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高考总复习语文有答案 诗歌鉴赏(80题)

发布时间:2020-06-19 09:47: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唐】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表现:有空闲喝酒,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形象的能力。前两联,重点抓住关键诗句“闲向春风倒酒瓶”,结合当时诗人被贬,官场不得志的背景理解;同时抓住“看花多上水心亭”的雅趣分析体会作者的心境。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应更远”、“高咏”写出了作者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同时,“有谁听”也写出了对他怀才不遇现状的同情与愤愤不平。尾联一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露出他与别人不同。据此分析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诗人选取了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用他们的依依难舍来表达自己的离情,所以很有特色。答题时可先写出其用何手法,并结合诗句举出事例,并写出其表达了何种情感。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点字的作用的能力。这两个字的传神之处在于其蕴含拟人修辞,更好的表达情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描述其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①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②。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③。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bē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②占春: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③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或赋予)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认为好,其回答与之语意相近即可;如果认为不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绕”字,有“围绕”的意思,写出春水围绕杏花转,把水写活了,也写出了水对花的情感。

2.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回答与之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高洁傲岸的情操、坚贞不屈的品质、洁身自好的节操)(意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视觉、嗅觉相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色彩搭配;运用叠词.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不能脱离文本。(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2.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词人又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或答闲适、自得其乐。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相对开放,答题时,要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苦闷、抑郁的心境”和“闲适、自得其乐”任选一个,然后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分析理由.“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1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宋】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以哀景写哀情,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这是一首景情分析题,答题关键在把握景物的特点(哀伤、欢乐),再分析感情的内涵.答题分三步:第一步指出景物特点,第二步指出情与景的关系,第三步揭示情感的内涵。

2.细节(动作)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逐句分析,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凭栏手捻花枝”和“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细节描写,先找出细节,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回答情感,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答到“怀才不遇”:或“疏狂自放”得(1分);答到“才华横溢”得(1分);结合具体词句解答得1分)

【解析】考查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概括李白形象,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要抓住关键词。“佯狂”是写李白的狂放,“飘零”写李白的怀才不遇,“独怜才”、“诗千首”则在写李白的才华横溢。

2.①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②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和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③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首先可以把握的是对李白的牵挂,这是思乡怀人诗的一般特点;其次可从“哀”见其对李白的哀怜,从“怜”可见其对李白的欣赏和同情;最后是通过对李白的叙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这首词按照什么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和哪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时间、心情(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特点的把握。解答本题时,可由“少年”“壮年”“而今”等词语分析其写作顺序;作者的变化可由语句“悲欢离合总无情”分析得出,侧重于听雨的心情,据此作答。

2.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佳句及诗人情感的赏析。解答本题时,根据作者描写的意象“江”“云”“雁”“西风”等,以及“阔”“低”“叫”等词语,分析其描绘的画面;分析作者情感时,可结合当时作者因国破家亡而背井离乡的处境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曲中作者的形象,要结合整首曲全面理解。诗歌头两句巧妙地化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创造的意象,同样的意象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也塑造了同样的沦落天涯、孤寂愁苦的游子形象。

2.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

②白描。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

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解析】本题题目设计比较开放,可以选择的角度多(语言、写法和构思),拓展空间大。可以选择的角度有用词、拟人手法、衬托手法、白描手法、寓情于景等,构思方面即是本曲借助其他事物来传达自己的情感。但要结合诗歌作答,言之成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棹(zhào):船桨。③孤亭:这里指螺江。

诗人: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月落、残星、露湿、天光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直接从诗句中摘取出写景的词语即可,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月落”“残星”“露湿”“天光”即可理解诗所描绘的景色特点。(注意:要用词语,不要用句子。)

2.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理解古诗思想情感,要依据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抓住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如本诗中的“孤”字来理解。船越行越快,越显山小如孤亭,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其楚楚依人,看似写景,实为写情,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把离别之后的孤寂情感表现得更深沉更浑厚。要联系诗人的遭遇来思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窈窕”一般是形容人形体美好的,在这里形容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也可以联想为:散发着清香的蘼芜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如舞姿飞扬,情态美好。)

【解析】“窈窕”本来是形容女子的,而诗中赋予“春风”“窈窕”的姿态,据此可结合其本义及其语境义分析作答。

2.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结合全诗写景内容,抓住本句诗中“斜阳”“听鹧鸪”两个词,体会诗人视听的美好感觉,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请结合全诗说说“依然”一词所蕴涵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解析】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依依难舍”的心情油然而生。

