价值,以及她内心所感到的神圣与幸福。
C.作品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比如小病号背不出诗,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一词就写出了小病号对岳老师好管闲事的不满。
D.作品在叙述岳老师和小病号的故事时,穿插写的感受和思考,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坚强和反抗不幸命运的态度,也彰显了作品主题。

2)请对作品中画线的两段话进行简要的赏析。
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3)作品两次描写岳老师的哭,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 1C
2用一连串的动词(或细节描写)描写岳老师对小病号的陪伴和照顾,表现她的坚持、耐心与善良,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用反复的方式描写小病号临离开时背诵诗歌的情景,表现他的成长和对岳老师的理解、感激与依恋,也烘托了岳老师的形象。 3第一次是小病号感到绝望,放弃学习,因为没有唤起他战胜病魔的信心而伤心自责地哭;第二次是小病号离开时背诵自己所教的诗,明白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为小病号的成长而欣慰地哭,为离别而感伤地哭。效果:两次描写,丰富了岳老师的人物形象,凸显了相互关爱,反抗命运的主题。
【解析】【分析】(1C项,对岳老师的好管闲事不满分析错误;是小病号对自己的病的绝望。故选C
2①“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边走边问”“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等连续的动词可看出,岳老师对小病号十分关心,即使自己身体不舒服也始终陪伴他,照顾他,足见她的坚持与善良。②“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小病号连续三次喊出岳老师让他背诵的诗歌,用反复手法,凸显出小病号终于明白岳老师良苦用心后的成长,对岳老师的感激;衬托出岳老师的形象。
3)第一次是因为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死活都背不出来。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说是号啕,但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已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她是为小病号的病而哭泣,也为自己的努力没能让小病号忘记病魔的痛苦而伤心;第二次是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号啕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小病号终于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她为小病号的成长与懂事而哭,也为了他们离别而哭。这两次哭都体现出岳老师善良、关爱他人的人物形象,也突出了主题。 故答案为:C

用一连串的动词(或细节描写)描写岳老师对小病号的陪伴和照顾,表现她的坚持、耐心与善良,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用反复的方式描写小病号临离开时背诵诗歌的情景,表现他的成长和对岳老师的理解、感激与依恋,也烘托了岳老师的形象。 第一次是小病号感到绝望,放弃学习,因为没有唤起他战胜病魔的信心而伤心自责地哭;第二次是小病号离开时背诵自己所教的诗,明白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为小病号的成长而欣慰地哭,为离别而感伤地哭。效果:两次描写,丰富了岳老师的人物形象,凸显了相互关爱,反抗命运的主题。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做这类题先寻找与写作对象或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发掘主旨内涵;再找代词、关键词的同近义词、特殊含义词、深层意义词、修辞词、结构词等;

