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的故事(三)

发布时间:2018-09-28 23:35: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镜子的故事(三)

金代双鱼镜 文:张东 前不久,去哈尔滨参加一个摄影采风活动。因为对古玩收藏的爱好,一般每去一个地方,总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所以这次去之前,按例我又事先做了功课,查了查关于黑龙江博物馆的介绍,了解到他们馆里有一枚金代的双鱼镜,直径达36㎝,非常漂亮,于是打定了主意,这次哈尔滨之行一定要去看看此枚镜子。 到了哈尔滨后,忙完手头上的工作,终于得空去看镜子了,一到黑龙江博物馆,我便直奔2楼综合性民族展厅。随行的朋友比我先找到了那枚镜子,喊我过去,我一看却失望了,摆放在那里的显然是枚复制品。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真品已被北京国家博物馆调走,此处只余复制品供参观者一窥其样貌而已,要说真的,也只有贴在墙上的镜子的图片是用真品拍出来的。虽然只有照片,也可以看出该镜的风采,不愧是目前全国已发现的最美、最精致的金代双鱼镜,堪称金代铜镜的代表作之一,造镜工艺相当精美。 没能看到镜子,我稍微有些失落,颇觉遗憾,同行的朋友为了安慰我,提议去当地的一个古玩城看看。我事先查阅资料时得知,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即位后建立了金代的开国都城,后又经金太宗、熙宗陆续建造,至金熙宗天眷元年(南宋建炎八年,1138年)封号“上京”城,其府曰会宁府,就在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市区南2公里白城。听到同行的朋友建议去看古玩时,便心想在金的开国之地兴许能淘到金代的好镜子也说不定,顿时又来了精神,于是一行人便转战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37号的哈尔滨古玩城。 该古玩城一共有6楼,其中5楼、6楼主要经营字画,1楼至4楼的经营种类丰富些,但大多是民间的老式家具等,经营铜镜的店只有几家。转了一圈后,在2楼楼梯拐角处相中了一家面积很小的店,店里有两枚真品铜镜,其中一枚是金代双鱼镜。 该双鱼镜直径14.4㎝,圆形,圆钮,素宽缘,包浆光亮。镜背上的两条鲤鱼头尾相衔,鱼身修长,鱼头与鳞片的雕工分外精致、逼真、细腻,整个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极有感染力。金代是一个对铜器管制非常严格的时代,因为战争纷纷,导致铜严重缺乏,所以政府严控铜的使用,所有铜镜在未流通之前必须要由政府的验记官刻押以示审验。双鱼镜是金代新出现的铜镜类型,堪称金代铜镜的代表类型,出土的数量也很多,从已出土的镜子来看,其形制也大体相同。我先前已收藏了几枚金代双鱼镜,此镜可收可不收,后来又想想好歹算是到了建立金朝的女真族的“老家”,还是在当地收枚他们的铜镜代表作,也算是纪念吧! 买好镜子后,坐在店里歇歇脚,和店主就聊了会儿天。店主是牡丹江人,他说牡丹江地方小,没多少人玩收藏,哈尔滨人气比较旺,收藏古玩的人多些,还能有些生意可做。他自己也收了不少镜子,还打开电脑让我看了那些镜子的图片,我看了看,主要都是辽、金两代的镜子。我也将自己的博客“张东铜镜”的地址告诉了他,他当即上网打开了我的博客,浏览了一圈我博客里的铜镜图片后,连连夸我的收藏种类丰富、品相精美。我也不客气地告诉他自己这几十年来在全国各地走动,平时还参加各种拍卖会,花了很多精力才能收到这些藏品。以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他们当地的镜子总体而言风格比较“粗犷”,现在价格又很高,想收到性价比高的精品只怕很难。店主听了我的话也颇为赞同。他还看中了我博客中贴出的一枚大镜子,出价18万,问我能否卖给他,自然被我一口回绝了。 哈尔滨的冬天很冷,虽然屋里有暖气,很暖和,穿衬衫就可,可是外面是不适宜久呆的。于是同别处古玩城外不乏摆地摊的情景相比,哈尔滨古玩城外是没有地摊的,大家都将地摊摆在了屋里,也算是一道风景,可惜的是里面的好东西也不多。 汉代四神规矩镜

