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居易《中隐》看古代隐居(参考资料)

发布时间:2012-12-04 19:22: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白居易《中隐》看古代隐居解说稿

1、白居易《中隐》诗评价

这首诗是白居易宦隐生涯的宣言书,是58岁躲避朝廷纷争的开始,是抑郁苦闷中觅得的心灵净土,是他闲适洒脱心境的重要表达。白居易把对人生理想、对生活的热情隐没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在这首诗中用真切、平和的语言,道得心中诸事,毫不隐瞒,旨在揭示生活中如能守得宁静与闲达,用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世事,视身外诸物如过眼烟云,追求自适,亦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手段。当我们读到他轻松悠闲惬意的文字时,联想到他的人生经历,才能从他轻松的字缝中读出他的内心。从完成此诗到生命的结束的十数年间,白居易矢志不移,虽有多次升迁机会,却一一放弃,令每个后来者都要为之唏嘘感慨一番……

2、关于宗炳

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士族。东晋末至南朝宋元嘉年间,当局屡次徵他作官,俱不就。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信仰佛教,曾参加庐山僧慧远主持的白莲社,作有《明佛论》。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才回江陵。曾将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著有《画山水序》。

关于吴镇

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汉族,浙江嘉兴魏塘人。工词翰,草书学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画山水深厚凝重,擅於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

祖名吴泽,字伯常,南宋时从汴梁(河南开封)移家至嘉兴,定居浙江嘉兴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吴镇年少好剑术,成年后与其兄吴瑱同受业于毗陵(今江苏武进)柳天骥学习易经,自此韬光养晦,讲天人性命之学,坚持高尚志气,不与众人和同,贯通儒、道、释三教,达生知命。为人抗简孤洁,一生清贫,高自标青,隐居不仕,与达官贵人很少往来。曾在村塾中教书,钱塘等地卖卜。

3、关于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号摩诘居士,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拥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20岁(721年) 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33岁(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开元二十四年35岁(736年)张九龄罢相。开元二十五年36岁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王维田园派的代表作是《山居秋暝》

4、关于东方朔

汉武帝时,齐地东方朔,因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爱好儒家经术,广泛地阅览了诸子百家的书。东方朔刚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刚好抬得起来。武帝在宫内阅读东方朔的奏章,需要停阅时,便在那里划个记号,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武帝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他经常在皇上身边侍奉。武帝时常下诏赐他御前用饭。饭后,他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皇上屡次赐给他绸绢,他都是肩挑手提地拿走。他专用这些赐来的钱财绸绢,娶长安城中年轻漂亮的女子为妻。大多娶过来一年光景便抛弃了,再娶一个。皇上所赏赐的钱财完全用在女人身上。皇上身边的侍臣有半数称他为疯子。武帝听到了说:假如东方朔当官行事没有这些荒唐行为,你们哪能比得上他呢?东方朔保举他的儿子做郎官,又升为侍中的谒者,常常衔命奉使,公出办事。一天东方朔从殿中经过,郎官们对他说:人们都以为先生是位狂人。东方朔说:像我这样的人,就是所谓在朝廷里隐居的人。古时候的人,都是隐居在深山里。他时常坐在酒席中,酒喝得畅快时,就爬在地上唱道:隐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马门。宫殿里可以隐居起来,保全自身,何必隐居在深山之中,茅舍里面。所谓金马门,就是宦者衙署的门,大门旁边有铜马。

5、关于陶弘景

梁武帝萧衍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萧衍初夺得大权预备立国,但取什么朝代名称,一时打不定主意。陶弘景根据当时流传的童谣和预卜吉凶的书籍,说其国号应当是水刃木处,拼起来是字,萧衍采纳了他的建议,定国号为梁。事后,萧衍当然感谢弘景,派人进山慰劳,同时也让陶为他探求些长生不老的道理,炼些丹药。史书上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书信、问候不停传递,使者车辆在途中一辆接一辆,可以相互远远地望见。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坚辞不出。皇帝的诏书采得急了,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着说道: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哪有招徕的办法?”只是有军国大事,仍然派人咨询,山中宰相的名声便是这样形成的。 

陶弘景所属的道派叫上清派,从他隐居茅山之后,茅山实际成了该派的中心,史称茅山宗。从他开始,上清派名声大振,从唐到北宋前期,上清派是社会影响最大的道派。陶弘景自己勤于撰述,写有道教教理、历史、养生等方面的著作多种。其中像《神农本草集注》是中国药物学的重要著作,《养性延命录》是养生学方面的著作,《效验方》、《肘后百一方》是中医学方面的著作,在历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

6、关于卢藏用

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终南捷径

7、隐居圣地——终南山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最高峰有2600多米。无论山势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坚实的山路可寻,小径、石阶,抑或是悬挂在崖上的木板天梯和铁链,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主峰位于长安区境内,海拔2604。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 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

如今,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地方。他们中有僧人、道士,也有毕业于厦门佛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都非常简朴甚至可以说清苦,比尔·波特在书中说,他们是我遇见的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比尔·波特对美国人介绍,中国的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自己精神觉醒的硕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终南山现有约2000多名隐士。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此外,还有我国台湾、日本、韩国的修行者。这些隐士有的是来学佛问道,有的是为了练气养身,有的仅仅只是找一处清净的地方读书做学问。

石溪

8、关于文中子

文中子 王通(580—617),字仲淹,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一说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出身世代官宦人家,父王隆,以学术见长,曾为国学博士。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传说他15岁时便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刻苦读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学问大有长进。隋文帝仁寿三年(603)考中秀才后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

文中子王通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用了九年的时间著成《续六经》(亦称《王氏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共80卷。其撰著的目的在于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

《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有河汾门下之称。不仅及门弟子多达千余人,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名流,其中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均为隋唐之际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所以到了唐太宗开国的时候,如李靖、房玄龄、 魏徵这一批唐代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几乎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开创唐代的文 化思想,文中子是最有功劳的。

9、关于陈抟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五代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人(今安徽亳州境内),一云普州崇龛(今四川安岳境内)人。少聪颖过人,及长,诗、礼、书、数、方药之书无不通究,以诗名于后唐,当时士大夫皆欲识之。曾应进士第,值亲丧,睹世乱,乃散家业,野冠草服游于京国间,以山水为乐不求仕禄。后唐明宗赐号清虚处士。后唐清泰间(934—936)隐栖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

陈抟贯通群籍,尤精易学。据《宋元学案》载,他曾从麻衣道者得易学《先天图》,其《先天图》经种放、穆修递传至邵雍,《无极图》由种放递传至周敦颐,对于有宋一代的理学。陈抟创先天易学。《麻衣道者正易心法》称,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于周孔言语下拘挛

后周显德三年(956),应世宗皇帝召见,下诏任谏义大夫,抟辞谢不仕,而赐白云先生。宋太祖元年(960),太祖召,不至,以示终生不仕之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应诏入阙,献济世安民之策远近轻重,即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太平兴国九年(984),再次应诏入阙,仍表终生不仕之志。于是,太宗皇帝因陈抟儒道学术成就皆显赫,又不求利禄、不贪富贵、与世无争、无声无色,故赐希夷先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2a4a457804d2b160b4ec091.html

《从白居易《中隐》看古代隐居(参考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