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摇篮:粤军第一师简史

发布时间:2018-09-29 00:24: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铁军摇篮:粤军第一师简史

在援闽粤军返粤驱桂之役结束后,全部粤军已扩充至八、九万人,遂进行整编,共编为三个师、十个独立旅、六个路司令,但各部官兵不少由敌军残部收服而来,原来基本队伍亦素质不齐,且自援闽回粤两次胜利之后,渐呈骄悍,病态百出。孙中山先生有见及此,即于粤军各部基础上选择素质较好的一部整编为第1师,加强军事政治训练,一方面养成娴熟军事艺术、忠勇爱国,能为打倒北洋军阀,铲除列强在华势力,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的先锋队,一方面罗致较有朝气的青年军官,以最新的组织编制和装备,施以最新的教育训练方法,使之成为粤军的模范,并以这些经验来改造其他的粤军部队。

邓铿在接受孙中山粤军第1师师长的任命以后,决心将第1师大加整顿,彻底改变其气质和提高官兵军事学术知识,于是多方设法罗致粤军中一些较有朝气的军官和由保定军校毕业不久的青年军官等作为第1师的骨干。当时被邓铿选入第1师的陈可钰、李济深、李章达、邓演达、叶挺、陈铭枢、陈济棠、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薛岳、余汉谋等人,其后均成为中国军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1920年11月,邓铿在广州东堤路旧官纸局设立粤军第1师司令部,和旅长梁鸿楷、参谋长陈可钰、参谋邓演达、叶挺、罗梓材、徐景唐、钱大钧、李毓坤、李磊夫、黄振兴、副官长李济深、副官何迺英、张发奎、薛岳、黄镇球、马炳洪、陈应麟和其他军需、军械、军医、军阀人员等共同策划编练部队工作,务求在环境条件许可下,尽可能办到较为完备的编制,精壮的人员,新式的武器,充足的被服和器材。对各官兵施以现代军事学术、政治常识、社会知识和一些工业生产教育等,以使其养成具有政治觉悟、意志坚强、团结一致、英勇善战的新军人,使能负担革命的职责,为粤军的模范,从而逐步改造其他的粤军部队,达到共同进步。

1920年11月时编入第1师的部队有:梁鸿楷支队所属的谢毅、徐汉臣两个统领,编为第1师第1旅,以梁鸿楷为旅长,谢毅、徐汉臣分任第1、2两团团长;陈修爵统领部和桂军彭智芳营改编为第3团,陈修爵任团长,罗子良为中校团副。粤军总部直辖的齐公恪独立营改编为第1师独立营,不久,以邓演达为营长。1921年2月,粤军第54统领陈铭枢部开赴广州,改编为第1师第4团,该统领部前身为李耀汉肇军1917年成立的广东警卫军一个营,营长陈铭枢,营副陈济棠,余汉谋、蔡廷锴等为连排长;1920年5月改编为护国第2军陆军游击第43营,9月26日在阳江宣布独立,响应粤军驱桂战争,并收编地方团队,改番号为粤军第6军第1纵队,司令陈铭枢,桂军退出广东后,改为粤军第54统领部,此时编入第1师,以陈铭枢为团长,戴戟为少校团副,第4团辖两个营,营长陈济棠、李时钦。第3、4两团编为第1师第2旅,旅长胡秉为,第2旅旅部并未成立,由师部直接指挥。又由薛岳新成立一个机关枪营,李章达成立一个工兵营,以叶挺为营副。至1921年7月,粤军第1师共编成四个步兵团,一个独立营,一个机关枪营,一个工兵营。原定编制还有骑兵一营,炮兵一团,辎重兵一营则未成立。

至1921年7月粤军第1师序列:

粤军第1师:师长邓铿,参谋长陈可钰,副官长李济深

第1旅:旅长梁鸿楷

第1团:团长谢毅

第2团:团长徐汉臣

第2旅:旅长胡秉为

第3团:团长陈修爵

第4团:团长陈铭枢

独立营:营长邓演达

机枪营:营长薛岳

工兵营:营长李章达

其编制如下:团辖三个营,营辖四个连,连辖三排,排辖三班,每班正副班长各1人,各等列兵12人,炊事兵1人。团本部有一机关枪连,一个通部排,一个医务所即卫生队。全团合计官兵约2000人。备有驳壳枪约80枝、七九步枪约1600枝、机枪6至9挺。全师人员8000余人。

粤军第1师建成后,所属部队分驻于广州东、北郊区营房,一面拱卫广州治安,一面从事教育训练。各部队遵照邓铿指示,制定各期的教育计划书,依次实施。其特点如下:

第一、重视各级干部的教育。邓铿总结其多年治兵的经验,认为军队的基本原别是:“有强将无弱兵”,“要强兵必先强将”(指干部)。因此,对于各级干部的教育非常重视。中上级军官每周都在师部召开一次会报,利用会报的机会进行精神讲话;设军官教育班,行伍出身的下级军官轮流入班接受短期训练,进行养成教育,教育班的班主任由邓演达兼任,以缪培南、梁世骥、赵锦雯、陈适等为教官;设学兵营即军士教导营,调各部班长入营受训半年,营长、营副、连长由华振中、黄镇球、黄固、朱晖日、郭学云等分任,严重、李云鸿、杜益谦、梁端寅、李霖等为教官,此外还罗致了好些云南讲武堂毕业生如叶剑英、黄国梁、罗思明、刘子湘、张武、张国森、法雨民等分任排长教练等职务。

第二、在军事学术上,实用重于形式。训练中实弹射击、战斗教练和夜战等内容和制式教练并种,同当时一般部队训练主要搞制式教练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重视政治思想教育。根据孙中山的意见:政治的原动力在军人,所以军人要懂得政治,要明白什么是政治,各部队便利用每周一两节精神讲话的时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将政治常识、国内形势、我们的任务;以后则将孙中山的革命军人精神教育,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浅说等。这与其他部队根本上有所区别。

第四、重视社会常识教育。在教育针划中编有社会常识一课,讲述中国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和声学、光学、电学等物理知识及化学知识,还有个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怎样做一个好军人等常识。对于实地参观亦很注意,曾先后组织各级军官分批前往番禺北部参观乡政,前往梧州参观山川形势、风土人情和工商业状况,以增长阅历。

第五、试行生产教育。邓演达的工兵营曾试办过织染工业,买了很多工具和原料,教各士兵学织布和漂染。后来他任第3团团长时,又响应孙中山兵工政策的号召,派第1营前往鹤山兴筑由沙坪至谷埠的公路。希望能将完全消费的军队逐步改变为可以搞生产的部队,这在当时的军队中是一项很突出的事例。

第1师经过半年多的整训教育,获得很大进步,部队纪律严明,精诚团结,整个部队战斗动作与制式教练均相当娴熟,并养成了积极的战术思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其他粤军部队起了相当的模范作用。

桂系军阀败回广西后,复思反攻广东,6月13日,陆荣廷下令攻粤,兵分三路:陈炳焜由梧州攻郁南、罗定;申葆藩袭高、廉;沈鸿英犯北江。同时,政学系政客杨永泰又在高雷、钦廉一带煽动被粤军改编的桂军残部倒戈起事,配合桂军进攻。粤军亦分路迎击,梁鸿楷率第1旅两个团和第2旅第3团向乐昌前进,邓铿率陈铭枢团及邓演达独立营向连县、阳山迎击沈鸿英军,赣军赖世璜、李明扬、卓仁机部亦参加在连县之星子与阳山间的战斗。7月4日克复阳山,将沈军击溃,7月12日,沈鸿英在贺县通电宣布“自治”,所部四十二营改称“救桂军”,声明与陆荣廷脱离关系,与广东采取一致行动,旋又叛变进据桂林,北路粤军继续进攻,联合滇、赣军长驱直入。8月13日占领桂林。

北江讨沈战役结束后,第4团扩编成立第3营,编足建制。营长缪培坤,其第11连连长蔡廷锴,排长张世德、陈景云、苏顾林,文书区寿年,蔡、张、区均为日后19路军著名战将。

粤军经4个月战斗,于1921年9月30日占领龙州,陆荣廷、陈炳焜、谭浩明均逃离广西,旧桂系垮台,广西纳入广州政府管辖之中。10月8日,广东非常国会通过出师北伐案。12月4日,孙中山在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准备明春取道湖南大举北伐。陈炯明入桂作战时,邓铿留守广州。12月间,将第1师的机关枪营、工兵营和新成立一个营改编为大本营警卫团,调参谋长陈可钰为团长,李章达为中校团副,邓定远、蒋光鼐为少校团副,薛岳为第1营营长,叶挺为第2营营长,张发奎为第3营营长。警卫团编成后,即开往桂林拱卫大本营。另升副官长李济深为第1师参谋长,升何迺英为副官长,以邓演达重新成立一个工兵营,任营长,升李霖为独立营营长。

大本营警卫团的编制如下:1921年12月由粤军第1军第1师直属部队机枪营、工兵营和粤北游击队等部合编,由原师参谋长陈可钰任团长,以薛岳的机关枪营为第1营,营长薛岳;以李章达的工兵营为第2营,李调任中校团副,以叶挺为营长;以驻粤北的北江游击司令李安帮部改编为第3营,营长张发奎。编制为:上校团长陈可钰,中校团副李章达,少校团副邓定远、蒋光鼐,上尉副官张国森,军需陈聘寰,军医兼卫生队长澄之。第1营营长薛岳,副营长郑树勋,第1连连长缪培南,第2连连长梁世骥,第3连连长梁公福;第2营营长叶挺,营副梁端寅,第4连连长李扬敬,第5连连长李振球,第6连连长简作桢;第3营营长张发奎,营副李××,第7连连长陈榆(陈克华),第8连连长韦就,第9连连长王仲根。

