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华学院

发布时间:2020-07-27 08:58: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经验

交流材料

二〇一四年九月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是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通信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和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专业经过不断摸索提出并实施了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一、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组课程体系,建设支撑核心课程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抓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在企业的充分参与下,建立以实际项目为导向的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不断改革完善“教学(理论+实验)—实践(实训+实习)—就业零距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坚持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思路,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建设34门体现专业核心岗位技能要求,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核心课程,构建核心课程群,形成能体现工学研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同时,结合上海大唐移动的人才需求和业界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专业课程开发,设置《职业启航系列课程》、《移动通信系统技术课程》、《移动通信网络维护课程》和《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课程》,最大限度地将“知识与技能”、“工作流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成完善的专业共建培养体系。

三、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进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积极实施启发式、交互式、自学式教学,以及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

四、建立“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的教学新模式

密切关注实践第一线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要,积极拓展工程训练内涵,建立起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完成传统实习方式向全面工程训练的转换,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注意将实践第一线的新理论、新理念、新知识、新业务引入课堂,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五、促进具有长期共赢的深度校企合作机制

充分挖掘学校的人才输出、技能培训、研发、技术服务等功能,以满足企业需求,达成共赢局面,建立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搭建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良好而长效的运作机制。

2012年以来,经过与大唐移动公司的反复沟通和深入交流,现已就共建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合作就业等达成共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了协议。2012年共同申报了省级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通信工程专业与大唐合作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14年大唐移动接收我院78名学生到企业学习,并接收一部分学生直接留在大唐及其子公司作为正式员工。

六、开发和改革项目课程,加强教学内涵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以项目课程开发与改革为突破口进行教学内涵建设。在对通信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企业专家、课程专家、专业教师进行项目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置课程,以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通信业务(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并发展职业能力。我们让学生在大四期间,进入上海大唐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各项目组,进行项目训练,实地锻炼。

七、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信系师资队伍由本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构成,即建设二元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社会服务、培训考证等途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提升教学水平。另外,学校明确了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法,做到有规章制度可循;制定了企业兼职教师的任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要求及教学工作规范;采取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出力。

八、创建大唐实验班,实行双证毕业,循序渐进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成立大唐通信工程师改革实验班,实施以项目制和企业课程相互结合的培养,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唐班的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学习国内最先进的3G和4G技术,通过了大唐颁发的具有行业认可的DCNE证书,经过企业的磨练后的学生在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并有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IT服务外包示范实习实训中心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一、改变专业定位,形成自身特色

借助安徽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合肥市作为全国服务外包试验区和科技城之一的优势,对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定位多数趋同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内较早改变人才培养定位,并在安徽省率先建立省级“IT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IT服务外包示范实习实训中心”,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为:面向IT服务外包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行业操守,具备较强英语和日语应用能力,达到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嵌入式、软件服务外包领域专业技术与技能,能从事网络设计及实施、软件开发与测试、嵌入式开发等岗位的国际化软件服务外包领域的中级应用型人才。

二、坚持校企合作建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

坚持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将毕业生推向就业市场。先后邀请了合肥学院、铜陵学院、金陵科技学院、滁州学院等同类高校以及科大讯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8所、达内科技等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确定本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就是以“专业+网络+外语”的校企合作为主体,以计算机组成与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综合布线和软件工程为三个重点发展方向。注重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建立相关的课程群,完善教学体系,企业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是最后一学年的教学完全在企业或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企业课程和学校课程互换学分,且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也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是到大中型IT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工作,学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

在此基础上,还就共同完成产学研究项目、共同开发应用型教材、共建实验室、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面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现已与达内科技共建了软件开发实验室,与H3C共建网络实验室;与达内时代科技、科大讯飞正在开展应用型教材开发开展合作,目前已经完成初稿撰写工作;与合肥华软、科大讯飞、达内科技等企业开展产学研横向课题加强合作,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了企业和学校共赢;同时利用暑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能力水平,为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三、内挖潜力,助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

1.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集知识传授、现场观摩、实际操作与技能培训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协作为一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程群建设为载体,整合相关知识点,合并相近课程。此举既适当减少了教学学时,又达到知识合理衔接,起到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衔接,专业课与岗位职业需求相衔接的作用。同时在考核模式上也进行了相关改进,更加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适当弱化纯理论的考核,使考核更加合理。

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

从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专业与课程质量标准与管理制度,形成和企业应用能力体系相一致的课程模块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计算机应用、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课程群,通过不断建设,每个课程群力争建设1~2门精品课程,3~4门特色课程,同时与企业合作编写课程配套自编教材和讲义。 同时,加强学生英语、日语听读写说能力,开设IT职业英语、IT职业日语等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用英文教材。培养过程坚持“3个不断线,1个强化”即:①四年外语学习不断线;②四年专业实践不断线;③四年素质与思政理论教育不断线;④强化应用技术实训,开展IT服务外包教育。

3.设立安徽新华学院IT服务外包培训中心,提升学生围绕IT服务外包就业的综合素质。

通过不懈的努力,目前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并且在专业符合度与服务地方上有明显的提升。以2013届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有75%以上的学生服务于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符合度较高。

打造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专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举全院乃至全校之力才能完成,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信息工程学院将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不断探索,力争走出一条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又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之路。

动画

安徽新华学院动画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联盟高校)、省级卓越动画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拥有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和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一、科学制定应用型课程改革目标