3)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的原因及效果分析;抓住人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对文章主旨的作用分析;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壮丽的对话。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朋友的。应酬、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苏东坡那一封封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友谊的信息。原来的世界已轰然消失,一代名人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为道义、为百姓、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无法洗刷,无处辩解,就像有些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
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仍有无畏的一面。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髄,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壕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于是,苏东坡刚刚写完,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那阙著名的卜算子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唯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幸好,他还不年老,44岁至48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段提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意在引出自己的观点,强调苏东坡在黄州时期凄苦的生活状态。
B.文中引用苏东坡的书信和作品,更加真实地展示苏东坡的境遇与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C.文中③④段叙写苏东坡在黄州时期感受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断绝了与昔日好友的往来,过着孤独的生活。
D.作者根据历史事实,又展开想象,描述了苏东坡的遭遇和心境,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深切同情和无限敬仰之情。
2)简析文章第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 3)简要分析题目苏东坡突围的含义。 【答案】 1C
2)比喻和排比。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容”“等精神品格的内涵;排比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3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精神人格方面: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真
正走向成熟、从容。文化方面: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解析】【分析】(1C项,曲解文意,不是苏东坡断绝与友人的往来,是友人不肯与苏东坡往来了,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故C错误。故选:C
2)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成熟比喻成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无须声张的厚实,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成熟的内涵和表现,表达了对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欣赏与赞叹。划波浪线的句子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串的比喻,连用七个排比的句式,在多方位多角度诠成熟内涵的同时,也使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3)题目的含义,重在理解突围二字。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从文中来看,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栽史册的文化突围。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是指精神人格方面。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气命的原始意味。他终于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是说经历苦难后的苏东坡真正走向成熟、从容。 故答案为:C
比喻和排比。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容”“大气精神品格的内涵;排比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精神人格方面: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真正走向成熟、从容。文化方面: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类题,需学生仔细阅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征,然后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第段画线句子将成熟比喻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标题的含义的基本能力。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
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此题注意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从精神人格方面、文化方面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青天一缕霞
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样:“①我能连续几个小时眺望云空而不觉厌倦。虽然眺者自眺,飞者自飞,但在久久的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
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比如,当我读了女作家萧红的传记和作品,了解其行藏与身世后,便自然地把这个地上的人与天上的云联系起来。看到片云当空不动,我会想到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没有母爱,没有伙伴,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双手支颐,凝望碧空。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个叛逆的灵魂的契合,他们在荆天棘地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相濡以沫,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了。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深化在青空中,悄然泯没与消逝时,我便抑制不住悲怀,深情悼念这位多思的才女。她,流离颠沛,忧病相煎,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这时,会立即忆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诗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正是这种深深的忆念和所谓因蜜寻花的心理,催动着我在观赏巧云的最佳时节——八月中旬,来到这神驰已久的呼兰,追寻女作家六十年前的岁月。
但是,当我踏进萧红故居,却未免有些失望。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作家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五间正房里。原有的两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这印满了萧红的履痕、泪痕和梦痕的旧游地,如今已盖上了一列民宅。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
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②”,如此而已。云,是萧红作品中的风景线。手稿没有,何不去读窗外的云?
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
对萧红来说,尽管童年生涯是极端枯燥、寂寞的,家园并无温馨可言,甚至经常感到格格不入;但是,就像一首诗中描述的:“③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于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便在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中孕育诞生了。
时代造就了萧红。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接触了世
界近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化觉醒意识。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的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
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同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也许算不上长河巨泊。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碑。
流光似水。如今,那被女作家诅咒过的岁月,远逝了;那没有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的牛马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女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血泪交迸的生死场,已经照彻了灿烂的阳光。
十字街头拐弯处,当年萧红读书的小学校还在。微风摇曳中,几棵饱经风霜的老榆树似在发出岁月的絮语。下课铃声响起,一群闪着澄澈、亲切的目光的活泼可爱的女孩子,野马般地拥向了操场,有的竟至和来访的客人撞了个满怀,随之而喧腾起一阵响亮的笑声。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中的因蜜寻花指作者由喜欢萧红的传记和作品,进而希望了解她当年的生活环境,了解她作品形象的生活原型。
B.萧红故居让作者有些失望,不仅陈列室中没有收藏女作家的一页手稿、一行手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
C.独特的视角、写法,振聋发聩的主题……萧红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清晰的脚印,她也得以长久地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
D.文章结尾处对那群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的描写,不禁让人想到女作家及其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悲惨生活,今昔对比,引人深思。
2)下列诗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将它们填入原文中对应的位置。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C.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文章第段说时代造就了萧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4)本文题目青天一缕霞的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答案】 1B 2CAB
3旧时代的重重压迫,造就了她这个北方人对于生的坚强。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了她打破封建枷锁的勇气。
革命作家、作品的滋养,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化觉醒意识,让她的作品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
飘泊的经历、黑暗的现实,引发了她对乡园、社会更深入的思考。

