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发布时间:2023-01-25 11:48: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最后一课》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担任“最后一课”教学的老教师韩麦尔先生,是这篇作品的主要人物。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当柏林来了一道命令,这里的学校只许教德语,因而他只能上这“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心情沉痛万分。他穿上了平日轻易不穿的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表现了庄严的民族自尊感。他殷切地希望孩子们“多多用心学习”,痛心地检查了自己过去教学中没有尽职的地方,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鼓足勇气把最后一课坚持到底,教学生用美丽的圆体字写出“法兰西”“阿尔萨斯”最后又使出全力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都表明他并不是因为自己将要失去工作,将要离开这熟悉的地方而感伤,而是对普鲁士侵略者有着切肤之恨,对法国人民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有着刺骨之痛,具有深厚的爱国思想。但是,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在亡国之痛中又表现出了消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正是他的阶级局限之所在。他的局限,也可以说就是作者都德的局限。
小说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即“我”)是一个极普通的法国农村小学生。他天真而又贪玩,无忧无虑,不爱学习。战争和国家的屈辱也没有使他更懂事。侵略军在法国的国土上操练,他竟觉得“有趣”,把这与“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视为同等。在侵略者不准法国人民学习祖国语言的淫威之下,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的教育下,他由世事不知骤然间成熟了许多。他首次体味了亡国之痛,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心。作者通过小弗郎士的切身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感情。同时,作者也满怀深情地把祖国的希望寄托在这新的一代身上。小说中描写的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邮差等,虽然着墨不多,却很使人感动,使作品透过四角方方的教室表现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艺术特点】
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作者让作品中的人物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比由作者来从旁介绍,更能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从而受到感染。小说中所写的一切,完全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和感受反映出来的。孩子们的观察就有孩子气,因而增加了小说的生动性;孩子的感情最朴实真挚,因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作者在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个形象时,运用了肖像描写(通过小弗郎士的眼光,描述了老师今天不同寻常的穿着,从而烘托了教室中不平常的气氛,表现了事态的严重性和老师的民族自尊感)、神态描写(当韩麦尔先生听到“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时,他的脸色变得“惨白”,话语“哽住了”。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爱,对这马上就要结束的“最后一课”的无限留恋)、动作描写(在“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里作者通过“转身”、“拿起”、“使出”、“写了”几个动作,形象地表现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除此之外,作者主要通过韩麦尔

先生自己的语言来刻画他的形象。他讲的话比较多,这符合一个教师讲课的特点。由于这是他所上的最后一课,所以他的语言极富感情色彩,含意也很深刻。如他开始讲课时所说的:“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乍一看来,“最后”与“多多”是矛盾的,但这却正真实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这最后一课的珍视,以及他希望学生今后继续努力学好法语,永远不要忘记祖国语言的深沉用心。
对于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刻画,主要是用的心理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是他观察客观事物的反映,通过他的内心活动,即描写了他所观察的事物,又描写了小弗郎士本人。他在不能回答分词用法的提问时心里想:“天啊,如果我能够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生动地反映了他在受到教育后产生的孩子气的懊悔。当他听到鸽子的咕咕叫声时,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表达了他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十分符合一个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当他看到老师书写的字帖挂在课桌的铁杆上时,想到那“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既反映了这个孩子的天真,更表现了这个小学生不断增长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6a7012e07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1.html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