1.强化课程体系的应用性,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强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提高课程设置的实用性,由政府、企业、院校联合培养,制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4.突出专业课程的导向性,以岗位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使课程教学真正满足用人单位需要。

5.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拓展学生实践能力,推进实施“双证书”教育。

二、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

动画专业逐步推行课程模块化教学,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整合专业课,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如本专业设置了“动画形象设计”等7个重点岗位的能力培养模块,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将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融入到项目生产中,实现项目制作和教学无缝对接,使学生融汇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又比如将《短片制作》、《场景设计》等课程和《快乐森林好伙伴》等的制作项目结合,并制定实施了《动漫学院高年级动画、动漫专业学生综合实训具体实施方案》等制度,以保障教学质量。

三、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

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依托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动漫专业产学研办学模式研究》等省、校级教科研和质量工程项目为平台,实施项目式教学,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同时,强化专业课程实训环节的考核力度,细化考核指标,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鼓励、引导师生将实训成果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已初见成效。动画专业师生先后在世界华人大学生金犊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美国惠明顿国际摄影展绶带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省动漫大赛金喜鹊奖,安徽省“幸星杯”大学生动漫创意大赛,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安徽省“双百大赛”等赛事活动中获得了120余项奖项,成绩骄人,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四、将企业引进校园,实施深度产学研合作育人

动画专业将企业引入校园实现了“六个共同”:共同建设专业工作室,校企共同选派教师,共同制订符合行业标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实习实训教材,共同开展课程教学,校企双方共享合作成果。2013年成立安徽省首家民办高校校办企业“安徽华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完全结合动漫学院的专业学科方向,开展了动画制作、游戏制作、艺术设计等,采取公司和学院资源整合,培养学生既懂得技术又懂得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近年来的运行,形成并巩固了“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合作建立5个中心:“新华橡树”、“新华梦克斯”、“新华建国”、“新华汇众”和“新华科澜”等,涵盖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游戏制作、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实施项目化教学,产出了1500余分钟原创二维动画、150余分钟三维动画,合作开发了2款手机游戏,完成了20余平方公里的三维地图制作,制作完成了20余项设计类项目。



新闻学

传统新闻学专业只注重培养学生新闻写作的能力和理论研究的能力,而忽略培养学生编排、制作等技术层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传媒业的迅猛发展使地市级的新闻传媒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新闻传媒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非常短缺,这一现状与社会发展对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极不相称的。我校于2006年设置了新闻学专业,并根据社会对新闻传播实际的需要,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与新媒体两个方向,与时俱进拓宽了培养目标,以“采写编评播”五位一体能力的培养为特色,强化广播电视新闻、新媒体的实践训练,与媒体、企业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并于2013年获批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施专业。

一、全面构建学生的人文精神与“采写编评播”的新闻能力

在确保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依托公共基础课和素质教育选修课,构建新闻人宽广的社会科学知识,避免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上手快,但后天乏力的情形出现。加之大一时开设了一定量的语言文学类课程,确保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校坚持新闻学特色,坚持以“采写编评播”为主的能力培养,适时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和新媒体方向,使我校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既兼顾了电子媒体,又向网络媒体靠拢,突出了新闻学专业特色。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挥我院的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因材施教,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目的,还增设了很多新的专业选修课程,如《节目策划与栏目设计》、《电视画面编辑》、《网络专题策划》、《网络广告》等。

二、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闻学专业坚持应用型办学特色,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27%。学校高度重视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建有新闻演播中心、新闻广告综合实验实训室,可满足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学,并且能够满足各级电视台小型综艺节目、多人访谈以及知识竞赛等节目的录制需求。同时拥有大众文化研究所、新闻编辑实践平台、文苑广告传媒公司、《新华人文论丛》编辑部等多个科研、教辅机构,有效提升了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聘请了一批著名新闻记者、编辑担任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多种前沿性课题的讲座,以加强学生对新闻实践的了解。新闻学专业学生还独立创办了校内报纸《探路者》,参与《安徽新华学院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的工作,加强校内的业务实践。

本专业先后与小鬼当佳、万家热线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申报、建设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新华-小鬼当佳”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新华-万家热线”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等,“小鬼当佳合作班”、“万家热线”暑期顶岗实习等较有特色的实习实训项目都已形成一定规模与实效,逐步成为我院实践教学的亮点。

三、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以优质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依托新闻广告校级教学团队,通过校级精品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网络传播概论》等课程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强化专业模块课程的专业属性,科学设计并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应用实践能力。

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批判性思考。适当压缩必修的理论课时,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提高了讲课效率,丰富了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的形式,补充实践教学。以学院实验实训室为基地,采用教师指导,老生带新生的方式开展活动,几年来制作了大量微电影等影视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通过开展微文化大赛、挑战主持人、话剧节展演等学科与科技竞赛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近三年来在省市级以上大赛中获奖50余项,尤其是在安徽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暨创业大赛中连续两年获得两个金奖,连续五年获得银奖,该项大赛成绩在同类高校中处在领先的位置。

四、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就业

一方面,新闻学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媒体需求在新闻单位建立实习基地,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合肥电视台等省市各级媒体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万家热线、合肥热线等新闻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实训就业基地;另一方面,与小鬼当佳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开设“新华-小鬼当佳新闻班”合作育人,根据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融实习、研讨培训、设奖学金、就业等四项合作为一体,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打开对外的大门。近年来,仅在万家热线就业的就有27人,其中担任部门主任、主管以上职务的有11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5e432cd18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d.html

《安徽新华学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