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发布时间:2018-06-28 02:03: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4节气相关中国风俗

立春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打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雨水节习俗

“撞拜寄雨水节,在川西民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 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只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走到一起聚聚。

“接寿”  雨水节的另一个主要习俗则是女婿,女儿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 长,长命百岁。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恭敬地给岳父岳母送去。

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惊蛰的习俗

中国农历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为惊蛰。」惊蛰节气神是雷公」,春雷是这节令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现象,「蛰」是冬眠,意谓春雷初响,惊醒蛰伏中的昆虫。那些在寒冬躲藏进土壤或在洞里蛰伏起来的动物、昆虫被春雷惊醒后,便结束冬眠开始活动,迎接春天的来临。农夫更以惊蛰当天是否打雷来预测收成的好坏:有打雷,表示这一年会丰收;没雷打,则表示这一年缺乏雨水会影响收成。

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春分习俗

春分节在文献上缺乏对其节日文化的详细记载,只有只言片语印证着这个节日的存在。春分节在我国已经消失,在日本等邻国还有孑遗。比春分更具有代表性的是春社日,即春秋两个“社日”之一,因为春社日通常在春分前后,考虑到时代文化的变迁,社神崇拜已散而春分节气犹存。社日在古代中国社会却是一盛大节日。它起源于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它在中国历史上传承达数千年之久,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社日,是以社神祭祀为中心内容的节日。社为土神,“社,地主也”(《说文》)。社祭发端于先民对土地的崇敬与膜拜。在充满自然信仰的上古时代,从土地中讨生活的先民,很容易对土地生发万物的功用产生神秘的理解,将土地神化,“社,所以神地之道也”。既然土地有灵,就需礼敬献祭,献祭需要一定的对象物,所以人们“封土以为社”。“封土”为社神原始的象征,这种土也非寻常之土,它是一种特别的五色土,《尚书》称“王者封五色土以为社”,封建诸侯时,则割五色土为其立社。封土立社表示了周王“赐土”的恩泽以及诸侯取得了祭祀土神的权力,因而具有非常的意义在春分及春社日,民间的主要风俗有:

 ①戒草防火、鸟呜入田   春分这一天,老百姓都把戒火草种到屋上,有一种鸟很象乌鸦,在雄鸡啼叫以前,就架架格格地叫起来了,农民听到这种鸟声就下田,认为是耕耘的节季到了。

②社祀、社酒、社火、社戏---盛大的社日狂欢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社这一天,村里男女老幼都结集起来,举行仪式祭祀社神,杀牛宰羊献祭酒。在社树下搭棚屋,先祭神,然后共同享用祭祀用过的酒肉。社日是妇女儿童的节日,在社日,勤劳的妇女有了难得的闲暇,“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张籍《吴楚歌词》)。在唐宋的社日习俗中,妇女应停下手中的活计,避免一切劳作,参预社祀活动。宋代妇女,还有社日回娘家的习俗。社日,儿童亦兴高采烈,“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陆游《春社》)。   

社日又岂止是妇女儿童的节日,成年男子更是社日活动的主角,他们共祭社神,分享社

酒、社肉,笑语欢歌不绝,“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夸”。社日是乡村的集体公共节日,家家参与,人人踊跃,“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咏社佳句给我们传递了社日宴乐的盛况(王驾《社日》)。诗人韩愈在社日中寻找到了身心的快乐,“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可见社日的吸引力。鸡豚社、鼓社、祈蚕社等社名称亦反映社日内容的丰富性,除传统的社酒、社饭外,还有表演性与仪式性更强的“社会”、“社火”,即使是原来的社酒、社饭亦衍生出许多新的民俗功能,如社酒治聋,社饭 宜子等。

在束缚较少的唐宋社会,社日给人们提供了狂欢的机会,民众在社日中的尽情娱乐,又为社日增添了喜气与热闹。 鲁迅先生的名篇《社戏》,描写的正是民国之初江南社戏的场景。“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传说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美开当太子,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晋献公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心里大力不安。接着,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禀报:介子推已进绵山隐居了。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他根据别人的建议,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后,介于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可是,一连烧了三夭三夜,数十里森林被火烧为焦土,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庄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吸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 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谷雨节习俗

