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6-05 04:46: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春》一文的教学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既然如此,为何 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于是,在本学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甚至让学生用雕塑动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我认为,传统的课堂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课改后的课堂应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人文素养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今后我不仅尝试用音乐语言、美术语言去阐释语文课文,还尝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仅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性,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邃性。这些更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我让学生模拟表演试试看,把自己身藏在学校的树林中,看能否看清整个校园的面貌。这样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当然就明白了诗人所写的意思。最后我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学生自学体会了诗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体验,切身感受和再现到诗人写诗的情景,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我认为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读去感悟,效果较好。

《夏日绝句》教学反思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本节赏析课我主要采用: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我的这节赏析课也不例外。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为教学效果没有用自己班的孩子时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

2、教师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3、课堂上有个别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时没有及时纠错。

4、赏析方法的推荐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介绍。

 

《观书有感》古诗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教育子女的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笔者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诗文与画面的联系

  古诗不同于白话文,它讲究韵律节奏,对仗工整,寥寥数字却表达出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本课的教学,笔者有效利用了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从图到找到相应的诗句。学生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习,天光云影方塘等诗中景便一下子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并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一鉴开徘徊两个词语不能正确理解,此时教师则很好的发挥了主导作用,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很快理解了词语,并且使得学生脑海中静止的画面,更加的栩栩如生,水如明镜般清澈,云影来回闪耀,动与静有机的结合,学生对于诗文的意思水到渠成。

 二、诗文与寓意的联系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教育子女: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汲取知识的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更加的聪慧。但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教后反思:

  

古诗的教学如果只停留于理解诗句的层面,那么语文课堂将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要义。只有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才能使古诗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本课的教学,教师没有死死拽住学生去理解诗句含义,而是抓住了两处联系,有效的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插图,启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在诗中赏画,在画中寻诗,通过这一有效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脑海中便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置身于情境中的学生怎能不有感而发?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揣摩作者寓意,教师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两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堂,置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所获得的感悟也也深刻,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习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情感得到了激发与培养,对语文学习的要义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与领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e7d05fffab069dc5022011d.html

《春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