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雪芹笔下林黛玉之死

发布时间:2015-08-27 21:21: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情深缘浅

——谈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

摘要:自《红楼梦》问世已有两个半世纪,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首席女性,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历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死亡之谜做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小说文本入手,联系相关的研究资料,对黛玉之死提出一点新看法。

关键词:红楼梦;黛玉之死;必然性;贾母;元春

strong feeling but with not intimate lot which can make people together –On Cao Xueqin's death of Lin Daiyu

Abstract: From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ve been available for over 2.5 centuries, a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hief of women in Lin Daiyu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Over the years, researchers have made a deep research on the mystery of death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text of the novel, contact the relevant research data, put forward some new views on the death of her.

Key word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death of Daiyu; necessity; The lady Dowager; Jia Yuanchun

一、黛玉之死的必然性……………………………………………………1

二、探讨的可能性…………………………………………………………2

三、黛玉之死情节的梗概…………………………………………………2

四、判断的依据……………………………………………………………2

(一)贾母死于黛玉之前…………………………………………………2

(二)宝玉搬出大观园……………………………………………………3

(三)宝玉离家避祸………………………………………………………4

(四)眼泪还债……………………………………………………………4

(五)风刀霜剑严相逼……………………………………………………4

五、黛玉没有自杀…………………………………………………………5

六、宝玉离家之后去了哪里避祸…………………………………………6

七、元春死于何时…………………………………………………………6

八、结语……………………………………………………………………7

参考文献……………………………………………………………………8



一、黛玉之死的必然性

在探讨黛玉之死的问题之前,有一点情况很有必要说明:

黛玉之死作为全书的一个重大悲剧,让很多人为之流泪。有一些人提出既然红学界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胡乱续的,根本不能算数,那么林黛玉死没死就不一定了。鉴于此种说法,笔者将就曹雪芹《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提出证据,证明林黛玉的死亡是必然的。

《红楼梦》是一部“大旨谈情”的作品,其故事的起因和背景源于《红楼梦》主人公宝玉与黛玉的一段前缘。

“神瑛侍者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仙草,十分妖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得久延岁月。后来修成女体,终日有游离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因二人前缘未了,故造就了一段今世之情。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绛珠仙草向警幻仙子许诺以“眼泪还债”。绛珠仙草是这样说的:

“自己受了他(神瑛侍者)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的过了。”

因此,绛珠仙草下世为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眼泪还债,笔者认为雪芹之意概莫是黛玉最终“泪尽而亡”,可是以正常人来看,只是流泪似乎并不能置人于死地,于是雪芹让黛玉一生下来就有不足之症,然后再通过癞僧之口说到如果不舍得她出家,她的病是好不了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不见外亲,不见哭声,才可保一生平安。通过黛玉有不足之症,加之日后见到了外亲贾宝玉,每日为其流泪,最终“泪尽而亡”就合理多了。关于黛玉“泪尽而亡”的不可避免,曹雪芹还在其他很多方面作出了暗示,例如:

暗示黛玉命运的曲子《枉凝眉》云:“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曲子的意思是林黛玉有缘遇到贾宝玉,却无缘与贾宝玉结成夫妻,最终泪尽而亡。

暗示薛宝钗命运的曲子《终身误》也从侧面写到了黛玉的早逝,“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意思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之后,始终忘不了已逝的林黛玉。

第三十二回中黛玉听到宝玉袒护自己的话,心中悲叹自己病已渐成,恐不能久待。

第四十九回黛玉说到自己心里酸痛,眼泪却越来越少。黛玉的泪水关联着她的生命,泪水的减少暗示着黛玉正在向死亡靠近。

此外前八十回文本中的许多诗词如《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等也对黛玉的早逝做出了暗示,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黛玉的死亡之谜,此处不再赘述。

总之,通过以上种种证据已经能够充分证明八十回后黛玉之死的必然性。证明了黛玉之死是必然的,接下来的探讨才有价值。

二、探讨的可能性

到目前为止,为世人所熟知的黛玉之死的情节是后四十回续书中能读到的《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然而本文要探讨的“林黛玉之死”,是指曹雪芹的已散佚了的八十回后原稿中的有关情节。

由于《红楼梦》八十回后情节的丢失,《红楼梦》后半部佚稿中宝黛悲剧的详情,我们是无法了解的了,但值得庆幸的是,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创作方法——“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因此,通过仔细分析前八十回的文本,《红楼梦》八十回后描写黛玉之死的情节还是可以大致窥见的。