祭海神 古雨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将此日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以其洗浴,可避凶免祸。洗浴之后,或跳舞,或射猎,或钓鱼,尽情欢庆万物更新,而荣成的谷雨节则更富地方特色。追溯它的起源,主要是因为当时落后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使渔民迷信自然力,他们认为万物有神灵主管,福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产生了海神(龙王、海神娘娘)的传说,并由此扩展到打鱼用具诸如渔船、网具等,在渔民眼中这些日常生产资料各有神灵,为了祈求这些神灵庇佑他们的海上生涯一帆风顺、鱼虾满仓,遂于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谷雨,向众神献祭,进而形成了谷雨节。

谷雨的传说

开天辟地以后,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到黄帝时代,朝中出了个能人仓颉。他立志要使人间摆脱没有汉字的苦难,辞官外出,遍访九州,回到家乡杨武村,独独一个住在沟里没人处造字。造了三年,造出一斗油菜籽那么多的字。玉帝听到这件事,大受感动,决定重奖仓颉。奖啥呢?奖了个金人。

  那一天晚上,仓颉正在甜睡,忽听有人喊他;仓颉,快来领奖。仓颉迷迷糊糊地挣开眼睛,却见满屋子明光耀眼。他不知这是啥缘故,急忙坐起来四下里看。这一看不要紧,却看见地上立着个金人。他心里嘀咕了:这是咋搞的,哪儿来的这金人?莫非是在做梦?正想着,东邻西舍的公鸡呜呜啼叫,不一会天亮了,金人仍稳稳当当地立在地上。他想起梦中听见的喊声,明白了这金人是天上神仙给自己的奖品。又一想,自己只做了应该做的事,不配受这样的奖励。于是,他朝空三拜,算是对神灵的感谢。第二天,他叫来全村的小伙子,连抬带推地把金人送到黄帝宫中。黄帝问起金人来历,他只说偶然捡的,并说这是天下之物。理应为天下人共用,自己偶然捡得,不敢占为私有,特来晋献。黄帝深知他的人格高尚,笑着收受了。可是,过了四五天,正当黄帝和群臣观赏金人时,突然飞来一道霞光,金人不见了。黄帝心里非常难受,却弄不清金人哪儿去了,便派人去给仓颉报讯。

  却说仓颉正在酣睡,梦中又听到有人大喊:仓颉,玉帝给你奖的金人你不要,你想要啥?仓颉在梦中说: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那人又说:好,我去报告玉帝让他把金人收回去,给你送些谷子。听到这儿,仓颉醒来了,一看窗外,只见满天繁星,知道是在做梦,也就没有多想,又呼呼地入睡了。

      第二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仓颉正要出门,却见满天里向下落谷粒。那谷粒下得比雨点还密,足足下了半个时辰,地上积了一尺多厚方才停住。仓颉既奇怪又高兴,急忙跑出门去,只见那谷粒铺遍了整个村子,铺满了山川平地。乡亲们也十分惊异,个个人都向家里揽谷子。

  这时,仓颉忽然想起梦中的情景,知道是玉帝对自己的奖励,便急忙去读黄帝报说。他走到半路,碰见了黄帝派来的人,相互说清情况,又一块去见黄帝。 黄帝听了仓颉的一番汇报,也深感仓颉的功劳是应该大力表彰的。于是,他把下谷子雨这一天做为一个节日,叫做谷雨节,命令天下的人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欢歌狂舞,感谢上天。从此,谷雨节便一直延续下来了。白水人民都把这一天做为祭祀仓颉的节日。

  赏牡丹 谷雨是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时节。谷雨时洛阳牡丹开花。在江南,牡丹花俗称谷雨花,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谚。凡有花之处,皆有士女游观,也有在夜间垂幕悬灯,宴饮赏花的,号曰“花会”。清顾禄《清嘉录》:“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民间流传着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芍药打头,牡丹修脚的说法,还有月季花落只去蒂,花朵随开无停滞的谚语,形容这一节气百花盛开的人间春色。

  民谚之中,有着一个凄婉的传说:传说在唐代高宗年间,有位叫谷雨的年轻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乡曹州发大水,他凭借着这个本领救出了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颗牡丹花,并拜托一位花匠师傅好好地栽养。几年后,谷雨的母亲得了重病,谷雨一边要照顾母亲,一边要做事,很是辛苦,这时有位美丽的女子出现在他的家里,并每天都来照看他的母亲,谷雨与这位女子日久生情,就在谷雨想提出与这位姑娘成亲的时候,却得知这位