2.①借景抒情。着绿的南浦,静立的石桥和朱塔,如丝的细雨,似线的垂柳,待发的画船,诗人借这些典型的景物,抒发了离别之情。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诗人描绘的景色明艳清丽,但抒发的却是朋友间离别的伤感。

【解析】全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后两句是离别之情。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深情缠绵。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即景抒怀诗。

1.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②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意对即可)

2.①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②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陈与义这首七绝,写他在从开封到襄邑(现在河南睢suī县)去的一次旅行。通观全诗,这是一首记游诗,既写了船行河道中时所看到景象,也通过描写,抒发了自己在航行时欢快的感受。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咦,满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呢?转瞬之间诗人就恍然大悟了:原来白云正默默随我同行,和我一道向东飞去呢!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①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袜刬(chǎn),袜子滑落。

1.“露浓花瘦”在词中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少女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采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早上露珠还未散去,花朵还未绽放的情景,(1分)同时以花喻人,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1分)(共3分)

【解析】本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上片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从秋千上下来后,少女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既描写了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她身穿“轻衣”,由于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2.本词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憨态可掬而又不失勇敢的少女形象。(一个特点1分,共3分,)

【解析】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2.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1.请简析首联第一句“冷”字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双关,“冷”字写出了郡斋气候之冷,更突出了诗人心里之冷。②“冷”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为下文思念山中客作铺垫。

【解析】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2.诗人“念”山中之客,想友人山中生活情景,“持酒”“远慰”都表现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满空山”“何处寻”表现出寻找友人而不能的落寞惆怅之情。

【解析】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嵬①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②,人间亦自有银河③。

石壕村里夫妻别④,泪比长生殿⑤上多。

【注】①马嵬(wéi):在陕西兴平县西。唐朝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贵妃逃到马嵬坡时,随行护卫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只好命杨贵妃自尽。②《长恨歌》: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长诗,白居易作。③银河:传说是王母娘娘为分离牛郎与织女而用金钗划出的一条天河。④杜甫诗作《石壕吏》反映了由于战乱抓丁,一对老夫妻惨别的社会现实。⑤长生殿:唐朝宫殿,为《长恨歌》中杨贵妃与唐玄宗幽会之处。

1.这是一首咏史诗。分别说说诗中的《长恨歌》、“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分别指代什么?(选答其中两个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长恨歌》指代了封建帝王的爱情悲剧。“银河”指代了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石壕村里夫妻别”指代了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

2.用石壕村中老夫妇的离别与《长恨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离别对比(或:用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与封建帝王的爱情悲剧对比),突出了前者的泪水多、痛苦深。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造成百姓妻离子散的惨状的强烈不满和对人民群众悲惨生活的同情。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流、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2分)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1分)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1分)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1分)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1分)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天门山①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②。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①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当涂县西南,两山对立,夹着长江,所以叫“天门”。

②回:转弯。

1.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站在行船上观赏天门山山景的?简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如同一幅风景画,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说说它表现出了哪些画面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理解的。(1分)山是静静耸立的,船是顺流而行的,只有站在行驶再两山中间的船上观看,才能看到依次相对出的青山。(2分)

2.(1)色彩丰富:碧水青山,红日白帆,相互映衬。(2)动静互托:静静的山,流动的水,行驶的白帆。(3)意境深远:大山大水,画面壮阔,“孤帆”一句更是增添了后面的生机,扩大了画面的意境。答对两点即可。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再一次送别,诗人以前已经写过一首同题的送别诗给裴朗中,所以说得送。

逐臣:被驱逐出京城的臣子。

1.结合全诗思考,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两例分析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抒发了与友人共遭贬谪、同病相怜的失意伤感之情。

2.①以“猿啼”、“暮江”的凄清黯淡之景烘托了送别的凄清。②以无情的“水自流”反村有情人之伤心。③以“青山万里一孤舟”的苍凉画面,既表现了友人旅途的孤寂,又表达了诗人的不舍深情。(举出任意两例即可)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黄州。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的什么诗句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它们都抒发了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1分)

2.①反衬。(1分)下阕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萦绕着如同柳絮般的雪花,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翠袖、白雪、红唇,色彩缤纷而绚丽;而词人却于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分拨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忧虑不止。词人以艳丽之景衬哀愁之情,通过反衬,表达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②比喻。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将白雪比喻成柳絮,将歌伎酒后的红唇比喻成熟透了的樱桃,借此渲染出酒筵的欢乐气氛;(1分)与词人手拔如霜的胡须的忧思形象构成对比,衬托出词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

