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

发布时间:2010-09-28 11:18: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8河蚌

简介

河蚌Anodonta读音:[hébàng]

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蚌目珠蚌科无齿蚌亚科无齿蚌属贝类的通称。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和北非。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

河蚌外形呈椭圆形和卵圆形。壳质薄,易碎。两壳膨胀,后背部有时具后翼。壳顶宽大,略隆起,位于背缘中部或前端。壳面光滑,具同心圆的生长线或从壳顶到腹缘的绿色放射线。胶合部窄,无齿。斧足发达。雌雄异体。卵在春季受精,约2个月可发育成钩介幼虫,排出体外。卵若在秋季受精,胚体在母体内越冬,次年春季发育成钩介幼虫排出体外,钩介幼虫排出体外后,均需寄生在鱼体上,待发育成幼蚌后脱离鱼体,沉入水底,营自由生活。肉可食,亦为鱼类、禽类的天然饵料,家畜、家禽的饲料。有的种类可用做淡水育珠。

中国习见种背角无齿蚌(A. woodiana woodiana)壳长可达200毫米,外形呈角突卵圆形,两壳膨胀,后背缘后部有翼,后背部有3条自壳顶发出的肋脉,最下条肋脉位于贝壳中线上。多栖息于淤泥底、水流缓慢和静水的水域,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内。雌雄异体。在江苏3月份性腺成熟,成熟卵在雌体外鳃中受精发育,约在45月钩介幼虫发育成熟排出体外,寄生于鱼体,待发育成幼蚌后,沉落水底生活。为淡水育珠蚌,但产珠质量次。肉供食用。贝壳为中药药材。

外形和内部结构

外壳

无齿蚌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呈镜面对称,壳项突出。壳前端较圆,后端略呈截形,腹线弧形,背线平直。绞合部无齿,其外侧有韧带,依靠其弹性,可使二壳张开。壳面生长线明显。

壳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与壳腹缘并行的外套痕;壳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个椭圆形,为前闭壳肌痕;其后上缘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缩足肌痕;其后下线为伸足肌痕。壳后端近背缘处有二肌痕,大的为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其前上缘一小的是后缩足肌痕。

外套膜

紧贴二壳内面为两片薄的外套膜,包围蚌体,套膜间为外套腔。套膜内面上皮具纤毛,纤毛摆动有一定方向,引起水流。两片套膜于后端处稍突出,相合成出水管和入水管。入水管在腹侧,口呈长形,边缘褶皱,上有许多乳突状感觉器;出水管位背侧,口小,边缘光滑。

呈斧状,左右侧扁,富肌肉,位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伸出。为蚌的运动器官。

肌肉

与壳内面肌痕相对应,可见前闭壳肌(anterior adductor)及后闭壳肌(posterior adductor),为粗大的柱状肌,连接左右壳,其收缩可使壳关闭。前缩足肌(antenor retractor),后缩足肌(pposterior retractor)及伸足肌(pprotractor)一端连于足,一端附着在壳内面,可使足缩人和伸出。

消化系统

口位前闭完肌下,为一横缝。口的两侧各有一对三角形唇片,大,密生纤毛,有感觉和摄食功能。口后为短而宽的食道,下连膨大的胃,胃周围有一对肝脏,可分泌淀粉酶、蔗糖酶,有导管入胃。胃后为肠,盘曲于内脏团中,后入围心脏,直肠穿过心室,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上,出水管附近。胃肠之间有一晶杆,为一细长的棒状物,前端较粗,顶端形态变异较大,呈细尖、膨大、钩状、盘曲等。晶杆位于肠内,其前端突出于胃中,与胃盾下部相接。晶杆可能为储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条件下,24小时后晶杆即消失,重新喂食,数天后晶杆恢复存在。河蚌以有机质颗粒,轮虫、鞭毛虫、藻类、小的甲壳类等为食。

呼吸器官

在外套腔内蚌体两侧各具两片状的瓣鳃(Lamina),外瓣鳃短于内瓣鳃。每个瓣鳃由内外二鳃小瓣(lamellae)构成,其前后缘及腹缘愈合成U”形,背缘为鳃上腔(suprabranchial chamber)。鳃小瓣由许多纵行排列的鳃丝(Branchial filament)构成,表面有纤毛,各鳃丝间有横的丝间隔(interfilamenta junction)相连,上有小孔称鳃孔(ostrium)。二鳃小瓣间有瓣间隔(interlamellar junction),将鳃小瓣间的鳃腔分隔成许多小管称为水管(water tube)。丝间隔与瓣间隔内均有血管分布,鳃丝内也有血管及起支持作用的几个质棍(Chitinous rod)。

由于鳃及外套膜上纤毛摆动,引起水流,水由入水管进入外套腔,经鳃孔到鳃腔内,沿水管上行达鳃上腔,向后流动,经出水管排出体外。水经过鳃时,即进行气体交换。外套膜也有辅助呼吸的功能。每24小时经蚌体内的水可达40L、鳃表面的纤毛可滤食水中的微小食物颗粒,送至唇片再入口。因此鳃尚可辅助摄食。外瓣鳃的鳃腔又是受精卵发育的地方,直至钩介幼虫形成。

循环系统

由心脏、血管、血窦组成。心脏位脏团背侧椭圆形围心腔内,由一长圆形心室及左右两薄膜三角形心耳构成。心室向前向后各伸出一条大动脉。向前伸的前大动脉(aorta)沿肠的背侧前行,后大动脉沿直肠腹侧伸问后方,以后各分支成小动脉(artery)至套膜及身体各部。最后汇集于血窦(外套窦、足窦、中央窦等〕,入静脉,经肾静脉入肾,排除代谢产物,再经入鳃静脉入鳃,进行氧碳交换,经出鳃静脉回到心耳。部分血液由套膜静脉入心耳,即外套循环。

无齿蚌血液中含血青蛋白(haemocyanian,氧化时呈蓝色,还原时无色,其与氧结合能力不及血红蛋白一般软体动物100ml血液中含氧通常不超过3mg。血液中含变形虫状细胞,有吞噬作用。因此血液除输送养分外,尚有排泄功能。变形虫状细胞聚集,其伪足部分互相结合,使血液凝固(蚌血液中无纤维蛋白原)。

排泄器官

蚌具一对肾由后肾管特化形成,又称鲍雅诺氏器(organ of Bojanus);还有围心腔腺,亦称凯伯尔氏器(Kebers organ)。肾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各由一海绵状腺体及一具纤毛的薄壁管状体构成,呈U”形。前者在下,肾口开于围心腔;后者在上,肾孔开口于内瓣鳃的鳃上腔前端。围心腔腺位围心腔的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由扁平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富血液,可收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经肾排出体外。各组织间的吞噬细胞,也有排泄功能。

神经系统

无齿蚌具有3对神经节。前闭壳肌下方,食道两侧为一对脑神经节,很小,实为脑神经节和侧神经节合并形成,可称为脑侧神经节。在足的前缘靠上部埋在足内的为一对长形的足神经节,二者结合在一起。脏神经节一对,已愈合,呈蝶状,位后闭壳肌的腹侧的上皮下面,较大。脑、足、脏3对神经节之间有神经连索相连接,脑脏神经连索较长,明显。

蚌的感官不发达,位足神经节附近有一平衡囊,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内有耳石,司身体的平衡。脏神经节上面的上皮成为感觉上皮,相当于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器。另外在外套膜、唇片及水管周围有感觉细胞的分布。

