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发布时间:2020-06-28 17:39: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兰亭集序》教案

整理:呼发民 邬宝奎 审核:王碧华 时间:2015/12/20

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意义。

2、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品味朴素清新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序的题材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作者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流芳万古。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通篇看来,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二、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

guǐ kuaì xì tuān

曲水 shāng 游目怀 chěng hái shāng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胸前;  心里存着;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整体感知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找出能概括作者情感的字词。

乐——痛——悲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四、赏析课文

1、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41名士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因什么而乐?

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景秀: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时美: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贤: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事趣: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仰观俯察

情畅:畅叙幽情 极视听之娱

如此良辰美景乐事,对于有着高洁脱俗情怀,美好自由心灵的作者来说,真乃人生一大乐事,所以文中说“可乐也”(实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上节课掌握情况,温故上节课内容,继而导入新课。

2、那么第二段中作者又因何而痛呢?

1)到底人生中有些什么原因会令我们痛苦?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容易对既得之物感到厌倦,心理永远不能得到满足。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这是共同的。(欲望无限)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把握自身命运(命运难测)

2)相比我们的短暂生命,宇宙总是显得那么的阔大辽远,宇宙的浩淼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渺小常引发古人的诸多感慨,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诗句?

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

3)人类文明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面对须臾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文中也写到了这一点,请找一找。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这两种生活态度让我想起了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特别是其中的阮籍和嵇康堪为代表。请看有关两人的材料:“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这是嵇康,是第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这是阮籍,是第二种生活态度的写照。

4)大家认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这样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有没有区别?

讨论明确:东晋士人的态度是较为消极颓废的,而范仲淹是较为积极的,因为范仲淹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与出世)

那么在那样的社会中,他们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凭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抱负?明确:不能,因为社会现实太黑暗太残酷了。

补充背景:

东晋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中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欢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陶醉和满足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欲望无限,乐境易逝

生命短暂,宇宙永恒

世事变迁,命运难测

3、那么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请结合第三自然段分析。

1)明确:积极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可见作者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作者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况且王羲之本身的书法成就就是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

总结: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魏晋士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王羲之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

2)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

曹操曾经感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否定老庄,肯定人生

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五、拓展延伸

1、古今文人论生死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六、作业布置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了,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板书

课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45e594e49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8.html

《兰亭集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