二十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前半句已经说明了一个原因,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看望知己好友,所以不觉得“蜀道难”;再看诗歌的前部分内容,首联写自己一大早驱车进入五盘岭,然后写自己看到的景色:江水回旋在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的崖石间,太阳还没有出来,峰峦密集好像攒集在一起;烟霭中的山色一片苍翠,高耸的树木下,阴沉幽暗,在松树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座孤单的驿站,江边的回滩上长满了密密的鲜花。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对所观之景的喜爱之情,虽然看到的景奇险,但是觉得富有情趣,所以就不觉得道路艰难了。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江水在轻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2.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港湾的情景,再写风吹江水和云飘九子山的景色,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过”的行程。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先交代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结合内容展开阐述。

二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①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②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③。

【注】①桄榔:一种常绿乔木,叶为羽状复叶。②畬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③《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1.首联中有两个字用得精妙,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简要分析作者在尾联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这两个字是“争”和“暗”。②“争”是竞争的意思。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是山和水在争路一样。③“暗”是昏暗的意思。“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2.尾联用了两种手法:①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到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鸣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在尾联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其实是在考查表达技巧。根据注解③可知,诗句是借用《古诗十九首》“越鸟巢南枝”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所以是用典。其次,“红瑾花中越鸟啼”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景物图,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使作者被贬的伤感及思乡之情更加深沉。

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手法,写景细致入微。

二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反衬(对比)。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

2.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

【解析】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二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作者是如何将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结合诗歌前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乱入”一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用比喻的手法。首句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前两句作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意思相同即可)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被“乱入”一词诠释得恰到好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表达手法,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修辞手法,(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本题需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二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到大,生命力强。(注意内在精神)

2.托物言志。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从两个方面归纳)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欣赏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其次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透过所用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或寄寓美好的理解(如贺知章的《咏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再次,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二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春晓

【清】阮元

北高峰上月轮斜,十里湖光共一涯。

破晓春天青白色,东风吹冷碧桃花。

【注释】这首诗写于嘉庆六年,作者刚任浙江巡抚,在海上剿匪游击战中面临困难与考验。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整首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东风吹冷碧桃花”一句中“冷”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明月固定在北高峰上,洒下淡淡月光。湖光显山色,明暗成对比,十里西湖引向深远处。春天的破哓时刻天空呈现青白色,一阵东风吹来,乍暖还寒,但鲜艳的桃花已经报告春天醒了。

2.“冷”,双关语,既指外在环境的乍暖还寒的,又指作者面临的严峻复杂时考验内心的忧愁和感伤。

【解析】古诗中的“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

二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

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

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探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2.(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评分标准:能说出表现手法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2分,语言贯通、言之成理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表达手法,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修辞手法,(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本题需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三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三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①。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②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注】①田疆古冶子: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齐景公,以勇力闻名于世。晏婴因觉他们三人,目无遵纪,劝景公设计除掉他们,景公于是将二桃赠给三士,让他们计功食桃。三人相互争功,在言语攻击中公孙接、田开疆二人被古冶子讥讽,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见此,追悔莫及也自刎而死。②这二句是说三士文武兼备,既有排倒南山的勇力,并且深明天地纲纪的真谛。

1.诗歌中“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子”两句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中采用了设问的形式,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两句包含了诗人对三士的同情和惋惜,也包含了对主谋者的谴责。

【解析】“一朝”既言时间之快,也表明此阴谋之轻易得行。“谗言”二字,倾向性极为明显,既是对三士的同情和惋惜,也是对主谋者的有力谴责。这两句写得斩截有力,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三个力能推倒南山、折断地纪的勇士来,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然而竟能实现杀掉三士的目的。诗句所构成的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惊心动魄,诗人的情感也呼之欲出。

2.诗中两次用了设问句。第一次“问是谁家墓”,明知故问,是为了突出所咏对象。答曰:“田疆古冶子”,这是以两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孙接。第二次“谁能为此谋”?答曰“国相齐晏子”。诗中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

【解析】本题考查设问手法的运用。做题时可以从设问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入手,找出一问一答的内容,从而进行界定。

三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诗歌中的“白日”“青春”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白日指阳光(1分),青春是指充满了青春活力与生机(2分)。

2.苔花如此细小低微,却能顽强生长,争得和花一样美丽绽放,(1分)。得出结论,再小的事物也有他存在的价值,只要努力生长,克服环境的恶劣,都可绽放自我的光彩。(2分)

三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请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说尾联的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1分);中年多病,时光日迫(1分);国土沦丧,战事未宁(1分)。

2.以丹凤照应秋(1分);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1分),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1分)。(每题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三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两例分析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描绘了草木青葱,落红满地的景象;表现了喜爱与眷恋不舍之情。

