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教案

发布时间:2020-04-23 21:17: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预习题单

课前准备:古诗文本、作业本、笔。

1.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造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榜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泰山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诗五首》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4.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领悟诗人情感。

2.品析诗歌词句的妙处。

学习难点:

体味诗歌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课时安排:5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

一、激情导入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背景资料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前驱者。文明元年进士及第,官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有《陈伯玉集》。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三、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参考译文: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悠悠而高远、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是多么渺小而孤独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四、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3.《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的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4.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是指什么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点拨:幽州台: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士之地。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借此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古人: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感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和悲愤。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

5.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点拨:这两句诗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达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贤士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要“独怆然而涕下”?

明确:这句属于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长流的情态和悲愤。诗人立足于幽州台,眼观天地,宇宙辽阔绵长,个人却渺小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还有诗人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建功立业的积极精神。

7.《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全诗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作者通过登楼远眺、抚今追昔的感慨,直抒胸臆地深刻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孤独之感。

8.如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登幽州台歌》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坐着情感的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一经,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待我的事理悲情。

课堂小结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视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由个人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的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这首诗唱出了历代志士仁人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成为一首震振人心的千古绝唱。

过关检测

竹 里 馆 ( 唐 • 王维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3.默写《登幽州台歌》和《竹里馆》

第二课时 《望岳》

一、 激情导入

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 德

二、作者简介

杜 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主要代表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望》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 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四,诗歌鉴赏,体会情感

3.找出诗中起统领作用的词语。

望: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4. 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齐鲁青未了,写出泰山的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云涌云翻、鸟儿归巢黄昏时的景象,这是细望

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联的表达效果。

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造成悬念。次句作答,借齐鲁两地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总写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7.请赏析颔联中“钟”和“割”的表达效果。

“钟”有“聚集”之意,在这里将大自然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8.如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攀登的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豪迈。而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课堂检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背诵默写《望岳》和《春夜洛城闻笛》

第三课时 《登飞来峰》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我的双眼,因为我身处塔的最高层上。

三、赏析诗句、体会情感

3.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见日升”从侧面写出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两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5.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自己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

四、比较阅读,领会哲理

6.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变现的情感有何不同呢?

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的怀才不遇情感,而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的王安石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

7.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

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青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

8. 如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登飞来峰》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的最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课堂检测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因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3.背诵默写《登飞来峰》和《逢入京使》

第四课时《游西山村》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忠君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于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作品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二、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在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山西村之游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从怀疑、着急到高兴、惊喜。

4.你能想象出作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吗?

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三、赏析名句,体会情感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6.写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这两句既是对山水风光的描写,又是诗人内心境界的反映。诗人虽被排挤回乡,好像已无出路,但他坚信,只要爱国信念坚定,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同时启发我们,只要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奋进不已,那么前方必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到山西村做客,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及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和淳朴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课堂检测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1.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

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背诵默写《游山西村》和《晚春》

第五课时 《己亥杂诗》

一、激情导入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人,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7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

四、合作探究,品读鉴赏

3.“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4.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辞官后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5.如何理解《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的表层含义:落红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在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辞官回乡就好像花朵掉落,虽身处江湖,仍忧国忧民,不忘报国之志,就好像花朵化为春泥养育新花。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一代新人的成长出力。后来常用来比喻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6.如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己亥杂诗(其五)》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用比喻手法,以“落红”自比。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这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课堂检测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⒈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⒉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背诵《己亥杂诗》和《泊秦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22eb49baf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b.html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