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8-12-27 13:16: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篇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初读薄法平《人类的起源》
  丁抒明
  一代宗师冯友兰先生多次引用过宋代哲学家张载(即张横榘)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薄法平同志在探索人类起源时所表现出来的前提追问以及对唯物唯心这两大哲学派别的超越,却反映了大无畏的探索精神和非凡的哲学智慧。
  一、 哲学的进步,就在于从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反思对象为基础, 对这些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作出自己时代水平的反思,从而为人们的 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
  在《人类的起源》这部巨著中,薄法平以无与伦比的视域、丰富渊博的学识和词锋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人类、宇宙、哲学的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用该书内容简介的话说,作者明确指出是宇宙人创造了地球人类,人是由物质体和精神体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回答了人类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指出人类终将走向世界大同,并与宇宙和谐共处1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扛鼎之作。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2人类面对浩瀚广袤的茫茫宇宙,面对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面对光怪陆离的科学之谜,总是在进行不停地探索,无论运用何种探索方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的理论思维。人出身于大自然的血统,决定了人的思维无非是对自然或宇宙的旨归,其差别就在于而且也只能在于思维的非真。薄法平正是从古今中外存在的无数繁杂的奥秘开始,通过一步步的不懈追问而进入到科学研究,最终跃升到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宇宙与人类及其相互关系的本来的
  宇宙人、史前人、现代人、野人,这是一幅立体的人类构成图景,由此而衍生出这个概念的新的内涵和广延。当年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没有看到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但他们通过深入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指向,似乎就已经包含了这个概念迟早要发生变化的预示。例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他所认定的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以及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世界的实现3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联合体的揭示等等。4恩格斯则是从自然科学方面指出了物质运动永恒的循环的客观规律,而且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循环完成其轨道所经1《人类的起源》见封底,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5月第1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6月第2版,第285页。
  3 参见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4 《需要创造论——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纲要》第190~191页,章韶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月第1版;《哲学的奥秘》第160~161页,高清海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6月第1版。
  历的时间用我们的地球年是无法衡量的。恩格斯的论断是:物质在其一切变化中仍永远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因此,物质虽然必将以铁的必然性在地球再次毁灭物质的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但在另外的地方和另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5就此,薄法平指出:恩格斯关于宇宙及其生命演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宇宙观和马克思主义生命起源观的重要理论基石。”6其实,这也是薄法平建立人类立体结构图的理论基石。深刻认识薄法平理论的重要意义,立足现实,放眼宇宙,认同不同层次的人的存在,对任何一个具有开放性思维的思想家来说都不是坏事。我们不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僵化地生活在过去的世界,被已死的先辈的魂灵紧紧的把握着,他怎么能够真正了解这个鲜活的、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呢?怎么能够真正把握这个时代人的本质状况呢?”7
  如果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那么,这一事实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或者换种问法,承认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对现代人类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著名哲学家孙正聿教授指出:哲学的进步,就在于从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反思对象为基础,对这些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作出自己时代水平的反思,从而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8现在,新的视角和对象出现——尽管不是真身显形,但薄法平已经多方位证明了比我们高级的人类的确存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承认人的多层次存在的事实,正视这一新的视角,反思这一新的对象,变革哲学观,建立新的世界图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
  二、人是类存在物“??而且是普遍的、无限的存在物 薄法平理论关于宇宙人和史前人的研究,对于马克思的这一
  论断是一个有力的支持,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人是类存在物“??而且是普遍的、无限的存在物9薄法平理论关于宇宙人和史前人的研究,对于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一个有力的支持,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1、重新审视人类的起源,完善达尔文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走红,是以反对神学或创世说的需要为前提(之一)的。传统观点认为,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个论证基础,《人类的起源》不仅不否认这一点,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进化论的研究领域,使得进化论不再局限于地球现有生物,任何科学都是开放的,开展包括宇宙人、史前人在内的人的进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必将大大完善和丰富生物进化理论。