美丽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几年前他救起来的那颗牡丹。牡丹仙女约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

  后来,牡丹花仙的仇人秃鹰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为其酿造花蕊丹酒医病。牡丹姐妹不愿取自己身上的血,酿下丹酒供恶贼饮用,却被秃鹰抓走关押。谷雨历尽艰险,在自己生日那天,终于闯入魔洞战胜秃鹰,救出了众花仙。当大家准备回家时,尚未咽气的秃鹰一支暗剑刺中了谷雨。牡丹修女恼怒万分,拿起谷雨的板斧,将垂死挣扎的秃鹰砍成了肉泥!回转身来,抱起谷雨的尸体,泣不成声。谷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这些花朵们的生命。从此,在谷雨死的那一天,天空就会下起雨,所有的牡丹都会开放,以此来纪念谷雨。

立夏习俗

麦蚕吃罢吃推粞,一味金花菜割畦。 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这首岁时诗描述了传统立夏节的两大风俗事象:尝新和秤人 尝新即品尝时鲜,内容很多,这首诗里的麦蚕特指夏收麦穗,因磨黏如蚕,故名麦蚕,据说食用后可防疰夏。金花菜也算时鲜,搀入米粉,叫草头摊粞,亦是立夏的食品。《清嘉录》载“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穗麦,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可知堂新是先请神祀祖先享用,而且”新“之品种因各地物产而异。迄今最流行的则有立夏吃蛋、吃螺蛳、吃五虎丹(红枣、黑枣、胡桃、桂圆、荔枝)等。秤人活动主要流行于南方,据说起源于三国时代。或谓蜀汉先主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或谓魏国司马昭发兵消灭蜀汉,又恐原属汉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虏的后主阿斗,封他为安乐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马昭当着一批跟到洛阳的蜀汉降臣之面给阿斗秤了体重,以后每年立夏再秤一次,布告天下,表示他没亏待安乐公,使他年年增加体重。后民间仿效,由此形成风俗。

从散存的民俗诗画资料看,立夏秤人的操作和流变亦有两途可分。一类是在户外进行,悬秤于大树,大多是给老人小孩秤量,以验一年肥瘠;另一类在户内进行,悬秤于屋梁,是妇女们互相秤量,品肥论瘦,嘻哈打趣,倒成了闺中游戏。蔡云《吴觎》诗云:“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恰得与前引诗中“笑喧闺”互证。

[豌豆糯米饭]

我国中原各地流传立夏要吃糯米豌豆饭、吃鸭蛋和称人习俗,据说与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有关。

三国蜀汉鼎盛时,辖区远至滇中,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头领中,有些人并不十分心悦诚服,建宁(今云南曲靖一带)彝族头领孟获便是其中突出人物之一。等到刘备白帝城病逝之后,诸葛亮受命托孤,辅佐幼主,多次出奇制胜,七擒七纵,制服了这位桀骜不驯的孟获,使他不得不对蜀汉幼帝和诸葛先生拜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诸葛亮病重,临终时特地召来孟获,当面嘱咐他说:“我虽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

这天正是立夏时节,孟获是个直性爽快人,一经答应,就要做到,从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见蜀主刘禅。数年后,晋武帝司马炎灭了蜀国,把阿斗掳到洛阳,孟获不忘诸葛亮所嘱,每年立夏日仍然带了亲兵护卫前往洛阳看望阿斗。此人粗中有细,唯恐阿斗被亏待,每次都要亲自用大秤称量阿斗体重,一再告诉晋武帝,如有丝毫差池,他是决不答应的。武帝见他如此认真,便想出一个主意,知道阿斗喜食粘甜,每届立夏,便命人早早煮了豌豆糯米饭给他吃,此时新豌豆上市,又甜又香,做成饭糯香可口,阿斗至少要吃两大碗,等孟获到来称人,都比上年重了几斤。难怪阿斗要“此间乐不思蜀”了。 从此,立夏煮食豌豆糯米饭和称人便在民间传开,相沿成俗。

[吃乌米饭] 每到立夏时节,江南家家户户都要吃乌米饭。这种乌米饭油亮清香,由糯米泡入乌树叶中几小时后煮成。这样吃可以除风解毒,防蚊叮虫咬,而且人们相信在立夏这天吃乌米饭,孙膑就会护佑人们平安如意。