孙中山的北伐意愿和陈炯明的联省自治说形成了严重的冲突,因此陈对北伐持消极态度。邓铿则站在孙中山一边,积极支持北伐行动,并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招致了陈炯明左右亲信的嫉恨,终由陈炯明族人陈觉民指使陈少鹏、黄福芝于1922年3月21日在广州大沙头火车站刺杀邓铿,邓铿于23日伤重身亡。其后,陈炯明即兼粤军第1师师长,以旅长梁鸿楷代行职务。

邓铿遇害后,陈炯明更加肆无忌惮,一面联络赵恒惕,阻挠孙中山假道湖南出师北伐;一面断绝北伐军的军费弹药接济,企图使之归于瓦解。孙中山遂不得不令北伐军转向粤北集中,准备改道江西北伐。同时返回广州,动员第1师及李福林部参加北伐,得到第1师官佐的拥护,第1师遂开赴韶关加入北伐军序列。

北伐军分三路入赣,黄大伟部从仁化出崇义上饶为左翼,李烈钧率滇军朱培德部、赣军李明扬部从南维出大庾南康为中路,许崇智率粤军第2军和梁鸿楷的第1师以及李福林部从南雄出信丰、王母渡、沙石埠为右翼,均向赣州会师,以陈嘉佑的湘军为总预备队,由中路跟进。

北伐军方面,黄大伟部二三千人,李烈钧部赣军三四千人,朱培德滇军七八千人,李福林福军二三千人,梁鸿楷师七八千人,加上许崇智的第2军,全军共3万余人。北军方面由赣南镇守使方本仁率万余人守赣州,并派有力一部向北伐军右翼方面界址墟、九渡水等处警戒。

粤军第1师于5月中旬由南雄向信丰出发,在第2、3两团在界址墟附近经两三天激战,击败守军占领界址墟,并在信丰龙南间消灭方部一个团,占领信丰;九渡水方面也经六昼夜激战,攻克了王母渡,随即向赣州挺进。北军在赣州以南王霸岭集结,构筑了强固阵地,双方在此激战18天。第1师由各团选敢死队百余人,以蔡廷锴为队长,邓演达任指挥,全队集中向敌较弱一点进攻,拂晓前冲近敌防线奋勇突击,终将敌阵击溃,北洋军向吉安撤退,北伐军于6月13日占领赣州。王霸岭战斗中,第4团第2营营长李时钦阵亡,由陈式垣接任。独立营营长李霖遇敌萎缩不前,被撤职,由郭学云继任。

北伐军占领赣州后,赣南地区尽入掌握,正拟继续北伐,陈炯明突于6月16日指使所部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脱险登上永丰舰,在广州的大本营警卫团第1、2营在力战后放下武器。

6月19日,孙中山在永丰舰电令北伐军迅速班师回粤,讨平叛逆。22日,北伐军将领复电,表示即行回师广东靖乱,随即回师同陈炯明叛军在韶关地区展开激战。

第1师第1团团长谢毅、第3团团长陈修爵原为陈炯明亲信,当出师北伐时即已同陈有所勾结,当此回师讨逆时,即公开表示拥陈反孙,第2团团长徐汉臣也投向陈炯明,第4团团长陈铭枢发生动摇,只有工兵营营长邓演达、独立营营长郭学云、第1团营长梁鸿林、第4团营长陈式桓、缪培坤等态度鲜明,坚决拥护孙中山。师长梁鸿楷、参谋长李济深因第1师内部分歧严重,若硬性规定拥孙或反孙,都恐造成自相残杀,遂决定既不同许崇智回粤靖乱,也不表示拥陈,而在北伐军回师行抵信丰时,于7月28日脱离大队,经江西三南转入东江龙川、河源暂住,以待时局发展,再作第二步打算。

陈炯明在广州称兵叛变的第二天即派大军北上,进袭韶关的大本营和北伐军后方,当时在韶关的大本营警卫第1团第1营第4连和第3营由中校团副华振中率领指挥,华率2个连向陈军翁式亮投降,第3营营长张发奎率3个连赴始兴就食。

北伐各军同叛军在韶关激战十余天,叛军渐不支时,第1师第3团团长陈修爵却于7月28日自动向陈炯明请缨,将第3团全部运往广州转乘铁路至韶关马坝,攻击北伐军。北伐军苦战之下终于失败,分别转入赣东和湘赣边境。北伐军回师靖难失败后,孙中山亦不得不于8月9日离开广东。

粤北战事结束后,陈炯明对粤军各部队加以整编,并调整防地。第1师亦于10月间调往广州整编,升谢毅为第1旅旅长,梁鸿林为第1团团长;升陈修爵为第2旅旅长,沙世祥为第3团团长,陈铭枢亦因不能自安而辞职往南京学佛,由陈济棠升任第4团团长。原警卫师团第3营张发奎部编为第1师辎重营,亦由始兴调至广州。整编完毕后,第1师调驻西江、肇庆驻防。

