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讲座稿经典散文赏析

发布时间:2020-05-28 08:09: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学社讲座稿经典散文赏析


经典散文(刘亮程散文)赏析

衡南桃圃文学社讲座稿

讲人:刘诗益

什么是文学?简单来说,文学即生活,文学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情感的而散文,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却总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其中。

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文学样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有叙事抒情写景哲理等样式。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握文章“线索”。

2、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3、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4、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4)、侧面暗示。

5、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本次所选散文中,杨黎民与刘亮程的散文是同一种风格,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杨的散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模仿刘的。

刘亮程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在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浮躁中,带着一个人的村庄走进人们的视野。他用他的散文建造并感谢养育了他的乡土——“村庄”。他用一种独有的、慢悠悠的语调,用最简单的词句传达了一种深沉的生命意识。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伤痛与荒凉、脆弱与有限、宁静与和谐、平等与尊严。他的散文,充满了怜爱与悲悯,读他的散文,需要我们首先体验生活,唤醒我们的生命意识,再去与他撞出灵魂的火花

读刘亮程的散文,我们要注意如下重要特点:

1强烈的情感表现性,深沉的生命意识

刘亮程的散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人兽共居的世界,其中兽的世界总是生机盎然、意趣横生,充满调皮可爱的孩童气息;而人的世界,却显得悲凄荒凉、近乎虚无,充斥着沉暮沧桑的老年之色。这样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人不如兽的生存状态,一种沉郁悲凄的情韵自然而然地流泻出来,震颤着人们的心灵。在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像这种阐释人类悲剧命运的文字可谓比比皆是。如:

这头牛跟我们生活了十几年,我们喝斥它、鞭打它,在它年轻力盛的时候,在它年迈无力的时候。我们把太多生活负担推给了牛。即使这样,我们仍活得疲惫不堪。常常是牛拉着我们,从苦难岁月的深处,一步步熬出来。

——《卖掉的老牛》

人的去处也是一只鸡、一条驴、一头山羊的去处。这条土路上没有先行者,谁走到最后谁就是幸福的。谁也走不到最后。磨掉多少代生灵路上才能起一层薄薄的烫土。你我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生命像根没咋用便短得抓不住的铅笔。

——《一条土路》

每当我看到他袖着手,紧掖着棉衣行走的样子,就会感到父亲的四周洞开着许许多多的门,它们透着阳光也透着寒冷和风,父亲已无力关住任何一扇门,他能做到的只是把自己的衣襟掖得更紧。

——《修门》

上述几段文字,句式灵活,用语闲适自然,无刻意的雕饰,叙述的语调低沉、轻缓。正是这种朴素的语言与作者的生命体验完美地统一,使富于哲思的悲情灵动自然地流于字里行间。《卖掉的老牛》中作者用“一步步熬”来形容走过“苦难岁月”的疲惫与艰辛,用牛一生遭受“呵斥”、“鞭打”的命运来暗寓人类命运的悲凄,一种无法言说的凄苦之情就在这“牛拉着我们”的动态画面中突现出来,寓情于景,达到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一条土路》中作者将“生命”喻为“短得抓不住的铅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短暂、生命的易逝。而“人的去处”也是各种动物的去处,这种超现实地用动物的死亡表现人类的死亡,无形之中就透着一个悲字,这悲情如在作者心底低沉地哽咽着向世人倾吐,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修门》中作者凭着对父亲深沉的爱,细致地从年迈父亲的行为动作中,洞察出父亲因年老力衰而自感体弱的内心世界。其中“袖”和“掖”真切地呈现了父亲的老态,一种沉郁凄凉的感情表露无遗。

了解刘亮程的生平经历,我们便很容易体察到这种沉郁悲凄的情感与他近乎孤绝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他生在黄沙梁,长在黄沙梁,这个封闭落后的僻远村庄给了他生命,也给了他最初认识世界的经验。这经验是宝贵的,也是残酷的。不仅要忍受生命日渐荒芜的现实,还要力求淡泊名利、追求生命本真的自然与自适。所以他在以后的创作中将生命的许多苦难体验,融入自己的作品。其中有孤寂之苦、卑微之苦、荒芜之苦……这些用朴素的、真切的语言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具有刘亮程特色的情感世界。

2、用最平常的词句传达最深沉的人生,突出词语的形象感

刘亮程善用最朴素最平常的语言最准确地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尤其善于用富于形象感的语词,变抽象形态为具体形象,为艺术的表达增添了诗性的魅力。

突出语词的形象感,可以说是刘亮程散文语言的一大特色。所谓语词的形象感,指在一定语境中,词语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展现主观情感的、具体的形状,用以突现所指对象的本质特征。它以视觉形象居多,也有听觉、嗅觉、味觉、动觉等形象。以下分层论述刘亮程散文中语词的形象感:

①视觉形象。即通过视觉感官语词,展现一种或动或静、或明或暗的艺术画面,突显形象的内在特征。如:“我想起了另一匹马,拴在一户人家草棚里的一匹马。我看到它时,它已奄奄一息(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老得不成样子。”(《逃跑的马》)作者饱含深情,以简洁的笔墨如实地勾画出老马的垂暮之态,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其中,“奄奄一息”呈现出一种凄凉、绝望的,几近死亡的痛苦神情,展现出老马一生悲惨的命运,作者的悲悯之情尽显其中。同时,作者在语词的选择上,常用双声叠词,使视觉形象更为突出。如:“他的那几亩地总是荒芜地夹在其他人家郁郁葱葱的麦田中间,就像他穷困的一辈子夹在村人们富富裕裕的一辈子中间——长长的一溜儿。”(《冯四》)其中,“郁郁葱葱”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富富裕裕”呈现出一种安逸满足的生活状态,这与冯四穷困潦倒的生活形成反差,展现出冯四荒芜一生的悲剧命运。又如,“每个村庄都用一条土路与外面世界保持着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其余的路只通向自己。每个村庄都很孤独。”(《一条土路》)作者将眼中看到的土路与心中冥想的心路巧妙融合,其中“坑坑洼洼”呈现出一种僻远的、凹凸不平的景状,将村庄的封闭落后与人类生命的孤绝体验深寓其中。而时空的浓缩,更加带给我们视觉想象上的冲击。如,“一个早晨你看见路旁的树绿了,一个早晨叶子黄落,又一个早晨你没有抬头——你感到季节的分量了。”(《一条土路》)这样的写实可谓鲜见,作者将四季的轮回不是按惯常的方式做丰富多彩地描绘,而是用独具特色的白描手法将漫长的时间跨度浓缩在三个别样的“早晨”。对“树绿了”、“叶子黄落”的写实性描绘,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有自然色泽的艺术画面,表露出一种体物自伤的凄美情韵。同时,作者将第三个“早晨”的可触之景隐匿在心中,变成一种体悟自然、感悟生命的哲思。“你感到季节的分量了”,也便能联想到冬季万物休眠、了无生机的苍茫之景,其凄美的情境在心中回荡,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②听觉形象。即通过听觉感官语词,展现一种波澜起伏、韵律绵长的曲音,达到艺术上的听觉感受。如:“田野上的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支巨大的催眠曲。”“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与虫共眠》)作者并没有直观地描绘所听到的虫鸣的音质,而是借视觉感官语词联系听觉感受,呈现曲音的悠远绵长,跌宕起伏。其中“音乐会”表现出“大地”上一切生命的和谐畅快的生命律动,“催眠曲”则表现出“田野”中一切生灵悠扬婉转的绵绵韵律,这些都展现出了一种祥和美好的情境,具有特殊的形象意味。作者还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词表现听觉形象,使语言生动活泼,蕴味十足。如:“驴沉默寡言,偶尔一叫却惊天地泣鬼神。”(《通驴性的人》)其中“惊天地泣鬼神”被赋予驴鸣高亢、雄浑的特质,更具形象地突出驴鸣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而作者对于直观的音质描绘,也颇具特色,不仅给人听觉上的感受,也能在视觉感受中突显形象特征。如:“一村庄人的名字就像一堆废铁,丁丁当当扔了一地。”(《黄沙梁》)其中“丁丁当当”呈现了一种杂乱无章、清脆刺耳的声音特质,同时也在视觉感受中展现了一村庄的人处于一种随意的、散漫的、蒙昧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作者的孤独绝望的抑郁之情。如果说,这些听觉形象被作者赋予了一定的特殊意义,那么其深层意蕴便是为了突显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无人问津、孤寂苦闷的内心世界,这一切都在他“面朝黄土,没有叫声”(《与虫共眠》)的孤独者形象中得以诠释。

③嗅觉形象。即通过嗅觉感官语词,引发视觉联想,呈现出一种时空交错的动态画面,丰富语词的形象感。如:“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剩下的事情》)作者由风中“鱼腥味”,想到远方渔村海鱼丰收的景象,展现出丰富的画境。又如:“另一场风中我闻见一群女人成熟的气息,想到一个又一个的鲜美女子,在离我很远处长大成熟,然后老去。”(《风把人刮歪》)作者由风中“女人成熟的气息”,想到远方一个个女子,“长大成熟”,“老去”。在时空的交相呼应中,生活的画面一一剪辑成段,漫长的成长岁月融注在白描式的语言中,透露出鲜活而又自然的气韵。