生殖系统

蚌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足部背侧肠的周围,呈葡萄状腺体精巢乳白色卵巢淡黄色。生殖导管通,生殖孔开口于肾孔的后下方很小。

繁殖和个体发育

蚌的生殖季节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鳃的鳃腔内受精。受精卵由于母体的粘渡作用,不会被水流冲出,而留在鳃腔中发育。故外瓣鳃的鳃腔又称育儿囊(marsupium)。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属螺旋型),发育成囊胚,以外包和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发育成幼体,在鳃腔中越冬。观察背角无齿蚌的早期胚胎细胞,确定其染色体2n=382n=37(第19号染色体为单个),二者的差异不明,可能与性染色体有关(马庆福等1987)。来年春季,幼体孵出,发育成河蚌特有的钩介幼虫(相当于其他瓣鳃类的面盘幼虫)。幼虫具双壳。有发达的闭壳肌,壳的腹缘各生有一强大的约钩,且具齿。腹部中央生有一条有粘性的细丝,称足丝。壳侧缘生刚毛,有感觉作用。幼虫有口无肛门。幼虫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泳。淡水中鳑鲏鱼(Rhodaus sinensis)等,以长的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产卵于蚌的外套腔中。如此蚌的钩介幼虫有机会接触鳑鲏鱼,可寄生在鱼的鳃、鳍等处。鱼皮肤受其刺激而异常增殖,将幼虫包在其中,形成囊状。幼虫以外套膜上皮吸取鱼的养分。经25周,变态成幼蚌,破囊离鱼体,沉入水底生活。经5年方达性成熟。以后仍继续生长。

食疗作用

味甘咸、性寒,入肝、肾经;

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之功效;

可治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等症。

(一)河蚌的生活习性

河蚌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稻田等水体中,通常生活于水底泥沙中。自然状态下,河蚌只有身体的后端从泥沙中露出,进、出水管经常张开,以维持体内水流不息,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河蚌通常成片或成带地群集生活于浅水地带,喜流动、清洁的肥水。在大江河中数量较少,仅在河湾浅水地区分布。池塘中河蚌的种类不多,但数量较大,稻田里数量则较少。

河蚌一般适宜在中性或弱酸、弱碱性水中生活,但不同种类要求也不同。背角无齿蚌和褶纹冠蚌在pH5~9之间均能生活;而三角帆蚌常需稳定于pH7~8的水中生活。河蚌对溶氧要求不高,低限约为3毫克/升,但若长期低于此限,河蚌会大批死亡。河蚌的干旱抵抗能力较强,一般埋入土中的河蚌,干旱半月左右不会死亡,但暴露在空气中,尤其夏季烈日曝晒下,几小时即会死亡。

河蚌的运动能力很弱,主要靠斧足在水底泥沙中缓慢犁行。运动时蚌体浅埋于泥沙中,伸出斧足向前插入泥沙,大量充血使斧足膨大并以粘液附于泥沙上,然后肌肉收缩牵引蚌体向前滑行数厘米。河蚌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少见,但阴天也常活动。

(二)河蚌的食性

河蚌的食性较广,以淡水中浮游植物如硅藻类和裸藻类,浮游动物如轮虫和鞭毛虫为主,其他水生植物和甲壳类动物的腐败碎屑也能为食。河蚌的摄食种类和数量与水域环境、气候条件和季节的变化有关。因此,养殖生产中应搞好饲养管理,大量培养育珠蚌易消化的浮游生物,使其获得量多质优的食物。

河蚌的摄食方式,是靠鳃瓣和唇瓣上的纤毛作同步摆动,使外套腔的水形成游流,把随水流入的天然饵料集中,以便吞食,因此吊养珠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才能使其良好生长。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河蚌养殖)

河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观察

目的观察河蚌的外部形态和运动情况,了解它跟水底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实验前的思考

1.蚌的介壳不是由细胞和组织组成的器官,它是由无机物形成的,能不断生长。蚌的年龄可以从蚌壳表面的环纹计算出来。

2.死蚌的两枚介壳总是张开的,这种现象跟闭壳肌的运动有关系。

材料器具河蚌;蜡盘,镊子,滴管,玻璃缸;墨汁。

步骤

1.先到河蚌生活场所河、湖、池塘或水田底部的泥沙中采集河蚌,或到市场上购买,把采到的河蚌冲洗干净,放在解剖盘上观察。首先看到的是2片对称的近椭圆形等大的介壳,钝圆的一端是前端,稍尖的一端是后端,两壳铰合的一面是背面,可以分离的一面是腹面。壳的背面隆起的部分是壳顶,介壳表面以壳顶为中心跟壳的腹面边缘相平行的同心环纹叫生长线,生长钱越多,表明河蚌的年龄越大,介壳也越大。(见图)

2.用刀使2片介壳开启,可见在2片介壳的内面,都贴着一片柔软的外套膜。贝壳是由外套膜边缘的分泌物形成的,贝壳能够随着蚌的身体增大而加大。每片介壳可分8层,外面一层颜色最深叫外壳层;中间一层色白,由棱柱形的钙质结晶组成叫棱柱层;里面一层孔白色并有各种彩色光泽叫珍珠层。老蚌壳顶部的外壳层因年年久被磨去,露出棱柱层而呈白色。

3.把河蚌放入上底有泥沙的玻璃缸中,过一段时间,河蚌就能适应这个环境。这时可以看到蚌壳微微张开,肉质的足渐渐从壳的前端伸出来,在缸底缓缓地移动。河蚌的足肉质肥厚呈斧状,叫做斧足,是它的运动器官,借以爬行和挖掘泥沙。如果振动一下玻璃缸,可以看到河蚌的斧足收缩,紧闭双壳,由此可以知道介壳是起保护作用的。

4.用吸管在河蚌后端的水中轻轻地滴入数滴墨汁,就可以看到墨汁被河蚌近腹侧的入水孔吸入,并由近背侧的出水孔排出。由于水流不停地出入河蚌体内,所以河蚌能不断地吸入水中的氧气,呼出的二氧化碳又随水流排出体外。(见图)

注意事项做河蚌呼吸实验时,注意不能摇动玻璃缸,缸中的水保持静止状态,否则不易观察到墨汁如何随水流出入蚌体。

分析和讨论

1.河蚌的外套膜边缘产生的分泌物能形成外壳层和棱柱层,所以蚌壳能不断地长大,外套膜的表面产生的分泌物能形成珍珠层。

2.蚌的两片介壳在背面由坚因的韧带连接着,韧带有弹性,它能使介壳张开;介壳的闭合不是韧带的作用,而是由2枚介壳之间2个柱形的闭壳肌。当它们收缩的力量大于韧带张开的力量时,介壳就紧闭,反之就张开。蚌死以后,闭壳肌失去收缩作用,由于韧带的弹性作用,使介壳张开。

珍珠养殖技术

1)珍珠养殖的水域类型育珠蚌的生活环境是水域,水域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育珠蚌生长和珍珠的育成。一般说来,凡能养鱼的水域都可以养殖珍珠。

2)珍珠养殖的水域条件养殖珍珠的水域条件,归纳为水深、水流、水的酸碱度、无机盐和饵料生物等。

1、水深养殖珍珠的水域,水深1.5--3为好。

2、水流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都有重要意义。三角帆蚌在水流畅通的河道中养殖生长良好。生产实践证明,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较静水中育成的珍珠光泽好,产量也高。

3、水的酸碱度(PH)中性的水域(PH7-7.5)最适宜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都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如果呈酸性,可施石灰水中和;若呈碱性,可施有机肥改变。

