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09-27 10:52: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余光中的乡愁情节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在四川读中学,后来在金陵大学与厦门大学就学,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59年获爱奥华大学硕士。曾任台湾师范大学与政治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并以富尔布莱特访问教授身份,在美国讲学四年。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迄今,在高雄市中山大学外文系任教,并担任文学院长6年。 余光中作品多产,风格多变,近年在大陆各地出版的诗选、散文选、评论选、翻译等书,近20种。他的《乡愁》一诗传遍华人世界,他如《乡愁四韵》与《民歌》等,亦颇流行。散文如《听听那冷雨》与《我的四个假想敌》等亦屡入选集,并收进两岸的教科书中。 余光中的翻译以诗歌为主,也包括小说与传记;所译王尔德喜剧《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均曾在台、港上演。 余氏所得奖项,包括各种文学奖的诗歌奖、金鼎奖的歌词奖与主编奖、时报新诗奖、吴三连散文奖、吴鲁芹散文奖、联合报年度最佳书奖(1994199619982000;大陆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余光中诗选;香港的年度十大好书、霍英东成就奖、2003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那场政治变动,给去台湾的大陆人带来了无限的惆怅和伤痛,同时也给去台的那些“政治难民”造就了长期而浓烈的乡愁情结,尤其是那些知识分子。但不同的人又有着不同的感触,如白先勇这样的旧贵族的乡愁情结,虽与余光中有着相同的教育背景(都是台湾大学外文系的校友,又都是美国爱荷华大学的艺术硕士),但二者的乡愁情结就有着明显的差异。白先勇乃大陆旧贵族(国民党桂系首领白崇禧之子)那场政治变动给他的家族带来了直接而惨痛的伤害(去台后母亲很快病逝,父亲政治上的失意造成精神失常)整个家族完全衰败。所以他的乡愁情结,更多的表现为对往昔大陆生活的追忆。如其著名的杰作《台北人》,全都是诉说来台的“政治难民”的生活和命运。从高官将领到士卒百姓都被一种失落而凄凉的空气包围着。当然母亲的遽然长逝和从小的身体羸弱(自

小肺结核),也多少给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苍凉,但其家族特殊的政治地位,及那场政治变动对其家族的影响,使对历史政治的反思和往昔生活的追忆成了他乡愁情结的主要组成部分。
余光中的政治背景与白先勇这样的大贵族相比就淡的多了,那场政治变动对他来说差不多就只是换了一个生活的地方。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唱响了海峡两岸,也为他赢得了“乡愁诗人”的荣誉。余光中自己也带着几分无奈地写道:“自八十年代开放以来,我的诗传入大陆,流行最广的一首该是《乡愁》……许多读者自承认识我的诗,都是从这一首开始。我却恐怕,或许到这一首也就为止。”其实他的乡愁情结是一种文化寻根,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为了寻找写诗的养料,为他的诗寻根找娘。台湾文学评论界,有人说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七十年代的乡土文化论战中,其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的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余光中的著名诗集《钟乳石》《万圣节》,是他在留美期间所做,受西方诗歌影响较深。“爵士乐拂来时,街灯簇簇地开了” “新大陆的大蜘蛛雄踞在密网中央。“而十九世纪在醒着,文艺复兴在醒着,德拉克鲁瓦在醒着,罗丹在醒着”这里的意象如“新大陆”“文艺复兴”“罗丹”等都是西方社会的事物,让人感到半点乡愁的气息。
80年代后,余光中的诗只是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挣扎和徘徊,他需要开辟新的诗歌领地。余光中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所以说余光中的乡愁情结更多的表现为其写诗的需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3331e7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d.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