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参》投稿必读

发布时间:2012-03-14 21:07: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史参》投稿必读

来源:《中史参》博客

《中史参》的内容板块和栏目定位

读者朋友投稿《中史参》必读

 

(“投稿注意事项”附在文末,请注意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

图片上的历史 刊登历史图片,并用简练的文字加以介绍。(栏目名称用蓝色标出,下同)

笔随心舞 刊登关于人文历史和历史教育的反思性杂文、随笔、小品。

■ “环境与课程”板块

课程,说到底,其实是根据社会需要而组织的知识。教育原本就是学习者与环境的“共舞”。教育忽视环境与社会忽视教育,是一体两面的同一悲哀。换句话说,社会对历史课程的取向是复杂的,因而建构课程不能无视社会环境。无疑,体现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意志,是课程始终必须恪守的根本原则,所以历史课程把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也是天经地义的。那么,对中学来说,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才是好的有价值的课程知识,究竟怎样实施课程才能把历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就不啻是理论问题,其实更是实践问题。本板块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正在于此。我们现在的大患在于对真理论知之太少,而故作高深、无病呻吟、人云亦云的伪理论却太多了。所以,本板块所有栏目,坚决反对假大空。

专家视点 反映专家(名师)对历史教育的独特认识和建树,可以是专家(名师)自己的笔谈,也可以是访谈录等其他形式。

课程论·教学论 对历史课程和教学进行价值观和方法论思考。课程论关注的重点是选择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又该如何来呈现;教学论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实施教学,或者说教师用怎样的机智和办法,把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转化为促进学生易于理解的思想和行动。

公民守望 对人性和人文的看守瞭望,是一个并不轻松的信念话题。本栏目的宗旨正是要在信念层面对人性和人文进行历史考察,探讨古今中外人类共守的、必须守住的、不能动摇的信念,反思历史上的人是怎么做的,现在我们又是怎么做的。人们往往抱怨“底线”怎可以突破,但现实中一些公民总是忘却了或者竟至不知道什么是必须守望的底线,这是社会的憾事,也是教育的悲哀。“历史”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说话了!

思想之旅 刊登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颇具思想启迪意义的佳作。有思想,才会有进步。关键是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思考。

焦点观察 用调查报告、座谈会纪要等多种形式,聚焦历史教育的重大热点问题,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增长智慧、冷静看待各种教育现象、正确处理教育热点问题。

他山之石 介绍外国先进的历史教育理论与成功的实践经验事例,给我国历史教育提供借鉴,并促进中外历史教育的交流,提升我国历史教育国际对话的水平。

■ “知识与资源”板块

教育的改进是动态的,有赖于教师能够理解自己所期待的改进,并愿意对此作出承担。本板块期望能够引入更多的知识与资源,有效支援老师们提高教学胜任力,分担老师们的“承担”。在新课程环境下,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教材,老师们备课时必须在课标的指导下结合校情、学情、教情对教科书和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既要求充实学科知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又要求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有能力把学生引向进步、引向发展、引向深刻。所以面向历史与现实,尽可能多地为中学历史教学开发知识资源、提供知识储备,是本板块的必然取向。

史家讲坛 特邀著名历史学家撰写论述历史的系列专题文章,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中外历史 以培养公民历史人文素养为追求,介绍中国公民必须知道的中外历史知识,帮助读者丰富历史知识,开阔人文视野,加深对中国和世界的了解与认识。

世道人生 选取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代特点的典型历史人物,论世道,谈人生。

学术驿站 摘录古今中外典型的历史资料与独特的学术观点,既反映史学的发展轨迹,又反映史学的前沿动态。

教材评解 侧重于根据课标精神对教材作出详细检视和批判性诠释,帮助教师释疑解惑、查漏补缺、分析学术差异、补充课外知识,把教学内容划分、组织、处理得更适合于教学实践

备课参考 刊登对教师备课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无法归于其他栏目里的,均放在这里)。

■ “学生与教学”板块

这一板块的完整叫法应是“学习者、学习与教学”。它着重于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在实践层面进行探索性、经验性、示范性指导,旨在促使广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新课程的新理念行动化、具体化、生动化。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指的是对将要实施的新课进行教学策划(备课)。教师借助自己的个性设计,能够活生生地传意教学思路,活生生地展现课程内容,造成激活差异、交流协商、互动建构、开放探究的学习型环境,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本栏目期望百花齐放,供老师们交流、欣赏、切磋、争鸣。

课例述评 刊登已经实施课例的精彩部分和师生自己的教学后评鉴反思,以及读者的点评文字(隔期刊出),供老师们互动争鸣。只是,我们坚决反对那种不痛不痒的作秀式点评。

活动素描 刊登关于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及活动效果反思的文章。

学法指引 着重对学习者(学生)的研究和对其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考试复习的具体有效指导,应该贯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并重的理念。