战国时代,庞涓和孙膑一同进山向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急于求成,学了些皮毛之物就下山去了。孙膑勤奋好学,鬼谷子将兵法精华传给孙膑。

庞涓得知后,非常嫉妒他,先假意热情招待孙膑,而后又弄瘸他的腿,将他装在囹圄之中,骗他写兵书。孙膑为了保全自己,故意装疯卖傻,把写好的兵书也烧了。庞涓怀疑孙膑装疯,就把他拖进猪圈。老狱卒的心眼很好,他与老伴商议后,把糯米用乌树叶浸泡后煮熟捏成小团子给孙膑。庞涓还以为孙膑在吃猪粪就放松了对他的看管。过了不久,齐国派人把孙膑救了出来,孙膑在齐国大展鸿图,打败并杀死了庞涓。

孙膑能够活下来并报仇雪恨全是因为有乌米饭。从此,每年立夏之日,人们也竞相吃乌米饭以求得庇护。

[吃蛋习俗] 赣南客家吃的禽蛋主要是鸡蛋和鸭蛋,而又以吃鸡蛋为最多,有„立夏不吃蛋,上坎跌下坎‟的俗语。意在补夏强身,劳动有劲。因为立夏开始进入炎热的夏天,人们在热天容易掉膘退瘦。俗传,立夏吃蛋,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

夏至习俗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清嘉录》)。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台票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预报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在夏至节,浙江金华地区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为防止害虫发生。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而在多旱的北方则流行求雨风俗,主要有京师求雨、龙灯求雨等,祈求风调雨顺。但是,当雨水过多以后,

人们又利用巫术止雨,如民间剪纸中的扫天婆就是止雨巫术。有些地方把本来是巫术替身的扫晴娘也奉为止雨求晴之神。过去在六月二十四日,还多祭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因为民间供奉他为水神,以祈求风调雨顺。天旱了,请二郎神降雨;雨多了,请二郎神放晴。其时还有许多禁忌。

食新:即尝新米。一般是在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乡下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吃尝新酒。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供品有苦瓜,丝瓜,茄子等。俗谓苦瓜保佑大家,丝瓜保佑全家老少,茄子保佑老婆和儿子。

大暑习俗

【过大暑】大暑节吃荔枝、米糟和羊肉。米糟是用米饭发酵透熟的,加红糖煮食。俗叫“过暑”。 六月,正是炎热的大暑天气,为了防潮、防霉,京城有六月六日晾晒的习俗。皇宫里要晒“銮驾”、龙袍;书香门第要晒所收藏的书籍、字画;药店里要晒生熟药材;估衣铺要晒估衣;皮货铺要晒皮货。平常人家也要把衣服、被褥等都拿出来“大见天日”,来一场日光消毒,以利于保存和使用。六月,谓之“荷月”,又叫暑月、伏月。因这时的北京正是野荷生香的季节,所以京城消夏,多以赏荷为题。人们最爱去的要数什刹海的荷花市场了。以前,什刹前海中间有道南北走向的长堤,正好将这片水域分为东西两部,沿长堤东面种植了各色荷花,岸边杨柳成行,在炎炎夏日的傍晚,微风阵阵,荷香扑面,景色宜人,吸引了京城人士前来纳凉。到了清末,这里已形成了市场的雏形。正如《春明采风志》中所描述的:

“什刹海,地安门迤西,荷花最盛,六月间,士女云集,然皆在前海之北岸。同治中忽设茶座,添各种玩艺及人景。”到了民国时期,这里更是热闹非凡,一些商家在这里设立藕局,在市场内搭大棚,出售鲜藕、莲蓬、“河鲜儿冰碗”、八宝莲子粥、扒糕、凉粉等,种类繁多。这里要特别说说“河鲜儿冰碗”,“河鲜儿”是将鲜核桃仁、鲜杏仁、鲜菱角、鲜老鸡头(芡实)掺在一起,商家用小碗垫上天然冰的小碎块,上边放上河鲜儿,再撒上白糖,一份清凉口的“河鲜儿冰碗”就做成了。