  2、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源头,重视神话的史料性。神话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科学技术的缺失,原始先民对不可理解的各种事物的臆断、猜想造成的,其中不乏歪曲、浪漫和理想等成分。然而,薄法平通过对传统的、现实的、宗教的一系列神秘现象的收集、归类、分析和研究以后,明确指出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79页,人民出版社19956月第2版。
  6
  7《人类的起源》第5~6页,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5月第1版。 《人的类生命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第9页,高清海、胡海波、贺来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月第1版。
  8 参见孙正聿《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月第1版。
  9 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另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注第46页。
  神就是宇宙人,这就赋予了人格化、物质化的本质。现在看来,神是文字产生之前原始先民对宇宙人、史前人的一种印象,神话则是文字产生以前人神共处时代的影像残留,以及文字产生后对口头流传下来的宇宙人、史前人活动的各种印象的书面整理和记载,是被称为神的宇宙人、史前人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历史痕迹。因此,神话应当是研究宇宙人、史前人及其科技水平的重要资料。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研究神话一定要联系这一神话产生的时代和条件,研究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的思维特征。这样才可进一步地破译神话所包含的社会信息10
  3、重新审视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充分认识宗教的当代价值。薄法平认为:宗教就是宇宙人和史前人为了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通过他们自己选择的特定的代表人物,传播的治世、治国、治军之道以及哲学和科学思想。”11显然,这是一种全新的宗教观。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12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13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既然有宇宙人、史前人这一存在,宗教的起源必定与他们有联系。宗教的产生很可能并非宇宙人、史前人的初衷,宗教可能是人类固有的崇拜心理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就是说,宗教究竟是宇宙人、史前人引导人类的手段还是宇宙人、史前人利用宗教的形式帮助人类,还需要深入研究。提出无限存在物”“超人力量”“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等哲学术语的哲学家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宇宙里存在着更高的智慧,有学者就说过: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科学家会在宇宙的某一空间发现某种比人类的智慧更高的存在,但可以断言,那也不会是超自然的存在14世界各大宗教,总体上应当是沿着宇宙人或史前人的印象——神的崇拜——自我意识的神圣异化——宇宙人或史前人的生命本性的回归这样一个轨迹在人类社会的延伸(或生存),宗教只有在现代人类实现了自由个性联合体的时候才会消亡,或者互为条件。
  4、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和思想发展,开展关于人类普世思想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薄法平提出了普世思想这一崭新概念,并把年轻的马克思主义与古老宗教共同列入普世思想的范畴。他指出:所谓普世思想,指的是那些不分种族、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语言,能够跨越历史、改变历史和推动历史发展的最辉煌的人类思想在特定某个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有什么样的普世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从而形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他认为,这些普世思想往往被冠以唯物”“唯心无神”“有神处于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态势,但不管怎样,都是可以放到同一个板凳上进行比较和研究的15这样一来,黑格尔的一切存在(思想的和实在的)都根源于绝对理念’”16的观点就不见得是全错的。而恩格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10
  11 《文化神话学》第4页,鲁刚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月第1版。《人类的起源》第655页,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5月第1版。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6月第2版,第254页。
  13同上,第253页。
  14《宗教学通论新编》(上)第63页,吕大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月第1版。 15参见《人类的起源》第十三章,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5月第1版。
  16庞世伟《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月第1版,参见第四章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的论断,也应当在引入宇宙人、史前人这一的人群后予以重新思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及其发展,都应当重新评价;而两者是否能在宇宙人、史前人的基础上或者高于三维空间的空间上合一,也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总之在哲学上我们要寻找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应该是吸收世界所有的先进文化融合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17
  5、重新审视人的本性,探索真善美的本源。薄法平指出:人类进化的最根本目标,就是不断剔除人性之恶,增进人性之善,使人性升华到史前人、宇宙人的境界。”18真善美是宇宙人、史前人的本性,本性的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回归真善美。现代人的本性的回归对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实现世界大同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实现现代人类整体进化的充分条件。现代人类做不到真善美,既不能实现世界大同,更不能实现进化发展。真善美,就是人的最高本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构建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价值体系,是现代人类进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宇宙人、史前人对我们现代人类的根本要求。
  三、 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这个一般规律在其普遍
  适用形式上表述出来,这毕竟是一项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勋业。