三、黛玉之死情节的梗概

贾母还未做主宝黛结婚就突然病逝了,贾家处于一片悲伤之中,宝黛之间的婚姻更无从提起。贾母死后,王夫人命令贾宝玉搬出大观园。再然后,宝玉因为一些“声色货利”的丑祸而仓皇离家。黛玉因怜惜宝玉,思念宝玉而日夜悲啼,加之王夫人和赵姨娘对其的凌辱和欺负,最终导致黛玉病体不支泪尽而亡。宝玉离家是在秋天,次年春尽花落,黛玉就“泪尽而亡”“证前缘”了。

四、判断的依据

(一)贾母死于黛玉之前

贾母作为贾家的最高统治者,就连贵为贵妃的元春也要礼让其三分,因此在宝玉婚姻的选择上贾母应当是最有发言权的,前八十回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贾母赞成宝、黛婚姻的话语,但曹雪芹从多个侧面对其进行了描写。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说:“我想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她,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就连最善于揣摩贾母心意的王熙凤也看出贾母是赞成宝、黛之间的婚姻的,因此在第二十五回中有这样的描写:“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此外,《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兴儿对尤二姐说到宝玉: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脂评有云:“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

然而宝、黛爱情在贾母的极力赞同下,为什么会“终虚化”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贾母未及名言宝、黛婚姻就突然病逝了,对于黛玉来说唯一一个知疼着热的人去世了,宝、黛爱情失去了最有利的保护者。这一点可以从《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找出一定的依据:

1.第二十九回中,宝玉和黛玉两个人闹别扭,贾母想借看戏让两个人和好,谁知两个人都没有去看戏。因此着急上火,抱怨说:“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

2.第五十七回中,紫鹃为黛玉与宝玉的婚姻着急,情急之下编出谎话来试宝玉,当得知宝玉的真心后,对黛玉说出的一番心里话“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称心如意呢……要向姑娘这样的,有老太太一日好些,一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罢了。

这两处细节都暗示了贾母未及名言宝、黛婚姻就离世了,黛玉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只能是任人欺负,宝、黛的婚姻就更不可能实现了。

(二)宝玉搬出大观园

贾母死后,一直反对宝、黛爱情的王夫人开始采取措施阻止宝、黛爱情的发展。她命令宝玉搬出大观园,这个主意最早是由袭人提出来的,在第三十二回中宝玉误将袭人当成黛玉,将自己的心事大胆的袒露出来,袭人听后吓得魂飞魄散,担心将来有不才之事,于是向王夫人提出让宝玉搬出园去的建议。王夫人将这一建议付诸实施是在第七十七回中,将宝玉身边的长得水秀的丫头全部赶了出去,但这只是一个开端,王夫人想让宝玉真正远离的人是黛玉,然而,碍于贾母不能实现这个最终目的。贾母一死,黛玉失去了唯一的依靠,王夫人也就没有了顾虑。当然,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宝玉搬出大观园,使宝玉离开黛玉。

(三)宝玉离家避祸

宝玉的搬出大观园对黛玉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黛玉因此大量流泪,然而更大的厄运接踵而至,袭人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宝玉因那些所谓“不才之事”引出来的“丑祸”,被迫离家。这里所说的“丑祸”应当是受他人连累,这一点在《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中有所暗示:第三十三回中,忠顺府长史官告发宝玉无故引逗王爷驾前奉承的人——琪官,及贾环说宝玉逼淫母婢,宝玉因此受到贾政的教训,林黛玉去看他时,眼睛哭得想桃一样,宝玉知道黛玉哭多了身体不好,因此不想让黛玉担心自己,于是说自己并不疼,见此情景的黛玉心中纵有万句话语,也说不出来,只哭着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一向不自惜的宝玉说自己就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值得的。宝玉并没有改变自己日后的行为,依旧我行我素。而此次离家避祸的原因也很可能是因为受到他人牵连。关于宝玉是因何人何事所牵连,有学者提出是宝玉作为柳湘莲做强梁一案的唯一知情者被牵连,笔者认为其中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眼泪还债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林黛玉此生唯一的目的是“眼泪还债”,关于这眼泪的含义又是如何呢?“黛玉之泪,非因二人不能聚合,不能大享其‘团圆幸福之乐’,而是全为惜其人。”在《红楼梦》第三回中,宝、黛初次相见,宝玉因见黛玉没有玉,发作起狂病来,将通灵宝玉狠命的摔在地上,黛玉见此情景,晚上回到房中淌眼抹泪,注意黛玉说的话“今儿才来了,就惹出你们哥儿的病来。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黛玉想到宝玉险些因为她自己自毁了“命根子”,不禁满怀痛惜的流泪哭泣。所谓“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

