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战例

发布时间:2015-09-10 22:07: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机械与文明》选修课大作业

2014026129 朱文奇

《武装直升机战例分析》

***导语:二战结束后,随着直升机的实用化军用化,陆军航空兵的装备面貌也在迅速发生变化,直升机成为这一兵种的主要技术装备(占装备编成的75-90%,各主要国家陆续组建了大型的陆军航空兵部队,而作战指挥与协同动作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果说陆军航空兵在问世后最初是作为辅助性、保障性力量来使用的,那么到上世纪60年代末,它已成为一支能独立完成某些任务(如,空降、火力打击、航空火力支援、空中侦察等)的战役战术力量。陆军航空兵的这些发展方向不可避免地在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得到了验证,并对其作战使用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影响。

朝鲜战争堪称“直升机时代”的开端,并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陆军航空兵在战役和战斗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军在这场战争中广泛使用了列入陆、海、空军兵团与部队编成中的直升机。其直升机部队最早担负的任务包括搜索救援、伤病员后送和战术空降。例如,195199日,在歼击屏护队的掩护下,美军首次使用12H-19直升机在仁川实施了战术空降,将由228名士兵组成的突击集团和8吨弹药空降到在地面难以机动的山区,由此在直升机作战使用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4-1962年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中,直升机首次作为火力打击手段出现。法军最初在CH-34直升机的货舱中安装了机枪,但其火力十分有限。后来又在SE-3160“云雀”直升机上加装了“毛瑟”20毫米机关炮,并在其机身下加装了非制导火箭,成为当时十分有效的对地杀伤兵器。

在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各国陆军航空兵积累了丰富的作战使用经验,这些经验是确定陆军航空兵建设方向、优化其结构、完善其作战使用理论、改进直升机及其武器以及干部训练体制的重要依据。

**越南战争

概论:越南战争美军使用直升机数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投入作战的多达4000多架,共出动3.6亿余架次,飞行约1,34亿小时。每个直升机飞行员日飞行强度达 13小时,每架直升机平均月飞行量达200多小时。这简直是一场“直升机战争”。

*空中机动 得心应手

19611211日.一艘美国航空母舰载着32架美陆军H12直升机和400人停靠在南越的西贡码头。12天之后.这些直升机将大约1000名南越伞兵空运到距离其首都16千米被疑为越共总部的地方。伞兵仅遇到轻微的抵抗,缴获了越共隐蔽的地下无线电台.首战告捷这次战术级的行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揭开了越战期间美军长达10年之久的空中机动作战的序幕。

直升机空中机动是以直升机运载作战部队在预定地点降落.完成特定任务的作战行动。与利用地面运输工具运送部队和固定翼飞机伞降相比.直升机机降作战具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对机降出发地域和着陆场要求不高,能不受地面障碍限制,迅速实施远距离机动。*机降兵力集中,建制完整,能按预定方案迅速展开攻防作战。*能迅速从一种战斗类型转换成另一种战斗类型,灵活机动地遂行多种怍战任务。空中机动作战的巨大优势.使其成为美军在越南战场用得最多.也最为得心应手的战术手段。

1963年到1965年。美军多次进行了组建空中机动师的实验,其中一次用120架直升机准确地把一个空中突击旅输送到185千米之外的目的地。

196571日,第1空中机动师遵照美国第3陆军司令部的185号命令正式成立。该师拥有400多架直升机。10月中旬,该师在越南安溪地区集结部署完毕,随即参加了被称作德浪河谷战役的长达月余的战斗。在该次战役中。美第1空中突击师第7团第1营,在德浪河以南曲崩山脚下代号“X光”的地区着陆并进行了艰苦的防御作战。在7天时间内,他们顶住了数倍北越力量的连续进攻。打死634人。俘虏7人,为战役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该营营长因此获得了“鹰辉”奖章。这次战役。直升机向前线空运了全部步兵和炮兵以及各种作战物资43000余吨,第1空中机动师连续搜索并击溃北越军队3个团。打死大约1600名北越士兵。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战后,维斯特摩兰将军指出:“美军投入战役的力量能抵御装备精良的敌军并能击溃他们。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说明了陆军空中机动的概念是非常有效的。”