4、无机盐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在水体中溶有很多种无机盐。这些盐类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育珠蚌贝壳和珍珠的主要成份(以碳酸钙形式存在)。因此,育珠蚌的养殖场所要求一定量的钙,一般要在每升10毫克以上。此外,还有镁、硅、锰、铁等,都要求有一定的含量。

5、饵料生物是育珠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中饵料生物充沛,育珠蚌的营养丰富,就生长好,从而珍珠也就长得快,且质量高。主要饵料生物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三角帆蚌以食硅藻为主,兼食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泥沙碎屑的含量,决定着水体的水色和透明度。从水色的深浅,可以估计出水中饵料生物的多少。饵料生物多,透明度低,水色深。一般以黄绿色的水体最宜于养殖育珠蚌。养殖水域的透明度以30厘米为好。

6、光照和通风光照是生物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光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对育珠蚌和饵料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来源;光影响着水环境的理化性状;光对育珠蚌的颜色、生殖和行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丰富珍珠的光泽也有利。风起波动。通风的环境水波荡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还可促进上下水团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7、水温温度与生物的代谢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育珠蚌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直接地受到水温的影响和控制,珍珠的形成和生长也同样受到水温的制约,育珠蚌对温度变化幅度的耐受范围,有三项温度是最基本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1)最适温度范围--15-30度:在这个水温范围内,育珠蚌生长和发育正常,珍珠质分泌旺盛,珍珠生长快。

2)最低温度--10度以下:在这个温度以下,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处于停滞状态,活动微弱,珍珠质分泌基本上停止。

3)最高温度--35度以上:温度超过35度,育珠蚌的生长受到阻碍,新陈代谢作用中的异化大于同化,造成育珠蚌的衰弱或死亡;同时,高温造成育珠蚌缺氧而窒息。

养殖水域底部应无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是生活在水体当中的维管束植物的总称,它包括水生蕨类植物和水生被子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俗称水草)是个生态学名词而不是分类学名词。

【形态特征】

1.维管束植物为多细胞植物体,细胞分化明显,组成各种不同功能的组织。有根、茎、叶的分化。

2.植物体有由特化的细胞所组成的维管束。承担支持和运输的功能。

3.生殖器官构造复杂,特别是被子植物有完善的花。胚由受精卵细胞形成。

4.世代交替明显而有规律,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无性世代占优势。越高待越有性生殖越退化。

【生存条件】

水生维管束植物与水体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分布受水深、透明度的影响极大。同时受纬度、光照、水质、底质、其它生物等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地理分布,主要是由气候和地质两分面条件决定的。同一水体中的地区分布主要是由底质来决定的。

【分类】

从生态方面说:可分为水生蕨类植物、水生被子植物。从分类学上说,可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

【功用】

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人们在食用、饲料、肥料、工业原料、渔业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常见种类】

1.挺水植物:即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底泥中,茎、叶挺出水面者。常分布于0-1.5的浅水处,其中有的种类生长于潮湿的岸边,因此又有诏生植物之称。当水位下降时,植物体完全露出水面后,仍能生长很好;但当水位升高时,植物体被淹没,则不能生存。在水深1.5以内的小水体,这类植物常可长满整个水面;在较深的水域,多分布于浅滩。这类植物在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的特征;生长在水中的部分(根或地下茎),具有水生植物的特征。常见有:芦、蒲草、荸荠、莲、水芹。

2.浮叶植物:根生泥中,叶具长柄浮于水面,时常有异叶现象,即有漂浮叶与沉水叶之分。沉水叶的特征与沉水植物相同;漂浮叶叶柄长,植物体水生性较强,常间杂在挺水植物的群落中,在无挺水植物的地方,形成明显的群落。分布区域一般达水深3处。常见的浮叶植物有菱、睡莲、水葵等。

3.沉水植物:根生泥中,植物体沉没水中,一般分布在6左右的水深中。这类植物受透明度影响较大,透明度愈大,分布也就愈深。因此,一般植物在失水后很快就会枯死。有些种类在开花时可以挺出水面,或漂浮于水面,如聚草、菹草、苦草等。典型的沉水植物为眼子菜属和茨藻属的种类;此外,聚草、轮叶黑藻等也是常见种类。

4.漂浮植物:这类植物的根多退化或完全没有根,整个植物体漂浮于水面。植物体的细胞间隙非常发达或者具有气囊,以增加浮力。漂浮水面的种类,它的叶(或茎)有浮叶植物的特征;完全沉没水中的种类,它的叶有沉水植物的特征。常见漂浮水面的种类有:芜萍、紫背浮萍、水浮莲等。金鱼藻,三叉浮萍等并不漂浮水面,而沉没在水中。),因为水生植物既和饵料生物争夺无机盐,植物死亡后又产生有毒物质,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如在有水生维管束植物的水域中养殖育珠蚌,应予以清除。

3)珍珠养殖期间的管理珍珠的养殖时间比较长,一般要经过2-3年的养殖方能采收。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培育高产优质的珍珠。主要管理工作可归为以下几方面。

1)养殖初期管理育珠蚌经过手术后,大都体质比较衰弱,需要半个月至一个月的休养生息,伤口愈合后,恢复正常生理活动。在育珠蚌手术后一个月内,管理工作要特别认真、细致。

2)清除附着物在养殖期间,由于水生藻类的大量繁殖,往往有大量的藻类附生于吊养的笼子上,阻碍水流畅通,影响育珠蚌摄食。同时,在蚌的贝壳上也常常附着大量藻类,影响育珠蚌的生长。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定期清除笼子上和蚌壳上的附着物,也要清除水中的杂草,保持水质清洁。

3)调节水层水位的变化及水温的变化,要求调节育珠蚌的养殖深度。吊养的深度要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季和夏季宜吊养深一些,以防寒冷和酷暑的不利影响。夏季离水面一尺左右,冬季以放深到近河底而又不碰着泥为宜。春、秋季可吊放得浅一些,以加强光照,促进珍珠的形成和生长。

4)水质管理水质管理主要是指养殖水域的肥水培育,因为它是获得珍珠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肥沃的水质,才为育珠蚌培育充沛的饵料生物。为提高育珠水体的生产能力,要适当施肥。

春季水温逐步上升,育珠蚌新陈代谢日趋旺盛,珍珠质开始沉积,饵料需要量不断增加,要施有机质肥料肥水,培育饵料生物,满足育珠蚌的生长发育需要。四、五月份是三角帆蚌性成熟时期,更需大量的营养物质。有机肥有猪牛粪、羊粪、人粪和绿肥等,夏季为防止施有机肥料发酵消耗水中的氧气,宜施无机肥料,氮磷肥混合施,一般比例为21。秋季水温逐渐下降,可以施一些有机肥,和无机肥搭配施用。秋季后期应多施有机肥,以保证越冬前育珠蚌有足够的饵料。施肥宜在晴天进行。施肥量视水质情况而定,原则是少量多次,逐步改善水质肥度,使育珠蚌有个适应过程。有机肥施在水域的四周,或施在育珠蚌的周围,或装在箩筐里吊在水中,使其缓缓溶在水中,千万不能将肥料施在蚌体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无机肥最好溶解在水中后泼施。

4)珍珠的采收珍珠采收,是育珠生产周期的最后工作,也是育珠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果实获得收获的时节。

