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飘》主人公性格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22 04:08: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不朽之作。她的成功在于对女主人公斯嘉丽情感的真实写照,塑造了一个独特人物形象。本文从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分析了斯嘉丽性格特征。战前的幼稚、任性的少女,战中的精明强悍、敢做敢为,同时又吝啬贪婪,战后的顽强奋斗。

一、战前优越的生活造就斯嘉丽骄傲、自大、虚荣、任性

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斯嘉丽,她身上有一种温和的、过分讲究教养的海滨贵族血统和精明而凡俗的爱尔兰贫民血统相混合的不和谐气质。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熏陶,她既想做个像母亲那样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种种道德规范的意识。这使得她爱慕虚荣、单纯而又实际,却不乏狡黠,不擅长缜密地思考问题。这一性格特征在战前表现得比较突出。

二、战中过多的磨难迫使斯嘉丽坚强、勇敢、拼搏、自强

在战争中的经历,同时也是这个女主角的转变过程。在这段时期斯嘉丽从一个随心所欲、贪图享乐的少妇变成了一个精明强悍、敢做敢为,同时又吝啬贪婪、斤斤计较的当家人。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惊人毅力。她在前一个阶段的自私、任性到这个时候已被她对命运的顽强抗争精神掩盖得不那么明显了。

由于战争的爆发,不久斯嘉丽旋即成了寡妇,因为她的丈夫病死沙场。对于丈夫的死,她没有多少痛苦,因为她不爱查尔斯,但她不得不面对这场战争。斯嘉丽一方面由于受阿希礼的委托要照顾即将生产的媚兰;另一方面又受到母亲病危的精神折磨。她如普通人一样也想抛弃媚兰回到母亲身边,但她没有这样做。即使自己对接生的事一窍不通又没有大夫时,听到媚兰痛苦的呻吟声,她感到仿佛有个牛轭沉重地落在她的头颈上,仿佛上面加了重负,这重负使她每跨一步就觉得十分吃力。在那个时代,一般的年轻妇女们可能早已晕倒在地上,斯嘉丽却坚强挺了下来。这种骨子里的坚强让她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斯嘉丽拖着刚生过孩子的奄奄一息的媚兰和已被炮火及北军吓坏的孩子逃离亚特兰大。途中她们遇到一头她们很怕的老母牛,可是她一下子就把自己本来的角色转换过来,以前她是“连袜子也懒得捡”的庄园千金,可现在她们需要这头可怕的老母牛,媚兰的孩子需要喝奶,而且她们要吃。她怕牛,但最终她还是用自己唯一的一条完整的裙子撕成布条,一条条连结起来,直累得起泡的手指流出血来,颤抖不已才制服了这头牛。

斯嘉丽一心想要回塔拉,因为母亲爱伦正在病危中。更重要的是她从小崇拜母亲,一有困难就寻求母亲的保护伞,当时她认为一回到家就可以卸下自己肩头的担子,天塌下来自有父亲母亲去顶,只要一回家她又可以无忧无虑地过回从前的生活了。殊不知,正当斯佳丽为塔拉没有被无情的战火摧毁感到庆幸时,一场更大的灾难正等着她。母亲已在前一天去世,父亲因母亲的辞世悲伤过度,神志不清。家里十来张嘴要吃饭,而塔拉种植园留给她的几乎一无所有了。面对这一切,斯嘉丽也感到痛心,甚至是绝望,但她并非沉浸在悲痛之中。这时的她想起了她勇敢拓业的祖先们,她需要的不是难过,难过解决不了问题。她需要的是把家支撑下去,她要像先辈们一样坚强地接受现实的挑战。她抛弃了贵族小姐的矜贵与骄傲,整日像一个黑奴一样劳作。饿过、痛过,受过屈辱和伤害,可斯嘉丽还是坚持下来了。她指挥起一家人开始各得其所地工作,自己也事必亲躬,带头到田里去采熟了的棉花,在北方佬来临前带领大家将食品和牲口藏好。当一个北方佬骑兵威胁到她们的生活时,为了保护母亲的东西和辛苦得来的食物,斯嘉丽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居然冷静地开枪杀了人。