在以后的几年里,特别是19671968年间。不仅空中机动师。每个在越南的陆军师都装备了足够的直升机,都能组织营级规模的空中机动行动。许多非空中机动部队都为自己的空中机动作战感到非常自豪。在此期间。美军进行了大小数以百计的空中机动作战。其中最著名的是1968年初进行的溪山战役。

溪山位于南越9号公路以北。完全被高耸的山峰包围。建有美军基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1968年初,北越军队两个多师。对溪山地区发起进攻。包围了美军陆战队和南越军队一部。切断了9号公路。并沿9号公路构成了对外正面。计划以“围点打援”的方式,吸引美军和南越伪军增援溪山。以便将溪山守军连同援军一同消灭。为解救溪山被围部队和打通9号公路,美军以骑1师配属两个海军陆战队团。连同其他支援部队,对溪山实施了代号-匕马”的空中机动作战。

417时,美军海军陆战队沿9号公路从正面发起攻击。吸引越军的注意。与此同时,以第33个营的兵力,在溪山公路南北两侧。纵深约10千米的地方实施了机降,并随同机降部队空运了部分炮兵。建立了与纵深炮兵可相互支援的前方火力支援基地,对机降部队实施有效支援,保障了机降部队与正面进攻部队的胜利会合。42日和3日,美军又以第2旅的3个营。在溪山以南9号公路南北两侧实施第2次机降突击。配合正面进攻的海军陆战队沿公路向西进攻。战至4日。第1旅两个营又实施了第3次机降,从空中进入溪山要塞正南的阵地。被围部队趁机向南发起攻击,并与之会和。经激战。越军于6日开始向西撤退。47日。南越空降第3特遣队在溪山以西公路附近实施了第4次机降,对向西撤退的越军实施阻击,配合正面进攻部队作战。越军受阻后,分成小股。避开侦察和攻击,从小路撤入老挝。此次作战。美军和南越伪军先后实施了4次空中机动作战。打死北越军队1304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实现了解救溪山被围部队和打通9号公路的作战目标。

作战实践为作战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条件。美陆军航空兵在越南战争开始时,并没有现成的直升机战斗使用原则和空中机动作战条令。空中机动战术的广泛运用,取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以此为基础,美军总结出了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作战原则和战术手段,修改了陆军《作战纲要》,制定了空中机动作战.空中战斗骑兵旅等作战条令,把空中机动从战术运用提高到理论高度。

*机降作战 大显身手

波来梅战役,是美国空中机动师成立后的第一次作战行动.也是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直升机机降作战。

波来梅位于越南嘉莱省西南,1920号公路贯通波来梅附近地区.是越南人民武装的南北运输走廊。为了破坏越南人民的运输活动,南越军队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前哨据点。1965年,越南人民决定拔掉这个钉子。1019日,越南人民武装第33团迅速出击,包围了南越军队在波来梅的据点,同时,第32团也进入伏击阵地。在越南人民武装的猛烈进攻下,南越军队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战斗进行得紧张而激烈。在南越守军的求援声中,美军第1骑兵师投入战斗,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吊挂火炮,以“蛙跳”战术.不时地占领发射阵地,向伏击阵地内的越南人民武装部队射击。21日,南越的第3装甲团在增援部队的援助下向波来梅开进。他们的头顶上,直升机发出的隆隆声伴随着地面坦克的轰鸣,就像是一支不成调的乐曲,回荡在公路上空。增援部队到达558高地前,美军直升机进行了侦察,由于这个高地四周杂草丛生,地形复杂,所以没有发现情况。可是,当他们进入火力范围时.突然枪声、炮声响成一片,爆炸声哭喊声随处可闻。

接到南越增援部队遭伏击的报告后.美军第1骑兵旅的直升机马上运送部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援。10,El27日,第1骑兵师奉命开进波来梅地区.他们迅速派出了第1旅的三个空运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以及师空中骑兵中队投入了战斗。分别组成了三个战斗组即侦察组突击组和火力组。侦察组由轻型直升机组成;突击组由运输直升机组成,用来运载步兵。火力组由武装直升机组成。111日.第1骑兵旅的一个骑兵连正在波来梅以西进行搜索,突然侦察直升机发现越南人民武装的一个营。经过激烈的战斗.越南人民武装伤亡惨重。1128日,波来梅战役结束,尽管越南人民武装作战勇敢,最终抵不过美军的空地打击,被迫全部撤到了越柬边界。

