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和孩子都值得听的古诗词精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发布时间:2020-03-25 14:36: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不能做一个旁观者

word/media/image1.gif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一首干谒诗。干,就是干净的干,谒是拜谒的谒。什么叫干谒诗呢,这是当时的文人写给执政大臣或是封疆大吏的诗,目的是为了展露自己的才华,并请求对方推荐自己做官,就好像今天求职者写的自荐信。

我们一提到诗,一般总想到充满激情、真情流露,浪漫凄美。可是干谒诗却是诗中的异类。它有点像表白诗,但表白的对象又不是自己的爱人,而是高官显贵,所为何事呢?为的是请求对方的推荐和提携。我们一向以为是奔放、潇洒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居然写这样的诗,这就尴尬了。有没有一点人设崩塌的味道?孟浩然,原来你也是一个社会人啊。其实这是我们对古代诗人们的误解。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可不像现在有各种职业可以选择。他们只有两条路,要么在家里种一辈子地,顺便教教私塾,要么就是做官。从儒家理想来说,做官就意味着治国平天下,就意味着肩负使命和责任,当然实际上也意味着光宗耀祖和许多现实的利益好处。就看这个人自己怎么想了。所以不要一味将古代诗人想做官的愿望当成是一件庸俗的事情。这是因人而异的。

唐朝呢,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读书人做官的途径比较多,不像到了明清时期只有科举考试一条正路能让人瞧得起。在唐朝,你可以从军,到边塞将军的帐下做幕僚,建功立业而当官,也可以由高官向皇帝推荐而直接做官。即便是科举考试,因为当时试卷上的名字是不密封的,如果应考的读书人,在考试前能够让自己赢得才学上的名气,这样阅卷的时候主考官一看到他的名字,哇!名人啊,我知道,挺有才华的,这样不就更容易被录取吗。总而言之一句话,唐朝不走应试教育、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路子,人家看重的是综合素质,偏重以综合素质,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来选拔人才。所以呢,那些读书人往往就通过给执政大臣、封疆大吏写干谒诗,希望赢得这些掌权者的好感、欣赏,建立自己在这些重要人物中的好名声。像李白这样的诗人,其实也写过不少干谒诗,他的目的就是觉得我李白是天才啊,怎么能和普通人一样参加高考呢,这样进大学多没意思,最好是不用参加高考,清华北大直接录取,对吧,不用参加科举,皇上直接宣召我,那才是真正的荣耀啊。

孟浩然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呢,说法不一,光这个张丞相是谁,就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是给唐玄宗初期的一位著名宰相张说,其二则认为这个张丞相是开元之治后期的另一位著名宰相张九龄。不管是谁吧,孟浩然和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虽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毕竟,孟浩然身处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个和身处乱世的陶渊明有很大不同。这首送给张丞相的诗正是写于开元之治的盛世,作为一个读书人,特别还是孟子的后裔,面对这样一个古往今来少有的辉煌时代,怎能不涌出一股豪情,渴望一展自己的才华,实现祖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呢?

所以孟浩然写下了这首诗,虽然他热爱自在悠闲的田园生活,但他心中,也澎湃着盛唐气象的豪迈啊!

不过豪迈归豪迈,真要下笔写,还真不容易。因为求人都是不容易开口的。而且干谒诗,这分寸很不好把握,昂着头吧,人家觉得你傲慢、自夸,低着头吧,又有拍马屁的嫌疑。

同学们,如果是你,你怎么办?

孟浩然的答案是:是什么,就是这首诗啊,我们来看看吧。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是动词,就是包涵、往往指水的包容、容纳,有三点水嘛。虚就是虚空、天空,所以呢,涵虚就是说湖水倒映着天空。混太清,太清呢,也是天空的意思。混太清,就是水天一色的意思。水天混同嘛。没啥文化的就只能通过注释看到这是在写景啦,八月的洞庭湖啊,湖面平静、湖水浩渺,倒映着天空,水天一色,洞庭湖真大啊!有文化的呢,眉头一皱,不对啊,这涵虚混太清,这用的词,可不是一般的词啊。这涵和倒映其实不是一回事啊,我包涵你的鲁莽,包涵你的错误,谁气量大啊,我呀,那这洞庭湖涵虚,谁气量大啊,洞庭湖啊,洞庭湖的气量居然超过了天空?还有虚,还有太清,这就更不一般啦,因为它们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空,同时还是哲学意义上的天地宇宙、以及天地宇宙的本原,也就是天道啊。所以这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这气魄那可是水天一色倒映天空之类远远不能相比的。这一句算是将洞庭湖烟波浩渺之广阔写到了极致啊,天地苍茫之间,广阔的湖水涵纳天地宇宙,湖面天空不分彼此,这是什么样的感觉?人在湖边,就好像整个人飘浮在宇宙之中了。这是多么神奇的体验,多么壮丽的想象啊!而且,这洞庭湖不仅博大、它还深邃、它还向我们昭示着宇宙万物的哲理。还能有比这更高的对洞庭湖的赞美吗?所以这首诗可以说是写洞庭湖的第一名诗啊!