在农历六月,老北京有“祭老爷”的习俗,这里的“老爷”特指关公。过去,尤其是明清时期,关公最受老北京人的崇拜,甚至被神化了,有一幅关帝庙的楹联是这样写的“汉封侯,魏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可见不论儒教、佛教、道教都把关公奉为神明。也正如此,明清以后的北京城内,关帝庙的数量最多。据《京师乾隆地图》载,当时北京城专祀关帝和以祀关帝为中心的庙宇加起来,共有116座,成为庙宇之冠。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关公的诞辰日,这天,各关帝庙内都要举办不同规模的法会,前门瓮城内的关帝庙香火最盛,一些地方戏班、花会也纷纷前来助兴,成为京城六月的一件盛大事。

老北京还有贴伏膘的习俗因为“伏日饮食,格外滋补。”所以,民间流传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现在这个习俗已深深地印在咱北京人的心里了。

立秋习俗

“贴秋膘”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重要节气,当然少不了吃。老北京一直都有

“贴秋膘”的 习俗。这一天,家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还要吃烤肉、烤鸭、红烧鱼等等。炖肉也有很多种,象东坡肘子、焦溜肘子、梅菜扣肉、扣肉、坛子肉、红烧肉等等。其中扣肉、坛子肉、红烧肉为传统的北方菜。扣肉通常是席面上吃的,炖好的后臀间切成四厘米见方的九块(或根据人数增加),肉皮向下放到大海碗里,上锅蒸透,最后扣到盘子上就上桌了。扣肉样子整齐好看,颜色红亮,不过吃起来有些腻,现在城市里已经不大吃了。坛子肉最好吃,可是材料较多,制作起来也很麻烦,最少要半天的功夫才成,所以也不易吃到。

“吃秋”在我国一些地区都有“吃秋”的习俗,就是在农历的立秋那天用灯心草煮水,再放入黑豆同煮,最后才加入切成丁的芋头煮熟即可,据说吃后有清心降火、解表散邪、祛风清热明目的功效。这一习俗源自于由古自今人们常讲的一句俗话“贱过阿贵”,在这句话的背后有一个发人深省的传说故事。在几百年前,潘州南巴,即今电白麻岗附近,有一名地主名叫陈百万,他欺压民众、侵吞田地,积下家财万贯。他早年娶了一妻三妾,接连生了七个女儿,却无一男丁。在他五十九岁这一年,他使计强行纳瞎眼贫农吴大的独生女为四妾,走投无路的吴阿大在女儿成亲之夜悲愤地撞墙自杀了。也许是陈百万命中注定有此一劫,四妾竟给他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陈百万欣喜若狂,请当地最出名的算命先生给儿子定花根。算命先生说孩子生有贵骨,且八字为逆三奇,是天生不用做就有得食的安乐命,日后必定大富大贵。陈百万给儿子取名:陈富贵,昵称阿贵,希望子孙后代永享富贵、福运长久。

阿贵从小就结交一群不务正业的损友惹事生非,吃喝嫖赌无所不通,花钱像流水似地。由于家中常有人上门讨债,把陈百万气得七窍生烟,严训了阿贵一场,没想到叛逆的阿贵不但不听劝阻,还骂骂咧咧地将老父亲一顿拳打脚踢。陈百万重伤在床,不久便一命鸣呼了。此时的阿贵比他的父亲更加心狠手辣,胡作非为。没过几个月他便将家中田产、钱银输尽。输红了眼的他仍不知悔改,将家中的仆人和屋产变卖筹集赌资与人豪赌,转眼间便输个精光。无处安身的母亲既羞愧又绝望地到尼姑庵出家了,昔日前呼后拥的酒肉朋友也纷纷离他而去。人们都说阿贵败家是陈百万作恶多端的报应。

后来,阿贵流落街头,曾被欺压的乡亲闻讯无不拍手称快。阿贵目不识丁、身无分文又不思进取,白天就呆在供着土地公的亭子里,偶有善良的乡民可怜他便给他送去一点食物,晚上便四处游荡,干些偷鸡摸狗的行当。在一次行窃败露后,阿贵被官差追杀乱刀砍死。第二天刚好是农历立秋,阿贵的母亲得知他的死讯后便用灯心草、黑豆、芋头煮了满满一大锅的糖水布施给每个来庵上香的信男信女为阿贵赎罪,祝祷人们吃过这糖水后的心象灯心一样清、眼象黑豆一样亮、生活象芋一样福运绵长、甜蜜圆满。