持续37天的波来梅战役,美军共出动直升机6000余架次.累计飞行27万小时,空运步兵193个连次,炮兵67个连次,空运物资13万吨以上。

*远程突袭 出奇制胜

远程突袭.是指以直升机搭载特种作战分队,对敌纵深预定目标实施突然袭击.以完成武装侦察.敌后破袭.夺占要点武装营救等任务的特种作战行动。

为了适应越南复杂的丛林水网地形,更好地完成突袭作战任务,美军专门成立了以直升机为主力装备的机动打击部队.作为特种部队中的快速反应部队。越战期间,共成立了5个机动打击司令部.每个司令部大约2000人。为了训练部队的突袭作战能力.美军还专门成立了“突击队学校”,每个队员在其中训练3周,学会使用直升机介入和撤出的方法,掌握生存,逃生,通联,情报收集的技能.熟练掌握敌我各种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

这些机动打击部队高度独立,能够在接到命令迅速展开突袭行动。行动中,突击部队通常编组为指挥控制分队.警戒分队、支援分队和突击分队4部分。在目标区着陆后.警戒分队立即控制和封锁敌军通道,占领着陆场,在敌可能接近的方向部署反坦克武器和障碍物,并向直升机停机坪派出警戒;支援分队立即抢占有利地形.为突击分队和警戒分队提供火力支援;突击分队立即发起进攻,破坏敌设施,摧毁敌装备,消灭敌有生力量,解救已方人员,得手后立即撤离。武装直升机则在着陆区盘旋巡逻,发现目标立即予以打击。19701121日夜,美军曾对越南山西战俘营进行了精心计划的远程突袭。战前,美军通过各种手段侦察确认,其被俘飞行员约80余人被关押在河内以西32千米的山西战俘营内。为解救被俘的飞行员,平拟国内反战情绪,决心对山西战俘营实施突袭作战。19708月,成立了以西蒙斯上校为指挥官的机降突击队,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训练、演习和作战准备。1121230分,突击队搭乘4架直升机穿过老挝山区,由越南西北方防空配系薄弱的地方突防,超低空进入山西战俘营上空,并在目标区直接降落。降落后,警戒分队立即战领有利地形.突击分队迅速发起进攻.由于战俘已经被转移,美军在对营区进行彻底的搜索破坏后,安全撤离。本次行动虽未救到一名战俘,但其作战计划和实施本身无可挑剔,直到今天,仍是远程突袭行动的样板。

*低空杀手 初显神威

在越战期间,为给地面作战和空降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火力支援,美军开始尝试为直升机加装合适的武器系统。早期的尝试是在CH-21型直升机的舱门上加装一挺轻机枪,但火力太弱,于是改为在UH-1型通信直升机上加装127毫米机枪和70毫米火箭发射器。后来UH-1型直升机被改装成装有两挺127毫米机枪和1670毫米火箭的UH-1型和4M60机枪和870毫米火箭的UH-1B型两种型号。19653月,美国制订了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计划,第二年投入生产。1967年,第一代专用武装直升机——AH-1G“眼镜蛇”投入越南战场。从此.第1骑兵师的所有航空兵部队都开始使用这种专用武装直升机。

AH-1G“眼镜蛇”装有航炮、火箭和反坦克导弹,具有强大的作战威力。它的到来.使得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的作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AH-1G“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的参战.使它从此开始了罪恶的战争之路。战场上随着武装直升机的大量使用,形成了一套武装直升机的常用战术,即“混合编组”战术和“设伏”战术。

所谓“混合编组”战术,就是以3-4架观察直升机和6-8架武装直升机混合编在同一个战斗队形中.并按统一意图活动。观察直升机在低空飞行,武装直升机在步兵武器的射程之外的高度上飞行,当对方射击观察直升机目标后,武装直升机立即进行伏击。

