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实录和反思

发布时间:2018-11-19 13:38: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实录和反思

教学背景: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着友谊,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应该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生字,会认读“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认读并会用“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运用。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法、交流分享法、朗读感悟法等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资源共享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那就是非洲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2.师播放图片,介绍非洲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非洲木雕(课文2.3段),同时检测学生的词语掌握情况。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发生在这里的人和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有疑惑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开火车读四字词语

3.发现词语出示规律并运用词语造句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栩栩如生构思新奇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清晰可辨语无伦次

mú lù lòu diān

一模一样流露露出沉甸甸

a第一行词语是描写景物的,本课写的事大瀑布;第二行是写工艺品的,本课写的是木雕;第三行是写人物表情的。

b我会填:

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4.齐读这一段话

5.师带领学生辨析“辨”(形近字),范写“晰”

6.指名总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相机板书:中国游客、非洲少年。

师:是啊!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回国,少年真诚地送给了我这只木雕

三、研读感悟,品味入情

1.出示“遗憾”的语句,学生体会感悟

师:说到遗憾,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2.交流“遗憾”的原因

师:那么谁能说一说“我”为什么遗憾呢?

生:因为木雕很美,我的行李却超重了,我为不能带走这精美的工艺品而感到遗憾!

师:是啊!那么是怎样的一个精美的工艺品让作者这么爱不释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描写木雕的两句话)谁想来读一读?

3.朗读感悟作者的“遗憾”

4.交流少年为什么遗憾

5.带着疑问,默读1015自然段,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试着写出自己的体会。

6.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7.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a.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b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交到我手里。

c.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d.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5.角色朗读少年和“我”之间的对话,生生、师生对话。

师:此刻我体会到了:他露出一丝遗憾的表情是因为……?(我们是朋友)(教师板书)

少年耐心地等待是因为……?(我们是朋友)

他诚心地赠送还是因为……?(我们是朋友)

四、学习发现,总结收获

1.交流中非之间的故事(坦赞铁路)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你有疑问吗?

生:……

师:谁来说一说中非为什么会成为朋友呢?

生:……

2.通过图片以及数字,感悟中非之间的情谊,升华感情

3.教师小结,(总结课文内容,以及通过语言和行动揣摩人物内心的读书方法)饱含深情地再读题目——卖木雕的少年!

教学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一课通过人物言行感悟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在第二次教学中,学生参与广泛、积极,有较好的达成度。

一、感悟词语,受到熏陶

第一次课中,在感悟少年言行时,我让学生先找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让学生想一想少年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可能提问的范围太广,因为描写少年言行句子很多,学生泛泛而读,无从下手,没有很好的感悟。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因此我在第二次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我”这个中国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每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以读促问,以问导读,以读导悟,以悟促读”的教学策略。在读的训练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和学生一起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完送木雕部分,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奠定感情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我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在上课时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20世纪70年代,中国无利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给非洲国家。中国帮助非洲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个国家建造长达1860公里的铁路。其施工间,中国派遣了5万人左右的工程技术人员去,其中有64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这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的一件真实且重大的事。这项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除此之外,我还增加了在农业、医疗方面对非洲人民的帮助图片,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卖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了卖木雕少年的品质。最后,我对写作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归纳,便于学生记忆。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教师总是在缺憾中进步。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的感情不够饱满、深情,语言不够抑扬顿挫,没有用语言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这是在今后的教学要逐步培养和训练之处,语言,是富有感染力的,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融入情感,自然孩子们也能很好地去领悟、被感染。

2.教学过程流畅,但是时间把握不够好,其中写字环节是可以渗透在词语检查完之后的,“辨”“伦”两字的辨析没有及时地与学生交流。

3.学习方法的总结,本课主要是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情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课堂上的运用恰当,但在小结时(拓展阅读)应该要求同学们用抓语言、动作、神情的方法进行阅读,去体会人物内心,去感悟友谊的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415525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d.html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实录和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