【解析】丰乐亭:在滁州(今安徽滁州市)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紫薇泉上,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春将老:春将暮。这几句大意是:丰乐亭畔青山红树,碧草无垠,春光将老,日色欲暮,多情的游客踏着亭前的落花流连忘返,诗人也为花落春残而惆怅不已。前二句写丰乐亭前之景,后二句抒游丰乐亭之情。山色青,树色红,草色绿,加上落花纷飞,丰乐亭风景如画。所以亭前游人来往不断,太阳已经西斜了还兴致勃勃,踏着落花不肯离去。从游人贪婪的游赏中,又透露出担心好景不长,春光难驻的恋春情思。

2.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三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解析】“衔”字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2.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暮①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2分。)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1分。意合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能找出诗中意象并能进行归纳

三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中的描写和修辞,从修辞手法中体现人物性格。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解析】通过注释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和民族气节。

三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1分)“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2分)或者回答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2分)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2分)

【解析】考查诗歌艺术手法,能分析远近结合或者动静结合或者拟人修辞都可以得分。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解析】找出作者两种情感既可以得分

三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诗的前四句运用“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月”等意象,(2分)描绘了落花满天的暮春之景,构成清冷孤寂(凄凉愁惨)的意境。(1分)

2.运用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虚实结合、对比:颔联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情感:①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深刻地传达出诗人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同时,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一点手法或情感得1分,分析得2分)

【解析】能找出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并进行分析既可以得分

四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1)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场景:开头两句描写打猎前猎场的肃穆景象。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野雉时出时没。(1分)主要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火烧静兀兀”这是射猎前的静态;野雉“出复没”是动态描写,野雉被猎火驱出草丛,一见猎鹰,吓得又躲藏起来。以动衬静,突出原野的寂静。(2分,答点面结合给1分)(场景特点1分;描写手法2分,答衬托也可)

2.诗歌描写了一个踌躇满志、技术精湛的将军形象。“盘马弯弓”,将军骑马盘旋不进,这是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态。“弓满劲箭”描写将军引弓劲射的一刹那,表现将军射技不凡;野雉“冲人决起”在空中挣扎,军吏围观“贺”声一片,侧面表现出将军射技精湛。总之,一个得意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形象概括2分,至少两点,说自信、智慧、骄矜、技高也可;分析1分)

四十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8年湖北技能高考卷

望书归

(宋)贺铸

边堠①远,置邮②稀,附与征衣衬铁衣。

连夜不妨频梦见,过年惟望得书归。

【注】①边堠:边塞瞭望敌情的土堡。②置邮:古代的邮递工具和设施。

1.这是一首以妻子口吻写的词,词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妇女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一位日夜思念牵挂、关爱体贴远征丈夫的妇女形象。

【解析】本题是形象分析题。词的第一句“边堠远,置邮稀,附与征衣衬铁衣。”点明了人物身份与行为,丈夫远征,妻子给丈夫邮寄书信和征衣,表现了对远征丈夫的关心和体贴。词的结尾句“连夜不妨频梦见,过年惟望得书归。”写出了思妇的卑微心愿:希望能够在梦中多见几面;希望来年收到丈夫的回信。思念至深,哀婉至极。

2.作品通过一位思妇邮寄书信征衣丈夫的具体事例,反映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解析】词的发端两句:“边堠远,置邮稀”,写思妇捣制好征衣,准备寄给远方征人。而官家的驿车马配备甚少。在这两句的背后,分明隐藏着对于封建统治者的谴责。第三句承上两句意脉,既然官家驿车配备甚少,难得今天见到驿使,寄言之外,还附与赶制的征衣,有它衬里征人披上铁甲便不会感觉寒冷了。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倾注了思妇的无限深情,体现了她对征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关怀。词的结尾两句说征人回乡既不可能,只好指望多多在梦中相见,只盼望明年开春后能接到征人来信。这是写思妇对生活要求低到不能再低的限度,她不敢想真的重逢,只希望梦中相会就满足了。这样写,显而易见,比直接写盼望征人早日归来,感情要蕴含深沉千万倍,因而耐人寻味,哀怨感人更深。

四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17年湖北技能高考卷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①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渴望南归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整首诗借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结合注释中的辞官南归,以及末两句的想象之景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而开头的“心逐南云逝,行随北雁来”则加剧了这种渴望。

2.一、二句写实,借流云归雁写出自己南归的心情和行踪;三、四句由实而虚,写出对故乡花事的猜想。

【解析】关于虚实结合的手法,眼见为实,想象为虚。归途中诗人看到的云与雁皆为实景,对故乡的菊花是否开放的叩问则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更突显了作者归家的急切之情。