斯嘉丽是勇敢的。可以想象在这时候的她,任何对她构成威胁的人或物,她都会冷静地将其消灭。她原本善良,连家禽都不曾伤害过,她本来可是连打猎时都不爱靠近被追杀的动物,连牲畜被宰杀时的哀号或罗网中野兔的尖叫声不忍听的姑娘。艰辛的生活已经让她完全明白了现实的残酷,也给予了她生活的勇气与魄力。

三、战后残酷的现实促使斯嘉丽贪婪、倔强、自私、卑鄙

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后,斯嘉丽对生活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现实的态度也更理智了。她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理智地面对这个新兴的功利主义世界,才能保全她自己、她的家人和她的塔拉。在这种观念支配下,金钱对她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为了能赚取更多的钱,她毫不顾忌那种以为女人应该是无知、无识、不能有自己意见的上流社会的传统观念,自作主张买下锯木厂并抛头露面亲自经营。刚开始,别的生意人都嘲笑她,女流之辈哪会做生意呢。因此嘲笑中还带点和善的轻视。斯嘉丽没有在风言风语中退缩或让步,她有自己的原则,她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这种倔强是生活压迫下的产物,更是斯嘉丽内心坚强对生活的反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多的利益,她又一次不顾众人的非议,排除种种阻碍,雇犯人到工厂来做工。她的这一系列行为已颇有一些离经叛道的意味,她自己坦然地走着这条路,而并非仅仅由于生活所需的不得已而为之,这表明她从思想到行动都已向着自己阶级的对立面迈进了一步。她以非凡的勇气面对来自保守势力的种种侮辱、胁迫和打击,以她特有的机敏和果断,以一个接一个骇世惊俗的行动,不断地去顺应自己的时代和社会。她做生意使用的残酷手段令人骇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大做生意。她可以为了赚钱,丢开妇女足不出户的规矩,抛头露面地经营木材厂。为了更多的利益,采用“上等人”所瞧不起的“卑鄙”方法。还可以和一个被所有人责骂为无耻、下流的人结婚„„但是斯嘉丽已经根本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了,她想的只是能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不再贫穷挨饿。这些举动在当时来说都是疯狂的,就连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感到震惊,斯嘉丽坚信这种冒险是值得的,而她一旦决定了的事就会全力以赴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生活就是生活,不能逃避,更不能后退,要想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积极面对生活,想尽办法战胜困难。然而就是这个幸运儿,在爱情上却是一个极不幸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了一曲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斯嘉丽在生活上是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而在爱情上她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浪漫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她爱阿希礼,爱得发了疯,几乎所有的追求、挣扎、奋斗都是为了他。但那是她想象中的阿希礼,现实中的阿希礼是个脆弱、畏缩、虚伪的懦夫,他根本就适应不了战后的新时代。这一点斯嘉丽与他是完全对立的他们根本就不属于同一类人。直到媚兰死后,斯嘉丽才发现自己上了当,这时的她想到了白瑞德。只有这个人可以给她所需要的两样东西———爱和金钱。然而,此时的白瑞德也抛弃了她。最后斯嘉丽被所有的人抛弃了,从物质到精神都被彻底地打垮了,她成了复辟逆流的牺牲品,不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事业上,她都成了一个悲剧人物,她创造了生活而最后又被无情的现实生活所抛弃。

主人公思佳丽的性格特点



(一)思佳的家庭对思佳的性格的影响



1.父亲对思佳的影响



在家里,思佳和父亲像两个好朋友一样,当父亲看到她跳篱笆时,便当面责备她,但事后不会向她母亲提出。而思佳要是知道父亲打牌输了钱,她也不会告诉母亲。他们两个人有一样的想法,父亲有事不想让妻子知道,女儿有事也不想让母亲知道。他们之间有一种挺正常的父女联盟,不想让爱伦知道了他们做的事而生气和担心。儿童心理发展有一种现象,即到了3岁时开始从自己和母亲的一体关系分裂出来,并且把情感投在父亲身上,甚至要和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称为俄底浦斯情结,又叫恋父情结[2]。应该说,思佳也是有恋父情结的