孟浩然在这里,如果我们熟悉诗歌表达的规律,我们当然就该知道了,我们的孟夫子,李白就是这么称呼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就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啊,我们的孟夫子,难道他仅仅是写景吗?其实他也是在含蓄地表露自己超绝脱俗的气质啊。能写出这样大气魄的诗句的人,会是成天想着怎么多捞点钱多买点房子买点地之类的俗人吗?这两句的气象毫不逊色于李白啊。在同时代的诗人当中,李白最尊崇的就是孟浩然啦。原来我还不明白为什么,看了这两句诗,明白了。

可是起句如此大气魄,其实是写诗写文章最大的忌讳啊。先声夺人当然好,但是接下来就难写啦。要是后面接不上更精彩的文字,那就算是虎头蛇尾啦,很容易黯然失色啊。可是孟浩然接下来的诗句却掀起了更高的高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另辟蹊径,以三四句写洞庭湖之动感、之活力、之生命,超越了首句写洞庭湖之宁静,之浩渺,之哲理的暗示,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奇峰突起。在八月的阳光下,湖水蒸腾着缕缕白色的水汽,这白色的水汽又在阳光下时刻闪烁变幻着各种不同的光彩,风起浪涌,当洞庭湖仿佛苏醒过来,它的动作、它掀起的波涛让岳阳城都仿佛摇动起来了!这就由宁静的哲学、宇宙的冥想进入了充满生气的生命力量的歌颂。所以相比之下啊,前两句是写洞庭湖的静,写它的安静时的形态,写它的浩渺广阔给诗人的联想和启示,而三四句则是写洞庭湖之神啊,写它的生命力量带给这世界带来的光彩,带来的巨大的震撼!

这两句诗啊,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写自然景物的时候,不要光想着形容词的描写,要多想想动词,这两句诗没有形容词,它的最大魅力就来自两个动词,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啊。动词在表达一个事物的魅力的时候远超形容词,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选择的思路更宽广,容易写出新意。比如说你要写一座最高的山峰,写它的气魄,我们用动词试试啊,例句如下:当这座山站起来的时候,其他的山峰只敢蹲着。这个句子怎么样,没有一个形容词,都是动词吧。要学会用动词。

接下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济就是渡过去啊,渡过洞庭湖,我想渡过这广阔的大湖,可是没有船,在这圣明的好时代,我不能就在旁边做个旁观者啊,这就是端居耻圣明,圣明时代以端居为耻。这是字面含义。

但是我们知道,诗歌是有言外之意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这样壮阔的湖,而诗人居然渴望横渡,这也算是一种巧妙的自我褒扬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为官之仕途的认识,仕途是什么?就是横渡这壮阔的大湖,就是去征服一个广阔的空间去成就人生的抱负。这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啊。除此之外呢?你要去征服,可是你没有船,言下之意,谁有船呢?谁能帮助你呢?张丞相啊,所以这句欲济无舟楫是不是同时也赞美了张丞相的伟大气魄呢?端居耻圣明,生在这样一个辉煌圣明的时代,我不能在一旁闲看着无所事事啊,我也想追随你张丞相投身到这伟大时代中啊!张丞相身为执政大臣,这伟大时代有没有他的一份功劳啊?肯定有啊!你们看,又夸了一番张丞相,都不是直接夸,但是评价却比直接夸要高得多啊。所以你们看看,这孟浩然求人,有没有一点卑微之感啊?没有啊,堂堂正正,大气磅礴啊,同时又没有文人通常所有的那种让领导看了不是很舒服的孤傲之气,那种怀才不遇的怨气,像李白,在他的行路难中也有想要渡河、登山的意象,象征他对仕途的追求,可是他怎么写的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从情感抒发上来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给领导看就不合适了啊,好像缺少一点情商。所以孟浩然相比之下显然要成熟不少,他对张丞相没有丝毫的谄媚,但是该尊敬的还是表示尊敬,全是满满的正能量啊!