四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请说说本诗第一句中“弄”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描摹出春山的美景,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弄”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山光物态”在春日中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赋予万物以活跃而又和谐的情态和意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表达效果,“山光物态弄春晖”,首先从词性上分析“弄”是动词,施动者是“山光物态”,很显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而赋予了“山光物态”以动态的意趣,又表现出春日的勃勃生机。

2.诗歌先以“山光物态弄春晖”的实写,从整体入手,渲染出春山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再以“入云深处亦沾衣”的虚写,引导人们去想象云卷雾绕的深山奇景,虚景与实景相互生发,渲染出极富诗意的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现手法。诗歌开头表现了春日万象更新的景象,是实写。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作者想象之景。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带给人无限的遐想,使整首诗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四十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梅子、芭蕉、柳花。

【解析】分析初夏的景色特点,找出诗歌中描写的物象,很容易找到梅子、芭蕉和柳花三个物象。

2.闲。闲居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捕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解析】从诗歌后两句“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可以看出作者百无聊赖,“闲”字最能体现这一点。初夏时节,闲居无事,诗人睡醒之后悠闲的看着儿童捉柳花。

四十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一个重要的节日。

1.诗中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诗歌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诗歌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想象手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意象的分析。诗歌的前两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点明时间、地点、节气和诗人所处的环境。孤灯相伴,形影相吊,一个“灯”字折射了诗人怅惘和孤寂之情。

2.本诗采用反客为主的手法描写思家之情。诗人思念家人,却没有直接表示,而是转而描写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读来更能打动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的实际是运用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思家”之情的。诗中无一“思”字,却处处含着“思”情。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后两句运用想象,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采用反客为主的手法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

四十六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①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②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③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④罢远征。

【注】①子夜吴歌:乐府旧题,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所作,因属于吴地歌曲,所以又叫“子夜吴歌”。②捣衣:旧时制作衣服的布帛需要先放在砧上,用木棒捣平捣软,叫作“捣衣”。③玉关:玉门关,古代边关。④良人:丈夫。

1.诗歌的一、二句描绘了什么画面?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二联与三联各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诗歌的一、二句写景,描绘了皎洁的月光下远近起伏不断的捣衣声,表现了冬寒将近,家家户户为戍边的亲人准备寒衣的情景,为后面的玉关情作了解释,并为全诗描写环境渲染了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景物形象及其作用。“长安一片月”写出了季节特点,“万户捣衣声”写出了秋冬来临,家家户户为戍边亲人准备寒衣的情景,与下文中的“玉关情”相呼应,并从侧面渲染了气氛。

2.第二联是借景抒情,以阵阵不息的秋风写出了思妇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思念之情就像习习的秋风一样,永不停息。第三联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思妇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抒情手法。第二联先写景,再点出“玉关情”,先景语后情语,末二句直接抒发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上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四十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首抒发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诗人将眼前景与胸中情融为一体。面对国破城荒的荒凉景象,诗人不由得涕泪横流,忧国伤时之感油然而生,怜惜国运,感伤自己,一时难以自抑,连花和鸟都感同身受。而连续不断的战火阻隔了与家人的联系,一封家书可抵万金,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解析】“国破山河在”一句陈述了一个当前的事实。“破”是一个形容词,有残破、破败之意,一个“破”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更加突出了“国破”而“山河在”的悲凉之感,给人以强烈的感触。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解析】“城春草木深”一句明为写景,实则抒情。“深”字写出了国都破灭之后的荒凉景象,与上面的“城春”描写的明媚春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强烈的对比之中突出了荒草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

四十八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这首诗前四句写景阔大雄浑,这似乎与后文的感情抒发相悖,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前四句所写之景虽然雄浑开阔,但雄浑开阔中流露出淡淡的孤寂,景色的阔大,正可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解析】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首联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

2.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漂泊异乡,苍老多病,穷愁潦倒的诗人形象。

【解析】题目“旅夜书怀”点明了作者的处境,“官应老病休”写出了诗人的状况。“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以沙鸥自比,呼应了前面的“旅”与“病”,写出了一个漂泊异乡、潦倒病弱的诗人的形象。

