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6月光曲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联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理念设计: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音乐、展台、语言描绘等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2.讲练巧配,引导知识的迁移,有机地配合语言文字的讲解,设计层次训练步骤,让学生掌握学法,运用学法。3.引入各种媒体,进行语感与朗读训练。4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拓展创新意识。沟通——情感——语言的关系,使文道得到结合。
教法设计:
1、“学科融合,自读自悟。”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2、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3加强课堂训练意识,特别是朗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代替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文章的意境美。
4、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开放性问题,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学法设计:
1、运用朗读手段,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美,课文意境美。2、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3、沟通语言──情感──语言的关系,文道得到结合。教具准备:
《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课时安排:两课时设置预习案:1、辨字组词
茵()盲()劵()谱()腊()键(菌()育()卷()普()蜡()健((课堂练习册P70第二题)2、选词填空
激动渴望陶醉
盲姑娘的感情变化线索是:对亲耳聆听贝多芬演奏的(;听第一次演奏时的入神;知道是贝多芬演奏时的(;欣赏《月光曲》时的(
(学习评价P72第三题)
第一课时
预设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初步感知贝多芬的高尚人品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2、感受《月光曲》的美妙,分清联想与现实。
3、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语言文字表现的音乐意境之美。

教学流程:
一、从题入手,导入新课。1、以月光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在你的记忆里月光是什么样的?形容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哪些?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什么?(板书:月光曲)3、理解“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案落实情况。三、走近贝多芬,感受大师风采
1、明确《月光曲》这首钢琴曲的作者是谁。2、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3、各小组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多媒体展示相关图文、音像资料,允许学生上台操作,汇报)
4、欣赏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片段,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播放《命运交响曲》片段)
四、听读课文,了解创作过程。
1、播放音画同步的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感受。(播放课文朗读)2、小组代表尝试用比较简洁的话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理清《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五、学生激情朗读,抓住重点句段,各抒己见,畅谈体会,初步感知1、鼓励学生读书要有激情,要一边读,一边想,一边体会,读完了就主动起来说,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想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六、疑难反馈收集,激发深入探究。
1、鼓励学生自由提问,简单的随机解决,困难的、有价值的问题留到后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探究。

2、教师提出自己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重点领悟:文章的标题是《月光曲》,贝多芬弹的第几首是《月光曲》?可纵观全文,好像没有介绍《月光曲》是怎样的一首音乐呀!这《月光曲》到底是怎样的呢?
七、感受乐曲的美妙,分清联想与现实。1、初读第九段,想象画面。2、简单概括,分清层次。
1)试用一句话或一个小标题来概括这幅画面的内容。2)这个画面是由几个不同的情景组成的呢?
3)学生划分,概括,交流,教师导读,出示该段文字,每个情景用不同颜色标明。展示相应情景图片,理解“微波粼粼”“一缕”“波涛汹涌”等词语,整理板书。(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展示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3、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比比谁的朗读最精彩。
1)这三个情景一样吗?有变化吗?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呢?2)指名谈谈并分别试读,师生评价。
3)激励学生间进行比赛、挑战,入情入境地读,美美地读。4、理解联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1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皮鞋匠的联想?哪些是盲姑娘的联想?请用___________”勾出来。
3)什么叫联想?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4为什么听到琴声就会联想到月光下大海的变化呢?猜想一下贝多芬《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描绘贝多芬《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板书:轻柔舒缓;欢快流畅;激烈雄壮)
5、总结,领悟,弄清联想与现实的联系。
引导把板书连起来说一说,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和兄妹俩的联想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欣赏《月光曲》,放飞想象的翅膀
1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乐曲优美的旋律与节奏,想不想亲耳听听?轻轻地闭上眼睛,请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播放《月光曲》片段)
2)听了音乐,请学生谈感受。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咱们的音乐大师贝多芬。7、激情朗读,再现情景
让我们用充满激情和变化的朗读来再现这些美妙的情景吧。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和图片。(配上《月光曲》音乐和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8、改变原文与之对照,体会联想的作用
1)咱们把原文改一改,不用联想的方法,来对比一下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屏幕出示文字: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听到乐曲的旋律先很轻柔、舒缓;接着欢快、流畅起来;到了最后越来越激烈、雄壮。盲姑娘也听得入了神。)
2)这说明使用联想,往往能使事物表现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动人!这种联想手法的运用,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优美的琵琶声一样,他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多媒体出示这段文字)
9、学习联想手法,语言准确表达。
1展示图片,学生自由地展开合理的联想,试用一两句话来表述你所想到的。(分别出示三张图片:露珠图、长城图、水边柳丝图)
2)简单总结:比喻、拟人手法就是典型的联想方式。试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八、巧设疑问,妙引前文,激发学情。
1、小组讨论:贝多芬这首如此美妙的曲子是他原先就写好了曲谱的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大家都知道,无论是音乐家、画家还是诗人、作家,他们的即兴创作都会讲究激情,都会有突发的创作灵感,那么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这首《月光曲》,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该到哪段课文去找答案呢?
3、好,咱们下节课就重点来探讨这个问题吧。希望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开这个谜团。