1)珍珠养殖周期从育珠蚌养殖规律看,一般养殖周期为2-3年。从无核珠形成过程看,以第二至第三年最快,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下降,育珠蚌也渐趋衰弱,易于死亡。养殖2--3年的珍珠颗粒大,圆整,富有光泽,质量高。三年以上虽颗粒大,但光泽不好,质量并不高。

2)珍珠采收季节采收珍珠的季节,一般都在生长期最后一年的秋后,即10--12月份进行,最好在次年的2月份前后采收。

3)珍珠的采收方法珍珠采收常用杀蚌取珠的方法。采珠时把育珠蚌从水里捞出,洗净壳上的污泥和其他附着物,切断前后闭壳肌,用手捏出珍珠即成。

4)珍珠采收后的处理采下的珍珠要立即处理,因为在采下珍珠的外表常附有体液和污物,如放置过久,会使珍珠的光泽暗淡,影响质量。

珍珠采收后,先用水洗涤,然后放入饱和盐水中浸泡5--10分钟,捞出用布揩去珠面上的体液和污物,接着用肥皂水洗涤(用碱性弱的肥皂为好),再用清水漂净,最后用绒布或细软的毛巾打光,晾干,即为商品珠。用肥皂水洗涤要损害珍珠的光泽,最好用0.15--0.2%十二醇酸钠洗涤(浸泡一夜)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我国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湖泊、池塘、水库星罗棋布,可育珠水面非常广。河蚌种类较多,分布广泛,资源十分丰富。再者珍珠的制片移插,它是一项精细的手工操作技术,即不能用电脑控制,也不能行机械操作,所以,特别适应我国劳动力多的现实国情。我国是世界上采捕与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到80年代中期,我国珍珠产量便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珍珠输出量最大的国家。

1.我国淡水育珠业的发展

我国淡水珍珠养殖大体可分为研究试验、技术改革和技术改进成熟3个阶段。

11研究试验阶段珍珠的人工培育技术,是人们在采捕天然珍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发展起来的。1958年广东水产学校(现湛江水产学院)试验成功。1962年在熊大仁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无核珍珠养殖与彩色珍珠形成与小片位置的关系研究,并取得了成果。1964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淡水珍珠的养殖,并形成了规模生产,产量不断上升,尤其是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发展较快。1972年我国开始出口淡水珍珠,1979年出口淡水珍珠达11吨,创汇1800万美元。在此期间,我国育珠蚌的主要来源是*在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人工采捕天然蚌。育珠蚌主要以褶纹冠蚌为主,三角帆蚌还未摆到首要位置,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等育珠还在探索中。制插片技术,养殖水平还比较低。采捕的天然蚌个体一般都在12——18厘米,年龄2——5龄,制片方法多采用削膜,片厚而大,每只蚌插片数也较多;养殖多为池塘,采取鱼蚌混养,并以鱼为主,养殖密度大;手术蚌吊养在固定的绳或架上,蚌不能随水升降。珍珠产量低质量差,但当时珠价好。

12技术改革发展阶段

70年代末以后,我国育珠技术有了突破和进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蚌人工繁殖成功:1978年前,我国的育珠是采捕天然水域中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天然河蚌源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为此,7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河蚌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获得突破,这为淡水育珠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加快珍珠养殖与提高珍珠质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确立了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在育珠中的地位:我国淡水育珠蚌有十几种,经反复育珠试验,从产珠的光泽、颜色、洁度、形状、大小、产量以及手术操作方便程度等多因素考虑,确认帆蚌与褶纹冠蚌为我国淡水育珠的最佳蚌种。

3)建立了三小嫁接技术体系:一是拼弃了过去育珠蚌要求9厘米以上的做法,选用当年小蚌(65——8厘米)作为手术蚌,这样的小蚌生命力旺盛,珍珠囊形成块,分泌能力强,蚌、珠同时生长,珍珠产量高、质量好。二是改变了过去要求小片5——6毫米见方的做法,改用3——35毫米见方的小片,这种规格的小片所产的珍珠与5——6毫米小片所产的珍珠相比,除产量略有降低外,其圆度、光泽等指标大大提高,售价可提高一至数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是开口器、接、送片针等操作工具比过去缩小,操作更加轻便灵活,开膜工具也由过去用钝头镊子改用分膜针,使小片不被损伤。

4)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得到重视:80年代以前,我国从事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自从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我国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如熊大仁、张元培、石安静、蒙剑美等珍珠研究专家对珍珠的形成、生长及养殖水质、病害防治等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从而推动了珍珠生产的发展。

5)手术操作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70年代植珠为插大蚌、大片,现改为制插幼蚌、小片;削膜改为通膜,吊养由水深固定,改为浮式随水升降,深水吊养,改为浅水吊养;密养,改为稀养。从而使珍珠产量、质量、优质珠比例等不断上升。据国家外贸系统统计,80年代初,我国淡水珍珠出口已跃居世界首位,向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打破了日本长期垄断国际珍珠市场的格局。

13技术改进成熟阶段

131探索出了一套早繁殖、快速培育小蚌的方法:在长江以南地区每年4月份的中旬开始接种、采苗,到6月中旬,幼蚌进入大池分稀吊养。当年繁殖的小蚌,10月份可达5——8厘米。从而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1.32规范了手术工艺和操作规程:以往对手术工艺和操作管理不严,如手术工具与手术消毒不严,造成烂膜、烂片;蚌不长,珍珠生长不好,且质量差,产量低;片制得过大或比例失调,膜片不圆,出现珍珠也不圆;片未插进,长黑头珠;钩破膜,长附壳珠等。

133减轻育珠蚌的负载量,插好优质产珠区:了解蚌活动规律与杀蚌取过珍珠的人都知道,河蚌的斧足伸缩是在前端,经常的活动从而使前端珍珠生长不好,绝大部分优质、大、好珠产自尾端,即排水孔部分。近些年大胆改革与试验:得出了每只蚌只插后端,即蚌的50%部位,产量与质量都能提高。

13.4确立了插低龄、中蚌、中片精品养法:低龄就是插一龄蚌,特别是抓住当年10——11月份的手术与翌年3——5月份的手术工作,6月中旬后未插完的蚌全部不用;大蚌,就是插当年的头仔蚌,其规格在7——10厘米;中片,即制插的细胞小片,一不大,二不小,规格在35——40毫米间;精品就是从选插头仔蚌开始,把手术各个环节,选好养殖水域,养殖稀密适度,最后把住施肥,冲水,养殖年限等各管理环节。

135改进了养殖方式(1)改吊养为笼养,减少了伤害,同时也防止了鱼虾对蚌的侵害。(2)改小池养殖为大池、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大水面体具有水体活、溶氧足、可吃浮游生物多,有害浮游生物少,水体氨氮含量低等优势。(3)改粗养为精养。过去以无机肥为主,现在许多投施菜饼、粉、豆浆、鸡、鸭等肥。(4)改深养为浅养等。

2我国珍珠养殖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三角帆蚌种质退化

许多养殖户,只看眼前利益,不管蚌种质量。繁殖亲蚌多为同一水体来源,并亲蚌个体小,质量差,有的甚至用含珠蚌来采苗。其结果是仔蚌生长速度慢,个体差异大,抗病能力差,性成熟早,当年繁殖,甚至一龄蚌就能怀卵。

22手术队伍水平低、不稳定

1998——2000年,珍珠价好,半成品育珠蚌行销,南方各省大量发展,业主四处招兵买马,高价哄抢手术人员,其中大部分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很短,技术还未学到手,便被抢走。据初步统计,2000年手术人员75%是新手。