四十九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游张提举园池

【南宋】徐玑

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

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

1.这首诗第二、三两联所描写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题,简要分析尾联“惟”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幽深古朴(或幽僻淡远等)。反映了诗人对淳朴自然(或清瘦闲逸等)情趣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景物特点与诗人情感。二、三联描写了依傍着水曲岸渚而建的山城,郁郁葱葱的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斑驳的绿荫,描绘出诗人所游之地的幽僻,反映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惟”有“只”的意思。作者用了一个“惟”字表达自己对张提举园池的最深印象。“惟觉”“画堂”之“深”,巧妙地强化了自己对山林野趣的追求。

【解析】诗歌的标题是《春日游张提举园池》,一般应重点描摹园中之景,诗人却用前六句来描写游园途中淳朴自然的景致,最后二句点题“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可是诗中只字未提张提举园池的烂漫景象,而用“晚来歌吹起”一笔带过。对于画堂,惟觉其深,对画堂之华美、堂皇则一概不顾,巧妙地强化了自己对人工美的摒弃,对山林野趣的追求。

五十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芳心苦

【宋】贺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④

【注】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③红衣脱尽芳心苦:红衣,形容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以上两句说,虽然荷花散发出清香,可是蜂蝶都不来,它只得在秋光中独自憔悴。④不肯嫁春风:以上两句写荷花有“美人迟暮”之感。

1.词上片描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优美、幽僻而又恬静的环境。

【解析】词的上片描写了水塘边的画面:杨柳围绕着曲折的池塘,偏僻的水渠旁,又厚又密的浮萍,挡住了采莲的姑娘。没有蜜蜂和蝴蝶,荷花渐渐地衰老,结一颗苦涩的芳心。整个环境幽僻、恬静而又美丽。

2.借物抒情。词的最后两句将咏物、拟人与自寓完美结合。作者巧妙地将荷花开放与凋谢的时节与它的生性品质、遭遇命运联系起来,一方面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同时又显示出他们年华虚度、抑郁不得志的悲哀。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全篇咏写荷花,暗中以荷花自比。最后两句作者更是将对荷花的吟咏、借花抒怀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借以抒发才士沦落不遇的感慨。

五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本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少女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露浓花瘦”在词中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本词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憨态可掬而又不失勇敢的少女形象。

【解析】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下片用“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

2.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早上露水还未散去,花朵还未绽放的情景,同时以花喻人,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少女荡完秋千后的娇美神态。

【解析】“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五十阅读下面这首,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解析】此题要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必须①理解诗歌大意;②抓住一个“暗”,即间接描写。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山影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下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

【解析】颔联写的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船过时能听到草声。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显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五十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秦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宋词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疏雨”“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春问”“寻春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解析】注意审题中的要求——对春逝态度的角度,秦观认为各个季节都有可爱之处,不必为春天过去而感到怨恨,夏天的树木苍翠欲滴,浓阴如盖,这样的景物也十分优美宜人。元好问词中现实之春确以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春天的深情眷念,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在梦中寻找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突显出此词蕴藉之特点

【解析】要分析结句的艺术特点,可以先点出句子总体特点,再仔细对词语进行体味。

五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解析】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写独处之悲;后四句抒情,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解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颇为贴切。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以及类似起兴的作用。同时,景语皆情语,“黄叶树”“白头人”,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五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入”和“摩”自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藏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中,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入”字表现出山河的生气,“字表现出山的高峻。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字,重点回答“入”字和“的表达效果。结合前两句诗不难回答“体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气势,“写出了五千仞华岳直插云霄的高峻。一者写其势状其形

2.这首诗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遗,第四一个“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考查的是景物对情感的表达作用以及人物自身活动所蕴藏的感情。结合全诗,我们知道一二句写景,这些景辽阔壮丽,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为后文的进一步抒情铺垫三四句主要借助人物自身活动(主要是动作描写)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的期盼对苟且偷安的大宋王室的失望之情。

五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有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借代、反问。

【解析】“粉黛”是用女子画妆用品代女子,“笙箫”是用演奏时的乐器借代歌女。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这是两问,前一问抓住体现景物的词语分析得出秋天的季节特点,后一问抓住能表达出作者感情的词语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五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示例一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点燃的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未燃的蜡烛“冷”、“绿”,“冷”使人感到那紧紧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美丽的联想。

示例二】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为寒意袭人的环境所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还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示例三】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先明确诗歌何处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诗歌题目是“未展芭蕉”,而诗句并没有出现芭蕉这一意象,由此可知“芭蕉”是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的本体。回答其意蕴及表达效果时需要结合有关诗句,并紧扣比喻修辞的特点。