从那时起,人们就用贱过阿贵这句话来教育后人若是从小不学好、沾染各种恶习终将落泊低贱、最终因心不善而不得好报、不得好死,勉励人们要发愤图强、勤俭朴素才能真正拥有好运和贵人命,与此同时,在立秋那天吃秋健体亮眼这一风俗习惯逐渐形成并延续至今。

处暑

以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水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在佛教方面盂兰节出自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他用天眼遍观三界六道,看到死去的母亲居然身堕地狱,转生为饿鬼(六道中的饿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针,想吃又吃不下,嘴里冒烟,不得饮食,饿得皮包骨头。目连非常难过,于是前往地狱探视,只见地狱一派凄惨景象:在此服罪的人,一天要经历万次生、万次死;或者是身陷刀山剑树,或者被铁犁耕舌,或者遭汁铜灌口,或者要吞热铁火丸,或者手抱铜柱,身体焦糊。还有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镬汤煎煮,痛苦难当.....为了解救母亲,目连施展神通,用钵盛了饭食去喂母亲,母亲一手持钵,一手遮掩不令旁见,悭贪之习依然如故,心量依然太小;上天罚她饭食未等入口,即化为火炭,无法进食。见此惨状,目连悲号泣涕,于是返身求佛救度。
  佛祖告诉目连,他母亲的罪孽实在太多,不是他一人就能救度的,必须联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有所成效。佛祖还说:十方众僧一般在七月十五日出来活动,你要救母出厄难,必须在这天准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来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成就殊胜功德。这样,不但可以救你的母亲脱离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别人的父母,让他们也脱离苦难,福乐百年。
  目连听佛陀说后,欢喜奉行,在七月十五日供养众僧以后,其母果然当天就脱离饿鬼之苦,离开地狱,投胎向王城为狗;再经过目接连铺设49天道场后,他的母亲才得以升天。
  目连很感激佛陀,四处赞叹三宝功德,奉劝世间应行盂兰盆之法,供佛及僧,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这就是佛教盂兰盆会或者叫盂兰盆节的由来。
  佛家在七月半举行盂兰盆会。七月十五日是僧众功德圆满之期,相传在这天修供,其褔报可百倍。因此佛陀教民众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以所得福报来解亡世父母在阴间倒悬之苦,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而在道家方面,道家全年的胜会分开三次举行。在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而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最後十月十五日举行的称为下元三个合称为三元在上元当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而中元是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最後下元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虽然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相传七月初一开鬼门关七月三十日关鬼门关在这一个月 ,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人世找东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 举行普度的祭仪,以诵经作法事和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白露

97是二十四节气的白露,太阳黄经达165度时开始白露节气。此时地面水汽开

始凝结为露水,是天气开始转凉的意思,白露节期也因此而得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从气候规律说,白露时节,

凉爽的秋风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成都、贵阳以西,日平均气温也降到22℃以下,开

始了金色的秋季。这时炎夏已逝,暑气渐消,我国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一个春

夏的辛勤劳作,经历风风雨雨,送走了高温酷暑,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怎不叫人感

到格外欣喜。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

的露珠,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一般习俗

认为白露节下雨,雨下在哪里,就苦在哪里,因此农谚说:“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白露日晴,稻有收成。”

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白露节气的天气变化,常与寒露节又对应关系,“白露晴,寒露阴,白露阴,寒露晴”;“白露有雨,寒露有风”。 白露也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富饶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谷子、大豆和高粱,华北地区秋收作物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进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节。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开始播种,华北的秋种也即将开始,应抓紧做好送肥、耕地、防治地下害虫等准备工作。黄淮地区、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单季晚稻已扬花灌浆,双季双晚稻即将抽穗,都要抓紧目前气温还较高的有利时机浅水勤灌。待灌浆完成后,排水落干,促进早熟。如遇低温阴雨,还要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秋茶正在采制,同时要注意防治叶蝉的危害。饮食 白露时节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因体质过敏而引发上述疾病的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平时要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霜降传统的观念,认为秋为五行之金,并有肃杀之意,于法可以动刑砍杀人犯,故称「秋决」。