文:张东   在出土的汉代众多青铜镜品种中,四神规矩镜或称四神博局镜大概是文博界、考古界以及铜镜收藏界最熟悉的镜种。规矩镜整齐严谨的布局,镜身上神秘莫测的“TLV”纹饰以及吉祥庆祷的铭文,曾使许多学者绞尽脑汁,又曾使许多鉴赏家为之倾倒。古董市场有句顺口溜:“一方规矩镜,不惜掷千金。”小小的“TLV”三个符号却引来了洋洋万言的研究文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它是早期铜镜纹饰演变而成的,有的说它是由古代游戏六博演变而来的。但在西方学者中最流行规矩文象征着宇宙模式的观点,镜钮代表中国即茫茫宇宙的中心,钮座外的方格表示大地,圆形的镜子表示天,即天圆地方,方格四角外的乳钉,代表支撑天盖的柱子。T象征四方之间,V象征四海,L象征防止恶魔进入大地的门。把整个铭文联系起来,表示自己置身宇宙中央,与宇宙一起运行,周而复始,长生不死,子孙蕃昌。  从镜背布局来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维。道家的宇宙观认为天下分5个方位即东、南、西、北四方加中央,四神规矩镜背中心的钮代表着中央,以钮孔为中心形成子午线分出南、北。道家讲五行学说,认为天下万物都来源于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任何事物都要遵循它们运行的规律。方位即定,四神规矩镜背纹中的纹饰是严格按方位及五行的属性来配置四神各自的位置的。镜背纹饰中既然有十二地支,那么在纹饰的内涵中必然对应十个天干。从四神规矩镜的背纹中配置的四神及十二支所处的位置中,很明确地体现出了天干、地支、四神、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道家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在这种宇宙观的思维指导下,在四神规矩镜背纹的外缘大多铸有云水纹,这意味着宇宙周而复始没有穷尽,镜背中心钮座外的内凹槽式方框代表着大地;中央属土,人们只能在大地上生存,镜钮是大地的中心,方框至镜钮的区域就是大地了。因大地是方的,所以大地有四个方位。在四个方位的外面,分别由四个神灵守护。这四个守护神便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大地的每个边的中心,即内凹槽式方框的每个边的中心,都有一个向外的“T”形饰。《山海经·中荒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若从道教的思维去考虑,四神规矩镜背方框外的四个“T”饰应为四个铜柱。因有了四个天柱顶着,才使得四方的人们安居乐业而不用担心天会塌下来。  在四神规矩镜背方框的四个角,都分别对着四个“V”形符号纹饰,过去人们将其称为“规”。规是画圆用的工具,今天称之为圆规。早在商代中期人们就已熟练地应用圆规。在镜背纹饰中与四个“T”形纹饰正对的“L”形纹饰,被人们称之为“矩”。矩是角尺,是木工刨方形木料时用来画线或测量的工具。相传伏羲发明了矩,从而教化人们做用具、盖房屋;从应用角度来看,矩比规的用处更多,应比规发明的时期更早。从镜背纹饰看,西汉时期的许多镜种都采用了圆规进行镜背纹饰的设计。