4天空中流云霞彩的不同形状及运行轨迹,是萧红不幸身世、坎坷命运的写照。 漂泊岁月,萧红把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云霞都幻化为奇思玄想。 如一缕霞光飘然而逝,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我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并能与之取得某种默契,暗示我对萧红的敬重与理解。 【解析】【分析】(1B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内容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分析,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是一种推测。故选B
2)根据对原文文句的把握,第一处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所以第一处诗句: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第二处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说明作家萧红已经远去,所以此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第三处文本内容是: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此处应该填写: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3)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要从时代对萧红的影响上去分析,从原文中可以筛选整合出如下几条:结合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分析,旧时代的重重压迫,造就了她这个北方人对于生的坚强,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了她打破封建枷锁的勇气。结合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分析,革命作家、作品的滋养,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化觉醒意识,让她的作品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结合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分析,个人的经历、黑暗的现实,引发了她对乡园、社会更深入的思考。
4)考生要注意本文是把作家萧红比作青天一缕霞,本身就有一定的寓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如结合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
的奋斗生涯。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分析,天空中流云霞彩的不同形状及运行轨迹,是萧红不幸身世、坎坷命运的写照。结合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分析,漂泊岁月,萧红把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云霞都幻化为奇思玄想。结合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分析,如一缕霞光飘然而逝,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结合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等分析,我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并能与之取得某种默契,暗示我对萧红的敬重与理解。 故答案为:BCAB
旧时代的重重压迫,造就了她这个北方人对于生的坚强。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了她打破封建枷锁的勇气。革命作家、作品的滋养,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化觉醒意识,让她的作品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飘泊的经历、黑暗的现实,引发了她对乡园、社会更深入的思考。
天空中流云霞彩的不同形状及运行轨迹,是萧红不幸身世、坎坷命运的写照。 泊岁月,萧红把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云霞都幻化为奇思玄想。如一缕霞光飘然而逝,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我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并能与之取得某种默契,暗示我对萧红的敬重与理解。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12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选题。
(一)家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而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嗓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二)不能没有家(节选)
梁衡
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有来定底色。家庭教有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一是绝对的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将一去不复返。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有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么想来,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选自珠海市《从悦读开始改变第153辑》有删减)
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家》开篇划线句子那么,家是什么呢?为过渡句,承上启下。通过设问引起作者对家三个层次的思考,故其作用为总领全文。
B.《家》一文作者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女神卡吕浦索的一番话语,想借此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女神)的欣赏和赞美。
C.《家》一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的真谛,传达出他对的哲学思考。
D.《不能没有家》一文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并指出家庭教育是这三种中最重要的,是其他两者不可替代的。

2)请品读《家》一文,概括文中的几层含义。
3)两篇文章围绕这一主题,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说理方式,请结合文本简作要赏析。 【答案】 1C
2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侧重分析家是一只船);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侧重辨析河流与船、岁月与家的关系);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侧重理解一词)
3《家》通过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完成说理。文中作者多次引用诗人、哲人的话及经典诗句,使文章典雅、含蓄;文章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港湾,揭示的真谛;文章用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证明家的意义——是永远的岸。《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文章首先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同,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之后列举了大量家庭实例,论证家庭之爱绝对的负责”“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两个特点。最后一段层层说理,提出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解析】【分析】(1A项,故其作用为总领全文错误,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引起下文,而不是总领全文。总领全文就是抓住全文要旨,开门见山,点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即用简明扼要的一两句话概括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B项,想借此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女神)的欣赏和赞美错,作者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女神卡吕浦索的一番话语,想表达无论多美的事物,都比不过自己的结发妻子与家庭。C项,正确。D项,其他两者不可替代的说法欠妥,作者在文章中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其有较于两者不同的特点,文中认为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但没有厚此薄彼。故选C
2)文章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其中,是本体,是喻体。结合原文第一层家是一只船的第三自然段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可以概括出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依据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可以概括出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依据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可以概括出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 3)《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温暖的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即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家是永远的岸: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
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引用马致远的词曲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家》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原文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腾黄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原文第一段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运用的是对比论证,将家庭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进行比较,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是举例论证,说明绝对的负责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也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
最后一段通过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有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的层层推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故答案为:C
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侧重分析家是一只船);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侧重辨析河流与船、岁月与家的关系);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侧重理解一词)
《家》通过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完成说理。文中作者多次引用诗人、哲人的话及经典诗句,使文章典雅、含蓄;文章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港湾,揭示的真谛;文章用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证明家的意义——是永远的岸。《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文章首先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同,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之后列举了大量家庭实例,论证家庭之爱绝对的负责”“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两个特点。最后一段层层说理,提出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类题目,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作品结
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材料,弄清作者是如何驾驭材料的以及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本题考查了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一般要从结构布局,中心主旨,价值意义等方面去解读。《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