五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

五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解析】本词作者邓剡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在金陵的吊友之作。本词的上片写景,在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亡国之痛;下片抒情,直截了当地写这种哀痛的感情。最后三句,作者又把笔触落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将凄凉孤苦的图景和作者痛伤亡国的感慨之情完全融会在一起,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本题考查了诗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六十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确以薄雾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却难见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渲染凄寒的氛围;下以照壁孤灯、夜景衬情,把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的很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六十一阅读下面这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六十二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六十三阅读下面这,然后回答问题。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小荷、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立”,两物相依,将自然界的和谐美形容尽致,以自然界的无限生机照亮全诗。

2.《盆池》取材小,而诗人从大处落墨,以小见大,用大字面写小景致。《小池》则刻画精细,小荷蜻蜓浓缩为“盆景”,大中见小。

【解析】1.先在脑中想象“蜻蜓立荷尖”的图画,再延伸开去,揣摩这幅画的意蕴。2.对比鉴赏。一个是从大处去写,“天影青青”“涵泳几多星”;一个从小处去写,抓细节“蜻蜓立荷”。

六十四、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1.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协调。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的朦胧,颜色的深暗,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动态美。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答题时不能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要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对其艺术表现力进行分析。

六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徒然。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

2.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六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玡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六十七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

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鹥[注]宿,蒹葭夜夜寒。

【注】鹥(yī),水鸥。

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是如何扣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只大雁刚刚飞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上,是何等的孤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

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鸭或水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孤傲的情怀。

六十八、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①

孙洙

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

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

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②。

漫道玉为堂,玉堂③今夜长。

【注】①此词是翰林学士孙洙某晚在太尉李端愿家欢宴,恰逢此时朝廷宣召,因此作此词。②廉纤雨:蒙蒙细雨。③玉堂:翰林院的别称。

1.词开篇“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堂今夜长”在全词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牢骚和埋怨但又不敢怠慢的情感。前一句不说已过二更,表示离天亮还早,希望多玩一会儿。但留连不舍之意横遭阻抑,自然转化为憾恨之情。后一句中的“抵死”,是说死命、拼命,形容竭力。对于皇帝宣召,竟是如此不情愿,可见这夜宴是何等令人留恋。

2.“玉堂今夜长”,大有长夜难捱之感。对照开头“城头尚有三通鼓”。同是对于时间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一起一结也自然形成两种情境的鲜明对比,使这首小词首尾相顾,有回环不尽之妙。

六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喜爱幽静,如诗中写道“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如“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如“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如“安得”。2.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七十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③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七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七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见①

【唐】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颔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一种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2.直抒胸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

七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史》其二

【西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①,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②,七叶珥汉貂③。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西晋时期,出现了世族大族独占仕进之路的现象。②金张籍旧业:指汉代金日 和张汤家的子孙,自武帝时起,到平帝止,七代为内侍。③珥汉貂: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诗表达出作者对“唯门第是举”的政治时弊(西晋门阀制度)的抨击。②抒发了对门阀制度下庸碌世族子弟窃居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埋没屈沉这一社会不公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2.①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②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③三层对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情感也自沉郁而至悲愤,从而鲜明地揭示出主题,抒写出怀抱。

七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此诗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

1.诗中是如何刻画老翁“安闲”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末“霜叶满阶红”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卧迟”写老翁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说明他具有闲淡的情怀;树叶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打落,令人深有感触,“老翁”却“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清静淡泊。

2.运用反衬手法。夜间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

七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

吕渭老①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注】吕渭老,南宋词人。1127年靖康之变,局势危急,宋室南渡,很多士人也纷纷南迁。这首词就是吕渭老南渡平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

1.起句“飞雪过江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词分析作者“鬓自此时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点名渡江时恶劣的气候特点渲染紧张的氛围,为写信报平安和下阙的抒情做铺垫。

2.南渡后生活百无聊赖;战乱频发,不能与朋友互诉衷肠;辜负自己读了一辈子书,无法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本诗作于广德元年(763)春,杜甫正避乱流寓梓州。②不分:不满,嫌恶。③生憎:极为憎恨。

1.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的“不分”“生憎”两词中寓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面对明艳的春景,而作者却偏生嫌恶憎恨,主要有两层情感:第一层是与童年时的好友路六侍御一别四十年,短暂的相逢之后,好友又即刻离开到朝中做官。送别之际,从过去想到眼前,又由眼前想到未来,聚散离合的伤感之情油然而生。第二层是好友入朝为官,而作者却避乱流寓他乡,在美好的春光中,不仅未能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而且连故乡也不得归,“愁人”不由萌发身世飘零的伤感。(意思表达接近即可)

2.①用“不分”和“生憎”两词绾合诗的前两联所写的送别之情与后两联的写景。全诗脉络贯通,丝丝入扣。②叙事、议论、抒情、写景四者有机融合。

七十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韩潮州愈①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这首《寄韩潮州愈》诗。