思佳在父亲身上学到的还有对生活的坚强品格和对黑人仆人的慷慨关心。当父亲死了以后,思佳把父亲的一块珍贵的手表给了一个贴身家奴。而当她在经营木材加工厂时,一个黑人奴隶投奔而来,她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他,应该说这些地方受父亲影响很大。同时她继承了自己父亲的坚强。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她能在备受创伤和打击之后不留恋以前豪华高雅的生活,而坚强的站起来下地摘棉花。在塔拉红色的土地上她得到了黑色的坚毅,正如她父亲所说的,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和日月同在。这股强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爱尔兰血统潜在的反叛思想,使之公开在亚特兰大和北方佬做生意。从文学与人生的审美联系上说,文学对信仰的表现,也是文学对人生的一种永恒的把握的表现,通过信仰的确立,人们可以对世界的未来,人生的未来充满遐想,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念实现向必然王国的精神飞跃[3]。而思佳的信仰是坚强,自信,对土地的热爱,一个固执而倔强的信仰,这也受了她父亲的影响。



思佳在家里不怕父亲,正是在父亲面前的有恃无恐的地位养成了她一生中对男人挥来斥去的自信和骄傲,也形成了她一生中与其他女性争夺男人的强烈攻击性。在她的一生中,不仅不顾廉耻的掠夺妹妹的爱人,而且无休止的掠夺属于别人的男人。父亲对她的影响贯穿了她的一生[4]



2.母亲对她的影响



父母对儿女的爱,首先是本能的驱动,就像其它动物一样。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血缘关系神圣化、宗教化,把儿女看作自我的生命的延续,把生子育女看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所以,在理智上、精神层面上,父母的爱是一种自爱,是把儿女当自己——理想化的自己——来爱,这种观点早在穆勒,霍尔巴赫的伦理信念中就得到揭示[5]。母亲是思佳人格成长的重要因素。母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实际上是思嘉面对的整个道德规范。面对这个可以称之为女人楷模的母亲,思嘉丽的态度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她受不了母亲责备的目光,所以,她在母亲面前总是摆出最好的面孔,行动也最规矩。但是无论她散开的长裙多么老实,发型显得多么端庄,小手交叠的多么文静,她的本来面目是藏不住的。



但是母亲对她的教育似乎影响了她的生活,在她看来,所有女人都是敌人,只有她母亲一个例外,在她心里母亲是靠山,只有母亲和老天最可靠,最让人放心。其他人根本无法相比。当瑞德给她东西时,首先想到的是母亲教育她,当别人给自己东西时,首先要给钱的道理。她一方面要尊敬母亲,把她当偶像崇拜,又想揉母亲的头发,并且取笑她,她一方面对母亲的教育反抗,又把母亲当成圣母,这些复杂性影响着她性格的多重性,同时形成了她独特的叛逆性格。



(二)思佳丽对金钱的追逐



当她看到塔而顿家为他们死去的儿子立两块大理石墓碑时,她感到的不是悲伤,而是为花在墓碑上的钱心疼。当她收留南方士兵时,她时时刻刻为多吃掉的食物痛心。瑞德不耐烦的说她,难道你除了钱,什么都不想吗?有人认为思佳丽只是金钱的儿女,对她持反对态度,但是在当时,钱是能够生存下去的条件。这也证明了她比较现实。她三次结婚,都和钱有关系。第一次结婚,是为了让艾西礼生气,同时考虑到这个人有钱。第二次,为了得到钱,她打算嫁给瑞德,还打算做他的情人,遭到拒绝后,她知道自己的妹妹的情人有存款,就用尽心计与他结婚。结婚后钱的问题解决了,又不顾家人的劝说经营锯木厂。第三次结婚,不是她爱上瑞德了,而是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人对于金钱的渴望有时并不仅仅是金钱的本身,而潜藏在对金钱的渴望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价值,金钱,社会认可的渴求。但当事人在意识层面往往不能了解金钱对自己的这些象征意义。斯佳丽对钱的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奢侈,在追求的过程中,她也失去了很多,同时也说明了她缺乏一种安全感。



