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表达技巧综合训练(附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0-02-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诗歌表达技巧综合训练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江南曲
新秋拂水无行迹,夜夜随潮过江北。 西风卷雨上半天,渡口微吟含晓碧。 城头鼓响日脚垂,天际笼烟锁山色。 高楼索莫临长陌,黄竹①一声无北客。 时平②田苦少人耕,唯有芦花满江白。

①黄竹:竹篙,代指撑船人。②时平:太平时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诗歌开头两句交代季节特征,描写秋风掠过江水,乘夜随江潮到江北的情景。 B.“笼”“锁”描写清晨时分的景象,天边的云烟笼罩着山峰,像要锁住山色一般。 C.“高楼”句写高楼临近大路本该热闹,但因天色尚早、行人稀少而显得寂静。 D.诗歌最后两句用田野少人和江上芦花白对比,营造出一种孤单、寂寞的意境。

2.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第四句。(6

答案解析: 1D [“田野少人和江上芦花白对比”分析错误,最后两句描写的画面没有形成对比。] 2.①拟人手法。把江波荡漾的声音说成细吟微唱,说渡口含着一泓碧水,形象生动。②化静为动。渡口本是静态,但写渡口微微张开嘴巴,含着碧水,使景物富有动感。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
B.诗的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虽表达了桑榆晚景的感伤,但都营造了磅礴
1
之感。
C.诗的前四句从不同角度写景,写诗人所感、所见,所听,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D.诗中“白发”代指诗人自己; “庭树”则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怡颜”。

2、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6分)

答案解析:
1B“但都营造了磅礴之感”错,“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之感,本诗的第一句“东流之外西日微”表达诗人悲伤苦闷之情,没有磅礴之感。
2、①虚实结合。诗人想象着总有一天会挂帆返家,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然现实总归是残酷的,他甚至不知道故园池台的状况,这更见诗人思乡而不得归之苦。
②对比(或反衬)。以他人之团圆美好和自己孤苦一人形成对比,以想象中的归家团聚之乐和现实漂泊孤单形成对比,反差鲜明,更见其思乡之切之悲。

译文:
秋风来了吹动我的衣裳,河川外的太阳逐渐微弱。
天气晴朗都急急忙忙的捣洗煮过的熟绢,路上的行人非常的少。 不知道明月是为了谁照路,反正迟早他会乘坐小舟归来。
头发慢慢白了依靠在庭树旁边,原来的庭院和水池已经和原来不一样。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游襲阳怀孟浩然
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馀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铺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
B.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由感怀其人,而旅次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全诗文字清淡简朴,颇有孟浩然气韵。
C.诗人南望鹿门,望得深沉、悠远,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清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一层地表现出来。
D.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深蕴对孟浩然的景仰钦敬之心,全无萧瑟悲凉之态。


2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1.D【解析】“全无萧瑟悲凉之态”表述错误。诗歌后半部分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之中。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情绪从赞誉落入无人继之的伤感、失落。
2、①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楚山连绵,碧色不断。汉水蜿蜒,清波浩荡。看似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他的诗作也同样使楚山、汉水增色,寥寥几笔,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②通感。诗人南望鹿门,望到弥漫在鹿门山上的蔼蔼芬芳,“馀芳”原本只能嗅到,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③以景结情。诗歌末句以触目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莽的景象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每点2分)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台城 韦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蝶恋花②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①台城: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韦庄,晚唐诗人。②此词创作于柳永漂泊异乡之际。

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韦庄诗中的“六朝如梦鸟空啼”与杜甫诗中“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之中“空”字有异曲同工之效,都凸显了作者内心的空荡失落之感。
B.韦庄的《台城》与杜牧的《泊秦淮》的诗歌主题相同,都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无比的关心与深切的忧虑。
C.柳词下片中写到词人对酒当歌图一醉,却只能是强颜欢笑,进一步突出了作者无法排解内心的春愁之苦恼。
D.韦诗哀叹国运衰败,柳词慨叹春愁无人能解,心中伤感,两首诗词中处处皆衰败之景,可谓情借景显。

2.请简要指出韦诗与柳词在写法上的异同。6分)


3
答案:
1D(“两首诗词中自然也就处处皆是衰败之景”错)
2.相同点:都借用春天之景来抒发感情(在抒发感情上都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 不同点:示例1:首先,韦诗全诗都是写景之句,融情于景;而柳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抒怀,卒章显志。其次:韦诗描绘的是美丽的春天之景(雨中春景),借此反衬眼前台城的荒败,表达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和对晚唐将亡的忧虑。而柳词中的景带有衰败之感。
(或:韦诗——动静结合,柳词——静景再现)(或:韦诗——今昔对比,拟人,柳词——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不同点示例2:比照景情的处理,韦诗能答出反衬或乐景衬哀情,分析情感;2分)柳诗答上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然后分析情感。2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1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
辛弃疾
晓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壁。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
遥想处士①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②消息。

【注】①指西湖处士林逋。他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②桃叶: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爱妾的名字。

1. 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词开篇用“晚风”“新荷”点明了词人游西湖的时间是初夏的一个傍晚。 B. “惯趁笙歌席”看似闲笔,其实非常重要,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C. 词的下阙想象林逋梅妻鹤子的生活,表达出词人想去隐居而不得的无奈。 D. 尾句照应了“看公”二句,劝友人恣意游湖,尽情饮酒,不必挂怀桃叶。