11月间,徐汉臣升任旅长,率第2团脱离第1师建制,而将流离在乐昌坪石附近的李烈钧赣军卓仁机部编为第2团,卓仁机任团长兼第1营营长(后张弛接任),郭学云的独立营改编为该团第2营,张发奎的辎重营改编为第3营。

此时粤军第1师建制如下:

粤军第1师:师长梁鸿楷,参谋长李济深

第1旅:旅长谢毅

第1团:团长梁鸿林

第2团:团长卓仁机

第2旅:旅长陈修爵

第3团:团长沙世祥

第4团:团长陈济棠

工兵营:营长邓演达

孙中山赴上海后,于10月17日将入闽北伐军改为东路讨贼军,以许崇智为总司令,计划取道闽南攻击潮汕。同时派邹鲁等联络驻广西的滇桂军刘震寰、杨希闵部和驻西江一带的粤军各部,组织西路讨贼军,从西江东下,直攻广州。12月26日,孙中山委任的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杨希闵、中央直辖桂军第一路总司令沈鸿英、中央直辖桂军第二路总司令刘震寰以及拥护孙中山的粤军等,各派代表在广西藤县大湟江白马庙举行会议(即“白马会盟”),会商讨陈战略和合作条件。31日,西路讨贼军由梧州东下讨陈。

第1师调驻西江后,梁鸿楷、李济深、邓演达、张发奎等,既痛恨陈之暗杀邓铿,又恨陈背叛孙中山,遂常密谋反陈。11月间派邓演达为代表,密赴上海向孙中山报告广东形势和第1师情况,请示方策。孙中山指示应联络驻广西滇桂军及部分可靠的粤军,准备夺回广东根据地。邓返回西江后,即将孙中山的指示密告梁、李、张和郭学云、戴戟、缪培坤、陈式垣等营长,分头秘密准备。

12月,陈炯明调第1师赴封川布防,准备抵御西路讨贼军。

西路讨贼军东下时,粤军第1师的实力除工兵营外,都掌握在陈炯明的死党谢毅、陈修爵两个旅长手上,很难作整个师的发难,因此决定采取对陈军拉后腿的办法,由梁鸿楷个人表示消极,避往广州沙面租界,李济深率第1师消极应付陈军作战命令,打乱其作战计划,然后伺机起义讨陈。

西路讨贼军两路前进,滇军攻西江左岸,指向封川、江口;桂军沈部攻西江右岸,指向虎头沙、禄步。

当第1师至封川蟠龙水时,陈军其前敌指挥熊略急电催促驻肇庆的工兵营火速开往该地协防。邓演达乃于1923年1月1日率部乘船前往,1月2日下午到达都城,然后向蟠龙水进发。半夜时到豆腐坑停船,邓前往师部和封川江口与联军取得联系。第二天早上召集各连排长宣布奉孙中山之命起义讨陈,是为粤军第1师起义的先声。

工兵营到达豆腐坑后,第4团团副戴戟乘陈济棠到陈修爵旅部去开会,率第4团全部脱离陈修爵的掌握,开往大坡山,宣布反正讨陈,陈济棠随后返部参加。跟着第2团团长卓仁机和营长郭学云、张发奎等亦在蟠龙水阵地宣布反正讨陈,李济深依照原定拉后腿的办法率师部人员向德庆、肇庆、江门慢慢退走。但梁鸿林的第1团却由谢毅率领,由新兴向江门转进,没有宣布反正。熊略以形势危急,令陈修爵率沙世祥的第3团跟他的第4师余部等撤往德庆九官墟附近布防固守,为沈鸿英部李易标旅、滇军范石生旅击破,沙世祥率营长罗国富首先离开部队,留下团副罗子良、第1营营长梁祖耀、第3营营长彭智芳继续作战,终于在鸡冠石为滇桂军包围缴械,罗子良、梁祖耀被俘,彭智芳仅剩20余人逃回肇庆,后回广州见陈炯明,陈将第2旅第3、4团留在后方的人员及宪兵两个中队拨给彭,令其重新编成第3团,任团长,赴东莞训练,陈修爵只身逃往惠州。

讨贼联军桂军李易标部和粤军莫雄部因粤军第1师反正,顺利向都城、南江口前进。1月7日在筋竹头附近与第1师反正部队会合,共同进击辣头沙一带设防固守的陈军林虎部,激战近一天,将林部全部击溃,残部向肇庆、三水逃窜。辣头沙战役中,工兵营连长李云鸿、排长邓福田阵亡,士兵伤亡不少。

刘部桂军到达马房后,即向芦苞渡过北江,向花县新街陈军攻击,李易标、莫雄部在马口附近渡河后,以强行军沿广三铁路奔石围塘。第1师张发奎营在马口附近歼灭陈军罗绍雄部,缴获步枪七百多枝,子弹十万发,第1师其他部队则在收编陆兰清一团后,渡河沿广三铁路向石围塘前进,杨希闵部滇军随后由肇庆跟进。陈炯明见大势已去,于12日放弃广州退往惠州,并于15日通电下野。联军于16日进占广州,粤军第1师第4团进驻观音山执信学校,工兵营进驻越华路广东省长公署,第2团进驻东堤大沙头。