④动觉形象。即通过动觉感官语词,展现出一种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动态画面,突显形象的内在特征。如:“它们在我身上留下几个看家的,其余的正在这片草滩上奔走相告,呼朋引伴……”,“我甚至感到成千上万只虫子正从四面八方朝我呼拥而来。”(《与虫共眠》)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虚景写得声声入扣。“奔走相告”、“呼朋引伴”、“呼拥而来”呈现出一种急促紧迫、声势浩大的动态艺术画面,使虫子们宛如在战鼓雷鸣的感召声中激昂奋起的将士。这样一实一虚、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声色俱佳的生动画卷。作者还善于运用一系列动词,展现一组连贯生动的艺术画面,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风把人刮歪》)其中“绊住”、“扯住”、“缠住”三组动词的连用,生动地刻画了“草棚麦垛”这个阻碍者的形象。作者还常把眼中之物以人相待,拟人化的动作形象语词可谓应用得准确生动。如:“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三只虫》)其中“仓皇而逃”呈现出一种狼狈、慌张的,惟恐再次挨打的心理状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两只虫子打架的场面,意趣盎然。

诸如上述形象感强烈的语词,在刘亮程的散文中还有很多。细细观之,刘亮程在写人状物时,充分调动了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并将其融为一炉,各尽其妙。声、色、行、味,真是面面俱到,从画中感声、声中体画、味中想境、动中显情。这不仅增强了语言的形象表现力,同时也营造出了生动多样的意境,为“言外之意”的开掘创造了条件。

3激活语言的暗示性和朦胧性

意象作为一种表意性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论中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作为一种造境的手段,更被历代文人广泛运用。刘亮程激活其散文语言的暗示性和朦胧性,突出表现在他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性文化中“立象”取“意”的创作手法。综观刘亮程的散文,其中黑夜、火、门、村庄等意象尤为突出。以下分层论述刘亮程散文中的意象:

①黑夜的意象。黑夜本就给人一种灰暗、凝重的感觉,作者却总是在述说黑夜里沉睡的村庄的故事,似乎黑暗是生命始终无法摆脱的事实。如:“多么黑暗的航行啊。你的妻子儿女、牛、房子和家具都在同一条大船上,横七竖八睡在同一片月光里,互不认识。”(《黄沙梁》)“夜色重又笼罩那片烧草的荒野,村子还是静静的。”(《天边大火》)“夜里这些人家全部一样了。我似乎错跑到另一个村庄,所有的门紧闭,窗户黑洞洞的。”(《头包谷的贼》)作者寓意深刻地描写了“我”在黑夜里迷失、奔逃、引燃大火,在黑夜里一个人体味孤独的故事。对于一个村庄来说,黑夜就象征着荒芜,象征着看不到光亮的死灰般的静寂。对于一个人来说,黑夜就是生命之火熄灭的那一瞬间体会到的绝望与孤独。作者写“黑夜”,实为在写人类孤寂的心灵世界,以及荒芜的现实生活。

②火的意象。火作为光明的象征,与黑夜相对。然而刘亮程散文中“火”的意象也不尽是光明的象征,其间更透着一种悲凉。如:“我回过身,身后已是一片火海,整个村庄被照得通亮通亮。”(《天边大火》)这火象征着引领沉睡的村庄走向美好未来的明灯,是警醒沉睡的人们不再愚昧生活的一把火炬。然而当火熄灭,夜色重又笼罩荒野,村子还是静静的。人们对习惯了的生活已经再唤不起任何希望,这是一个村庄的悲剧,一种孤独凄苦的情致在火的燃烧和村庄的沉睡两相对比中突现出来。又如:“村里人从不知道自己一直在燃烧。……看见他们比熄灭还要寂静的那一场燃烧。我像一根逃出火堆的干柴,幸运而孤单地站在远处。”(《野地上的麦子》)这场寂静的燃烧,象征着生命自生自灭的毁灭性的燃烧。如果村里人在面对一场照亮黑夜的大火而无动于衷,一脸的茫然,这是村庄的悲剧。那么这个作者臆想的村里人自己的燃烧,则更加透着对生活、对生命绝望的无奈。就像“仿佛风把心中那盏灯吹灭了,天一下子黑到了心里。”(《迷失》)的感觉一样,此刻不用再多加任何表露心悸的言语,就能感受到透心的悲凉。