23水质恶化

蚌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水质恶化而引起。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1)自然条件差,水浅、水耗不足;(2)蚌的养殖密度过大,以致引起水质恶化;(3)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料大量流入养殖水体中;(4)养殖水体施用磷肥、碳铵过量;(5)大量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流入。

24养殖规模失控,产销矛盾突出

冷淡了多年的珍珠养殖,1998——2000年突然火爆起来,其养殖规模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己插手术养殖蚌约4亿只,可产珠2500——3000吨,其产销矛盾更加突出,珠价将会一跌再跌,过去那种高利、暴利将一去不复反。

2.5品种单一

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逐渐提高,对已流通使用了几十年的淡水无核珍珠,显然感到有些不满足,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这是珍珠养殖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何完善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增加淡水有核珍珠产量,使研究中的彩色珠、夜明珠、组合珠等早上市,则应是珍珠研究者的首要课题。

2.6珍珠加工起步迟,能力差,水平低。

3我国淡水珍珠发展的对策

31适度控制养殖规模

珍珠之所以名贵,除其本身晶莹美丽和可作药用外,稀少是维持其价

格昂贵的原因之一。只有合理地控制珍珠的生产规模,才能保证珍珠的价值。如果盲目扩大生产,不仅浪费劳力和资金,而且大量次质珍珠充斥市场,就使人们心目中视珍珠为珍品的观念发生动摇,这势必造成珍珠产业萎缩。我国是淡水珍珠生产大国,国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法规对珍珠生产规模加以控制。生产者也应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珍珠质量上来,适度控制生产规模。

32提高养殖技术,走精品养殖道路

珍珠精品,就是珠大、光滑,色泽艳,优质珠比例大。要生产优质、精品珠,先得提高珍珠养殖技术。必须先抓好亲蚌选育(包括提纯复壮),亲蚌培育,仔蚌孵化,幼蚌养殖,手术操作各关工艺、消毒、选插头仔蚌等。在养殖上,选择好养殖水域,吊养方式和密度,深浅,施什么肥,重视水的理化因子变化等。抓住每个环节,落实每项措施,精品定能产生,经济效益将显著。

33重视蚌病的危害,搞好防病治病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伴之而来的蚌病日益严重,危害极大,尤其是蚌瘟蚌,发病传播迅速,能在很短的几天之内,使三角帆蚌死亡率高达65—90%,甚至全部死亡,无一幸存。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蚌病防治,不可麻痹大意。

蚌病防治,应以防为主,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无病区,大水面养殖亲蚌,做到自繁、自育、自养,严重防病蚌带入,杜绝病源。(2)选择好养殖水体,面积要较大,水位稳定(15——35),有自然微流水最佳,溶氧充足(50毫克/升),无污染等。(3)严把手术工艺及消毒关。(4)控制放养密度,消灭有害野杂鱼,投放翘白鱼类,乌鳢、鳜鱼、鲶鱼等肉食性鱼类。(5)减少人为污染,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渣要与养珠蚌水体严格分开,施用有机肥要彻底腐熟,少施无机肥。实行育珠水域轮换制,即4——5年更换一次养殖水体。

总之,任何的暴发性疾病都与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氨氮污染关系密切。要成功的控制蚌病,必须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定期投施石灰。

3.4加强珍珠加工产品开发,扩大珍珠使用范围,提高珍珠的经济价值珍珠加工与开发,要围绕宣传名贵珍珠收藏的作用及价值;扩大装饰珍珠的用途与范围,增加新产品、新式样;重点开发珍珠在医药领域的药用功效,营养的研究,如药品与复方制剂,保健品与添加剂系列,美容品系列等的使用。

35理顺出口渠道,增加出口创汇能力

我国珍珠出口始于1972年,1978年出口达11吨,创汇1800万美元。主要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以往,主要出口原料珠,以后,应进一步拓宽出口渠道,加大对中东、欧洲等出口,减少原料珠出口,增加加工品种的出口。

3.6加强基础研究,积极开发新产品

珍珠产品的更新与换代,是兴旺与持续珍珠产业很重要的一方面,如何进行更新换代,当前必须对已在研究中的荧光珠、像形珠、组合珠、有核珠、黑珍珠、大型珠、异形珠等加速开发步伐。



淡水无核珍珠手术新工艺及操作规程

自从1913年奥富德斯和濑辰平、西川藤吉等研究成功采用贝类外套膜珠的基本手术工艺。近100年来,通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使今天的珍珠有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而新的工艺、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从而推进全世界育珠业继续向前发展。

中国是世界珍珠生产大国,近几年大陆淡水育珠业又掀起了生产潮。由于生产的快速发展,影响珍珠质量的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手术操作技术人员紧缺,技术水平低下及管理不善等。目前,国内手术操作普遍存在未经正规培训,操作技术参差不齐,行业缺乏有效管理,用工混乱无序等等问题,水产界特别是育珠界应引起高度重视。

经多年努力,我们将撕膜法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科学结合,形成了一套新的手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手术操作质量管理措施,通过对手术操作工的培训和养殖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及其管理措施,不仅使大、光、圆、艳的优质珠率大大提高,同时手术后珠蚌成活率达95%以上,并可有效地预防蚌病的发生。现将这套工艺概要介绍,旨在规范珍珠手术操作技术,为手术操作质量管理和量化考核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推进我国淡水育珠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片工艺流程:

切断前、后闭壳肌打开双壳用解剖刀在外套膜边缘处划一刀在肌痕处划第二刀(较重)用镊子从壳前部,将边缘膜内表皮撕去在另一半重复(24)步骤将玻璃板从消毒液中取出把制好的外套膜组织带放于玻板上,内面朝下用药棉擦去粘液、污物用切片刀切平组织带伤口,并切片滴加滴片液送给植片工

二、新撕膜法技术要点:

1.第一刀应在色线内,平整,用力均匀果断。

2.第二刀应在外套膜肌痕处或尽量中央也可省略,以制取较宽的组织带。

3.撕膜应从外套膜前部开始,以便尽量利用出水孔附近小片。

4.组织带放在玻板上后,应对两边粗糙面修平,再切片,要求小片4×5mm,经收缩后呈正方形。

5.切片要求果断、干脆,切口平滑。

6.用镊子夹药棉,整理组织小片,擦除粘液等。

7.切片后应及时滴加专用滴片液保养。

8.玻板消毒液、药棉浸泡液、滴片液应当天配制,当天用完。

9.组织小片不能接触其他东西。严格防止污染。

10.制片过程由一人连续完成,要求在230秒内结束,并及时用于接种,不可存放太久。制片过程十分重要,事关珍珠质量,应加强管理。

三、植片工艺流程:

选好育珠蚌并在蚌壳上刻划编码、日期等。

四、植片技术要点:

1.右手握送片针,左手握开口针,从左到右操作。

2.注意送片深度。更不能戳穿外套膜,造成贴壳珠。

3.排列:第一排6粒,第二排5粒,第三排4粒,呈梅花型布局。行、列间距适中,整体形状完美。

4."推、拉、压、挤整圆严格。

5.边缘、口珠到位。小片和植片位置尽量一致。

育珠蚌池塘吊养管理要领

育珠蚌(即插片蚌)从手术到收获出珠一般需要2~3年时间,此期间的生产管理好与差,直接关系到珍珠质量的优劣,一般应注意如下环节。

1.术后初期的暂养与检查。育珠蚌经过人工植片手术后,起初大多体质虚弱,伤口需要20~30天才能愈合。为了防止伤口感染发炎引起烂片、死亡,在移至肥水池塘吊养之前,要做好两项工作:首先,要把刚手术过的育珠蚌在清水中暂养10~15天,以利伤口愈合;其次,在术后的一个月中,每周要检查2~3次,发现死蚌及时清除(以防病原蔓延),发现脱片及时补片。