“设伏”战术,就是以武装直升机进入对坦克的机动地域,利用地形背景在超低空隐蔽,等待突击时机。当目标进入武器射程时,武装直升机突然跃升到能够捕捉目标的高度,以悬停状态在15-3千米的距离上发射反坦克导弹,一旦攻击结束,即迅速下降高度,与对方脱离接触。这种战术是美军AH-1G“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安装导弹后,在老挝战场上与坦克交锋时创造的一种战法。作战中,美军直升机充分运用“混合编组”和“设伏”战术,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蛙跳”等战术,AH-1G“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发挥其空中突击的拿手绝活,对越南武装阵地展开了猛烈攻击,使越南武装受到重大损失。特别是在1968年的”溪山要塞”战斗中,美军直升机充分利用”蛙跳”等战术快速运送装备物资,并利用直升机空运南越伞兵增援溪山要塞的守军,使美军重要作战方向得到加强,同时,对越南武装进行空地一体的攻击。在敌人强大攻势面前,越南人民武装被迫化整为零,隐蔽转移到老挝境内。这次作战中,第1骑兵师共出动AH-1G武装直升机36架.不停地在作战中对越南武装阵地进行攻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当然,这种战术对陆军航空兵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建立预先侦察和目标指示系统。

此外,直升机在越南战争中还证明了自身在对地支援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炮兵支援射击离己方部队的安全距离是100米,而直升机的火箭攻击将此距离推近至50米以内,老牌飞行员甚至可以缩短到5米。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可以从当时空军固定翼飞机的近距支援安全距离来做比较。空军教范规定:战斗轰炸机不得在友军阵线1000 米以内投弹,即使有地面雷达引导投弹,安全距离也不得小于250米。

值得一提的是:与一些军事专家的预测相反的是,在越南战争中直升机表现出了比固定翼飞机更强的生存能力。

总的来说,直升机特别是武装直升机在越南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并迅速掀起了一股发展直升机的高潮,使直升机数量与日俱增。战术技术水平也有了空前的提高。

**苏联入侵阿富汗

*概论:虽然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从战略上看是北极熊陷入了中亚荒漠,但苏军占优的兵器在局部往往都赢得了战术掌控权,而在其中,“米-24”的威力更是令参加过这场战争的双方人员都记忆深刻。苏军入浸阿富汗之前,由阿富汗政府购买的“米-24”已经在对游击队的战斗中登场。事实上,“米-24”是世界上实战经验最丰富的机型,它曾参与三大洲超过30场战争和武装冲突。

“米-24”博得了它的对手―阿富汗游击队的敬畏,后者称之为“空中死神”。他们是这样讲的“我们不怕苏联人,但我们怕他们的直升机。”

*作战任务:

根据苏联陆军航空兵的战术教范,武直的作战目标一是包围和分散敌军部队,以便逐渐将其消灭二是支援空袭作战,突破敌方前线或扫清地面突击部队前进过程中的重要敌军目标。具体来讲,“米-24”直升机担当的任务主要有:火力支援、一般侦察、特种部队或突击班空降、运输直升机护送、作战救护和其他任务。

在阿富汗战争的头两年以后,攻击直升机的任务被增加,“米-24”成为对战斗部队提供近距支援的唯一工具它取代火炮成为指挥官对于现场呼叫支持的对象,甚至取代了邻近区域的计划性或现场呼叫任务时固定翼飞机的全部任务。

在阿富汗,“米-24”承担了33%的 “计划中”的攻击任务,但承担了75%的应招近距火力支援任务。在阿富汗战役中,苏军负责指挥管制空军与直升机的前进空中管制官最低设置到营级单位。

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截断阿富汗游击队的运输线。“米-24”经常以2-4架的机群出击,执行“猎人”行动。机群在可疑目标出没的地区活动,左右之间成 15-20度的梯队,间距一般在600- 800米,高度15001700米。

发现游击队基地时,机降突击或垂直包围是一个重要战斗模式。苏军会出动大批运兵的“米-8”直升机(可以多达 60架),“米-24”在两侧伴飞,高出400- 600米,作为掩护。待地面炮火压制后,由“米-24”实施近距离攻击,掩护“米- 8"降落。

