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2011-11-11 00:34: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什么关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面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简言之,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制度的完善和改变,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邓小平一再告诫:“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因此,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经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工作,是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点。离开这一中心,就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谈不上坚持“以人为本”。所以,“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富裕社会。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终的区别,就是看是不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消灭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消灭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否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便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保证不走邪路?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因此,坚守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走共同富裕之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然,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肯定会导致社会不和谐,而发展则是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阶层成员之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都要靠发展来解决,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这些矛盾解决的过程。还应看到的是,任何一个公平的社会,都不可能消灭收入差距,而是控制差距的范围。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平等的上升机会;任何社会如果能够让其中的穷人不断地变为富人,就有无限的活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目的

发展经济,发展生产,根本是要满足人的永续需要,以人为本。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目的。否则,所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从目的范畴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价值取向应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不是一个游离于人之外的预定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以人作为主体参与其间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理所应当是其建设成果的占有者和享受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9ec3229e2bd960590c67701.html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什么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