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自由论文

发布时间:171446436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性与自由
要:“人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这个词所代表的、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之为人的善恶,往往还会成为整个社会赖以建立的运转的基础。卢梭和马克思分别作为18世纪和19世纪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有着相同的思想脉络。他们都主张将“人性”定义为人的自然“初性”,从而与人的“本性”区别开来,形成各自的关于“人性”的思想并由此构建各自的政治哲学。
关键词:人性;人的本质;社会;自由
中图分类号:b56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49-02 从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开始,对人的本质的追索就成了哲学家回避不了的问题。在强调结构等级秩序的古希腊,认识自己是指要获得“自我知识”,也就是“自知”,即找准自己在整个秩序中的位置而不僭越,表达了一种对自我的清醒和限定。人是有情感和欲望的存在,一旦这些欲望和在整个宇宙秩序中的自知相矛盾,就会产生人性的冲突。所以古希腊不仅盛产史诗,也盛产戏剧,尤其是悲剧,悲剧的描写往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对人性冲突的描写,让读者无法置身事外。古希腊悲剧实际上逼迫古希腊哲学将人性纳入哲学思考,并对之作出一定的回答,由此,人性的矛盾和冲突找到了哲学上存在的位置和释放的空间。


近代哲学对人性的探讨达到空前的地步,这种探讨伴随着政治正义这一宏大命题,体现了人的解放的历史要求。一种政治制度的存在是否是正义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如何处理人性问题。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在一种正义的政治制度下,人只要发挥人性的善就可以活得很好的话,是没人会去选择恶的;相反,在非正义的情况下,人只有选择恶才能生存下去,人性的善也只能悬隔。政治的本意就是如此,研究一种制度让人可以践行善而摒弃恶。这种基本判断成了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探讨的基础。卢梭坦言:“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1]62人性作为一种人的知识,值得我们一再探讨。 一、“人性”的概念
卢梭在其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中蕴涵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回归自然,go back to naturenature一词既有“自然”之意,也有“本能”之意,human nature指的就是人性,所以卢梭的“回归自然”也就是“回归人性”。何为人性?“我相信在这里可以看出两个先于理性而存在的原理:一个原理使我们热烈地关切我们的幸福和我们自己的保存;另一个原理使我们在看到任何有感觉的生物、主要是我们的同类遭受灭亡或痛苦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天然的憎恶。[1]67概括说来,人性有二,一则保存自身和促进幸福,这是利己的一面,一则怜悯他者,也就是儒家所说的“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卢梭接着说:“自然法的一切规则正是从这两个原理(这里无须再加上人的社会性那一原理)的协调和配合中产生出来的”

[1]67。也就是说,自然和人性并不是相互异在的东西,而是在世界之初是统一不分的。由此,人的“自然状态”就不仅仅是人的本初状态,也指的是人性与自然的统一。
关于马克思如何定义“人性”这个问题学界还是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人性到底是指人的社会属性还是自然属性人的,例如有学者将人的“现实性”“能动性”与“社会性”都纳入“人性”范畴,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的“人性”更多应该指人的欲望和美好的品质。其实从上文词源学的意义上,人性应该是指人的“天性”而非“社会性”,侧重于自然状态下的人的天性,卢梭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定义人性的。马克思在论及人类历史时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67而个体的存在是需要前提条件的,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所以“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强调这种状况“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2]79。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那里也有一个自然状态,这个自然状态就是人“活着”,而为了活着的这种天性就是人性。所以人性首先是“吃喝住穿”这些自然欲望和需要,其次才是别的东西,人是从需要(尤其是生理需要)出发来开始其他社会活动的。
以上,卢梭和马克思在“人性”的定义上虽然有某些相同之处,但是本质上还是不同的:卢梭说的不管是“保存自我促进幸福”还

是“怜悯他者”本质上是一种“活着”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并没有落实的基础,马克思更直白地指出“活着”的现实条件。但是,卢梭的“回到人性”的口号却是马克思所深刻领会的,正是在承认人的自然和需要的基础上,人才能开展其他的例如家庭、分工等交往活动,人类历史才能真正展开。可以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其他史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回到人性”,再出发。
回到自然状态,亦即回到人性,就是回到人之初的本来状态,承认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承认正是这种人的自然本性需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说卢梭的伟大在于提出要回到人性的话,马克思的伟大就在于它敢于直面人性,敢于直面人性当中最“残酷”的一面:(由需要产生的)欲望。不管高低贵贱,人都躲不过欲望的诱惑与侵蚀。在承认欲望属于人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才开始他的理论构建。
二、“人性”与人的“社会性”的区分
以上在论及“人性”时谈到与人的“社会性”的区别,应该说首先是卢梭作出这种严格的区分的。卢梭将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同社会发展之后的人的属性区分开来,并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3]32。也就是说“人性”出自造物主之手,本来是好的,一旦开始历史和社会的进程之后产生的其他属性——社会性就都是非自然的,是恶的。所以,卢梭不可避免是一个历史退步论者,他说:“人类所有的进步,不断地使人类和它的原始状态背道而驰,我们越积累新知识,

便越失掉获得最重要的知识的途径。这样,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我们努力研究人类,反而变得更不能认识人类了。[4]63换句话说,将人性定义为自然状态下的人,而其他属性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卢梭认为科学和社会恰恰是人发展出来的扭曲人性、非本质的东西。人类退步的原因在于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一点,人类就离人性远一点,人就退步一点。 而马克思也严格区分人性和本性,关于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有一个很清楚的定义:“人的本质不是的那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而这只是人的“本性”的定义而非“人性”的定义。“人性”是指人的“初性”,是人为了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而“本性”即“本质”则是社会性,是一个人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在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中不断生成的。由于卢梭和马克思都将“人性”与人的“本性”区分开来,并承认了“人性”的地位,所以如何处理“社会性”则是两位先哲思想分野之处。 三、区分的意义
区分“人性”与人的“本性”并非只是在玩文字游戏,在卢梭和马克思各自的思想进路中有其深远的意义。
卢梭“回到自然”找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并以此作为建立社会的基础和目的。卢梭的政治哲学的目的就是“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

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4]19 在马克思那里,既然人性是指人的自然层面的“欲望和需要”那就是人必须要面对的“必然王国”,是伴随人类历史始终的,“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5]928而人的本性则不同,马克思并没有将人的本质“定义”为某种东西,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是马克思指明认识和实现人的本质的途径在于“社会性”维度,恰恰是在这一种维度中,在社会领域内,也就有实现自由的可能性。马克思清晰地描述了这个领域内的自由的实现途径和前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5]928人性是自然的,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切社会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都逃避不了的必然王国,人只能接受。但是人可以实现自由,不是在人性中,而是在本性中,在人的社会历史运动中。
马克思是一个历史进步论者,是进步还是退步的标准就在于人的“本性”是否背离了人性而走得更远。但是事实上也存在着另一种状况,马克思肯定人的“本性”也就是“社会性”的维度,也给我们指出了这种可能性,即如果社会畸形发展出一种“神秘”的力

量,反而将人置于其统治之下。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在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人不管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成为被资本奴役的对象,人反而在退步。“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6]300马克思强调“这是直到目前的全部历史的规律”,包括封建社会的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也包括我们现在进行的历史。在这种历史境遇之下,人的动物性的存在成为其唯一存在方式,“人性”与人的“本性”相背离。
而结束这种历史的办法,那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由此才能建立一种不用通过“中介”的人与人直接交往的制度,到了那时,人的“初性”才能与“本性”最终统一,才能最终走入人类的“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马克思.资本论: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田 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58243307375a417866f8fd7.html

《人性自由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