在保障运输方面,“米-24”的担子也很重,但收效一直都不很大。在护送苏军公路补给车队方面,尽管这种任务占到 “米-24”总出击数的12%一15%,但苏军每年仍然要损失几千辆运输车辆。

在空中运输方面,护卫“伊尔-76" 和“安-12”运输机的任务更是十分危险。因为通过手里的肩射防空导弹,游击队员可以经常实施神出鬼没的打击。尽管为护航的“米-24”装备了发射红外曳光弹的装置,以干扰肩射防空导弹,但有时 “米-24”甚至要以冲上前去挡导弹的自杀式方法,才能确保坐着百十名兵员的运输机的安全,这一场面可以在近年俄罗斯拍摄的影片《第九连》中看到。

*多种战术

根据苏联的反游击战经验,空中巡逻机群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前执行搜索和打敌人小股部队的任务。这类武装侦察巡逻机群通常由4-6架“米-24”和 12架“米-8”直升机组成。在与游击队进行正面交锋时,他们的任务是消灭敌人,或牵制敌人直到主力部队到达。有时会使用固定翼飞机给予火力支援。

战斗中,“米-24”经常以双机、四机甚至八机出击,采用多机协同攻击的战
术。
  “车轮战术”得名于二战中“伊尔- 2”强击机惯用的同名战术,也称“死亡之轮”,几架飞机绕着目标兜圈子,边转圈子边不断地向目标射击。

“流水线战术”是另一个多机战术,几架飞机成梯队进入,依次转向目标进入攻击。
  “菊花战术”指多架飞机以极小间隔从不同方向向心俯冲攻击,然后在圆心附近急剧拉起,为友机让路。
  以上战术在2架编成一组实施攻击时,其中一架高度盘旋以躲避重机枪与防空飞弹射击,同时监视目标,另一架则对目标进行俯冲,当弹药发射完毕后,则再次爬升成为观测机,由另一架进行俯冲攻击。

在多机协同攻击时,高空机群担任掩护,低空机群担任攻击。为了迷惑地面防空火力,有时双机对飞,在近距离大机动交错,像航展中的特技飞行表演一样,使追踪的防空火力无所适从,丢失目标。空中双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200- 1500米,既方便联络和呼应,又保证一定的机动空间,也防止密集防空火力同时击中两架飞机的可能性。

*猛烈火力

除机枪外,“米-24”一般携带火箭弹吊舱和炸弹,也有使用自动榴弹吊舱和火炮吊舱的。在实战中,“米-24”一般采取先发射火箭再继机枪扫射的攻击程序,这样做好处是,后座的射击员可以获得充分时间来瞄准和投弹。

“米-24”在全负载下可以携带10 100千克炸弹,虽然无法精确轰炸目标,但对区域性目标却非常有效。“米-24”也可携带大型炸弹,包括4250千克炸弹或2500千克炸弹。

 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早期燃料空气炸弹,这种炸弹虽然可靠性不好,有时要发射火箭才能引爆,但却因威力巨大而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据记载,当时遭受这种炸弹攻击的游击队员,有的被震得七窍出血而死,有的甚至于五官和内脏都甩出了身体外,这是由这种炸弹爆炸后造成的极低压所造成的。

*危险操控:
  受制于阿富汗多山高温的环境,设计之初便非常强调高速度的“米-24”非但无法表现其高速的优点,反而因其载荷较大的先天不足而在起飞降落时变得十分危险。高速的转弯,也易使“米-24”失速坠落。不仅如此,有些直升机因雾或强风而撞山,有些则在狭窄降落区或斜坡降落失败而损毁。

有鉴于此,米里设计局在1980 年为“米-24”开发了升级套件,包括调整发动机自动燃油控制系统适应高地高温环境;持续提升叶片耐高温能力提高发动机功率;发动机进气口增设漩涡形防尘面网。