1.诗中第三联的“悬”“浸”二字用得极为精当,请结合诗句对其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尾联说“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有形象感。“峰悬驿路”,一个“悬”字极写路途之险;“海浸城根”,一个“浸”字写出了处境之苦。两字明写自然景色,实际写韩愈政治处境险恶。在物景烘托中透露出作者对韩愈真挚的关切之情。

2.尾联别开生面,借景抒情。瘴气被一扫而光,皓月东升,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抒写了作者对友人的祝愿和深挚的友情。

七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①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②?整整③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①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当时作者四十九岁,渡江归宋已整整二十七年,正被削职闲居在带湖之滨。②椒盘:旧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等以为戏。③整整: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这里举以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

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词的上下片,说一说“为花长把新春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反衬。词人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 (或“借景抒情”——词人借春天花期受风雨影响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或“比兴”,言之成理即可)

2.作者岁岁盼春,但“花”期不定,让人在等待中备受煎熬,遂产生怨春之“恨”。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却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担忧的矛盾复杂心情。抒发了作者期盼抗金复国,却韶华不再、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 (意思表达合理即可)

七十九、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①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②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léi),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词上阕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以“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描写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备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嫉妒和排挤,长期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

2.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年华虚度、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此生虚度。“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解析】这首《蝶恋花》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此时他已六十多岁,但仍壮心不已,希冀实现国家统一的理想。上阕,词人用“兰佩芳菲”“巧蛾眉”“泠泠宝瑟”这样三个意象,来表明自己高尚的品德和过人的才干。前三句分别化用了屈原《离骚》与杜甫《佳人》诗意来表达自己的幽怨情怀。《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又云:“纫秋兰以为佩。”作者也满怀深情地采撷兰花为佩,以显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离骚》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佳人》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作者也在无人的空谷自怨“蛾眉巧”而招嫉。这三句抒发了词人空有高尚情操和过人才干而不被重用、受人排挤的愤懑之情。“宝瑟”二句,是说纵使宝瑟能弹奏出清脆悦耳的名曲,但也难觅知音。实际是词人哀叹自己无人理解的悲剧性境遇。下阕进一步抒发迟暮伤感之情。作者用“冉冉”自叹年华已逝,此生虚度。“水满”“何处”两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芳草”与上阕的“知音”相呼应,使全词思路贯通,意境更加深远。结尾两句,以委婉含蓄的手法,再次述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郁结在心中的愤懑不得发泄,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年华虚度、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等复杂深沉的痛楚之情,意境蕴藉含蓄,意近而旨远。

八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唐)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①枕倦,澄泉绕石泛觞②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③,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攲(qī):斜,倾侧。②泛觞:古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时以酒杯浮在水面,漂到谁的面前,就谁饮。③青云:高位。平行:平步。

1.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颈联中一个“迟”用得极其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颔联描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这样一种凄厉、悲凉的景象诗人运用借景抒情(托物寄情”“比喻”)手法,通过“投孤屿,蝉过别枝凄凉景象寄托情感(或把情感寄托在“”“之上,或把自己比喻成“投孤屿鹤,“过别枝来表达情感)此联蕴涵着诗人怀才不遇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悲哀之情。

2.“迟”既写出了酒杯漂流迟缓的特点,也刻画出诗人对着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呆出神、寡言少欢的样子,形象地表达了沉浸在仕途失意与思乡的作者的忧愁之情。

【解析】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烘托出自己落魄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次句写诗人触景而起对家乡的怀念。身处异地而情怀故乡,不难想见其失意之状和内心的苦涩。“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抬头低眉之间,蕴涵深沉的感伤。颔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通过“鹤投孤屿、蝉过别枝”的凄凉景象寄托情感。一“投”,一“过”,一“孤”,一“别”,寄寓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又蕴涵着诗人自怨自艾,自悲自叹,客居他乡却又无可奈何的悲哀之情。颈联,前句写月夜独处。一个“凉”字,一个“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孤独无聊。后一句写宴饮泛觞的场面。诗人置身于热烈宴饮的气氛中,却神游此境之外,对着水池中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呆地出神,显出一副寡言少欢的神态。用一个“迟”字,表面上写酒杯漂流迟缓的特点,深层处则传达出沉浸在仕途失意与思乡中的作者的忧愁,既写景,又出情。尾联将诗人内心的隐痛和盘托出: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时却身在异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70fccb4b3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f.html

《技能高考总复习语文有答案 诗歌鉴赏(80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