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向善

发布时间:2019-11-01 15:58: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性向善

在我自己的世界里一直都是认为人性是向善的,不敢想象如果人性本恶的话,在没有接受教化后的人会是怎样的,这个处处有真情,处处有真爱的世界将会怎样,但是这个关于人性的话题已经是被讨论了很长时间了,自古就有不同的争辩比如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而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对于他们两位儒家圣人的观点,我自己必然是支持孟子的观点——人性向善。

孟子的性善论被大多数的人理解为人性本善,但是孟子本身的观点是人性向善,孟子在与告子辩论的时候就讲过:“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的意思就是说人性对于善,就好像水之对于下,下是水的向,而不是水的性,因为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因而人没有不向善走的。当然孟子也不认为人性的本质就是善,他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因为孟子说:人皆有之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这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这是人的本性,人人都有不忍之心,看到别人又困难就会忍不住帮助他,就像孟子讲小孩落井的例子一样,这就是人性中的善。当然孟子也不认为人就会一直善下去,它也是会随着后天的环境,后天的教育而受到影响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认为一个人的善是由心而发的,是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体现出来的,就比如公交车上突然有人晕倒大家一定会是急忙去查看这位晕倒的人的情况,或采取急救措施,或拨打急救电话,如果情况危急司机就会抛下什么行车路线,将病人送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救治。这时是没有人会袖手旁观的,这就是孟子的“四心”之善,也就是本性。

人的善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动物不会知道仁义礼智,但是人会有这些,人在开始的时候就有这些。一个刚会说话的小孩子,在看到妈妈的手受伤的时候他会学着妈妈的话,抚摸着妈妈的手说:“不疼,不疼,乖,吹一吹就好了!”这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就会做出来的自然反应。还有一个例子是2010年6月26日凌晨,在兰州有一小偷在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附近的一户家属院内正准备进入一户居民家中进行偷窃时,恰好碰到独自在家的老人犯心脏病当时情形危急,这时救还是不救在小偷内心开始"打架",终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这位小偷也是良心未泯,马上给危在旦夕的老人打水服药,帮助老人脱离了危险。之后小偷便离开了老人的家,事后家属发现家中未丢失任何物品,事后老人的儿女希望向这位小偷表达谢意。但是这位小偷却不知去向,所以网友给这位小偷取名为"义贼",这位小偷的行为在当时也是引起了大片网友的讨论,有人说,小偷终究是小偷,虽然他救了老人,但是在此之前也是以偷盗为目的而去的老人的家里的,也有人认为,小偷虽然是去盗取钱财的但是后来他也是出于一种人性去帮助了老人而且在帮助老人之后也并没有继续施行盗窃,这不可以说他是小偷就否决他的本性是善的事实。

小偷的行为在我看来是好大于坏的,我们不可以因为他是小偷就予以鄙视的眼光,而不去仔细的去品味事情的发展,小偷的行为是一个人的本性,是向善的本性,是有着恻隐之心的善,这就完全的印证了孟子的观点,人是向善的,虽然在成长经历的过程中,这个小偷是从事的恶的职业,但是他也是向善的,他也可以做一个好人。人们常说一善一恶,就在一念之间,如果这个小偷当时没有去选择救这位老人,而是接着去施行自己开始时的行动,那么事情就会是发展成为一个悲剧,而非喜剧。所以人在清醒且还有良知的时候,当欲望与利益放在眼前时,善就会划破他们,从而去引导人去走向善,去唤醒人心中的良知。这个善是一个为人的本性,也是孟子口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善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占据多数的,毕竟每天都会有暖心的事情发生,每天都会有人受到帮助,和帮助别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3f169c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3.html

《论人性向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