由于主旋翼翼载较高,“米-24”作持续高速机动时,容易掉高度。更有甚者,过于激烈的机动动作可能导致主旋翼打到尾撑,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在阿富汗的炎热高原,如果机动动作过猛,飞机就掉高度,飞行员的自然反应就是猛拉杆;但在炎热高原,发动机功率不足,猛拉杆的结果是飞机反而下沉。高过载机动时,主旋翼也可能出现失速,导致剧烈上仰然后侧滑下跌,翼尖着地。

“米-24”虽然有双套操纵系统,但射击员的备份操纵系统十分简陋和难于实际操控,因此在驾驶员失去操控力的 倩况下,射击员无论有多么好的飞行功底,都是很难利用备份系统操作直升机的飞行的。这也是不少“米-24”战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 沉重损失

为了防范敌防空机枪,直升机采取了在夜间呆在较高空域飞行的方式;但在游击队使用了肩射防空系统后,直升机又被要求尽可能飞向更高的空域,不料这个空域又正好是美制“毒刺”导弹的领地。因此,从1986年开始,直升机开 始在超低空飞行以便使用地形掩护战术。
   尽管采用了这些反侦察技术并变换了战术,“米-24”的损失率仍然十分惊人,驻阿苏军每年都要损失8%一12%的 “米-24"。为了节约战地“米-24”的飞行小时数,一般维修和大修都在阿富汗就近进行,造成战损率居高不下。而且修好的直升机也都是超负荷运转,每架平均年飞行时数在360---38O小时。战争中,总共有333架各种型号的“米-24" 直升机被击毁或报废。

需要补充的是,在这场战争中,直升机乘员的伤亡率高居所有飞行员之冠。苏联的条例规定,一名飞行员每天最多执行4---5次飞行任务,而部署于阿富汗的直升机部队的飞机平均日飞行8次,疲劳驾驶也是造成伤亡的重要原因。

*海湾战争

*概述: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武直发挥突出作用的代表性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不论是在空袭行动前长途奔袭,摧毁伊地面雷达站为空中打击力量开辟安全走廊;还是在地面战过程中集团出击,对伊装甲部队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武直都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令人吃惊的战例不胜枚举。

AH-64“阿帕奇”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武装直升机,从设计伊始就强调大量猎杀战车的能力,拥有多目标接战能力。但是,它在伴随UH直升机实施护航、对地支持乃至于复杂环境(如丛林、城市)地区作战这些任务上,其能力反而不如先前的AH-1

“阿帕奇”并没有在为之设计的欧洲战场发挥其长处,但是它在后来的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中接连展现出其优点与缺点。

根据越南战争经验与需求设计的AH-1在设计时就将丛林作战纳入考虑,故其装有很大覆盖角的机首旋转炮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对近距离的目标发动攻击,压制敌方炮火。而AH-64则降低了这种要求。

这是一个信号,表明AH-64的任务不再是近距支援,而是在实时抵达攻击位置后,对敌人战车发动攻击并加以消灭。这种战术设计上的单一性和任务的低弹性,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先进的机种为什么没能取代美国陆军所有的直升机。

AH-64先后参加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但是在这块同样的土地上,两次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海湾战争是“阿帕奇”大显身手的场合。

美军一个AH-64营在攻击伊军一个坦克师时,仅用50分钟就摧毁了伊军坦克和装甲车辆84辆、火炮8门、汽车38辆。

一架美军的AH-64甚至创造出一次出动单机摧毁23辆伊军坦克的骄人记录!
战争期间,美军共有274AH-64参战,共飞行18700小时,伊军损失的3700多辆坦克中很大一部分是被“阿帕奇”摧毁的,而只有一架“阿帕奇”被伊军击落。“阿帕奇”在地面战中发射了2876枚“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宣称击毁了800辆坦克与装甲车、500辆其他车辆、以及无数的防空与炮兵阵地。

 

*伊拉克战争

伊军经过海湾战争的经验,深知“阿帕奇”的可怕,故而不出动战车,而埋伏在城市与据点中等待,等“阿帕奇”进入这些据点时,再实施游击猎杀战术。这一改变使得AH-64暴露了自身的脆弱性,而同时期海军陆战队的AH-1W竟然是零损失。