教学叙事 历史教师谈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的各种感受,或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或机智所在,或蹩脚之处,一以示范指导,一以总结反思。

学子风笛 这是发表中学生作品的专栏,无论评教还是谈学,都深受欢迎。本刊之所以看重学生的作品,关键是考虑到学习者的自我评鉴往往会直接引起师生对教与学的反思和改进,毋宁说评鉴反思是一种更高级、更有效的学习,只有学会反思,才能学会学习。

■ “学习与评估”板块

这一板块的完整叫法应是“学习者、学习与评估”。评估非小事,导向关大局。众所周知,“考试领导教学”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考试的取向往往直接影响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究竟应该用怎样的价值观来指导评估改革,用什么标准来鉴定和评判老师的教学业绩,用哪些办法来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这是本板块探究的关键所在。

评估论衡 围绕高考和中考等重要评价环节确定研究选题,关注的重点是学业评估的价值取向及其对中学教与学实践走向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探讨反思什么才是正确的、应该赞同的评估取向,什么是必须放弃和否定的评估取向,是这一栏目的重任。

命题研究 偏重于考试命题操作层面的探讨和研究,当前尤其期望能够在初中和高中新课程考试命题的改革上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

高考导学 对高考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和复习训练指导,并突出系统性、导向性、实用性。

征题精选(初中·高中) 面向全国各地征集初中(侧重中考)、高中(侧重高考)试题,精选刊登其中的原创试题、经典示范题,点拨试题的考查意图、审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帮助师生举一反三、加强练习、提高效率。

■ “动态与交流”板块

知识往往是充满争议的。根据历史教学实际需要,发动广大读者充分交流讨论、争鸣协商、互动互助,让人人都能够把对方的长处“据为己有”,充分体现本刊作为动态与交流平台的功能和服务价值,是本板块的主要宗旨。

人教走廊 人教社历史室与本刊编辑部合办。旨在围绕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用全新的理念、开阔的视野、鲜活的思想、有效的办法,来解析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反思教学、评估学习,促进编、读、教、学的交流互动,广益教学,服务人生。

来稿撷英 摘编自由投稿中一些重要文章的精华,扩大用稿量和信息量。

动态扫描 借助文本互动、网络互动形式,反映与历史教育有关的文化新闻动态,及时报道各地教研活动及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给各地教研员和教师组织和参与探讨教研热点问题、进行可持续交流搭建平台,是本栏目的追求。

心灵茶肆 关注中学师生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情感、态度和信念等问题,倡导人文关怀、人性关怀、教育关怀,旨在促进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真诚对话,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编读往来 刊发读者对本刊文章质量的反馈意见,同时刊发编辑部的工作设想,以加强编者与读者在征稿投稿、参与活动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和互动,以期把本刊越办越好。

【附】投稿注意事项

一、读者朋友撰稿前,最好先阅读参考上面《〈中史参〉的内容板块和栏目定位》,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斟酌和确定选题,提高撰稿针对性和投稿命中率。

二、本刊倡导文本、文风、文法的改革,极力反对教条、僵死、无思想、乏个性的八股作品,热忱欢迎精彩、生动、凝炼、有新意、富个性的原创作品。

三、本刊提倡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有稿件均要求必须详细注明引文出处和参考文献(包括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出版单位或报刊名称、出版日期及版次、页码或卷次等)。

四、本刊坚决反对抄袭和一稿多投,凡由于抄袭或一稿多投而引起的一切不良后果,责任均由作者自负。

五、投稿地址

1.纸质稿件请寄至:710062 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栏目组收(请在稿件首页左上角亦须注明所投栏目名称,如写“投‘思想之旅’栏目”)。 若电子稿件和纸质稿件一同投来,请互注说明。

2.电子稿件请发至:zxlsjxck@163.com或his@cfe21.com(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所投栏目名称和文章标题,如写“教学叙事/我曾经一闪而过的几次教学顿悟”,前为栏目,后为文章标题。附件的文件名应与邮件“主题”栏所注明的栏目名称和文章标题一致,以便于查找)。若纸质稿件和电子稿件一同投来,也请互注说明。

六、所有稿件均请用100字左右写一“内容提要”置于正文标题之下。

七、撰稿投稿请务必注意作品的时效性,如所投稿件希望发表在某期,必须在该期2个月之前投至编辑部。稿件处理周期一般为1个月,刊物每期编辑周期(从选稿到最后定稿付印)也一般规定为3个月,投稿后3个月未得到最终处理结果的读者,其稿件便可自行处理。稿件概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

八、所有稿件均请注明作者的详细地址及联系方式(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等),当然在文末用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自己的教学科研经历及主要成果,更好。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

       2007年3月12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d55350090c69ec3d5bb75eb.html

《《中史参》投稿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