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识

发布时间:2019-05-26 22:43: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唐人好将时人效法前代之诗而作的作品称为古风。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但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为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排律】

诗体名,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格式限制尤严

【古绝】

诗体名,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玉台新》。此书收有五言四句小诗四首,题为“古绝句”,后遂用为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近体诗中的“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律古风】

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八病】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忌的八项弊病,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谋篇】

谋篇指诗词的结构章法而言。对于诗,前人总结的经验很多,但归结起来一般不出“起”、“承”、“转”、“合”四字

【平仄】

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声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

【平起与仄起】

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平声,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仄声。这是近体诗平仄句式的构成之一种。

【平起平收与仄起仄收

构成近体诗的基本句型,即首尾的平仄相同,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句脚仄起平收】

这是近体诗押韵的基本规则,即上句不押韵,仄声收,下句押平声韵。

【对句与邻句】

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对与粘

诗律术语。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对平,平对。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仄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

【失对与失粘】

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共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四声】

即语调的平上去入,合称四声。

【孤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但这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

【拗救】

诗律术语。在格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该仄的用,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

【三平调】

诗律术语。又称“三平切脚”、“下三连”。指诗句末连用三个平声。为近体诗的大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工对】

的两句词性要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借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流水对】

诗律术语。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

【合掌】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成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着《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士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叶韵】

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韵部】

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依韵】

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用韵】

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次韵】

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

【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通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换韵】

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很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窄韵】

一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险韵。

【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

“寒”、“”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诗韵语。与退格同为用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43e0e8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b.html

《古诗常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