13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瓦浪如海 肖复兴
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
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溅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显摆的战利品。
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了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2)文章以独特的语言与选材讲述平凡的生活,余味悠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答案】 1B
2语言质朴,擅用口语,如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等口语化的表达,朴素自然,背后有丰富的生活风貌。文章选材于日常生活,如瓦片,四合院露台晒的萝卜干,秋天摘枣,国庆节看礼花等日常生活,于平凡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表现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结尾含蓄,意味深长,以景色描写结束文章,表现作者对老北京特有风貌的喜爱和深切怀念。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本题B项,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不合文意,文中第10段写到重返老院,如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作者是在表达久违的亲切感和对顽强生命的赞美之情,并无悲痛凄凉的色彩。故选B
2)本题考查了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对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赏析,可以从如下角度切入:关注语言的形象性,从字词表意的角度赏析;关注语言的生动性,从修辞使用的角度赏析;关注语言的色彩性,从色彩搭配的角度赏析;关注语言的多变性,从句式安排的角度赏析;关注语言的技巧性,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关注语言的抒情性,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这道题的关键点在于鉴赏质朴”“平常隽永三个词上。文本语言平淡质朴,口语化,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文学追求以及他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一致,如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取材于平凡小事,选取了百姓生活中寻常的画面,如打枣,国庆节看礼花等生活情节,让读者有亲切感;结尾处含蓄隽永,韵味深长,如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既表达了在现代化建设中浪如海的局面不复存在的伤感,也有对老北京四合院生活和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怀念。 故答案为:B
语言质朴,擅用口语,如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等口语化的表达,朴素自然,背后有丰富的生活风貌。文章选材于日常生活,如瓦片,四合院露台晒的萝卜干,秋天摘枣,国庆节看礼花等日常生活,于平凡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表现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结尾含蓄,意味深长,以景色描写结束文
章,表现作者对老北京特有风貌的喜爱和深切怀念。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
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许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比喻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2)文章第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 请简要概括出三点。
3)作者结尾说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许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你觉得作者更无能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1C
2)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3我不这样认为,他不是无能,而是谦虚的说法。②“是小而多,零星不完整,是部分呈现,有代表性,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是美丽的绸缎,写出了太湖的美丽,碎锦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分析】(1C项,都运用想象、比喻和移步换景的方法错误,没有想象、比喻。故选C
2)文中说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
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即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3)本题确定观点时,最好认为作者并非更无能,可以从作者对太湖不同视角的解读及周边景致的各种美好的特点的描写来阐述,表明作者虽然对太湖的描写小而多,零星且不完整,呈现的是部分景观,却都具有代表性,已经把太湖的美丽凸显出来了,也已将自己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表达出来了,所以可以断定,作者认为自己更无能,只是一种比较谦虚的说法,更是凸显了作者自己对太湖的喜爱与赞美。 故答案为:C
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我不这样认为,他不是无能,而是谦虚的说法。②“是小而多,零星不完整,是部分呈现,有代表性,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是美丽的绸缎,写出了太湖的美丽,碎锦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题要能分析层次结构,逐条概括,答案可以选用原文的词句,但要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力求简洁、明确。作者的感情主要蕴含在字里行间,可以结合文章主旨概括。

3)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的内涵和作用总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作用;对主旨情感的体现作用;文章结构方面的贯穿引领作用;从文辞和读者方面看,增加文采和吸引力等作用。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前方 曹文轩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
生的旅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文章为什么要写钱钟书《围城》中的汽车和丰子恺散文中的汽车? 2)请分析文章结尾的作用。
【答案】 1为了说明人生是一场苦旅,这种苦旅的普遍存在;引出后文豪华交通工具旅行的内容对比衬托出我们都是苦旅者,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旨。
2呼应文章标题;疑问句结尾,言有尽意无穷,给读者想象空间;表达了对前方的不确定,揭示人生是一场苦旅。
【解析】【分析】(1)根据文本真是一番苦旅”“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可知写钱钟书《围城》中的汽车和丰子恺散文中的汽车是为了说明人生是一场苦旅,而且这种苦旅的普遍存在;后文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可知其引出后文豪华交通工具旅行的内容,从手法上看,都写了汽车这一交通工具,但是侧重点不同,一种是拥挤的汽车,一种是老掉牙的汽车,可见用了对比衬托,突出文段中心我们都是苦旅者,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主旨。
2)本题从结构思路上,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呼应文章标题前方;从语言修辞上,其采用了疑问句结尾,提出了问题,营造出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想象空间;从内容主旨方面,提出对前方的是何处的疑问,表达了对前方的不确定,又第一段主要写了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第二段主要传达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可见文本要传达的便是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即结尾揭示的主旨。

故答案为:为了说明人生是一场苦旅,这种苦旅的普遍存在;引出后文豪华交通工具旅行的内容对比衬托出我们都是苦旅者,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旨。
呼应文章标题;疑问句结尾,言有尽意无穷,给读者想象空间;表达了对前方的不确定,揭示人生是一场苦旅。
【点评】(1)本题考查对引用他人文章的作用,可从内容上丰富文章,可从情感上补充,也可从结构上呼应或对比,从而揭示主题。列举他们文中的例子,说明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大作家,都一样限于人生的苦旅之中,这是普遍存在的;他们的破旧汽车与有许多人也
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做对比,再次突出条件再好,人们也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8cd6cb9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6.html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