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文本解读

发布时间:2018-09-08 11:31: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爸爸带我去爬树》文本解读

本文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乐趣”的一篇扩展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内容既浅显又深刻的儿童文学作品。说它“浅显”,是因为它讲述的事情贴近儿童,又是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的;说它“深刻”,是因为它揭示了现代人都非常关注的主题——回归自然,以及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文章语言生动、细腻,贴近儿童,是一篇思想内涵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

文章按如下内容展开:

爸爸为什么要带“我”去爬树呢?

课文开始写“我”和爸爸走在去郊区的路上。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城市的孩子,从来没有爬过树,大概也没有爬墙、钻洞下河的经历,从这方面说,“我”生活的天地是比较狭窄的;一听说要爬树,“我”开始“担心”,说明这样的生活使我胆小,不敢去冒险;“我”问“要不要带一些手套、护膝”说明过分的安全措施使“我”事实上比较娇气……这些,都是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性格上的缺陷。“带我去爬树”正是爸爸针对这种教育的缺陷所作的决定。课文后面爸爸在树丫的“沙发”里讲的,也印证了这样的目的:通过爬树,要开阔视野,增长体格,回归自然……

爸爸是怎么带“我”去爬树的呢?

第一,选好“爬”的对象——郊外的树。第二,循序渐进——先爬比较小的树热身,再爬大树。第三,放手,用“微笑”激励孩子,“我”立刻就“来劲了”。第四,做示范,“走”上树来,“嗖嗖”地好快。第五,保护,下树自己在先,爬大树时“扶住我的身子,也经常托住我的脚掌”。第六,边爬树边与孩子交流,提高孩子的认识。总之,这是一个有心的爸爸,寓教于乐。

“我”是怎么爬树的呢?

没爬树前,“我”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但提了那么多的问题,对爬树还是茫然无知就“在心里去想猴子”,都说明“我”对爬树充满好奇和憧憬,跃跃欲试。到了郊外树林,不等爸爸下令,不管会不会,难不难,“上去就爬”,说明“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好高。

爬第一棵树时,“我”很紧张也很兴奋,“嘴里乱叫”、“大喊”、“大呼小叫”,但“心里很神奇”。爬树杈这段,几个动词“抓住”、“翻下去”、“贴”、“骑”“吊着”,把初学者爬树的过程描写得很生动;坐在树上后的感觉又非常能激起读者爬树的兴趣。

爬第二棵树,也就是那棵老树时,“我”不再那么紧张急促了,“慢慢地爬,常常紧伏在树上”,因此也就能从容地体会爬树的乐趣:“我越来越觉得身子底下的树干很亲切似的,我贴着它,抱着它,抓着它,好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有时,还会觉得它是活的,而且很温暖,不像爬铁管那样令人发抖。”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开始真正体会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课文反复说爬树“非常舒服”“很快乐”“很舒服”,这种感觉来自树,来自树上能看到而地上看不到的景致,也来自“爬”的过程,来自爬树时体会到的亲密的父子情。这种感觉,就是爬树的“乐趣”。

课文有一些语句含义深刻,比如“我大呼小叫起来,像一只动物一样。”“像一只猛兽,站在地球上!”“我一只手搂着大树,一只手搂着爸爸,恍恍惚惚中觉得心很大,又很深,很远……”“我还老在望那棵树,好像那树上也是一个家,一个遥远的老家。

基于文章如此安排,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抓住作者心情变化的描写去感悟父子间的亲密,体会爬树中克服困难,亲近自然的乐趣,品味自身与大树间建立情感的乐趣,感悟置身树顶,天地更大,心胸更深远。在合作探究,理解主题环节,我充分利用文中的问句“人在树上,真的很舒服,为什么?”这是作者在问读者,也是在问自己,问同学们,所以我引导学生要深刻地感悟,特别是最后几句话的层次、意味都耐人寻味。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通过描写“我”的感受的句子,明白找到心灵归宿能给人带来多么大的满足与喜悦,知道行动起来,家就在前方呼唤你。在作业设计方面,仿写一篇习作:《爸爸带我去_______》或者《××带我去_______》。把本文当作一篇习作范文,让学生自己到文字中去挖掘乐趣的基本元素,学习表达,进而学会表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1ffd6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c.html

《课文文本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