滇桂军进占广州后,越发骄横,沈鸿英部竟于22日进攻观音山谭启秀部防地,收缴谭部枪械,广州秩序混乱。第1师有鉴于此,即移驻大沙头,避免冲突。26日,江防事变发生后,驻广州之第1师部队调往四邑同师部和梁鸿林团会合,梁鸿楷亦返回师部行使师长职权。谢毅知不为团体所容,乃孤身逃往惠州仍旧依附陈炯明,第1师中陈炯明的势力完全消除。 第1师驻防四邑期间,由大本营江门办事处指挥。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由上海回到广州,重设大元帅府,整编西江、四邑等处同陈炯明脱离关系的粤军部队。4月4日,成立中央直辖第4军,以第1师师长梁鸿楷升军长,郭学云为参谋长,第4军辖第1、2、3师。第1师以李济深任师长,徐景唐任上校参谋长,副官长黄镇球,中尉副官陈诚,升卓仁机为第1旅旅长兼第2团团长(后张弛接任团长),参谋主任黄承乾,梁鸿林仍为第1团团长,团副薛岳;升陈济棠为第2旅旅长,参谋主任余汉谋,将工兵营扩编为第3团,团长邓演达,团副严重,营长××、陈式垣、谭邃;升戴戟为第4团团长;第1师仍驻扎在四邑地方,第3团由新会进驻高明、鹤山两县,从事补充训练,同时对西北江方面骄横跋扈的沈鸿英部进行监视。

沈鸿英部自江防事变后,退出广州,移驻肇庆及西江北岸,复与北洋军阀勾结,于4月16日在花县新街宣布接受北京政府督理广东军务职,再次叛变,并令李易标率步兵数营攻广州,为刘震寰、杨希闵部击退。沈鸿英率军沿粤汉路南下,以沈荣光部出英德、清远,攻三水,驻西江一带沈军亦先后叛变。孙中山令滇、桂、粤各军协力进剿,沈军遭沉重打击,于25日退驻潖江。4月30日,吴佩孚令江西方本仁派邓如琢两旅增援沈鸿英。5月1日,粤军第1师及滇军克潖江。5月2日,滇、桂、粤军与沈军经过激战,攻克源潭,沈军向北败退。6日,滇、粤军克英德,直指韶关,沈鸿英叛军于5月8日退出韶关窜回贺县八步,李易标率一部转投陈炯明,邓如琢军亦退回江西,北江战事暂告结束。

北江战事结束后,粤军第1师在芦苞附近休息三四天,又奉命进攻盘踞肇庆的沈军黄振邦、张希栻部,粤军第3师和广东江防舰队也调来围攻,统由梁鸿楷指挥,首先在肇庆东北郊区打了两天,随后将肇庆包围,以第1师攻西门,第3师东门。沈军在西门外白马庙、龙顶岗、法轮寺附近做坚强抵抗,激战四五天没有进展,遂改变配备,以第1师攻东门,第3师攻西门,邓演达为攻城指挥官,李振球为地雷队长,蔡廷锴为先锋队队长,在东门外麒麟街城脚挖地道,埋放二百五十斤地雷两个,5月18日拂晓将城垣炸开一个大缺口,步兵沿缺口冲进去,将沈军全部歼灭,沈军旅长黄振邦被俘,后被枪毙,张希栻失踪。此次战役中第3团牺牲最大,第3营营长谭邃负重伤,由李振球接任营长,连长邓鸣汉、陈文山、法雨民和几个排长也阵亡。

肇庆城攻克后,因滇军将领杨如轩、杨池生率部叛变,孙中山急调邓演达的第3团赴广州河南拱卫大元帅府和保卫广州治安,以使杨希闵集中兵力解决叛军,其他粤军部队和江防舰队溯江西上,收复云浮、德庆、郁南、封川各县,至此广东境内的沈军完全肃清,西江流域亦归于革命政府统治下,孙中山任李济深为西江善后督办,从事绥靖地方工作。讨贼军第4军军部设于肇庆,第1师第1团驻南路,第2团驻肇庆,第3团驻广州,第4团驻肇庆,并增编一炮兵营,营长邓世增;独立团,团长张发奎,黄琪翔为中校团副,营长朱晖日、苏德燊。

这时粤军第1师的序列为:

中央直辖第4军第1师:师长李济深,参谋长徐景唐

第1旅:旅长卓仁机

第1团:团长梁鸿林

第2团:团长张弛

第2旅:旅长陈济棠

第3团:团长邓演达

第4团:团长戴戟

独立团:团长张发奎

炮兵营:营长邓世增

沈鸿英军在桂东休整月余,乘东江战事剧烈之时,于6月4日分三路向韶关一带进攻,占领韶关、南雄、始兴、仁化、翁源等地,方本仁又调豫军高夙桂、樊钟秀增援沈鸿英。李济深率卓仁机、戴戟、张发奎三团及第4军张振武独立旅由三水北进拒敌,魏邦平率邓演达、梁鸿林两团及第4军丘耀西支队迎击西江沈军,为沈军所败。李济深所率3团(张振武旅6月12日叛变脱离)及滇军于7月4日攻克韶关,随即回师西江,梁鸿楷亦率第3师及原驻江门第4军各部增援,7月16日在封川江口击溃沈军,沈逃回梧州。7月18日,梧州沈鸿英残部冯葆初、黄绍竑、蒙仁潜等经外舰调停,愿归降大本营,粤军第1、3师进入梧州,19日,孙中山特派李济深兼任西江善后督办。粤军进驻梧州后,广西新崛起的军事领袖李宗仁、黄绍竑等同粤军结成联盟关系,以梧州等地为根据地,逐渐发展实力,奠定了新桂系集团发祥的基础。

讨沈战斗结束后,第1师师部驻肇庆,第1旅驻台山,第2旅旅部及第4团驻肇庆,第3团驻梧州,独立团驻江门。

7月底,李济深在肇庆设西江讲武堂,第4团团长戴戟调任堂长,以钱大钧任学兵营中校营长;第4团第3营营长缪培坤接任团长,蒋光鼐接任第3营营长。

东江的陈炯明叛军至7月下旬又复蠢动,在解惠州之围以后,继续进扰博罗,第1师第2旅奉调博罗增防。8月25日,叛军全力进攻,包围博罗,许崇智被困。9月4日,孙中山电令第1师驻台山的第1旅旅长卓仁机率部及独立团星夜兼程开赴博罗增援,以解博罗之围,至此,第1师全数调出西江。卓旅在博罗外围威胁敌军,张民达旅则全力进攻平山,以分博罗之敌,先后占领淡水、平山,9月10日,陈军向响水退却,博罗解围。

博罗解围后,滇桂粤军兵分三路进攻河源,以卓仁机、陈得平两旅追击向泰尾响水方面退却之敌熊略、陈修爵部,经四五天追击战斗,先后攻占了小金洞、泰尾、黄麻坡等地,并于10月初向观音阁推进,张民达、莫雄两旅亦到达观音阁近郊,三路部队协同进攻观音阁,守敌败溃,10月3日占领河源,截断了惠州守敌的水上交通。桂军急攻惠州,仍未攻下。

讨贼联军占领河源后,未乘胜追击,许崇智且返回广州,部队交由参谋长张国桢指挥。时陈炯明已得北洋政府大批援助,策动全面反攻,以林虎率刘志陆部、黄任寰、黄业兴师、王定华独立旅及李易标军会同陈修爵师为右路,沿河源、龙门、博罗、增城向广州前进;以洪兆麟率领尹骥军和李云复师等为左路,沿海丰、淡水出樟木头,向广九铁路沿线直逼广州;以叶举率熊略、杨坤如等部为中路,以策应左、右两路,洪兆麟进抵惠州时,杨坤如部乘时出击,加入洪部。孙中山得知陈炯明叛军反攻,即调李济深率陈济棠旅及滇、赣军向博罗、河源增援。

10月23日,叛军林虎部会同陈修爵师猛攻河源,守军张民达、莫雄、卓仁机等旅因敌众我寡,被迫撤退。23日,河源城失陷,守军向泰美三径撤退。时李济深已率第2旅陈济棠部及朱培德、杨希闵滇军赶到泰美、柏塘一带增援,在泰美、三径、柏塘一线与林虎部展开剧烈战斗。粤军第1师李济深的第1、2旅全部位于柏塘右翼,滇军位于柏塘左翼,均与敌人展开激战,第1师以陈济棠旅为主攻部队,卓仁机旅张发奎团为第一线预备队,张弛团为总预备队。第2旅主攻部队第4团运动到一座小高地山脚下时,遭敌侧击,营长香翰屏重伤。张发奎团为稳定战线,从右侧面加入战斗,反为敌预备队包围。当面之敌为叛军林虎部,其中多有李烈钧旧部和原赣军同僚,知张发奎团为卓仁机旅部队,并未猛攻,张发奎趁机率部冲出,卓仁机带张弛团占领阵地,林虎军并未追击,战线复归稳定。许崇智部张民达、莫雄独立旅守三径,张国桢率陈得平、许济、王懋功、邱鸿钧等旅守泰美,敌攻泰美甚急。张民达与莫雄旅合力击退三径之敌后,莫旅向杨村追击溃敌,张旅星夜驰援张国桢部,再次克复泰美。粤、滇联军经一天一夜恶战,终将叛军击溃东逃,这就是有名的柏塘、泰美之役。