(三)思佳丽对爱情对自己的内心都缺乏一种了解。



她对人的内心活动甚至自己的内心活动都缺乏一种了解。艾西礼曾告诉她:像我们这样不同的两个人,只有爱情是不够的,你需要的是一个男人的全部,包括他的躯体,感情和灵魂。如果你没有得到,你以后会后悔的。你会恨我读的书和欣赏的音乐,因为它们把我从你身边拉走。但思佳还是爱着艾西礼,并且认为艾西礼也爱着她。为了艾西礼,她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媚兰,她在塔拉干粗活,不想让艾西礼干。后来还给艾西礼钱花。但她对瑞德的所有深情一无所知,甚至在瑞德的怀里还想着艾西礼。后来她才意识到她一直爱的不是艾西礼,而是自己虚构的东西,并把它套在了艾西礼的身上。斯佳丽一直在寻找的避难处,那个安全而又温暖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瑞德。因为瑞德有坚实的臂膀可以把她抱在怀里,让她对事情有清醒的头脑。但是她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尽管他对她冷嘲热讽,他还是爱着她。直到瑞德走了以后,她才意识到,一直都爱着瑞德。只是一直那么傻,不知道。所以说,她缺乏对自己内心的了解。

对瑞德的性格分析



艺术审美对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面的构成体,用横看成岭侧成峰形容也不过分[7]。瑞德也是一个性格的复杂体。一方面,从他身上可以看到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家的某些特性,他信奉的是野心家的金钱哲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下隐藏的深情和独特的品格。(一)他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



在战争面前,他是一个对现实有清醒认识的人。他认为他们狂妄的想要打仗,所凭借的只是棉花和骄傲。而到真正战争的时候,棉花将没有价值,而骄横将是他们唯一剩下的标准。他和艾西礼是唯一真正了解战争结果的人。但是不同的是,艾西礼选择了屈服于礼教,成了战争的牺牲品。而瑞德则选择了不做无畏的牺牲,而是穿越封锁线,保护自己,并用战争契机经商获利。他认为把一起荒野改变为一起繁荣而致富的是帝国主义时期,在帝国主义时期有许多钱好赚,在帝国主义灭亡时期可以赚的更多[8]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但是,他也是一个有骨气不忘本的热血男子。在南方军队即将战败时,他毅然参战为自己的一方而战。他对斯佳丽说:你想想,要是我在千钧一发的危机关头出现在我们的军队,这对他们将是多大的鼓舞呀。

瑞德第一次见思佳时,思佳和艾西礼说话恼怒了,扔了一个花瓶,差点扔在瑞德身上。瑞德却认为她是一个感做敢当,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甚至摔花瓶的女子,并且爱上了她。从此虽然瑞德总是嘲弄思佳,但是心里还是有着最深情的爱。瑞德知道是不能告诉思佳的,因为按思佳的个性,她一定会不屑或站在较高的位置,对瑞德高傲,浑然不顾。虽然他表面的玩世不恭,但是他却知道思佳的内心需要,处处都在关心思佳。思佳穿着丧衣不能跳舞,是他帮助思佳摆脱了所有束缚,开始跳舞。斯佳丽困在亚特兰大,是瑞德为他偷来一匹马,驾着车逃出城。每当思佳从可怕的梦中惊醒的时候,是瑞德用宽大的胸怀保护她。性将男人分成两半,并赋予男人两个完全不同的面孔:对外,对情敌,他必须表现得十分好斗和野蛮;对内,对自己钟情的女人,他必须表现得柔情似水,爱意绵绵。在女人面前,他必须控制自己,必须束缚自己野蛮的天性。简单地说就是,他必须表现得文明,有教养。当瑞德和思佳结婚后,每天早晨,瑞德都会把早餐拿到屋里,一口一口的喂思佳。爱女邦妮的出世,让他把对斯佳丽的爱转嫁到了邦妮的身上。他不允许女儿受到一点伤害。思佳甚至有点忌妒。邦妮死后,瑞德才告诉思佳,他把邦妮当成思佳,当成没有经历战争,无忧无虑的思佳。可是谁能想到巨大的不幸会降落到了邦妮身上,爱女的夭折使他近乎疯狂,他甚至不允许下葬邦妮。他和思佳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思佳的执迷不悟,使他怀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情观选择了离去。男女之间只要存在着不平等的奉献与牺牲,这种爱就是不人道的或畸形的。但是,这却构成了爱情的高尚与伟大!所以瑞德的形象在多少人的心里都是高大不可磨灭的。