最后两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由自然空间的比拟直接进入了社会历史的类比。垂钓者让我们想到了谁啊?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得天下的姜子牙啊!所以这后世啊就常以垂钓者来比喻政治家。徒有羡鱼情,这羡鱼情,又让我们想到什么典故呢?临渊羡鱼,莫若退而结网,对啊,这是出自西汉一本叫做淮南子的书中的典故。《汉书董仲舒传》中也有这个典故。这最后一句诗啊,一方面还是在赞美张丞相,对吧,实际上就是拿垂钓者,拿定国安邦的姜子牙来指代张丞相啊,这还不是赞美吗。坐观两个字呢,本来就是坐在一旁看着,看着你钓鱼,但是和后面的徒有羡鱼情一结合,这个动作当中就暗示了一种仰慕和追随的意思,不过表达得也很含蓄。看着又怎样呢?心里怎么想的?想要推荐?,想要丞相也给他一个鱼竿坐在旁边一块钓鱼?或者自己回去赶快也弄个网,弄个鱼竿在旁边捕鱼?孟浩然没有机械地搬用这个典故,而是稍微进行了一些改造,化用典故,在这里啊,孟浩然表现出他的一份矜持,他在表达了自己的仰慕、羡慕之后,谦虚地表示自己可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所以是徒有羡鱼情之后,就戛然而止了。这正是一种说话的艺术,说话不要太满,不要说得太直接,意思表达到了就行了。其实,怎样才能不徒有羡鱼情呢?还不是要靠张丞相你的推荐呀。但是诗中只是点到为止。

所以如果你是张丞相,你看懂了这首诗之后,你对孟浩然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呢?你会觉得虽然他好像也没有那么清高,也会找你推荐做官,但是呢,他和一般的读书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为人既大气,有格局,有胸怀,同时呢,又很谦和,又很含蓄,很会说话,但是绝不圆滑,也没有刻意的迎合,总之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你们说,这首诗读了以后是不是这个感觉。有这个感觉就行啦,那么这首诗就达到了它的效果。

同学们已经上了初中,现在的孩子们都早熟,要多多培养自己的情商。但是不要将情商庸俗化为拉关系、拍马屁。多读读孟浩然这首诗,我觉得对培养同学们的情商很有帮助,在这首诗中,孟浩然一方面张扬自己的个性,但同时,却没有给人那种咄咄逼人的感觉,相反还很亲切,很自然,提要求也很注意分寸,点到为止,这样无论结果如何,彼此都不会难堪。同学们应该开始慢慢体会这样一种做人和说话的艺术啦。

写作上的启示呢,前面说过了,就是注意动词的运用,我不再重复了。

下面说一下考点,首先,文史常识,作者孟浩然,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和王维并称为王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关于五言律诗的文体常识。律诗是古代一种重要的诗歌文体,由八句组成,绝句是四句诗,律诗是八句诗,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五言律诗。一二句一般叫首联,对联的联,三四句叫颔联,颔就是下巴,五六句呢叫颈联,脖子那个颈,最后两句叫尾联。尾巴的尾。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上下两句对仗。像这首诗就是这样。前面我们欣赏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呢,有点不拘一格,是首联对仗和颈联对仗,特别一些。其二就是字词,你要知道涵虚混太清,每一个字的意思,涵就是包涵,虚和太清都是指天空、宇宙,混是水天一色,混同,就是这句诗特别的字词多一些。端居耻圣明,端居是闲居的意思,就是没啥正事可干,千万别以为是端正的意思啊。再就是徒有羡鱼情的典故要知道,要知道相关的那个成语。

其三就是相关句子的赏析,前面我解说得已经很详尽啦,这首诗就是表达孟浩然出仕为官请求推荐的愿望,诗歌从洞庭湖写起,也可以说是起兴的手法,这是我们古代诗歌从诗经开始的艺术传统,到了56句,巧妙而自然地用渡过洞庭湖需要船来比喻自己渴望得到张丞相帮助的愿望,这是比喻的手法。这首诗的颔联特别有名,写出了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和宏伟气势,是赏析的重要考点。当然,这首诗最难读懂的句子其实是头两句。

好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1524b4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9.html

《大人和孩子都值得听的古诗词精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