对比海湾战争,武装直升机在2003 3月开始的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真是
令人大跌眼镜。最典型的失利发生在 2003324日。

这天夜里,美国陆军第11航空团的 32架“阿帕奇”集团出击,对巴格达以 80千米处卡尔巴拉地区的伊拉克共和 国卫队麦地那师第二装甲旅实施纵深攻 击。当机群途经纳杰夫地区穆斯塔法村 上空时,突遭伊方大规模伏击,伊军仅以 低技术含量的各种轻武器就当场击落1 架,同时不同程度击伤其余全部31架。

这是战争期间美军唯一一场败仗。 除当场击落的一架外(两名飞行员被 俘),另外一架在降落时坠毁,其余受损 直升机短期内无法完全修复,以至该单位在接下来的战事中无力再实施大的行动。

而在针对零星抵抗者的扫荡行动中, “阿帕奇”的强大反战车能力也是毫无用武之地,对于敌方步兵的压制效果与掩蔽时间不如AH-1的缺点再次暴露出来。 “阿帕奇”在这次战争中唯一证明的好处是,装甲防御还算坚固。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阿帕奇已经过时无用了,这只是将一种武器以不适当的战术运用在不适合的环境所导致的结果。那么,是哪儿出了问题呢?

始料不及的失败让美军对直升机的战术使用进行了深思。

在比较了同时期陆军“阿帕奇”的损失和陆战队AH-1W零损失的得失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两者在武直的攻击战术使用上截然不同,而这导致了不同的战果。

“阿帕奇”惯用的是射距外旋翔攻击战术,这主要是为了利用“阿帕奇”装备的“海尔法”导弹的远射程特点,在敌方攻击范围之外开火。然而射程远的优势只有在可以辨识目标的情况才能够发挥。

而这一次伊拉克的情况和此前在阿富汗反恐作战时的情况十分相似,“阿帕奇”无法在伊军开火前发现目标,因此往往被动挨打。“阿帕奇”从猎杀者沦为了伊拉克战士绝佳的标靶。

而陆战队的AH-1W沿用了相对古老的越南战争式战术,即在移动中开火和进行俯冲攻击。

两者差异的根源在于AH-1W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空中近距支援,换言之,是和地面攻击部队密切合作的。而“阿帕奇” 则不然,它的主要任务是独立、深入的攻击,近距支援只是非常次要的一环。这要追溯到“阿帕奇”的设计初衷了,因为从一开始它就是一种以纵深攻击为开发目的机型。

这一纵深攻击特性虽然在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但陆军守成不变的战术思想和伊军吃一堑长一智的随机应变,必然导致“阿帕奇”因此特性而在伊拉克战争中大吃苦头。

地形的差异也是导致两战表现大相径庭的一个重要因素。远射程的“海尔法”导弹采用的是半主动激光导引系统,要求维持对目标不间断的照射。1991 年,伊拉克军队在平坦的沙漠中作战,因此“海尔法”得以大展身手。2003年,伊军学会用地形做掩护,学会进入城镇藏身,从而使得“海尔法”失去施展机会。

种种迹象都指向一点:武直还是在其传统的近距支援作战中最为称职。
现在的美军,已经把武直的运用统一到这一点上面来了。在伊拉克战争之后颁布的直升机作战新准则中,即重点强调了近距空中支援、以及陆空协调作战的重要性。

但是在武直的主要功能回归到近距支援的同时,仍有两点需要着重提出。

一是武直的支援功能常常被无限放大,而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有的不适合武直攻击的坚强目标,也招唤武直前来,结果往往导致无谓的损失。像这种情况,就应该果断交给火力更强防御更坚的固定翼攻击机来执行。需明白,虽然武直灵活而快速,但它的攻击特性永远是“精确”, 永远不能替代炮兵的“规模”和攻击机的 “火力”。

二是切实解决识别地面目标的问题。战争中美军常有误击事件发生,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也只是用在地面车辆上增设识别记号这种源自二次大战的古老做法。

未来,能否改进数据链互通,使武直和地面部队互相明了各自位置,将是影响武直发扬近距支援威力的一个至为关键的环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31566c93b3567ec102d8af0.html

《直升机战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