如许多内向连弧纹镜的连弧纹数量为16,就是用圆规分出来的。四神规矩镜背纹饰的设计,毫无疑问使用了圆规。看着四神规矩镜的背纹,很容易使人产生此镜纹饰十分规矩的感觉。  从四神规矩镜背纹饰的布局来看,规与矩平均分布纹饰之中,十分有规律,它较集中地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意识形态。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方面四神规矩镜背的纹饰便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前几天,辽金文物收藏家王加勋先生,新购进一面契丹文镜,他特意请我去和他一同鉴赏。这是一面锈迹厚实、尚未清理的,圆形厚重内八角的契丹文镜(见图1)。我拿过仔细端详,只觉得镜体特别沉重,直径16-7厘米左右,在大的边缘内是三重八角形纹,内里是两重边栏的一个正方形,正方形被单竖线分割成五个竖格,里面阳铸了17个契丹小字。正方形和八角形边栏恰好组成四个等边三角形空间,每个空间都阳铸了一枝缠枝忍冬花。契丹文和笔者收藏的一面八角葵花镜(见图2)的文字相同,亦和1971年吉林省大安县(现为大安市)红岗乡永合村出土的,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的著名的八角契丹文镜(见图3)文字相同。据笔者资料库显示,民间尚存世一面同样文字的八瓣花形契丹文镜(见图4)。四面镜子大小不同(八角镜26厘米,葵花镜18厘米,八瓣花镜14厘米,圆形镜16厘米),形状不一,厚薄各异(八角镜最厚最重,圆形镜其次,八瓣花镜再次,葵花镜最薄最轻),两镜缘阴刻文字,八角镜刻汉字“济州录事完颜通”(这是金代打的验记)。圆形镜刻汉字“济州录司完颜通”。八瓣花镜,葵花镜未刻文字。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四面铜镜的铸造时间似乎不是在同一时间,有些差别。葵花镜的铸造时间似乎要早些,可能在契丹铜斤尚缺乏阶段铸造,故铸得又轻又薄,唐镜遗风尚存,应也是证据之一;八角镜,圆形镜的铸造,应在辽“盛世三朝”(圣宗、兴宗、道宗早中期)。此时的辽朝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经济发达,资源丰茂,奢华之风泛滥。所以,此时才能铸出厚重如八角镜,圆形镜重达上千克的铜镜;八瓣花镜应铸在辽晚期,道宗后期、天祚帝年间。此时的辽朝,经济下滑,铜禁愈严,因系民间生活用镜,故铸得又小又轻。果真如上所析吗?且看下面分解。两面缘刻阳文汉字“济州录事完颜通”,“济州录司完颜通”的铜镜,应是辽铜镜行用到金代,由金代济州地方官府负责民政的“录事司”(简称“录司”)官员,查验后继续使用的铜镜。“济州”即辽的黄龙府,就是现在农安县。“录事”是地方官府“录事司”(简称“录司”)的长官,正八品官职,“完颜”是女真族国姓,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金。通是人名。金代缺铜,只有身份显赫的人才能用铜镜,铸铜镜和携带铜镜都必须有官方验记,这就是金代厚重铜镜上多有验记文字和押记的缘故。所以,这两面铜镜,应是金朝官方认可的可以继续使用的辽代铜镜。这两种铜镜从辽代一直沿用至金代,本身就格外珍贵,况且还有金代验境机构和官员签名款,自然,更是珍上加珍,贵上添贵了。四镜上一模一样的契丹文,已经陈述和陈传江两先生,先后两次翻译,一个意译,一个音译,虽然都能自圆其说,都有可取之处,但笔者第六感觉觉得,都仍有可商榷和继续研讨的必要。如先贤陈述先生译的26字诗:“时不再来,命数由天。逝矣年华,红颜白发。超脱网尘,天相吉人。”(详见陈述《跋吉林大安出土契丹文铜镜》19738期《文物》杂志)表现的“辽代 ‘命数由天’的佛教思想”,可能很符合辽代佛教盛行的时代特征。