黛玉是宝玉的知己,她深知宝玉是一个待人一片真诚,无半点虚假之人。因此当宝玉因琪官和金钏儿等人被贾政打的半死时,黛玉对宝玉的不自惜没有半句怨语,只抽抽噎噎对宝玉说出“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蒙府本评:“心血淋漓,酿成此数字。”这泪水是黛玉的心血啊,黛玉深知自己的病最忌流泪,但是只要涉及到宝玉,她就会忘记自己,正所谓“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因此第五十七回中当宝玉因紫鹃的哄骗“死了大半个”,黛玉知道后,让紫鹃拿绳子来勒死自己。黛玉将宝玉的生命看的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情深之至让我们不难想象当宝玉离开之后,黛玉因怜惜宝玉的不幸是如何的日夜啼哭,最终泪尽而亡,完成今生“眼泪还债”使命的。

(五)风刀霜剑严相逼

“眼泪还债”是造成黛玉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是加速黛玉死亡的还有其他因素。由于某种原因,当年贾宝玉所赠黛玉题诗的两条手帕败露了出来,赵姨娘一党抓住把柄乘机诽谤黛玉和宝玉有“不才之事”,王夫人因黛玉败坏了贾宝玉的名声也对黛玉没有好脸色,此时的林黛玉无依无靠,贾母已死,宝玉又不在身边,真正应了紫鹃的话“像姑娘这样的,有老太太一日好些,一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罢了”。此时的黛玉是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正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面对自己的寄人篱下,贾府中人的冷眼相待,最疼爱自己的祖母也去世了,宝玉又下落不明,生死未卜,重重的打击让黛玉本来就已经不可支撑的身体更加糟糕。可是即使这样,却没有一个人同情黛玉,黛玉的病情日益恶化,贾家却不闻不问。与黛玉情同姐妹的紫鹃曾经为了黛玉用谎话去试探宝玉的真心,面对如此境况的黛玉,紫鹃只能是“病急乱投医”去找贾家的人求助,然而得到的却只是贾家人的虚伪与冷漠,面对人情淡薄的贾府,紫鹃奋起反抗,笔者认为紫鹃很可能在这次事件中被害死,这一点是依据第七十九回宝玉为晴雯写了一篇祭文,黛玉与宝玉讨论时说到:“等紫鹃死了,我在如此说,还不算迟呢。”这一细节暗示了紫鹃死于黛玉之前。紫鹃死后,黛玉应当也为紫鹃写了一篇祭文。重重的打击造成黛玉病情的快速恶化,最终导致了黛玉的快速死亡。

关于黛玉的死亡时间,历来说法颇多,主要有两种观点:春末夏初一说;中秋月夜一说。梁归智等红学大家认为黛玉死于春末夏初,且梁归智先生对此做出了充分的论证,笔者也持同种看法,在此不再赘述。

五、黛玉没有自杀

一些《红楼梦》研究者提出黛玉是自杀而死,就连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也提出黛玉是自沉于湖中的,笔者在这里持否定看法,黛玉绝不会自杀。紫鹃死后,黛玉的身体已经极力透支了,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根本没有必要自杀,就要香消玉殒了。此外,我们还可以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找到根据,黛玉悲叹道:“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黛玉语气中的无奈充分表现出黛玉并不想早早离开人世,只可惜自己无法控制生死。而且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前世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的甘露而得以久延岁月,因此黛玉此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眼泪还债”,与宝玉的缘分也只是泪尽之前,第四十九回提到黛玉的眼泪越来越少,说明黛玉与宝玉的缘分是有限的,泪水还完之日便是作为绛珠仙草的黛玉完成自己的使命之时,因此,黛玉在还完泪水之前,与宝玉的缘分还尚未走到尽头,黛玉绝不会舍宝玉而死。

