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毕业生》的个人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22 16:33: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看了《毕业生》的个人电影观后感
看了《毕业生》的个人电影观后感1
大一上学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的这篇影评,挺真实的。
在校园里仿佛置身于象牙塔,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对平坦的生命历程终于开始惊觉起来。社会的残酷不由得让平凡的生命更加勇敢,让勇敢的心更加坚强面对在社会中寻找自我存在意义时所经历的跌跌撞撞,让遭遇挫折的自我重新认识理想化乌托邦的现实蓝图。
《毕业生》是由高嵩导演纪实拍摄三位普通大学生毕业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在找工作时面对的种种境遇。本片中详细真实还原了冯海涛,李玉纯,金莲,这三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路中的或喜或悲。
本片镜头清晰地为我们展现在类似于跳蚤市场的双选会中的人潮拥挤,却无法体现主人公仍带有校园气息还夹杂些许无奈的稚嫩脸庞轮廓,在全景的焦点重新落回主人公身上时,不由得让人感慨,主人公是代表毕业生出入社会的一个缩影,一种集体的告别及对生活的无声的呐喊。
当梦想的乌托邦渐渐被现实的琐碎打破呈现出令人无言以对又不得已暗自承受的景象,主人公冯海涛在他于凌晨三点结束仅五个月的短暂教师生涯中感悟到“做好是别人的,做不好是自己的”的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李玉纯在做实习记者每天到处跑却仅仅拿到可怜的七百多元却在妈妈生日时寄回家一百元钱时依旧骄傲的保持着笑容但在窗外响起热闹2005年的炮竹时在冰冷的城郊出租屋看着唯一陪伴她的抱枕说出“我觉得我生活太孤单”的心酸话,金莲因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在片中体现出一个毕业生在社会中仍有令人欣

慰的顺利境遇但毕竟是少数。在透过本片的三个毕业生的迹遇来看,中国高校在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同时也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无法忽视,低廉的薪资使毕业生对工作对社会对自身不得已重新认识,搬离校园的那一天是对校园生活的告别,是重新认识自我的伊始,是对理想的重铸。走出校园,一切都是等待自我的救赎,这个世界很精彩,这个世界很无奈,但不得说这个世界让我们更勇敢。
本片以时间为线,从五月到十二月底共八个月的时间里,详略有序,主次分明的记录了冯海涛,李玉纯,金莲的三人各自的生活。这种格式让观众思路清晰,更能捋清主人公时间发展,在结构安排上,更加突出李玉纯的境遇,因为她是在这三个人之中履历最为辛苦的,其次是冯海涛。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时间线的添加,每个月都是一个章节,每个章节中都记录着他们的或喜或悲,清晰而明了。在这个时间轴里令人印象最深就是冯海涛,从毕业时感叹毕业生的身价低廉,到找到工作时的松一口气,再到工作时遇到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时感叹责任,再到凌晨三点向校长上交辞职信抱着自己的东西走回家的如释重负,直至最后八个月拍摄完成后的后续跟踪报道,三个月后冯海涛重新找到了一份工作,我们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是历经社会初洗礼的更加从容和自信,恰巧从此我们看到了导演的别出心裁,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社会让他们更勇敢。时间线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心理状态的起伏变化,看到了不同时期这个社会在他们眼中样子,看到了现实发出的最强音,看到了让平凡的生活起波澜的事情。不得已面对,这就是时光,这就是社会,你不走,不成长,他也会逼迫你成长。三个鲜活的例子摆在你面前,随着影片的时间线推进,一个完整又清晰毕业生就业蓝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真实再现生活就纪录片的意义,《毕业生》做到了,并且揭露了并不那么美好的社会现实,让我们不由得深深思考,高校的扩招到底带来了什么?是出于本心的提高全国民众的文化教育素质水平,还是刺激促进高效经济的发展?抑或双方原本的共赢?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有深深的思考大学之路带给一批又一批毕业生的到底是什么。时间线的安排让观众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导演的意图,直观看待事物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理解本片,透过本片寻找主题。从本片中我们学习到的是主次的协调,有序的安排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d9edf45a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6.html

《看了《毕业生》的个人电影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