  薄法平理论的意义还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认识领会,即审视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比如,当代自然科学范式是否唯一的科研范式?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不例外。若以东西两半球相论,生发于西方的当代自然科学范式颇有点西风压倒东风的味道。当代自然科学范式固然是一种实践,但决不是实践的唯一形式。中国古代没有西方科学的实验室,但决不等于没有科学,否则英国大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是空穴来风。再如,大陆板块飘移学说、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理论,都不是通过科研实证方法所能解决得了的。我们在这里提出范式问题,主要是因为薄法平理论的好多方面譬如宇宙人的故乡等等至少是目前科技手段所无法验证的,但无法从当代自然科学范式得到证实的东西并不制约薄法平理论的成立。由此我们不能不由衷地赞佩云南人民出版社的胆识、魄力和慧眼独具。以实证为范式的科研是科学,以其它范式所获得的成果不见得不是科学。问题是如何才能找到科学研究的另一种范式。科学,应当重视范式或方法研究。
  应当说薄法平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写得有些谦虚:不管我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都由衷地期待着历史和科学发展到能够完全证明的那一天,因为那是人类历史的进步。”19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在一次关于章韶华思想体系座谈会上曾意味深长地说过:应当承认,人类会走向叉道,人类前进的大道不是直线的,也不仅仅是曲折的,而是有无数的叉路。人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叉道、陷入到迷雾当中。当然,我们人应该有自信,自信自己能够发现迷雾、解除迷雾、走出迷雾。”20现在,薄法平通过《人类的起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把握世界的全新的理论,它新就新在不仅仅是我们现实的人类,而是包含了宇宙人、史前人在内的人类;宇宙人、史前人不是扑朔迷离的高高在上17
  18 《中国哲学的未来》,任继愈著,引自《新华文摘》2008.4,第43页。 《人类的起源》,第191页,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5月第1版。
  19《人类的起源》,见后记,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5月第1版。
  20 引自《心斋主人》网,2009-02-24
  外星人,而是与我们现代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作为人的发展的前驱所实现的社会形态即大同世界,为我们现代人类树立起到达彼岸实现自由个性联合体的样板。《人类的起源》就是我们现代人类发现迷雾、解除迷雾、走出迷雾的必然产物。
  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指出:马克思说得好,伟大的思想也有自己的《fata
  [‘命运’]”一种思想的命运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和固有逻辑,还受制于种种历史机缘。”21列宁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时也指出: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表明任何一种新的学说的发展,都会遭遇困难和波折,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22这样看来,《人类的起源》作为一种惊世骇俗的新思想新理论,其发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都是正常的。但是,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这个一般规律在其普遍适用形式上表述出来,这毕竟是一项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勋业。”23
  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薄法平同志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勇闯学术禁区,大胆探求真理,是彻底地唯物主义者。无论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平民百姓,凡爱国者,都应具备此等境界。薄法平同志无疑是我们的典范。
  21
  22《重读马克思——一种哲学观的当代诠释》见导言,何中华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4月第1版。 《列宁选集》,第1页,人民出版社19604月第1版。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16页,人民出版社19956月第2版。
  篇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42年的1210日,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来到了伊犁,他曾经是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是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林则徐,这个坚定、倔强的老人从祖国东南来到大西北,从西安到伊犁就坐马车辗转了122天,这个老人在伊犁度过了他人生最艰辛、最苦难的日子。 在这里开发边疆、造福人民,巩固边防的贡献留下了不灭的足迹。
  龙口工程是由林则徐亲自设计督修,每天带领大家北山挖石、南山筑堤,工程之艰巨,难以想象。林则徐由于在内地有过主持治水的经验,他建议从100公里外的伊犁河上游喀什河开渠引水,并亲自徒步穿越一座座沙丘和一排排柳林,在100多公里的地界上亲自来回踏勘,寻求引水工程的最佳路径,捐资并组织调度当地的汉、维吾尔、哈萨克和锡伯等各民族群众,在喀什河修建了最艰巨的湟渠龙口首段工程,同时又采取民间集资分段承修的办法完成了100多公里湟渠的修建,这些在当时惊天动地的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喀什河湟渠龙口工程附近也开辟成了一处旅游区,为了纪念这位不计个人得失,把忧国忧民之心倾注到边疆屯垦事业中的爱国主义者,路过的人们,联想到这位当年年已花甲、疾病缠身,在风雨中指挥施工的老人,无不感慨万分。让我们深悟林公则徐熠熠闪光的爱国情怀。百年前,林公发配伊犁,迢迢万里边关路,凄凄凉凉离乡情,虽位卑,却未敢忘国忧民。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受人诽谤,坦然表示: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林则徐用子产的话激励自己,苟利
  国家,生死以之,岂因福祸避趋之”——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冲上前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大成,是爱国惟民的典范,是民主革命的先驱,是八闽人民的骄傲。毛泽东同志评价林则徐说:我们的民主革命,是革前三张皮的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他把林则徐放在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地位上。贾庆林同志在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时,题写了砥节砺行,一身正气。温家宝同志在当任总理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以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勉。
  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林则徐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他生命的新高度。让我们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160多年的岁月过去了,然而,沿着林则徐当年的足迹寻觅、缅怀、思索,我们才能理解他的精彩人生,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品格和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高尚情怀;学习和发扬林则徐的民惟邦本的思想理念,坚定不移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于律己,努力工作。
  篇三:题目af2a7bfe910ef12d2af9e7ad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027a1a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9.html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