2.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吊养深度。由于池塘水体上层(与下层相比)具有溶氧足、光照强、积温高、饵料多的特点,因而育珠蚌在正常生长期间应尽可能地吊养在浅水层。具体悬吊深度,主要应根据蚌的生理需要,结合季节、水位、温度等变化灵活调整。一般春、秋两季光照较弱、温度较低,吊在水下15~25cm处;夏季光照较强、温度较高,吊在水下30~40cm处(过浅蚌易被高温烫伤);冬季光照最弱,温度常下降到0C以下,应适当深吊,离水应在70cm以下。

3.搞好池塘水质调节。吊养的育珠蚌,不仅要从塘水中呼吸氧气,而且还要从饲水中摄食浮游生物,吸取无机营养盐类。只有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才能促进育珠蚌的健康生长。一要定期施肥,使池水保持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饵料;二要经常补充生石灰,一方面控制水体pH值在7~8之间,另一方面通过育珠蚌的鳃、外套膜、斧足等直接吸收水中的钙离子,补充钙质,加速成珠;三要适时冲水,使水质保持新鲜,溶氧充足。

4.定期清除附着物。吊养育珠蚌的池塘,一般水质较肥,水中的藻类丰富,藻类附着在吊养育珠蚌的外壳以及笼(袋)上,不但阻碍水体交换,影响蚌的呼吸、摄食,而且直接影响珍珠的发育。生长期间,一般每隔10~15天清洗笼(袋)一次,每30~50天清洗蚌壳一次。

5.抓好蚌病预防。5~10月份为蚌病多发季节,每月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溶液1~2次,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0.5g,或者结合定期洗蚌,用3%~5%的食盐水浸泡蚌体15~20分钟,以杀灭寄生虫。另外,每月用漂白粉全池泼洒一次。浓度为每立方米体用药1g,或者结合水质调节,每667m2水深1m用生石灰10~15kg溶水全池泼洒,以防止细菌性蚌病的发生。在养殖过程中,如发现病蚌,应立即将其移走。以防传染,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珠蚌养殖高潮勿忘疾病防治

珍珠养殖业的兴起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中后期,当时在江苏的吴县、苏州、无锡、武进,上海郊区,浙江的嘉兴、绍兴、德清乃至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掀起了养殖高潮。由于缺乏技术,蚌病的蔓延使育珠蚌大批死亡,有的地方几乎全军覆灭,蚌农损失惨重。时隔十几年后的八十年代后期,浙江的金华、兰溪、诸暨、衢州等地又一次掀起了珍珠热,几年下来,涌现了一大批珍珠大款,出现了许多富裕村。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养殖面积盲目扩大,养殖技术没有跟上,一场蚌瘟病将蓬勃发展的珍珠养殖业打了下去,先养的发财,后养的遭殃。近几年,由于海水受到污染,海珠产量严重下降,淡水珠再次受到宠爱,因此又一次出现了珍珠养殖高潮。据浙江几个主要养殖区的金华、诸暨、绍兴、萧山、余杭、富阳、桐庐等地的不完全统计,全省珠蚌养殖总面积约有20万亩,目前还在扩大,可谓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兴产业。育珠蚌也和其他水生养殖动物一样极易发病,其发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域环境条件差,溶氧量不足;或废弃物、有害气体排不出;水质污染或恶化。

2.放养密度过大,超过水体承受的限度,造成水质不良。

3.蚌在长途运输中经受了密集、挤压、缺水、缺氧,没经过良好水质的暂养,体质得不到恢复即进行手术。

4.受到机械损伤,即在植片过程中存在技术问题或高温作业等。

经检测,三角帆蚌发病绝大多数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患有嗜水气单胞菌的珠蚌其症状如下:发病初期,蚌体内有大量粘液排出体外;出水管喷水无力,排粪减少,两壳微开;随着病情加重,病蚌体重下降,闭壳肌失去功能,两壳张开,斧足外突;肠胃无食,晶杆缩小或消失,不久即死去。此病流行情况:该病的发生与季节、水温的变化,水质的恶化以及植片手术后的感染有密切关系。暴发蚌病的水域大都是大面积密养(几千只到几万只)和长期固定育蚌的静水水域。在江、浙一带每年56月和910月,水温2126为发病的高峰期,死亡的严重阶段。

防治方法:主要采取以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办法。

一、预防

1.蚌源尽量做到自繁、自育、自养,严格控制病区蚌源流入。

2.植片季节最好安排在14月份,接种前严格剔除病弱蚌、手术蚌,工具等必须严格消毒,消毒药物有金霉素、二氧化氯、高锰酸钾、食盐水等。

3.严格控制养殖密度,一般内塘每亩挂养300400只,外荡每亩500600只。

4.4月份起,每半个月用生石灰10公斤兑水全池泼洒一次,或用0.3毫克/升二氧化氯、0.2毫克/升鱼虾宁药王(强氯精)全池泼洒。

二、治疗

治疗必须内外结合。

1.外用0.3毫克/升二氧化氯水体消毒,隔日每只病蚌注射0.8万单位的盐酸金霉素(腹部斧足部位注射)

2.外用0.35毫克/升健蚌素全池泼洒,隔日用1‰~2‰氯霉素注射,每只病蚌注射1毫升,注射部位同上。以上药物交*使用23次,治疗效果明显。

小型水库河蚌育珠技术

浙江省诸暨市属丘陵地带,全市有养鱼水面7万亩,其中70%为山塘小型水库,为了做好水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以灌溉为主的小型水库经济效益,2002年,我们进行了小型水库河蚌育珠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益。

一、基本情况

1.水库选择。虾公湖水库集雨面积34平方千米,正常水位时的养鱼面积57亩,平均水深深35m,最深处水深87m,下游灌溉粮田105亩。

2.清塘消毒。因为灌溉需要,水库不能干池,20021月上旬,用100kg/亩生石灰带半库水体进行清库消毒。

3.鱼蚌放养。20022月上旬,放养于前年10月份插种好的体质强壮、无病害的一龄三角帆蚌1000只/亩。河蚌养殖用袋挂法,每只规格为15cmx40cm、网目为2cmx2cm的聚乙烯扁平网袋中向下水平竖放4只河蚌,网袋吊挂于用塑料浮子托起的聚乙烯绳子上,要求河蚌离水面15cm左右。同时,放入适量体质强壮的鱼种,采用鱼蚌混养。鱼蚌放养前均要经过严格消毒。

二、饲养管理

1.投喂与施肥。河蚌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为主,因此,施肥培育水质显得尤为重要。清塘后及时施入发酵过的鸭粪300kg/亩。鱼蚌放养后,可根据需要适时投入部分发酵过的土肥或复合化肥,采用少量多次,一般每月3次,投放量依据天气和水色而定,要求池水的透明度达到30cm左右。同时,对放养的鱼种,每天必须投喂适量的草料和精料。

2.勤施生石灰。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消毒水体,每月用30kg/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1次,河蚌患病高发季节要求每月增加到3次。