然而,意译的风格内涵,使人总觉得距契丹人的意念意境尚远。诗的形式与格律似乎也不如契丹人清爽自然。特别一些文字的缺译,使读者难以相信译文是否完整表达了镜文的内容?陈传江先生的翻译是讲述一个事件,“大康年,常德的外甥安毕马郎,娶北院仁懿府常德夫人、乙室右部的姐姐时(女方)的嫁妆。”(详见本博博文《契丹文八角铜镜考释》)这个译文已明确指出了镜子铸造的时间“大康年(1075-1084年)”,与镜子的用途“嫁妆”。如果确如译文所说,契丹文铜镜是“嫁妆镜”,那四面大小轻重不一的铜镜,就有了同时存在的理由,也可以进一步充实“安毕马郎娶亲故事”的内容。厚重的八角镜,圆镜,应是京城府第闺房中固定使用的“梳妆镜”,八角镜应是“穿衣镜”,圆镜应是“照面镜”。而轻薄的葵花镜应是外出时,帐篷或轿车内的“梳妆镜”,应是装在“梳妆匣”里的。至于,又小又轻的八瓣花镜,应是主人挂在腰带上,随时理装的“随身镜”。至此,四面铜镜可以肯定地说都是“安毕马郎,娶亲时女方的嫁妆。”陈传江先生先生的译文似乎也存在不完全对译的暇疵,有进一步推敲的必要。但通过鉴赏王加勋先生圆形契丹文镜,重温了辽道宗大康年间,契丹贵族娶亲的全过程,“……迎亲车至府门,新郎率全家奉迎,迎亲的男方伴娘请新娘下车,这时有一‘妇人捧镜却行’(伴妇手捧铜镜倒退而行),并‘置鞍于道,新娘过其上’(新娘从放在路上的马鞍跨过)。……”了解了“伴妇捧镜却行”的内容,以及“嫁妆镜”必成套的风俗,不啻上了一堂辽代礼仪课。真愉悦也!四面契丹文镜共同讲述了辽代贵族娶亲的真实故事,这是中国铜镜史上最有价值的一段佳话,以实物证明了辽代婚姻史、民俗史的真实可信,补充了《辽史》的缺失。它们是中国铜镜史上唯一一种有明确纪年的,用契丹文记述一段真实史实的铜镜,也是记载契丹族特别婚姻制度中变相收继婚的最真实最可靠的物证,亦是证明现今北方仍流行的“捧镜”,“跨马鞍”等民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在中华大地,包括契丹雄踞的北方流行的证据。证明中华文明已深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已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笔者把自己的鉴赏体会告诉了加勋先生,他那种兴奋劲儿溢于言表,象孩子似地连声说,好,好,好!笔者也似乎听到了那天睡梦中,加勋先生爽朗的笑声……。 唐代双鸾花鹊葵花镜文:张东 一次去金华出差,中午12点在宾馆退房后,因为事先已经买好了下午4点的回程票,所以中间这4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有些空闲,没什么可做,便在市区里走走。我也不知道古玩市场在哪儿,可就是这么乱逛,居然也被我找到了。随便找了家店进去,和店主聊了会天,大家都是与古玩相关的人,有共同的语言,聊得兴起,店主人便给我泡了茶,拉着我侃起了大山,我也暂时有了个歇脚的地方。 我告诉店主,自己主要是收藏铜镜,也玩佛像,听到铜镜的字眼,店主人便立马说他这儿正好有一枚别人放在他店里寄卖的铜镜。我让他拿来一看,就是这枚唐代双鸾花鹊葵花镜。 花鸟镜是唐代新兴的铜镜类型,几乎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花草与飞禽走兽纹饰,它们往往线条流畅,画面传神,俨然一幅工整洁丽的工笔花鸟画,极富诗意,极具意境。此镜直径17cm,八出葵花形,圆钮,钮的左右两侧各有只鸾凤鸟,鸾凤鸟足踏祥云,振翅欲飞,长长的尾巴高高翘起,一副“鸟中之王”的高贵气派,那高傲的神情让人仿佛可以感受到它睥睨天下、声动九霄的威严与华贵。钮的上方有一鹊鸟衔绶飞过,绶带是过去为官之人才能佩带的物件,衔绶的鹊鸟俨然隐含着“喜鹊报喜”的吉祥祝福。钮的下方是一组花草纹饰,精致的两片叶子托起一朵偌大的盛开的花瓣,灿烂怒放的美丽花朵在整个镜背纹饰的映衬下全然昭示着“花开富贵”的美好愿景。