九、作业布置:
课件播放《月光曲》,自选作业:
1、找找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进一步认识他。2、找找贝多芬的其他音乐来听一听。
3、找找其他“身残志坚”的故事读一读。(比如张海迪的故事)

第二课时
预设学习目标:
1、通过对贝多芬与盲姑娘的相遇、相识、相知过程的了解,对贝多芬言行举止的分析,理清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2、体会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变化,理解其创作《月光曲》的真正动因。3、感受由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热爱之情。教学流程:
一、承接上节课问题,明确研究重点。
1、上节课我们说到这节课大家要研究的重点是什么?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来自何处?在这首乐曲中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
2、这些答案该在课文的哪部分去找呢?二、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2--8段,边读边想,然后在小组中试着大胆地说出你心中的答案。
2、集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表述自己的看法。
三、疏理诱导,理清贝多芬与盲姑娘的相遇、相识、相知的过程及其感情变化。(一)感受相遇。
1、一位大音乐家为什么会到一所茅屋里为一对穷兄妹弹奏钢琴?
2、他听到了怎样的琴声?“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这弹琴人弹的是谁的曲子?为什么这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能听得一清二楚?“幽静”是什么意思?

3、贝多芬听到这样的钢琴声,心里会怎么想?(二)感受相识。
1、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推开门,走进了这所茅屋?2、听到了谁和谁的谈话?自告奋勇分角色读给大家听。
3、你明白姑娘的心思吗?她有一个怎样的愿望?这种渴望说明了什么?你明白哥哥的处境吗?听了妹妹的话,他的心里有何感受?姑娘后来的话,实际上是对哥哥的安慰。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由此可见这兄妹之间感情如何?
4、老师读旁白,男女同学分角色动情地读这段对话。
5、听到这里,贝多芬心中会有些什么感想?看来,贝多芬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是被兄妹俩的真挚感情感动了!(板书:有些感动)
6、贝多芬走进茅屋,看见了什么?
7、从屋内的摆设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家境如何?哪些词语最能说明问题?8、见此情景,贝多芬又会作何感想呢?(板书:十分同情)
是啊,由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穷苦人民十分同情的人,他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能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地幸福!”
9、补充贝多芬拒绝为伯爵演出的故事。(出示故事内容)(三)感受相知。
1、盲姑娘得到了艺术的享受了吗?为什么这样说?2、她自己是如何称赞贝多芬的?
3、为何盲姑娘听人弹一曲就知道此人是大音乐家贝多芬?由此可以看出什么?(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而她能遇到世界著名音乐家,心目中的偶像——贝多芬先生为她亲自弹奏,她此时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5、指导学生带着激动,带着赞叹,带着崇敬,带着惊喜之情来读姑娘的话。着重指导两“您”字的不同语气和读法。
6、理解知音,体会贝多芬的情感。
1既然盲姑娘听他演奏一曲就能断定此人是贝多芬,这在贝多芬看来,他简直就是遇到了知音。什么叫知音?为什么说大音乐家在此地遇到了知音?

2)这位知音有什么与众不同吗?
3)遇到这样一位特殊的知音,贝多芬会有怎样的感受?(板书:无比激动)(四)领悟灵感来源,感受高尚情怀
1、以此看来,贝多芬的《月光曲》是由于哪些原因而即兴创作出来的?(展示图片,理解“清幽”。)
2、大家想想看,这首《月光曲》是为谁而写的?
3、这样看来,这首《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真的是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景象吗?它真正要表现的是什么呢?贝多芬是想借这月光抒发他怎样的情感呢?
(五)重新认识《月光曲》,用心体会《月光曲》。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月光曲》的那部分。这一次,我们读出的不应该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而是贝多芬心情、情感的起伏变化,难以平静。
四、归纳总结,领悟中心。
谁能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月光曲》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五、讨论“传说”,升华认识。
1、这是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传说。什么叫传说?传说有几种倾向?
2、小组讨论: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的真实背景真的是书上写的那样为穷兄妹特别是为盲姑娘而作吗?那为什么人们在编传说的时候要编假的,要虚构,要为伟人说善意的假话,为他锦上添花呢?
这一切都源于人们的愿望。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他是同情贫苦人民的人,是个为人民造福的人,他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演奏,精神十分高尚。因此,人民对他也十分崇敬和爱戴。
六、达标检测
1读读下面人物的语言,想想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充满同情、爱意、遗憾、内疚B、迫切C、诚恳、热情D、体谅、安慰①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②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③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④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2、课内阅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诗(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2_____(3______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时而_____,时而_______,时而_________

七、评价激励八、作业布置: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舒缓明快激昂听琴声触动

见兄妹感动

遇知音激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d2b96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7.html

《月光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