叛军洪兆麟部到惠州后,会合守军杨坤如部,围城的滇桂军全部撤离,向樟木头、石龙一带退却。讨贼军柏塘、泰美战斗中获得的优势不但未能扭转整个局面,叛军林虎部反而得在公庄、麻坡、观音阁收容整顿,从而组织猛烈反攻,展开第二次柏塘战斗。讨贼军时已疲惫不堪,阵地被叛军突破,遂由柏搪、泰美直退博罗、增城。11月8日,叛军攻博罗,讨贼军在博罗稍作反击后,复向石龙方向退却。12日,叛军占石龙,联军向石滩退却,叛军进抵广州市郊石牌。孙中山令滇、桂军固守广州市郊各要点,同时急调粤北湘、豫军南下增援。叛军洪兆麟企图抢占广州,遂不待林虎部会合,即于18日首先发动进攻,至19日,樊钟秀豫军到达广州增援,击溃洪部,待林虎部到达增援时,洪部已向东溃退。石牌方面激战时,北路叛军林虎部一度占领太和,退守高增、人和一带的粤军第1师奉命反击,但叛军得知石牌方面战斗失利,自行退走,粤军第1师进占太和。讨贼军分途出击,叛军被赶回东江,且因将领内部矛盾,部队分裂,不复有反攻广州之力。

叛军退回东江后,第1师卓仁机旅调赴广东南路,并扩编为第12、13两旅,由梁鸿楷直接指挥。陈济棠旅返回肇庆整补,其第3团第2营营长陈式垣在第一次柏塘战斗中阵亡,由叶挺继任,不久易为曾友仁。经梁鸿楷批准,第3团成立了一个炮兵连,以陈诚为连长,打下了后来第11师扩编一个炮兵营的基础。同时,在封川成立一个补充团,由参谋长徐景唐兼任团长,将第1师炮兵营改为补充团的一个步兵营,营长蔡廷锴。

此时第1师建制为:

讨贼军第4军第1师:师长李济深,参谋长徐景唐

第2旅:旅长陈济棠

第3团:团长邓演达

第4团:团长缪培坤

独立团:团长张发奎

补充团:团长徐景唐

11月时,第1师第2旅及独立团均驻公益埠,防守南路,独立团第2营营长苏德燊调任团副,副营长缪培南接任营长,补充团驻封川。

1924年初,余汉谋任第2旅第3团第1营营长,辖4连,连长李洁之、陈审、唐拔、陈诚,第2营营长叶挺,第3营营长李振球。

同年3月,孙中山下令将中央直辖粤军和东路讨贼军改称建国军,中央直辖粤军第4军第1师改为建国粤军第1军第1师,师长李济深,辖1旅1补充团1独立团。

5月,张发奎团调驻德庆,将第1师收编之警备营改为独立团第3营,营长韦就,独立团编足三营建制。

8月,邓演达调至黄埔军校,专事军事教育,由徐景唐任第3团团长,黄镇球升任补充团团长,薛岳继任副官长;第4团团长缪培坤病故,由邓世增升任。9月,第3团炮兵连连长陈诚调任黄埔军校特别官佐,罗卓英接任连长。独立团第3营营长韦就病故,以中校团副黄琪翔接充,少校团副许志锐升中校团副,苏德燊为少校团副,缪培南任第2营营长。

10月10日,广州商团发动叛乱,14日,孙中山急调第3团赴广州镇压叛乱,待第3团到达广州时,叛乱已经平息,即奉命暂驻河南,拱卫大元帅府。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广州举行庆祝活动,第3团和张民达的建国粤军第2师奉命至燕塘,举行了阅兵仪式。

卓仁机旅调出第1师建制后,第1旅编制一直空缺。10月间,以陈铭枢任第1旅旅长,李务滋任中校参谋长,独立团改为第1团,团长张发奎,团副许志锐,营长朱晖日、缪培南、黄琪翔,驻肇庆;新成立第2团,团长蒋光鼐,团副方纬,营长蔡廷锴(原补充团第1营)、黄固、黄质胜,驻封川。同时增设师工兵营,营长黄明新。

此时第1师建制为:

建国粤军第1军第1师:师长李济深,副官长薛岳

第1旅:旅长陈铭枢

第1团:团长张发奎

第2团:团长蒋光鼐

第2旅:旅长陈济棠

第3团:团长徐景唐

第4团:团长邓世增

补充团:团长黄镇球

工兵营:营长黄明新

1925年1月,陈炯明叛军在东江蠢动,谋攻广州。广东大元帅府发动第一次东征,东征军连占淡水、平山,在三多祝同叛军激战。第1师第1旅陈铭枢部两个团(欠第2团第1营蔡廷锴部)作为东征军后续部队,到达公平后转向沙田前进,阻击河源、龙门的林虎部叛军,使林部无法增援三多祝,叛军叶举、洪兆麟在三多祝惨败,一蹶不振。林虎拥军两万,盘踞兴宁、梅县、河源、五华,在叶、洪惨败后,即调动大军集结于河婆、鲤湖、棉湖之线,企图一举消灭东征军,称霸广东。3月12日,同东征军黄埔教导第1、2团及粤军许济师在棉湖、鲤湖展开激战。陈铭枢旅在陆丰河田击溃林虎部黄业兴旅,正要乘胜追击时,即接蒋介石急电,称在棉湖与敌激战,令陈旅速开河婆截击敌人,限13日到达。陈旅星夜兼程,经河田至河婆30余公里路程,拂晓到达河婆,欧阳驹警卫团亦同时到达,即向河婆之敌截击,击溃林虎军刘志陆部。棉湖之敌亦在连遭炮击下后退,鲤湖之敌被教导第2团击溃,向罗庚坝安流方向溃退,是为东征中著名的“棉湖之役”。