3.及时巡查,做好记录。在做好早晚巡塘的基础上,每天对河蚌要进行抽样检查,并做好记录;每隔半个月对全库的河蚌进行检查,并及时清除网袋上的附着物。根据不同季节,通过增减浮子,调节吊养网袋的水深,要求在冬、夏两季适当深一些。

三、几点体会

1.要正确处理好灌溉和养殖的关系

水库均以灌溉为主,因此,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灌溉和河蚌育珠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粮食购销体制的放开,种粮效益低,好多农田荒芜,因此,只要合理灌溉,科学节水,一般均能保证养鱼的正常水位。个别饮用水源的水库,最好不要养蚌育珠。

2.水库河蚌育珠的养殖成本较低

水库以灌溉为主,通常承包款较低,同时,由于水库集雨面积较大,水体交换频繁,可以减少内塘养殖中提水所需的较高费用。

3.进行河蚌育珠的水库一定要经过严格选择

首先,该水库一定要集雨面积较大,以免在大旱时造成干涸,正常养鱼面积要求在50亩以上,地形较为平坦,光照要求充足,最好选择上游有生活污水流入,肥水则鱼类自然产量较高的水库。

4.最好能配备增氧设备

水库进行河蚌育珠是靠天育珠,天气闷热时无法冲水,往往容易引起鱼类浮头,影响河蚌生长。因此,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能配备增氧设备,必要时及时开机,以促进鱼蚌生长。

河蚌的繁殖技术

一、亲蚌的选择和培育

1.亲蚌选择

1)亲蚌要求壳色要光亮,呈青蓝色,壳完整无残缺,腹部鼓圆,蚌体健壮肥满,闭壳力强,蚌龄以68冬龄为好,雌蚌最好是经产母蚌。

2)育珠蚌的性别从外观上很难区分,必须根据内部鳃丝的疏密及根数,才能准确判断。一般雌蚌个体稍大,生长轮纹较宽,贝壳也略宽、略厚。打开河蚌,雌蚌鳃丝排列紧密,性成熟后,外鳃瓣的鳃丝数目达100120根;雄蚌鳃丝排列稀疏,性成熟后,外鳃瓣的鳃丝数目仅为6080根。

2.亲蚌的培育亲蚌培育池面积最好在2000平方米以上,水深为1.5,池底淤泥厚度适中。养殖水层含氧量为4.08.0毫克/升,pH6.58.0,饵料生物量为1020毫克/升。水质不宜过肥,以免雌性生殖细胞因缺氧发育不良或发生性逆转。若用小面积水域培育亲蚌,必须具有缓流条件。

一般雄雌按21的比例(即2雄夹1雌为1组合),并尾相靠地吊在水层中进行性比组合养殖。

亲蚌培育工作应从秋季开始,要定时注、排池水,适时繁殖饵料生物,促进亲蚌生殖腺的发育、成熟。

二、受精及胚胎发育

1.受精

1)受精季节以三角帆蚌为例。一般情况下,三角帆蚌3龄时已具繁殖能力。每年5月开始性成熟。性成熟时,雌性三角帆蚌的生殖腺外观呈橘黄色,雄性三角帆蚌的生殖腺呈白色。产卵季节为57月。成熟卵子为圆球形;成熟精子镜检能摆尾游动。当生殖巢中绝大多数卵粒成熟时,雌蚌即排卵受精。三角帆蚌每年产卵58次,产卵量为40万~50万粒。

2)受精方法河蚌受精的方法有自然受精和诱导授精两种。

①自然受精:在蚌的繁殖季节,雌蚌成熟的卵经生殖孔排至身体外套腔中;雄蚌成熟的精子由输精管经生殖孔排至鳃上腔,再经出水管排到体外水体中。精子随水进入雌蚌外套腔中与待孕的卵结合,完成受精。受精卵就在母蚌的左右两侧外鳃瓣上进行胚胎发育。

②诱导授精:雄蚌的生殖细胞通常比雌蚌先成熟。可在雌蚌部分卵成熟时,人工取出雄蚌精液,用生殖盐水稀释后注入雌蚌的外套膜,并把雌蚌预先置于水温比原池水温高35℃的受精盆中,进行诱发授精。第1次注入的精液仅仅起诱发雌蚌排卵的作用,需要用同样的方法注入第2次稀释精液,这次精液中的精子正好与诱发出来的成熟卵受精。通过诱导授精,能使河蚌提前进入繁殖季节。

2.胚胎发育受精卵自卵裂起,经过受精卵→桑椹期→囊胚期→原肠期→钩介蚴的胚胎发育过程,形成钩介蚴虫。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一般需3550天。

三、采钩介蚴苗

钩介蚴在母蚌外鳃瓣上发育成熟后,具有足丝和钩,能够寄生鱼体上,也必须寄生在鱼体上,才能完成变态过程,成为幼蚌。因此,在钩介蚴即将脱膜而出时,就要用鱼作采苗器,将钩介蚴采集在鱼体上。

1.采苗鱼的选择鲢、鳙、草鱼、鲤均能采到钩介蚴,但以性情温顺的鳙鱼和草鱼鱼种为好。每只蚌每次采苗需9.9厘米规格鱼种300500尾。要选择体质健康的优良鱼种,才能耐受较多钩介蚴虫的寄生。

2.钩介蚴成熟度的鉴定未成熟的钩介蚴不具寄生能力,必须对钩介蚴的成熟度进行鉴定。鉴定方法是取出几只培育的母蚌,首先用开壳器撑开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程度,然后用探针在河蚌鳃瓣中部挑出少许钩介幼虫,若挑出的钩介幼虫能互相粘连成一条链,则为成熟钩介蚴。

3.采苗方法

1)室内采苗在盆中注入1015厘米深的洁净新水,将经过检样的母蚌平置于盆底,然后放入采苗鱼,并通入水管使水成为流水,数小时后即能刺激母蚌排出钩介蚴。

2)室外采苗在河、湖泊的清爽水质中,可用鱼箱采苗。采苗数量大,适于大量生产。采苗要及时更换采苗点,以每尾鱼寄生约200尾钩介蚴为宜,数量过大会引起采苗鱼死亡。采苗前1天,要对采苗鱼进行拉网锻炼,增强其体质,并排出粪便,以避免采苗鱼污染钩介蚴。

河蚌育珠手术操作技术

手术操作是河蚌育珠的最关键一环,它包括制片笔插片两个工序。一般地手术要在最适条件下进行,其总的要求是手术要精细、稳巧、准确、迅速。

一、制片

1.将选择好的手术蚌放入新鲜清水中,使蚌自然排除体内污物。手术前,洗净蚌壳外表杂物和污泥。

2.取片:用清水洗净手术蚌外套膜上的污物,沿蚌壳腹缘剪除棕褐色边缘膜,然后取出外套膜,分离出外表皮,立即放到玻璃板上,用手术镊子轻轻轻地将外表皮朝上摊平。

3.切片:先用泡沫塑料轻轻拭净表皮上的粘液和污物,用切片刀将外表皮修成宽窄一致,厚薄均匀的长条片,再将片条按34毫米或45毫米见方切成细胞小片,滴上冷开水或1‰的金霉素溶液,使小片保持湿润,并起消毒作用。

二、插片:

1.开口:将经过清洗的插片蚌团定在手术架上,利用开壳器绷开蚌壳,塞进末塞,取出开壳器。开壳口的大小视蚌体大小而定,原则上小蚌开口不超过0.8厘米。塞子放入后,将蚌放到清水盆内洗净软体部的污泥后方可进行送片。