总体来看,此镜的纹饰、题材极为喜庆,充满了吉祥如意、富贵美满的美好念想。 遗憾的是此镜的版模有些差,题材虽好,可惜纹饰有些不清楚,从它模糊的程度来看,当是依据“三模”铸造而成。莫非是这题材吉祥得太讨喜了,竟然让铸镜人都不嫌弃它仅是“三模”就愿意铸造了?我这样想着,有些遗憾地对店主表示了自己的顾虑。店主人听了对我说,现在的铜镜行情很高,炒的很火,能看到像此镜这么完整的镜子已经相当不错了。该镜虽然版模差了些,可是尺寸挺大,品相较好,黑漆古的包浆也是光亮照人,镜子也很厚实,镜缘足有0.8cm厚,综合来看,怎么都算是一枚不错的藏品了。 我听了店主人的话,觉得也有些道理,该镜的版模虽然差了些,纹饰显得有些模糊,可即便这样也能清楚看出鸾鸟花鹊的风致来,整个镜背纹饰中弥漫的富贵吉祥的气氛一点也没有因为版模的粗放而减少。于是便问店主开价多少,他说要一万八,我觉得有些贵,便没有再往下谈。大家接着聊天,店主说他儿子在上海读大学,有点儿事要人帮忙,知道我是上海人,不知我可不可以帮帮忙,我说不要紧,便应承了下来。 回到上海后,我便依约帮店主的儿子办好了事,他儿子事后也打了个电话告诉自己的父亲,店主人一听非常高兴,让我再去他店里一次。于是我又踏上了去金华的路。和几个人拼了辆的士很快就赶到了,一看到我,店主非常高兴,连忙谢谢我帮他办了大事。店的后面便是店主的住家,他蒸了大闸蟹,炖了狗内,办了一桌丰盛的酒菜来款待我,一时间宾主尽欢,好不热闹! 店主人说上次给我看的那枚镜子,他是5000元进的价,为了表示对我的感谢,他决定一分钱不赚,以进价转让给我。我一听这话,高兴得不得了。就这样我不但得到了一枚不错的镜子,还又结识了一位不错的朋友,此行可真是收获颇丰啊! 元代汉梵两体咒文佛字镜 文:张东 古玩市场里多年的老朋友知道我喜欢铜镜,于是告诉我他有一枚很稀罕的铜镜,“上面都是文字,中间有个佛字,漂亮得不得了。”于是,我就问:“你的铜镜上到底有些什么文字。”当时,我对他的形容还很不屑。可是,这个朋友还是一个劲地说他的铜镜有多灵。一开始,我也没当回事。由于他知道我在铜镜方面有所研究,每次见面都和我谈起这枚铜镜,从点滴信息中,我大致知道了这是元代的铜镜。虽然没看到过,但感觉可能比较珍贵,于是我也心动了,让他把镜子拿给我看一下。但是,这个事情说了足足两年了,他都没舍得让我看。最近遇见他,他问我最近在干吗,我说正在出一本《铜镜》书,这一说,他想了想,对我说:“既然你要出书了,我忍痛割爱,把那枚佛字的铜镜转让给你吧。”我一听,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拿到那枚镜子,可是我急他不急,约了几次都没将镜子带过来。看来,他还是舍不得,听说这枚镜子在他手上都有二十年了。作为一个老古玩生意人,能将一枚铜镜放在家里这么长时间,是不可想象的。终于,约了几次后,我如愿与这枚铜镜谋面了。这是枚圆形无钮的铜镜,直径9厘米。在镜中心铸一“佛”字,外饰方框,在方框内外饰汉梵两体文字。框内饰汉文一周,二十八字,是佛教中佛母准提神咒:“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部林。”框外饰梵文二十六字和汉文基本相同。此类梵文镜有多种:带柄汉梵两体准提咒文佛字镜,柄上铸有“澹然子造”四字。另一种梵文镜,钮顶面饰一梵文,镜体边缘饰二周梵文二十六字。最精美的铜镜面上铸有高浮雕千手观音佛像,框外饰梵文和同类佛像镜相同。《历代铜镜纹饰》中有一枚明代带柄梵文千手佛镜,圆形,直柄,正面中部为凸镜面,外围一圈梵文,素缘。背面中部一千手佛端坐莲座之上,外围准提咒文一周。镜柄上针凿铭文“朱哲持奉”四字。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早在东汉时中国就与印度友好来往。另一方面佛教在中国,经北周劫难后,唐时极盛,五代、宋、元,仍旧不衰。