1925年棉湖战役后,第1旅第1团和军校学生队于16日追敌至罗径坝宿营,侦察得知安流有敌约万人据守。17日,东征军以军校学生队及警卫团攻安流正面,第1旅由右翼绕道洛阳围高坎,直趋安流。敌新败之余,未敢接战即向横陂退却,敌陈炯光部殿后,为张团追及,被俘数百人。陈军逃至横陂后,设防固守。东征军乃决定绕过横陂,先取五华,再攻兴宁。以警卫团佯攻横陂,以第1旅和教导第1、2团由山中小路绕道直取五华,18日夜,教导第1团奇袭占领五华,20日,教导第1团和陈铭枢旅攻占兴宁,陈炯明叛军残部逃往闽赣边区,第一次东征结束。其后,第1旅留驻东江。

1925当陈炯明叛军在东江蠢动之时,广西李、黄与沈鸿英之间的战争复起,云南唐继尧则分兵进入南宁,声称假道进兵广东。广州大元帅府除一面发布总动员令出发第一次东征外,随即接受李、黄电请派军援助的要求,派遣建国粤军第1师第2旅陈济棠全旅,补充团黄镇球部及第1师第1旅的蔡廷锴营出发广西信都、贺县。沈鸿英以一部兵力联合林廷俊各部在柳、桂间与李、黄激战,其在桂东的主力集结贺县,布防于山心、犁木根、三步梯一带高地。陈济棠全旅在三步梯与敌激战一昼夜,并以黄镇球团及蔡廷锴营绕道攻敌后,沈军不支,狼狈溃退。陈旅从犁木根、信都、梅花、贺县、桂岭经过大小战役五次,击溃桂东沈军,占领贺县,其后蔡廷锴赴东江归建。李、黄等部亦于2月14日攻克桂林,沈鸿英残部溃退全州,为李、黄及湖南唐生智军全部消灭。广西底定后,陈济棠旅仍返肇庆。

1925当第一次东征在进行时,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即已密谋在广东发动叛乱。5月21日,陈铭枢旅随东征军党军第1旅、粤军第4师、警卫军等部由潮梅回师广州,6月初,杨、刘公开叛乱,广东政府于6月5日下令免杨、刘的滇、桂军总司令职,并急调东征军回师,同时命驻粤北的赣、湘军向广州进军,驻肇庆的第1师第2旅、驻封开的黄镇球部及炮兵营黄涛部亦奉命开赴广州平叛。6月10日,东征军及黄埔学生军已扫清了广九铁路沿线的叛军,到达广州外围,杨、刘叛军则以滇军防守白云山、瘦狗岭、东山、大沙头沿长堤到黄沙一线,桂军防守石井以北、龙归至江村河之南一线。于是东征军和黄埔学生军由乌涌、新塘攻龙眼洞、白云山、瘦狗岭及广州市区之敌,朱培德部由竹料出黄婆洞,攻三元里之敌,粤军第1师第2旅及补充团到达马房后绕至江村,攻石井、西村之敌,湘军殿后。11日拂晓全线开始攻击。第1师第1旅及黄埔军校留校的学生队,由海军配合,亦向广九铁路附近之敌攻击,经过两昼夜的激战,全歼叛乱的滇桂军。叛乱平定后,第1师师部及陈济棠旅返回肇庆,陈铭枢旅留广州市郊警戒,后调驻江门。

1925在讨伐滇、桂叛军的战斗中,第1师第1旅在东路首先突破石牌、猎德之线的滇军,第2旅在北路亦以破竹之势打垮了蚌湖西南一带山地的桂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两旅均有大量人枪的俘获。

1925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成立,随即对驻广东境内的各派军队进行整编,统一编制,于8月26日成立国民革命军第1、2、3、4、5军,粤军第1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李济深任军长,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存,政治部主任麦朝枢,以第1旅扩编为第10师,师长陈铭枢;第2旅和补充团扩编为第11师,师长陈济棠;8月30日,正式以原第1旅第1团张发奎部扩充成立第4军独立第1旅,张发奎任旅长,参谋长许志锐,第1团团长朱晖日,团副苏德燊;第2团团长黄琪翔,团副吴奇伟。不久,又以独立旅扩编为第12师,代替因叛乱被消灭的梁鸿林第12师。至此,粤军第1师落下了帷幕,但由第1师发展衍生出来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及其以后的第19路军和粤系军事集团,继承和发扬了第1师的精神,历经北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继续在民国的历史上书写了更为浓重的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aee23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7.html

《铁军摇篮:粤军第一师简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