2.送片:送片时,将送片针的中尖剌对准小片的中心位置,防止出现不规格珍珠。用钩针挑小片时,手术一定要轻快,以小片角对角为准。剌伤插片蚌外套膜后,要坚持一次送好,不得反复多次。小片应排成字形或梅花形,行与行之间伤口应避开。片间距不超过1厘米,一般以0.60.7厘米为宜,送片深度为0.50.6厘米,以避开伤口为准。每只910厘米大小的蚌体送4050片。

3.整园:用整园器或钩针的园尖在伤口外面将小片整理成鼓状突起,使之以后形成园形珍珠。

4.消毒与吊养:用1‰金霉素溶液消毒伤口,取出木塞,在蚌壳背缘翼状部位钻孔穿绳吊养。

珍珠蚌养殖技术

珍珠蚌养殖投资少、见效快,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 l )养殖水域的选择

场址的选择 a )池塘。养殖面积因地制宜,小的池塘为3 -5 亩,大的池塘从十几亩到几十亩都有,水深1 . 5 - 2 ,水质-般都较肥,饵料生物丰富,池塘中可混养草鱼、鳊鱼、鳙、鲫鱼,放养密度为100 -200 尾/亩,不宜放养或极少量放养竞食性鱼类如鳞鱼等,切勿放养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鳢等。(b )河流。无污染的河流,氧气充足,水质清新,水体呈流动状态,物质交换充分,适合三角帆蚌的生长。(c)大水面。如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较大,选择岸边或杈弯处水体较浅的水域进行珍珠养殖,水体流动性较大,水质清瘦,溶氧丰富。环境因子复杂,管理操作不太方便。

生态环境 a )水质条件。水深1 . 5 - 2 . 5 较为适宜,-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培育极其重要。保持育珠水域的pH 值在中性略偏碱的范围,以7 -8 为宜。pH 值偏低的酸性水体不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可以通过在育珠水体中泼洒生石灰水的方法进行调节;pH 值偏高又抑制了育珠蚌的生长,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的方法进行控制。(b )营养盐类。钙盐是育珠蚌最需要的盐类。蚌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的合成依赖于钙的吸收,保持水体中Ca2 +含量为15 毫克/升以上,可通过施加钙肥来补充钙源。镁、硅、锰、铁等不仅是育珠蚌生长所需元素,而且也是其饵料生物生长所必需的,通过施加有机肥、无机肥来补充这些营养元素。稀土能促进育珠蚌分泌珍珠质,加快珍珠的形成,在稀土营养源中,以硝酸型稀土效果为最佳,珍珠增长速度最快,在育珠蚌生长旺季每月施加稀土营养源1 次,使池水呈0 . 1 毫克/升的浓度。(c)饵料生物。三角帆蚌最适的饵料生物为硅藻、金藻、绿藻、裸藻等,其次是小型浮游动物和细菌等有机碎屑。所以培养丰富的饵料生物对珍珠养殖至关重要。水体的肥瘦、饵料生物的丰欠可通过水色来反应,水体颜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30 厘米左右为宜,并且保持育珠水体"肥、活、爽、嫩"的状态。

( 2 )育珠蚌的选择

调查手术蚌的来源 如果手术蚌的繁育场或邻近的珍珠养殖曾发生过病害,再便宜的蚌也不能购,以杜绝病原体的传播。繁殖用的种蚌最好是采自自然水域中的野生蚌,雌、雄蚌最好选自不同的水域,以保证种质的质量,提高后代的育珠性能。

运输及运输后的暂养工作 a )干法运输。适合气温为1 -10 摄氏度的低温运输,温度高于25 摄氏度,易引起蚌体缺氧化死亡,温度低于0摄氏度,易冻死。运输的时间越短越好,不能超过3 天。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是运输前让手术蚌吸足新鲜水分后装进箩筐、草包或散装。二是蚌体平放,保持其体内的蓄水不致流失。三是装运时,手术蚌堆积的高度低于20 厘米。四是途中经常喷洒新鲜水,保持蚌体湿润。必须保证用水的安全性。(b )湿法运输。适宜于远距离运输。-种是利用活水船运,可运输大批量的蚌体,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污水和缺氧。另-种是利用封闭箱低温运输,箱内装水并用袋装碎冰保持较低水温,以降低手术蚌的新陈代谢,同时进行充氧,以保证运输过程中手术蚌的成活率。经长途运输的手术蚌,体质较虚弱,必须进行暂养处理,复壮后才能进行手术。受损伤的蚌单独吊养处理,复原后再用于手术。冬季运输的蚌,暂养时间为1 星期左右;春夏运输的蚌,暂养时间为1 个月以上;秋季运输的蚌,暂养时间为20 -30 天左右。

( 3 )育珠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育珠手术是珍珠生产的关键,必须认真做好每-个环节,以提高手术蚌的成活率,避免病害,增加优质珍珠的比例。

育珠手术的季节 育珠手术以3 -5 月和9 -10 月进行较为适宜,此时水温为15 - 25 摄氏度,育珠蚌的新陈代谢旺盛,细胞小片的存活率高,育珠蚌手术伤口愈合快,珍珠囊的形成迅速,珍珠质分泌快,珍珠质量好。当水温超过30 摄氏度,尽管手术伤口愈合快,珍珠囊形成迅速,但细胞小片存活时间较短,成活率低,且伤口易溃烂而感染疾病,引起育珠蚌的死亡。如果在高温季节进行育珠手术,必须选择阴凉通风遮阳处进行,且施手术者必须有熟练的技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手术过程。当水温低于5 摄氏度,三角帆蚌进入冬眠状态,此时进行手术,尽管减少了感染疾病的机会,但伤口不易愈合,细胞小片容易冻死。

手术蚌的选择 选择健康、无病害、无损伤的三角帆蚌。生长线宽大明显,斧足肥壮饱满,外套膜呈微黄色。

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a )手术过程中,所有工具都应严格进行消毒、清洁,避免带菌操作。用70 %的酒精浸泡或擦洗所有操作工具。有条件的可以在无菌状态下进行手术,操作人员也不能带菌操作,作业前清洁双手。(b )制片操作应在遮阳无风的环境中进行,以免风力引起小片干死,避免细胞小片因受紫外线直接照射而降低活力。(c )使用混合营养液处理细胞小片,可以提高小片的成活率和抗病力,提高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几种混合营养液的配方:第1 种是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营养液配方:在1 0 . 4 %的盐水中加入1 . 5 %的PvP 0 . 5 毫升。第2 种是卵磷脂营养液配方:在1 浓度为04 %的盐水中加入卵磷脂05 、氯化钾( KCI ) 0 . 02 、碳酸氢钠(NaHCO3 ) 0 . 02 。第3 种是氯化钴营养液配方:在1 浓度为0 . 4 %的盐水中加入氯化钴(CoCI ) 1 . 5 。第4 种是金霉素营养液配方:在1 浓度为0 . 4 %的盐水中加入金霉素1 。(d )开壳宽度绝不能超过0 . 8 厘米,以免拉伤或拉断闭壳肌,引起手术蚌手术后的死亡。(e )插核植片的伤口面积不能超过外套膜总面积的5 %,以免引起手术蚌组织器官严重积水而死亡。(f )尽量避免在内脏团插核,以免损伤消化道导致手术蚌心脏糜烂而死亡。(g )操作人员的技术必须熟练,动作迅速,手术时间越短越好,整个手术过程最好不超过8 分钟,以保证细胞小片的成活率和育珠蚌的成活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69b921c59eef8c75fbfb3fc.html

《河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