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发布时间:2013-11-23 14:44: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谢盼盼 发布时间: 2010-11-1 19:05:55

陌生化,是1916年俄国诗人、文艺理论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文学理论。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诗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陌生化”诗学理论是西方诗学的成熟标志,它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它的审美标准是是新异或惊奇,即审美心理中的新奇感和惊异感。陌生化的意义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把一种奇异的与实际生活完全不同的艺术的另类的现实展现给我们。

一般我们认为,陌生化是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的,但是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第一个对“陌生化”理论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不过,他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而更多的是使用“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词语代替。他指出:

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在诗歌中,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并且也适宜于这种方式,因为诗歌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得较远。

的确,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陌生化常被运用在诗歌当中,并且诗歌因此而更加有魅力。纵观中国古今诗史,都可以发现陌生化理论在诗歌上的实践屡屡取得了成功,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如唐代李商隐独一无二的缅邈绮丽的诗风或者同时代李贺堪称一绝的瑰奇绝艳的诗风,都可以看到陌生化的影子。再如现代派九叶诗人也善于运用陌生化诗学理论,使得诗歌趣味无穷。

我们认为,艺术语言不同于实用语言,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施加暴力”,使其“扭曲”、“变形”、“反常化”,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本身在诗歌里变得异乎寻常地突出和显豁。所以艺术语是一种注重语词的选择和配置,以表达为自身目的的话语形式,是一种“以曲为贵、难以理解、使诗人变得笨嘴拙舌”的诗歌语言。它是由“奇奇怪怪、不同凡俗的词汇和不同凡响的词的措置”所组成的语言。简单一点来说,反常语言让我们对诗歌有了新鲜的感受,让我们对诗歌不再陌生。而有论者进一步指出:不同的文学形态,反常化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诗歌文本中,反常化主要表现在语言上,诗歌语言常常是对常规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例子加以阐述。

近代诗人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他的诗歌《有的人》为我们所熟悉,其中开头两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更是家喻户晓。再如他的诗歌《海》中的“在马粪香里/一席光地/我睡的又稳又甜”。从这两首诗中,表面看来,似乎很难琢磨得透:“死”跟“活”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不可能同时存在吧?而“马粪”于诗人来说,居然是“香”的?而且在那样邋遢的环境中,居然能睡得“又稳又甜”?诗人的这些诗句,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这就是陌生化诗学理论在诗歌语言中的运用。而这种手法,叫做“悖论”。所谓的悖论,原是一个古老的修辞学术语,意指一种表面荒谬而实际上却真实的表述,或者反过来,表面上真实实际上却荒谬。总之是指表述上的一种矛盾状态。我们看到,在臧克家的诗歌中,悖论语言的运用,使得诗歌产生了很强的张力,无疑是一首极有力度的好诗。这种诗歌语言不符合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习惯,使得读者一下子不习惯这种表达,不禁会在心理上引起注意,从而再次回味一番,这也就更能其中的深刻含义了。这也是诗人创作出的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泰戈尔的一首诗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在第一节中,把生与死的距离和我与你的距离进行比较,反常化地突出了我与你之间的距离是多么遥远。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在第二节中,把我与你的距离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距离进行比较,突出后者,表达了恋人之间分离的痛苦。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在第三节中,把相爱无法在一起的距离与彼此思念却佯装不在乎进行了比较,宣扬了一种相爱却不能表露出来的痛苦。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 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最后一节, 把一种相爱却不能表露出来的痛苦与用冷漠的心对待爱的人进行对比,表达了诗歌主题: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相爱之人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这首诗歌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则是因为诗歌中表达的是永恒不变的美好的爱情主题,二则是诗歌优美的旋律,朗诵起来朗朗上口。诗歌的每一节都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开头,二三句又是“不是……而是……”反复连用,我们自然而然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沉重、伤感、强烈、痛惜的感情。诗人反复吟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强调了情感的起伏。这种反复手法的运用,也正是“陌生化”的体现。从整首诗的词句看来,似乎没有奇特之处,但是由于整首诗的叙述方式和排列结构非同一般,因而造成了一种整体上的陌生化效果。从接受美学方面来讲,它能使人们不断的品味,并且从中领悟那种只可以为不可言传的美学意蕴。

此外,有别于整体陌生化,词语的活用、妙用也可以带来陌生化效果,只不过是局部陌生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璀璨的一颗明珠,更是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甚至有的诗歌是因为某个词的出彩而流芳千古。例如王唯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描写的是西北的塞外风光。一“蓬”一“雁”,诗人以此自比,说自己像蓬草一样出汉塞,想胡草一样如胡天。两个简单的意象倒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孤独与抑郁之情。与前面的“单车”互相呼应。接着作者走进大漠之后见到的壮丽景色。“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站在茫茫大漠中,我们可以想象,充斥在我们眼前的只能是一片荒凉。所以诗人说是“大漠”,而一“孤”字,又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又写了落日的“圆”,本来我们会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落日总是给人一种很苍凉很惆怅的感觉,但是这里的落日,仅用了一“圆”字,就赋予了一种很和谐很亲切的气氛。《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话的艺术境界何其高超,而且,只可以为不可言传。而这正是词语的陌生化效果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享受。

诗歌,富有十分活跃的创造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好的诗歌,不但像一针兴奋剂,能够给予人精神的力量,使之震动、惊奇,获得一种对生活的超常感受,而且能够长驻人们心里,久久萦绕在耳边,挥之不去。而诗的艺术便是陌生化的艺术,好诗,更如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6c21b271fe910ef12df830.html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