(三)瑞德对媚兰的尊敬



瑞德以前玩世不恭,因为他在人世间看到的只是邪恶和虚伪,并使自己变的如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为轻松的生活。直到他看到媚兰,并感知她有那么伟大的心灵,对别人的宽容,面对事情那么坚强,他被她高尚美好的灵魂深深的感动。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和另一种生活。虽然这种人不多,这种生活艰难,但是媚兰预示着一种希望。所以他赞美媚兰,尊敬媚兰。并希望有和媚兰似的心灵。斯佳丽曾责问瑞德为什么总是对媚兰必恭必敬,而对她却是冷嘲热讽。瑞德回答她,媚兰的眼睛像在一个卑劣世界的明灯。瑞德把对美好高尚的热爱寄托给了邦妮,邦妮一死,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似乎把一切都带走了。他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守着邦妮的尸体两天两夜,谁叫也不开门,奶妈只有请来了媚兰,因为瑞德最尊重她的意见。门开了,而媚兰却倒下了。瑞德心痛无比,媚兰是我见过的最仁慈的人,伟大的女性,非常伟大的女性。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根细线,它连结着肉体和灵魂。有的人耽于肉体的生活,而忽视了灵魂的提升。他们找不到那根细线;有人专注于灵魂的超度而不需要那根细线;而世人大多既不愿委屈了肉体,又希望灵魂有所归依,细线是一个人的生命热情所在,且每一个人的生命热情有所不同[9]。媚兰是最能触动瑞德细线的那个人。他渴望从堕落走向拯救,走向高尚美好的生活。

艾希礼——典型的幻想主义者



  艾希礼,是思嘉丽所追求的对象,也是玫兰妮所支持和拥护的对象。正因为他与书中这两位出色女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书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在四位主要人物中,艾希礼是一个典型的幻想主义者。对于这个人物的这一性格特点,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较深入的分析。



  艾希礼的出身背景。



  同思嘉丽一样,艾希礼也是出生在一个庄园主家庭,同样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然而与其他南方人(包括思嘉丽)不同的是:他对读书、写诗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爱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点上看艾希礼是一个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的人,是一个十足的绅士,也正因为这点,才受到了同样富有教养,有着共同兴趣的玫兰妮的爱慕和热情奔放的思嘉丽的欣赏和执着追求;也正因为这点,艾希礼才会显得与众不同;也正因为这种与众不同,才决定了他今后在战争中和战争以后的命运;也正因为这点,才为他成为一个典型的幻想主义者奠定基础。



  艾希礼和百瑞德的性格对比。



  艾希礼和百瑞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人,一个是有勇有谋的商人;一个是极端的幻想主义者,一个是现实主义者。这一点可从他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上看出来。艾希礼的文化教养使他看待整个战争具有和百瑞德同样敏锐而准确的理解,然而他的幻想主义思想使他的理解往往不能有实际的意义。这是他和百瑞德最大的不同。对于这场战争,他所关心的不是这场战争的实际意义,而是害怕从前宁静的生活会消失,他不愿改变现状,他也不愿意试着去改变,他宁可守着他残缺的梦想,也不愿意去迎接新的生活;百瑞德则不一样,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着整个战争,并试图通过这场战争赚取更多的利益,从而改变现状,迎接新的生活和新的挑战。与百瑞德的现实主义决定了他开放的性格一样,艾希礼的幻想主义也注定了他具有保守的性格。比起百瑞德经常与娼妓在一起玩乐,艾希礼显得绅士多了,可是艾希礼这种绅士风度是他维护旧事物的表现,这种绅士风度是外在的,是虚伪的。他与思嘉丽的拥抱等出格行为都是偷偷,隐藏着进行的,体现了他虚伪,懦弱的性格,也体现了他性格上的矛盾和冲突。艾希礼对新事物认识上的矛盾,注定了他只适合安定;也注定了他必然在不断前进的社会中被淘汰。



