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56738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诗中的含蓄寄托
作者:黎秀春
来源:《语数外学习·中旬》2013年第02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之所以能如此美丽而永久地绽放光彩,是由其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决定的。我们鉴赏诗歌,应该从多个方面去探究,比如常常说的言外之,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含蓄,一是寄托。下面,我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总括:诗歌中含蓄寄托的区别
诗人欲言又止、欲说还休,读者只要通过引申想象,就能使诗意完整,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写法,我们称之为含蓄。诗人没有说或者没有直说,我们需联系诗歌之外的内容才能明了作者的意思,这种言在于此,意在于彼的手法,我们称之为寄托。我们品味诗歌本身,便能体会含蓄的内容;寄托则必须联系诗外的东西才能体会。对含蓄言,言内之意言外之意就像的关系;对寄托而言,言内之意言外之就像““的关系。 二、诗歌中的含蓄
含蓄一直是历代诗人创作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则,昊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对诗歌的含蓄作了很好的说明: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嚼而有余味。久之,而其句与意之微乃可得而晰也。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创造意象,通过诗中的意象去启迪读者,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让读者细细回味,逐步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诗经》中的《狡童》为例,我们来分析诗歌中的含蓄。诗有两节,第一节说: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第二节承接上节说: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第一节里的不与我言不是路上相遇不说话,而是一起吃饭时,对(抒情主人公,指妻子)不理不睬;第二节进一步说不再与一起吃饭,食不甘味,枕席难安。不责怪彼(指丈夫)移情别恋,而是归咎于(另一女子)的夺人所爱,不仅为失去丈夫而伤心,更忌恨夺爱的那个女人。从开始吃饭不与话,到不与一起吃饭,我们可以想象到丈夫的夜不归宿,甚至连同床异梦也不可能做到了,虽然诗中未言,然而我们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常识,从分析而得知其中的,完全能明了这内含的东西,这就是含蓄
大凡男女感情破裂的原因有两种,即古语所谓的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就像吃东西一样,有的因为吃得太饱而撑死了,有的又因为没吃而饿死了。离别的时间久了,情感容易淡漠,身体的疏远必然导致心灵的疏远;天天厮守在一起又容易生嫌恶,过密的相处反而使心灵疏远,所以同床异梦,就像这首诗中所说的一样。这其中的含义作者虽未明言,只是寓于字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间,我们无须借助其他物象,只需品味诗歌本身,便能体会其中深层次的内容,这就是诗歌中的含蓄
三、诗歌中的寄托
寄托在古典诗歌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寄托即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需要借助诗以外的意象(物)来帮助理解,这是其与含蓄最大的区别。这一类文章多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来表现。譬如,李后主的《乌夜啼》:村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间,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词中的村花象征自己,胭脂人象征国家,内容是哀伤自己失国太快,长恨自己失国不能复国。词人不敢明言,但又不能不抒发内心的痛苦,所以只有借助物——村花、胭脂等来表情达意,言在村花而意在自己又如,朱庆馀的诗《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见公婆。全诗以入时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作为闺意诗,这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了,然而这首诗是朱庆馀(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在科举考试前夕写给当时文学才华横溢的文官张籍,如果对此诗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则贻笑大方了。诗歌中的寄托,是写诗的表象即客观之物,目的却是寓物外之意,使无形之意寓于有形的状物之中,朱庆馀把这样一首优美的闺意诗献给张籍的本意并不在于闺意,在这里,朱庆馀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籍比作新郎,把考官比作公婆,意在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就犹如女子出嫁一样是人的终身大事,如果有幸考取了,就会有非常美好的前途,反之,则可能平庸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人之后,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生活也就顺当了,否则,这日子就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现在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所以,这首诗写新嫁娘去见公婆之前的心理状态尚属表面,而对考前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倒是深层次的,这深层次的东西便是,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对于朱庆馀的这首诗,张籍的和诗也很有意思,他承袭朱庆馀的比拟手法,作《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在诗中,把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钱钟书言,诗以涵虚两意为妙,这两首诗都具有这个特点。 ……
古诗贵含蓄浅露,所以,含蓄寄托在诗歌中的运用举不胜举,这也一直是古代诗人乐于运用并追求的目标之一。这二者虽有区别,但不管是委婉含蓄还是借物寄托,都给我们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耐人寻味。我们鉴赏诗歌,不能只流于表面,而应该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由表及里,由内而外,一层一层,逐步深入文本,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0481ebb551810a6f5248692.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