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和一幅画

发布时间:2018-11-06 13:35: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个人和一幅画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更爱,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任务、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独自在荒山,克服生活条件的艰辛、精神上的孤苦,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栽树老人的故事。  

文章层次井然,脉络清晰。课文由景导入,先写山上的树很多“郁郁葱葱、漫无边际”,景很美“绿色的山和蓝色的天在遥远处衔接成一条线”,这些景物描写看似随意,实则是为后来体现老人为这青山美景所付出的艰辛打下了伏笔;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快乐的栽树老人;紧接着却笔锋一转,通过我和老人的对话以及老人外貌、语言描写来讲述这位植树老人的艰辛:生活上艰苦、精神上孤独。老人生活上的艰苦,作者从两方面进行了描述:一方面是通过我和老人的对话,直接让我们知道老人吃的是又黑又硬的窝头,住的是一间石头砌成冬天寒冷夏天蝎蛰的房子;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老人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间接地告诉我们老人的艰苦劳作。精神上的孤苦,作者则是通过老人的语言和画在石屋外墙上的那幅粉笔画儿传达给我们。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那幅“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的粉笔画中的那“两个小人儿”更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老人是多么孤独,表达出老人希望有人陪他、和他一起植树造林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用豪放的山歌、老人的身影、流溢的晚霞营造了意味深长的情境,让人掩卷而思——这情这景又何尝不是“一幅画”呢!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特别是对植树老人外貌、动作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作者情感的表达更是自然、真挚,由他一开始初见老人时的“我首先被这张脸感动了,心里有一点儿发热。”到随着听到老人的生活的艰苦“我的心里有点酸。”再感到老人的孤独时的“我好像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忧郁牵扯着、牵扯着……”皆是真实的情感流露,而结尾处情感的升华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三)学生分析

1.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勾画批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感悟文本所蕴涵的感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四个生字,掌握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理解“粗犷”、“闲适”、“流溢”、“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兴趣盎然”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有关植树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的勤劳、善良、淳朴、执著,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种子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教学难点:

1.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2.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五)教学策略

自读勾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课时任务:检查预习,初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板书“一幅画”,提问:一幅( )的画让你觉得最美?生自由回答。  

再板书“一个人”,提问:一个( )的人让你最钦佩?生同样自由回答。  中间填写“和”字,齐读课题,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便于确定教学方向。)

二、预习(及)检查

(一)预习

1.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勾画生字,反复认读,力争读正确。

2.练习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解决字义和词义的疑难困惑,锻炼自主识字释词能力。(粗犷、闲适、流溢、郁郁葱葱、猎奇、山坳、漫无边际、兴趣盎然、莫名其妙、景致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提示学生正确使用课后思考题

(二)检查

1.检查读文

1)小组内检查

小组成员逐人逐段读文,其他成员认真倾听,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2)全班检查

指定小组到教室前面逐人逐段读文,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每人读完后分别给予评价。

3)全班同学根据刚才纠正的错误读音及断句,按正确的读音及断句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读得是否正确。

衔接 拄着 啃骨头 俺们 一趟 哎哟 难熬 蝎子 涂鸦 粗犷 闲适 端详 猎奇 山坳 流溢 景致 挽留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2)自由读

3)开火车读

4)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如果没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老师可提出几个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词语考考学生。

预设:

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可能有:

猎奇:搜寻奇异的事情。

粗犷:豪放。

闲适:清闲安逸。

盎然:气氛、趣味洋溢的样子。(盎:洋溢,然:……的样子。这里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山坳:山间的平地。(可画简笔画拓展理解:山巅、山麓、山梁)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它的奥妙。莫:没有谁;名:说出;其:它的;妙:奥妙。(这里可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即抓住一个词语中的重点字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理解词语、读通课文,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3.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落实课标中提出的“每天的语文课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十分钟的书写练习)

三、自读自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读——指名答——小结)

2.出示一个( )的人,一幅( )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预设:

一个(勤劳.执著)的人和一幅(令人难忘 )的画

一个( 有奉献精神 )的人和一幅( 美好 )的画

(设计意图: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课时任务:深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深读感悟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这篇课文,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讲了一位独自在荒山克服生活条件艰辛和精神上孤苦,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植树老人的故事)

2. 一个人指的是植树老人,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幅画又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一个( )人; 一幅( )画。}

3.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一起欣赏这幅画。

(二)品读课文

1.出示感悟题

默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描写老人动作的语句,描写老人语言的语句,体会老人的特点,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2.学生自由独立阅读思考。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预设:

外貌:勤劳

“那张黑油油的脸上,皱纹密集而粗犷地排列着。”

(脸:“黑油油” “密集” 这是一张写尽沧桑的脸啊,“皱纹密集”到什么程度?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皱纹粗犷”又是怎样?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这张脸?饱经风霜、饱经沧桑。可出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加深学生对这张写尽沧桑的脸的理解)

(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哇!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看上去像两块石头。他手指头的每一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

(手:“像两块石头”“血痕” 同学们,你想像一下这是怎样一双手啊,在怎样的劳动中才会铸就了这样的一双手?(肯定不知被磨破了多少次,伤还没好就又接着种树)

通过对老人外貌和手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不怕吃苦的老人。

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把这两部分读一读。找学生练读。

动作:善良 执著(解释“执著”和“执着”是同一个词的两种写法,都读作zhízhuó)

“他挖好坑,把一棵小树苗放在坑里,细细地端详着,然后一锹一锹地拥上土,蹲在旁边用两只手执著地拍击着。最后,他坐在小树苗旁独自乐着。”

{一个“端详”,一个“执著”,可以看出老人对待种树这件事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仔细。“独自乐着”看出了他对此事真是乐在其中,体会老人对树苗的爱惜犹如对待自己的孩子,心里喜滋滋的。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呀?(等到它们快快长大,都长成参天大树,这里就是一片森林啦,多美呀!)为什么他看着自己种的小树心里这么美呀?(因为他爱种树,爱美丽的大自然)

师小结:是啊,这哪里是在种树,这分明是在用满怀慈爱和怜惜之情呵护自己的孩子!