  艾希礼对玫兰妮的感情。



  艾希礼对玫兰妮的爱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即使这种爱情夹杂着其他成分,但比艾希礼对思嘉丽的感情更纯更深。艾希礼真正爱的是玫兰妮而不是思嘉丽。艾希礼在加入战争时曾恳切请求思嘉丽要照顾玫兰妮,而在玫兰妮死之时,玫兰妮也以同样的口吻请求思嘉丽好好照顾艾希礼,可见这对夫妇心存对方,感情深厚。艾希礼如此爱慕玫兰妮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玫兰妮是艾希礼生活的精神支柱。正如方丹老奶奶对思嘉丽说的如果说威尔克斯一家还能够度过这艰难岁月的话,那么靠的是儿媳玫兰妮,而不是儿子艾希礼。的确,艾希礼不仅爱玫兰妮,而且还依赖于玫兰妮,他也不会在被北方佬捕后越狱而逃,他更不会在幻想破灭的战争后重新振奋起来。其实玫兰妮很了解丈夫对自己有强烈的依赖性。在玫兰妮死之前,玫兰妮千叮咛万嘱咐思嘉丽要照顾好他,从而把保护艾希礼的任务交给了思嘉丽,这种依赖与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恐怕是艾希礼人生的一大悲哀。第二个原因是玫兰妮本人的优秀品质被艾希礼深深地打动。玫兰妮对艾希礼的奉献太多太多了,以至于献出了整个青春和生命。玫兰妮的英年早逝也是因为丈夫所致的。在战争中,玫兰妮生孩子时,丈夫艾希礼不在身边照顾,是她自己挺过了艰难的一关,为后来的病根埋下种子,可以说艾希礼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吗?然而玫兰妮对于这些并不在乎,她尽好母亲的本分,坚强的把孩子生下来并抚养他长大。可以说艾希礼对如此伟大的女人面前有太多地感激和歉意。当玫兰妮看见艾希礼与思嘉丽偷偷的亲密拥抱后,她还是那么的包容,似乎不曾有过此事。有如此宽大心怀的妻子,艾希礼能不珍惜吗?第三个原因是,正如前面所介绍的玫兰妮和艾希礼一样同样是饱读诗书的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他们的共同语言很多,这是思嘉丽所不能给与他的。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艾希礼真正爱的是玫兰妮而不是思嘉丽的原因了。



  艾希礼对思嘉丽的感情。



  艾希礼与思嘉丽的感情始终贯穿在整个作品中,且对于思嘉丽这份感情的苦苦追求和艾希礼对这份感情的逃避,作者也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叙述。假如要说艾希礼爱思嘉丽的感情只是一种对旧情的重温和对思嘉丽性格的羡慕。说这种感情一种对旧情的重温是因为艾希礼是一个幻想主义者,总是难以割舍与从前的联系,极力的想去维护已不存在的从前。说这种感情是对思嘉丽性格的羡慕是因为艾希礼很了解自己是一个不现实的人,面对生活的挑战他是懦弱的,因此他很羡慕思嘉丽这样如此具有生活热情和敢于奋斗的精神。正因为这种感情因素的支持,使得艾希礼有时由于冲动而对思嘉丽作出出格的行为,造成了艾希礼对思嘉丽有爱情的表面现象。这也体现了艾希礼与过去无法彻底决裂的幻想主义性格特点。



  艾希礼是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典型的幻想主义代表。他的性格与思想的矛盾与冲突恰恰反映了新事物与旧事物间的斗争过程。然而他比较偏向于旧事物,对新事物难以认识和接受,这也注定了战后艾希礼的命运将走向衰败。他只不过适合生长于属于他的那个安宁的时代,而新时代一来到,他会变得没落。说他是幸福的,因为有两个女人在爱着他,说他是不幸的,因为两个女人最终离他而去,他的价值与存在意义只不过是被这两个女人共同支撑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df41f568bd63186bcebbcc1.html

《小说《飘》主人公性格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