六、宝玉离家之后去了哪里避祸

这一点根据前文的信息也可以大致推断出来。《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脂批说这四出戏暗伏四件大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第一出“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伏黛玉之死”。笔者认为事件发生的顺序应当是黛玉之死,甄宝玉送玉,元妃之死,贾家之败。通过甄宝玉送玉,可以推断出宝玉避祸期间应当是在甄家,或者是与甄家有所接触,因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反复强调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不离身的,即使是睡觉的时候也是由袭人亲自摘下来包好放在宝玉的枕头下,次日一早,再亲自帮宝玉带上,然而这么重要的东西竟然会丢在甄宝玉那里,这充分说明宝玉离开时的仓促,一定是发生了很紧急的事情,笔者猜想这大事应该是贾宝玉打探到黛玉已逝的消息,于是宝玉匆忙回到贾府,然后才会有甄宝玉送玉一说。

七、元春死于何时

对于元春的死亡时间,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见仁见智,创获颇多。笔者认为元春当死于黛玉之后,贾家大败之前。在《红楼梦》第十三中,秦可卿死后托梦给凤姐,提到了“树倒猢狲散”“盛筵必散”。第五回中“好一似食尽鸟头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全都暗示着贾家大败之后的惨象。第五回,关于元春的判词:“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说明元春死时,贾家人还在享受着荣华富贵,证明贾家还未大败。

在贾母死后,对贾宝玉的婚姻最有发言权的人当属贾元春,在前八十回中有暗示元春喜欢宝钗的迹象,元春赏赐的端午节礼物,只有宝玉和宝钗的是一样的。元春在元宵节归省时,看见宝玉所提的“蓼汀花溆”,曾笑道:“‘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刘文典先生发现“花溆”二字切为“薛”,“蓼汀”二字切为“林”,元春的弦外之音是有薛就好,何必要林。因此宝玉与宝钗应该是奉元妃的旨意成婚的。而从宝钗和黛玉的判词可以知道,二宝的婚姻应当是在黛玉死后完成的。这一点,蔡义江先生已经分析得非常清楚,在此不再赘述。因此,元春必定死于黛玉之后。

以上是我对黛玉之死的一点新的见解。

八、结语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带有强烈的宿命观,小说中人物的结局早已在前世注定,任何人为的百般婉转也是枉然。就像冥冥之中,宝、黛情深缘浅。绛珠仙草踏入红尘,只为还泪而来,泪尽而亡是宿命天意,不可改变。

参考文献:

[1]蔡义江:《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月第1版。

[2]梁归智:《红楼梦探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月第1版。

[3]丁维忠:《红楼探佚》,京华出版社,20069月第1版。

[4]梁归智:《禅在红楼第几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5]李佳婷:《<红楼梦>悲剧冲突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3年第2辑。

[6]张乃良:《<红楼梦>中的死亡气息与死亡内蕴》,《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月第22卷第4期。

[7]沈新林:《<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考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6月第2期。

[8]徐乃为:《钗黛结局其悲孰甚兼论<红楼梦>对称性美学结构》,《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

[9]张虹:《从悲剧的必然性到悲剧的深刻性一一评高鹗的文学贡献》,江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0]周汝昌:《两种迥异的“还泪”》,《贵州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6月第2期。

[11]谢长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从清秋出走看黛玉之死》,《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9月第11卷第5期。

[12]耿光华:《析黛玉临终前的“三笑”》,《抚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13]周广曾:《他年葬侬知是谁一一也谈雪芹笔下的黛玉之死》,《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4]肖楚楚:《试论黛玉之死的悲剧意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5]韩绍泉《漫说<红楼梦>写女儿之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5期。

[16]惠慧:《略谈“黛玉之死”的悲剧艺术》,《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17]王禾秀:《略论高鹦笔卞的林黛玉之死》,《咸宁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18]邹巧燕:《论清代“红楼戏”中黛玉之死的悲剧性》,《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月第27卷第1期。

[19]唐永泽:《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死亡意识》,《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3月第31卷第2期。

[20]戴承元,杨明贵:《论<红楼梦>“花落人亡”的悲剧意味》,《安康师专学报》,20039月第15卷。

[21]胡淑芳:《林黛玉悲剧结局新论——<红楼梦>探佚之一》,《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148596d910ef12d2bf9e75b.html

《论曹雪芹笔下林黛玉之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