2. 本词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都使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西湖美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1C C项,“表达词人想去隐居而不得的无奈”错误,表达词人对林逋这样的风流处士的仰慕之情。
2 ①视听结合。本词从听觉描写雨打荷叶之声,从视觉描写碧水彩霞、飞鸟游鱼之景;白诗从听觉描写黄莺呜叫,从视觉描写春水初涨,绿杨成阴之景。②动静结合。本词既描写了彩霞映碧水的静景,又描写了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的动景;白诗既有对西湖的水、云、杨树、白沙堤的静态描写,又有黄莺争栖、新燕啄泥的动态描写。③色彩映初,本词用红霞与碧水租映衬,白诗用绿杨与白沙堤相映衬。



4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1.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该诗从春意正浓写起,所以才有见一片花落,即能体验到春天逝去的凄美。 B. 由“一片花飞”到“万点”飘落,再到花“欲尽”,均寄寓诗人伤春之情。 C. 借“江上小堂”和“苑边高冢”两个特写,主要表现对曾经辉煌美好的追忆。 D. “物理”在颈联的场景里,在花飞欲尽之变里,正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2. “莫厌伤多酒入唇”全诗结构上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作用?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1C C项,“主要表现对曾经辉煌美好的追忆”错误,主要表现对人世有盛就会有衰、盛衰无常的清醒认识。
2、这句诗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功用:①“伤多”是对前三句写春华由落到尽过程中诗人伤感之多的概括;②“莫厌”是一转折,诗人何以能有“酒入唇”的恬然自安,其后诗句有了充分的阐释。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由悲情走向超然:“伤多”是诗人第一阶段的情感体验,而后基于“何用浮荣绊此身”自觉自省,又有了品美酒的超然与洒脱。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在结合全诗,从结构和情感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作用即可。这首诗写杜甫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首联是说,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颔联是说,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第三联就写到了人事。诗人的目光随着“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尾联是说,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分析“莫厌伤多酒入唇”一句,在结构上“伤多”承上句的伤感和悲情,“莫厌”启下句的超然与洒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情感内容上,“须行乐”表达了作者的超然与洒脱。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5

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是作者回忆早年的军旅生活,写得极为豪壮,令人振奋。 B.下片一、二句写作者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泛舟吴楚以自我解愁消闷。
C“望秦关何处”写大好河山没有收复,作者不禁产生了“年华虚度”的伤怀之感。 D.全词思想上始终贯穿着报效国家的主线,笔调上则以沉痛之情起,以慷慨之情结,动人心弦。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所给诗歌是陆游的词作。上片写的是诗人当年从军的情景,大意为:壮年从军,曾经有一口吞下敌人的豪迈气魄。浓重的云层高挂在天上,原来是烽火狼烟点着了。红润的面庞、头发乌黑(的年轻人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讥笑自古以来的儒生大多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时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气,颇能振奋人心。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大意为: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梦想已经破灭,却只能在吴楚大地上泛一叶扁舟。漫自悲歌,伤心地凭吊古人。烟波浩渺无际,边关到底在何处?感叹年华又被虚度了。表达出对“壮岁从戎”的生活不再的哀叹。沉痛深婉。总体上来看,上下片之间形成对比,突出的是下片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情和爱国之情。
1.D[D]项“以沉痛之情起,以慷慨之情结”不正确,应当是“以慷慨之情起,以沉痛之情结”。本词上片回忆年轻时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洋溢着作者青年时代飞扬的意气和爱国的情怀;下片写词人渴望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故地,但空有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为虚掷光阴而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
2. 对比。在上片,作者回忆了早年的军旅生活,慷慨激昂;在下片,作者写现在泛舟吴楚的生活,闲淡无奈。上片和下片构成了对比,突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苦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太原早秋①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 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6
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自然气候。
C.镶嵌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词句中镶嵌有特定意义的字,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颔联即运用了该手法,巧妙照应标题。
D.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解析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答案 1.D[D项,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2.本诗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流水的意象,以水喻情,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悠悠”本就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 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1196陆游在故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据梦中所作而补写,时年他已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乘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解析 首先要回顾诗歌中鉴赏景物的方法和角度,然后圈出诗歌颈联中的景物以及特点。“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这两句所写的对象是“菡萏”“蜻蜓”“白”“红”是二者的颜色,可以从色彩角度赏析;“香”是菡萏之味,这是嗅觉,“蜻蜓”之弱,
7
这是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菡萏绽放散发香味,这是静态,蜻蜓在风中翻飞,这是动态,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
答案 1.B[B项,“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有误。“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偶经”指偶然经过,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前来寻访。] 2.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鲜明生动。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陶醉。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赴洛道中作 [] 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 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1、下列有关内容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D.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2“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描写了周围幽雅清丽之景,结尾却转而抒发“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如何理解这样写的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题干提示了“优雅清丽之景”与“不能寐”“独长想”之情的关系,那只能是以乐景写哀情了。结合全文来看,这也是全诗漫长艰难、孤独寂寞意境的升华。
答案 1.B[B项,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 2.采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加突出。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的形象,尾的哀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的升华。此时,月光明亮是扰人入眠的直接原因。“月”作为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也更加突出了作者远离家乡、无心赏景、只剩愁思绵绵的孤苦心态。



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0bdb4fa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5.html

《高考诗歌表达技巧综合训练(附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