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练习题

发布时间:2018-07-01 17:05: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0*游褒禅山记

随堂巩固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bǎo) 庐(zhǒng) 奴() 荒(miù)

B.(huā) (yǎo) (dài) (guī)

C.() (jiù) (huò) (yōu)

D.() (shèn) (hǎn) (fàn)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碑仆道,其文灭     漫:全都。

B.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尽。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帮助。

D.又以夫古书之不存 :感叹。

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

C.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D.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

此世所以不

4.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今言华实,盖音谬也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完成第5~8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花山。今言华实,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不出,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B.不出, :将要

C.则或其欲出者 :责怪

D.于是余有 :叹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

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

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12,每小题3)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慧空院    奢/而不实

/筚路蓝

B./后继 /感恩

/由自取

C./化险为 /人不倦

/雄伟

D./深思 /奉为

/然冰释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B.则其又加少矣

C.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D.方其破荆州江陵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从意义和用法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②古人之观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是余有叹焉

④余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

D.然力不足,亦不能至也

二、阅读鉴赏(20)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好山乎        直:只是

B.其亦闲以自休息于此乎 :安闲

C.驾言出游,我忧 :写作

D.其有而不闻者乎 :阻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A. word/media/image1.gif

B. word/media/image2.gif

C. word/media/image3.gif

D. word/media/image4.gif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  )(3)

①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②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

③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

④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⑤其石幸在,其文信善

⑥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

(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3)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3)

(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2)

三、表达交流(8)

10.人们往往喜欢根据字的形体和意义,即兴发挥,对汉字巧作解释,:,一点小错,却弄得家破人亡。这不仅解释了该字的字义,而且指出了它与字的字形区别,谐趣幽默,耐人寻味。

请从赶、运、功、悲,任选两个字自主发挥,巧作解释。(字数、句式不要求与示例一致)(4)

11.阅读下面的材料,谈一谈你对材料涉及问题的看法,不少于60字。(4)

近年来,各地名人故里之争屡见不鲜。各地争为历史名人考证身世,出巨资修建名人故里等工程。历史名人的出生”“葬地以及行游之地等都可能成为某地争故里之名的充分理由。这样的争战此起彼伏,从炎帝故里之争到老子故里之争,再到曹雪芹、诸葛亮、李白故里之争,再到赵云故里之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最近,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甚至争夺起了西门庆的故里,西门庆仅仅是在小说中虚构的一个大淫贼,这也起了争议,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

一、语基落实

1.答案:C

思路解析:A,应读bāo;B,应读huá;D,应读

2.答案:A

思路解析:A,模糊的意思。

3.答案:D

思路解析:A,,前者为命名,后者为识其本名;B,,前者为能够,后者为心得、收获;C,,前者为观察,后者为景象

4.答案:C

思路解析:C,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他三项都是判断句。

二、阅读理解

5.答案:D

思路解析:D,应为感慨

6.答案:C

7.答案:A

思路解析:A,开始”“当初之义,并非指慧褒是第一个在华山居住的人。

8.参考答案:(1)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致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2)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思路解析:翻译这两句话的重点是”“”“”“至于”“幽暗昏惑”“”“”“等词。

一、积累运用

1.答案:C

思路解析:A,分别读shàn/chán,huá/huá,lú/lǚ;B,分别读pú/pū,dài/dài,jiū/jiù;C,分别读yì/yí,huǐ/huì,guǐ/guī;D,分别读shěn/shèn,guī/guī,huàn/huàn

2.答案:B

思路解析:A,,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B,,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C,,名词用作动词,命名;D,,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答案:A

思路解析:①③介词,;②④介词,

4.答案:A

思路解析:A项中的在句中起停顿作用,BCD三项中的都译为“……的人

二、阅读鉴赏

5.答案:C

思路解析:C,的意思是抒发”“排遣的意思。

6.答案:D

思路解析:A,:①代词,指在山石上刻写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②助词,的。B,:①代词,;②表推测、估计的副词,恐怕、大概。C,: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D,,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7.答案:B

思路解析:①是作者的推测,从后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不是作亭的目的。③是的功劳,而不是写作亭的。④是治理的方法。排除这三项即可。

8.答案:C

思路解析:作者在文中说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是说观览的人往往会生发感慨,并没有说这是的体现。

9.参考答案:(1)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2)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3)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

思路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代词,,发语词。,表推测、估计的副词;,这样。

参考译文:石门亭位于距青田县城若干里的地方,是县令朱君建造的。石门是山的名字,它是一座名山,古人都在山石上刻写下自己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把它留置在山里,那些刻写下字迹的山石处处可见。朱君来了以后建了亭子,把从古至今的石刻全搜集起来,将它们立在亭子里,并且把这一切写在信里,寄给他的外甥女婿我(王安石),让我写一篇文章,记下他建造此亭的用意。

之所以建造这座亭子,大概是因为它是一座好山吧?大概是因为它适于观赏游览放眼眺望吧?大概也是在这里能体察问询民间的病疾忧患吧?大概也是可以独自一人在这里休闲放松吧?大概是怜惜那些刻有字迹的山石没有防护保障,遭暴晒,字迹剥离,或者倒伏,甚至消损泯灭吧?人们对外物的喜好厌恶必定按照类别区分。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爱好山,是仁的体现。离开城郊来到田野,攀上高处向远处眺望,从中一定会生发感慨的。《尚书》中不是记载吗:从荒原中发现谦恭。《诗经》里不是写到:驾着车辆出行远游,来排遣我的忧患。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人不这样还敢自我舒适安逸吗?到了这种地步就是遇到深山幽谷的草民,与他们接触交谈,来访求他们的疾苦忧患,难道还会有阻塞、下情不明的情况吗?访求民众的疾苦忧患,也就是仁的体现。政事不分大小,不以德治民,民不会服从教化。民众服从教化,这样以后才可以没有诉讼。民众做不到没有诉讼,你能让他们休养生息、不惹是生非,优哉游哉嬉戏欢乐吗?自古至今的留名于人世的人,那些刻石幸而存在,那些刻文确实很好,这样一来,那些人的大名同刻石一道都会传扬下去并且永远不会朽没,成就了仁的名分却没有剥夺自己的意愿,也是仁的体现。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

三、表达交流

10.答案示例:——不停地走,不停地干,必能后来居上。运——人的一生如同行走的云一样,不可预测。功——花点工夫,再加上努力,成功就自然而然了。悲——心上想入非非,其结果必然可叹。

思路解析:解释时能结合字的形体特点、扣住字的含义即可。

11.答案示例:名人故里之争,其实是一种经济利益之争,少有科学的成分和学术的诚意,甚至缺乏道德上的斟酌。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导致了大量伪文化的出现,甚至带来了价值取向上的混乱,当止。

思路解析:抓住材料表现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出巨资”“让人匪夷所思,分析这种的实质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e35b7fd26fff705cc170a46.html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