③门的意象。刘亮程在其散文中多次描写到“门”,其中有守家护院的房门,有人类内心世界的心门。这些都真实地、艺术地表现了人类的生存境遇。如:“我从屋门出来,走向院门。……两道门之间的这段距离,是我一直不愿走完,在心中一直没让它走完的一段路程。我也像城市人一样,在楼房门外加了一道防盗门,两门仅一拳之隔。”(《远远的敲门声》)那个屋门、院门,以及两道门之间的距离,无不透着简单而充满深意的生活气息。而楼房门与防盗门仅一拳之隔的事实,更加让作者怀恋故乡的门。此时,屋门和院门就是纯朴乡村的象征;防盗门和楼房门就是城市生活的写照。作者继续写道:“生活己彻底攻破了我的第一道门,一切东西都逼到了跟前。现在,我只有躺在唯一的一道门后面。”(《远远的敲门声》)显然作者没有了身居乡村的安然闲适,有的只是内心深处的不安与焦虑。如果说故乡的门象征一个家,一个用一生珍藏的生活细节,那么城市的门就象征一个人所拥有的权贵,这就是乡村与城市最本质的区别。作者没有像写故乡的房门与院门那样细致地描写城市的门,他只是颇具象征意味地写了用以开城市门的钥匙。“最辉煌时我甚至有过一把钥匙,能打开三扇门。”(《没有钥匙的男人》)可见,在城市他不过只是一个客人而已。

④村庄的意象。刘亮程的散文就是对黄沙梁这个村庄的全部记录,其中村庄的意象不胜枚举。如:“村庄周围是无垠的荒野和地,地和荒野尽头是另外的村庄和荒野。”(《黄沙梁》)“整个白天村庄像一个梦景,人都到地里去了,留下一座空村。”(《整个白天村庄都在生长》)“这个村子就像一条恭候主人的狗一样,远远地高翘着一根炊烟的尾巴。”“在我心里,那村庄永远在纯纯洁洁的月光下酣睡着,它是我心中的故乡。”“这己是别人的村庄。”(《别人的村庄》)这其中有没有人烟的废墟村庄,有像狗一样等候主人的村庄,有月光下酣睡的村庄,还有被后人享用的村庄……这些村庄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活,牵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情。我们再来细看这四种意象的村庄:由一片废墟到人烟鼎沸,再到用一辈子的时间将这片土地认作故乡,最后承续给后人一个安定祥和的村庄。这是开拓者辛勤耕耘的一部创业史,也是一个村庄由荒芜到繁荣的艰辛历程。作者巧妙而缜密地将这四种村庄意象连缀成段,自然天成,构思巧妙,其无穷的意韵藏匿其中。当然这村庄中的种种意象,也是作者孤苦生活的艺术上地表现,他将生命的体验和对自然万物的理解深寓于这些意象中,达到一种“物我同构”、“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艺术审美上的享受。

4富于节奏韵律美

就中国现代艺术散文而言,其语言的节奏韵律常随作者情感活动的起伏而产生有规律的、连续的运动。这与散文的行文自由散放,语言闲适灵动等特征不无联系。刘亮程的散文,其语言的节奏韵律突出表现在语言随画面的承续、流转而形成一种以长句为主,兼有短句的沉郁轻缓的节奏韵律。如刘亮程在《人兽共居的村庄》中这样写道:

有时想想,在黄沙梁做一头驴,也不错的。只要不年纪轻轻就被人宰掉,拉拉车,吃吃草,亢奋时叫两声,平常的时候就沉默,心怀驴胎,想想眼前嘴前的事儿。只要不懒,一辈子也挨不了几鞭。……

做一条小虫呢,在黄沙梁的春花秋草间,无忧无虑把自己短暂快乐的一生蹦跶完。……

做一棵树,长在村前村后都没关系,只要不开花,不是长得很直,便不会挨斧头。一年一年地活着,叶落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自己一生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

如此看来,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

我们可以细心体察以上节选的文段,总共200多个字,却只有33个停顿。其中,6字以下的停顿只12个,6字以上的停顿则有21个。可见长句占绝对多数,这其中最长的一句话多达17个字。整段的字句节奏是在长句中穿插零星的短句,使之产生一种灵动的气韵,宛若细石入水后荡起的阵阵余波。又比如,在“做一头驴”、“做一条小虫”、“做一棵树”、“做一个人”中,“做”字的反复使用,以及“一头”、“一条”、“一棵”、“一个”等数量词与名词的准确搭配,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节奏韵律。正是这种舒缓又不失灵动的语言韵律,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人兽共居”的富于诗意的村庄:驴辛勤劳作的一生、小虫无忧无虑的一生、树落叶归根的一生、人普通平凡的一生……都尽在其中。这正印证了刘亮程散文中的一句话:“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风把人刮歪》)一种沉郁悲凄的情感节奏在这富于节奏韵律的诗性语言中流露出来。

刘亮程就是用这种平淡质朴的语言来展现生命中最本质的真实。而在面对这种残酷现实的同时,他采用以长句为主、兼有短句的沉郁轻缓的语言节奏韵律,将来自心底的一声长长的感叹一并发出,给人强烈的心灵震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7327442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2.html

《文学社讲座稿经典散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