元代汉梵两体咒文佛字镜出现较少,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发展,佛教铜镜具有重要的研现将林文摘录:镜面胡语分系梵语,用兰查体文字拼写的。这种文字最初流行于中国西藏,元代以来又在中国内地流行,直至明清时期。镜面共有两句,是佛教佛母准提神咒:“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提、俱胝南怛侄他淹、折隶主隶准堤娑婆诃、部林。”汉文部分是音译,“向一切正等菩堤致敬!千万保佑祝福!啊!大力神通辨发尊那祝福啊!” 汉文意谓“向一切三藐三菩致敬,并祈求菩萨保佑!” 汉梵文佛字镜 ,外圆内方,象征方园乾坤大千世界。梵文,唐代传入中国的,时称“悉昙之辞”,后来景佑年间[天竺字源](四卷)刊行。而镜铭梵文属兰查体,是元朝后流行的书法,主要在西藏等地区流行,并为藏传佛教所远用,准提咒文乃密宗咒语,故以镜不仅是日常照镜工具,又是驱邪纳福的厌胜物。佛祖背后的装饰的背光是一圈红焰,中间是一面摩尼镜(如意镜),这些都是光明象征,又犹如藏传佛教信徒祈祷用的“嘛呢轮”、“嘛呢旗”等法物,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和西藏地区的特色,故称:西藏汉梵文“佛”字镜。这枚镜子来历也是很有说头。它是我朋友老谢当年从茶馆里拍卖得来。当时没有真正的拍卖行,也不允许市场流通古玩,大多是些“跑统子”人收购来的。“跑统子”人对古玩略知一二,在老式弄堂里跑来跑去,走街串巷上门收购。“跑统子”人通过收购古玩懂行之后,就开始到废品回收站回收。很多老百姓不懂古玩,一不小心就把家里的老东西当废铜烂铁卖掉了。“跑统子”的人就到那里去寻宝,觉得有可能是古董,再用翻倍的价格回购。还有些人索性到上海周边炼铜的仓库里去寻宝。收来之后,就在茶馆里拍卖,这也可以说是早期的民间拍卖。此镜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用途就是鉴容。佛教中的镜子却有多种用途,在《佛家大百科》里讲的很清楚:“大致有比丘生活用、供养用、庄严用、助修行用、灌顶用和佛菩萨的手持物等几种。”另外,佛经把宝镜列为二十一种供养具之一。一般是在镜面上镌刻佛像,悬挂于佛前以示供养。镜子也可用作佛堂和道场的器具,并列举出作为庄严用的大镜二十面,小镜四十二面。将宝镜悬置于佛堂,是取佛经中“譬镜于佛智”的意思。宝镜还是菩萨的手中持物,为诸佛、菩萨增添了无上尊贵与威仪。如千手观音的四十持物之一,就是宝镜,此“宝镜手”能成就广大智慧。唐代金银平脱鸾凤纹镜 文:张东唐镜厚实细腻,制作精致,种类繁多,缤纷绚烂,体现了工艺技巧与艺术装饰的完美结合,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国力强盛、社会开放的“盛唐气象”下,唐代在铸镜工艺上实现了许多创新,出现了金银平脱镜、贴金银镜等多种特种工艺镜。此枚金银平脱鸾凤纹镜便是唐代高超铸镜工艺的代表之一。所谓金银平脱镜,在制作前并不装饰镜背,在镜背上仅有一圈宽宽的边缘。先把黄金或白银通过模子等制成薄片,再裁剪出所需的饰片,或在这些金、银薄片上压印、錾刻出纹饰,再用胶漆等将金、银饰片贴到镜背上去,镜背的空白处亦填上漆,如此髹漆数重后,再细加研磨,使金、银饰片构成的纹饰更清晰地脱露出来。金银平脱往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纹饰与漆底在同一平面,另一种是纹饰高出漆底。类似的这些在镜背上附以金银的技术早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现,但尚不成熟;唐代则有了很大的提高,纹饰皆精美异常,呈现高浮雕的效果,题材也丰富多彩,鸟兽花卉无所不及,可谓盛矣!