有许多庙宇会举行「王船祭」,王船祭大约是每三年一科(次),祭典期约七、八天左右,

最主要要制作一艘供王爷乘坐的王船,造型古雅,颜色鲜艳。船边四周堆上纸钱、油、米、

柴、炭,把十二瘟王送上船,便点火火化王船,送王船游天河,信徒们便在熊熊火光中祈求

海陆两境平安。

九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挂缨络之日,也就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信徒是日皆往观音庙进香祈福。

立冬

11月7日(农历十月初三)立冬;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九)冬至。立冬的意思:

立是建始;冬,终也,万物收藏。立冬后46天,“中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月令七十

二候集解》)。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至极”意,俗话说到头儿了。

古人有在立冬看气象、卜冷暖的说法,如“立冬晴,一冬凌(严寒意)”“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从立冬起,“水始冰,地始冻”。而到了冬至,则阳生,即阳光直射位置向北部移动。老天津卫说:“冬至起,一天长一抄。”意为白天渐长。在食俗方面,《天津卫志》和《天津县志》,对立冬没有说法;对冬至,则说是“食馄饨,绘消寒图”。而在民间,特别是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立冬时,到市场买倭瓜,已很稀见。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我读书不多,是从农耕社会风俗理解这一点的。同时,古代认为瓜代表结实,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普通百姓则食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天津人则吃“冬至面”,谓面条长长,祝白昼一天天长了。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

小雪

进入小雪就要开始注意养生啦~~~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是指初冬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降至0℃或以下,水汽为寒气所侵,凝结雪花飘下开始降雪,但不到大雪纷飞的程度。小雪过后是制作腊肉的最

好时节。(呵呵,这是个习俗~~~可以吃腊肉?)

饮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适宜吃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熬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小雪节气,天气阴冷灰暗,要保持乐观心态,防止“冬季抑郁症”。同时,提醒大家要多晒太阳,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大雪

大雪是入冬后第三个节气。《三礼义宗》记载:大雪为节者,行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但并非降雪量一定大。它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了气候特征和降水变化的节气。实际上进入大雪的降水量普遍降低。大雪节气一般在公历126日或7日。大雪,是相对于小雪节气而言,意味着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更大,地面上可能会有积雪出现,气温比小雪更低,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关于大雪说:十一月(农历)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鹖鴠(hédàn)也作鹖旦,就是寒号鸟,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大雪期间降温幅度较大,南北方地域跨度大,因此南北各地呈现的气候特征各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尤其是黄河中下游一带河水封冻,开始出现积雪。而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89之间。相应地,南北方农事生活习俗也不一样。北方田间管理已很少,若下雪不及时,人们偶尔还在天气稍转暖时浇一两次冻水,提高小麦越冬能力。或者修葺禽舍、牲畜圈墙等,助禽畜安全过冬。俗话说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此时还要加紧冬日兴修水道、积肥造肥、修仓、粮食入仓等事务。妇女们则三五成群,扎堆做针线活。手艺之家将主要精力用在手艺上,如印年画、磨豆腐、编筐、编篓等赚钱补贴家用。大雪节气如何进补?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好时节,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像南丰蜜桔、官西釉子、脐橙雪橙都是现在的当家水果。适当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大雪时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等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可常喝喝姜枣汤抗寒;吃桔子、用薄荷油防治鼻炎,消痰止咳。大雪的时候吃火锅是个不错的选择。大雪节气后,天气越来越凉,寒风萧萧,雪花飘飘,我国北方开始出现大幅度降温降雪天气。雪后的大风使气温骤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时多。有些疾病的发生与不注意保暖有很大关系,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能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数九严寒脚部的保暖尤应加强。老年人因为天冷怕寒,冬天睡觉时爱多穿些衣服,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健康。因为人在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减慢,大脑、肌肉进入休息状态,心脏跳动次数减少,肌肉的发射运动和紧张度减弱,此时脱衣而眠,可以很快消除疲劳,使身体的各器官都得到很好的休息。另外,穿厚衣服睡觉,会妨碍皮肤的正常呼吸和汗液的蒸发,衣服对肌肉的压迫和摩擦还会影响血液的循环,造成体表热量减少,即使盖上较厚的被子,也会感到寒冷。这个季节,老年人摔伤以手腕、股骨等处骨折的居多,从预防的角度看,老年人在雪天应减少户外活动。