引领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读出老人对树苗的爱惜犹如对待自己的孩子那般的情感。}

语言:淳朴 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一个字 “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淳朴。请同学们看第24自然段,找生读。老人为什么“激灵了一下”,还“下意识地打了个哆嗦”?(老人已经被冻怕了,连“冷”字都听不得了。)想象一下,在寒风刺骨、空无一人的荒山上,一个单薄沧桑的老人如何与严冬对抗;在潮湿酷暑难挨的石头屋里,一个劳累无奈的老人如何与毒蝎斗争,“你能想象他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吗?老人在说这段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心酸、痛苦)试着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

老人生活上的艰苦,结合全文来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分角色朗读我和老人的对话

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老人竟然坚持了数十年,他图的是什么呢?此时此刻,如果老人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呢?(让生自由发言)

通过对老人外貌,动作,语言正面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善良执著淳朴坚强的老人,课文还运用了多处侧面描写,你能找出来吗?(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样写的作用?

{ A.“那铁锹的木把光溜溜的,……跳跃着银白的光亮。”老人一定天天用,铁锹的木把才会那样光溜溜的。可以看出老人很勤劳。B.通过“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这幅画尤其通过体会“两个”来深刻体会老人在忍受身体痛苦的同时还要忍受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从而深刻感受老人美好的心灵。同时启迪学生对这幅画赋予更广泛的意义:老人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种树中来。从中体会到老人的孤单,他多么希望有人来和他一起

C. “老人也解开一块粗布,取出了吃的。那是一块黑黑的、干硬的窝头。他“咯嘣、咯嘣”地,使劲地啃着,啃着……”老人生活艰苦。}

(三)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这篇课文表面上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但其中隐含着的我的一条感情线索,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表达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

预设:

我首先被这张脸感动了,心里有一点儿发热——我心里有点酸儿……——我好像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忧郁牵扯着,牵扯着……

(我深深地被老人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打动了。)

2.课文的题目叫《一个人和一幅画》,显而易见,“一个人”指的就是植树老人,一幅画单单地指老人画的那幅粉笔画吗?

预设:

还指老人种出来的一幅画,老人成就了一幅绿无边际的图画,(山上的树很多,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地绿着,绿色的山和蓝色的天在遥远处衔接成一条线。)。

老人融进了一幅画,老人和晚霞、大山构成了一幅最美丽的图画。老人走进了这幅流光溢彩的图画。一个人和一幅画相得益彰,融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这就是一个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是那位老人在唱歌。没错儿,就是他!我顺着歌声望去,老人的身影,移动在山梁上。此时的晚霞正缓缓地、缓缓地流溢在山梁上,流溢成一片金色的云彩……)

3.假设这位老人当选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

二、拓展阅读

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2.《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有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本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三、板书设计

5 一个人和一幅画

一个人 一幅画

勤劳

善良

淳朴

执著

坚强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且“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共生,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读一读,在读中练就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离开了读,语文教学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通过学生预习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经达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这个“读”的保底工程。所以上课伊始,我在复习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出示中心话题:“默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描写老人动作的语句,描写老人语言的语句,体会老人的特点,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让学生通过独立勾画批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三个步骤,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实现读懂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注意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尤其是“我”和种树老人的对话。叶圣陶说过: “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应。”

朗读的指导,不是教给学生哪个词应该读重音,哪个地方声音要延长……我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深受薛法根老师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的影响,薛老师指导学生读出“明月初生,夜幕低垂,汤姆与父亲泛舟湖上那种浪漫的情调时”,用“钓鱼新手”、“钓鱼能手”、“钓鱼高手”、“钓鱼专家”评价学生的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致,同时使学生更加明确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使学生有章可循。

二、品一品,在品词析句中提升能力。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写道:“……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作者的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抓住“他挖好坑,把一棵小树苗放在坑里,细细地端详着,然后一锹一锹地壅上土,蹲在旁边用两只手执着地拍击着。最后,他坐在小树苗旁独自乐着。””、“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哇!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看上去像两块石头。他手指头的每一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等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进行语言实践训练,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从语言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拓一拓,在拓展阅读中提升能力。

课标中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走“多读、多写、多积累”之路。要实现这个目标,光靠每学期的30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选取了鲁迅说过的一段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和《种树老人》一文,作为学生的拓展阅读材料,实现以一篇带多篇教学设想。当然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可以从同一作者、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等方面进行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如果我们把课文当作一个引子,从这个“引子”出发,拓展出去,发散开来,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就像《红楼梦》中的“黛玉教香菱学诗”一样,香菱从一个不会写诗的丫头,到最后终于写出了“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诗。这与黛玉让她大量阅读王维、杜甫等名家的诗作有直接的关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写一写,在写中提升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方向,进行表达训练,将个性化的感悟流淌笔尖,在生长言语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情感,将课上习得的写作方法用在自己的写作中。所以我在“有效练习”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请你为种树老人写一段颁奖词””

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老师说得多,语言啰嗦,唯恐学生不理解,不明白,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对一些细枝末叶的部分关注过多,舍不得放弃,致使拖堂。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克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5d1538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4.html

《一个人 和一幅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