此镜直径14.9厘米X 14.9厘米,四方委形,圆钮,花枝钮座。银质缠枝绕钮一周,伸出八个金花蕾。四组鸾凤环绕花丛飞翔,银鸾凤各含一株花枝。钮的上下各有一株金花枝,其两侧各有金鸟;钮的左右亦各有一株金花枝,其两侧各有金蝴蝶。端观此镜,只怕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些一片片的构成精美花鸟纹饰的金、银薄片了吧,它们不但呈现了一幅花团锦簇、鸾鸟呈祥的图画,更以金、银本身的耀眼、华丽、富贵之气完美地烘托、注释了图画的精神与内涵,因为有了它们,所谓富贵、吉祥方才名副其实、实至名归。以金、银之质,竟然可以被打造得如此微小、细薄,仿若它们本就是镜背的一部分似的紧紧地贴附于镜背之上,完全看不出来二者之间原属“陌路”;更难得的是能以如此微小的薄片制出如此繁琐、复杂、精致、美丽的纹饰,使得那些鸾鸟、蝴蝶、花枝仿佛是活的、只是暂时停歇于镜背上一般。当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只有看到了此等实物,才会明白人们历来对唐镜“工艺技巧与艺术装饰完美结合”的赞誉诚然不虚!也只有看了此等实物,也许才会明白为何唐人如此钟爱金、银平脱之器,也许只有这样富丽堂皇、精巧雅致的完美方才能映衬唐人心中雍容华贵、大气磅礴的“盛唐气象”!这些金银平脱之器因为耗费金银,且制作不易,政府多次下诏禁止制作,但始终屡禁不止。所谓“上之所好,下必甚之”,在皇室如此钟爱金银平脱之器的情况下,想隔绝它在民间的流行,实在是为难人。这就要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唐玄宗,正是他的大力推进,才使得唐镜成为中国古代铸镜史上的华丽巅峰,而金银平脱之器也正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大为流行。他的宠妃杨贵妃就曾将金、银平脱器皿,如金银平脱盘、金平脱宝枕等赏赐给“儿子”安禄山。唐明皇将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规定当日王公以下都得贡献铜镜,他本人也会在当天接见朝臣和外国使节,对四品以上朝臣赐铜镜。那些被赐予朝臣们的铜镜往往镜背贴金,被称为“金镜”。为了铸造贡镜,当时的政府竭尽能事。端午节时,扬州的铸铜工匠们就集中起来共同铸镜,他们将造出的镜子称为“百炼镜”,因为铸这些镜子的铜都是经过百次以上提炼。工匠们又为“百炼镜”设计了精美的图案,并将其铸在镜背上,再用玉屑金膏细心摩擦,把镜面打磨得光亮明净。大诗人白居易曾在《百炼镜》中描述了此等盛景:“百炼镜,熔规非常规,日辰置处灵且奇,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午时,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可见当时官府对铸造“贡镜”的重视。不过历史的狼烟终究将一切奢华化为飞烬,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代宗数次下令禁止制作金、银平脱之器。随着大唐国力的衰落,此等金、银平脱之器的制作也逐渐衰落,及至宋代,已几乎绝迹。唐宋之际的历史嬗变呈现着政治、经济剧烈变幻的同时,也没落下微小的铸镜工艺,从此中国的铜镜便告别了它华贵、雍容的辉煌年代,与中国的历史一起踏上了内敛、平实的另一条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5d8b7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7.html

《镜子的故事(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