冬至

曹植《冬至履袜颂表》云:「亚岁迎祥,履祥纳庆。」引文中所指的「亚岁」,也就是冬至。

亚岁的意思是仪节亚于元旦,即是次于大年初一。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日影最长的一

天,故又称至日,长至或长日。按农历计算,冬至乃在新正前一个多月,而其受重视的程度,

只有清明可比。江南地区至今仍流传「冬至大如年」的俗语,人们都称冬至为「做节」,庆

祝活动亦与过年相似,如穿华丽衣服,张灯结彩等,可知冬至受重视的程度。人们对冬至的重视始于周朝,而历代也有不同庆祝冬至的活动。

早在周朝,天子就选在冬至日举行郊祀的典礼,于是有「历家以冬至为一岁是首」的说法。

据《礼祀》「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因为日属阳,夜为阴,加上冬至后白日渐长,阳气勃发,所以是祭天的最佳时节。同时也因为阳气始生,须安息静养,所以又有冬至忌出游的说法。

尽管冬至后,日光照射逐渐北移,但酷寒的气候仍会持续一段日子。为了替年老的长辈御冬,汉朝有在冬至献履袜给尊长的习俗,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同时,汉朝的冬至行事

也添加了祖先崇拜的成份。据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十一日,冬至之日荐羔。先荐玄

冥于井,以及祖祢。斋、馔、扫涤如荐豚。其进酒尊长,及修谒剌贺君、师、耆老如正日」。

这是说,汉朝人在冬至以羔祭水神玄冥及祖先,以酒进奉尊长。

南北朝时的冬至,融合了逐疫的传说,有作赤豆粥的习俗。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中说:

「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文中同时

提及,晋魏官中有用红线以测日影的习俗:「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

唐朝李绰的《秦中岁时记》也记载:「冬至,赐百官辛盘,谓之借春。」除了在冬至赐臣下

外,官中也于此日受外邦进贡。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开元二年冬至,交址

国曾进贡一株「避寒犀」,甚受唐玄宗的喜爱。

宋人注重冬至的程度,远超过其它的岁时节庆。《东京梦华录》(序于一一四七年)卷十上

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

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南未时,甚至在冬至前后三天商

店罢市,垂帘饮酒赌博,称为「做节」。南方甚至有句俗话说「肥冬瘦年」。

元朝的冬至,由太史院向宫中进次年的历书。宰相并率百官入宫朝贺。士庶人家则往来贺节,

互赠礼物。

自明洪武十七年起,冬至开始放假三天。据刘若愚的《酌中志火集》记载,明朝宫中自冬至

节开始,宫眷内臣都换穿阳生补子蟒衣,房中则挂绵羊太子画贴。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

诗图。也有人便发明了「数九九」的歌谣来打发漫长的冬日。九九消寒诗的内容多以描写冬传统的观念,

杭州人还习惯把冬至吃剩的鱼头和鱼尾,放在米缸里过夜,隔天再取出来吃,说是「吃剩有

余」;常州人也流行吃隔夜的热豆腐,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

江苏省的嘉定县最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春粢糕以祭祖,并以之馈赠亲友,

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金坛县贺冬时,于宗祠祭祖并团拜。苏州冬至

家宴,席间必备一种以黄酒加糖浆制成的冬阳酒。

福建省的福州冬至以汤圆祭祖,又取之粘于门楹之间。漳浦县民冬至以小汤圆遍涂门户器皿

中,称为「祀耗」,凡家中有丧事的,则不做汤圆。

广东省的乳源县冬至各家祭祖,亦至坟墓挂纸,俗称「挂冬」。顺德县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

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澄海县冬至不下田,不用牛,不汲井,犹有古人

「闭关息旅」之遗风。各地过节的有趣习俗,把人们祈求生活富足的心意,表现无遗。

小寒

每年1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

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 走”的三九天了。这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

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我国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真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下,4 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 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 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大寒 过了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闹。

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窗花、写春联、贴年画等等。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

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春(六和同春)、五蝠(福)捧寿、

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余)、鸳鸯戏水、刘海戏蟾、和合二仙等等。

民间曾经讲究写春联时要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

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他,畜圈等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呵呵~有抄袭的嫌疑。)“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晕~壮成这样,可怎么养啊。)“大羊年年盛,小羊月月增。”(这个羊肉火锅店应该很喜欢)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

在这段时间,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所以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6077670c22590103029d00.html

《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