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红土高原一枝梅 - 致敬“大山女孩的守护者”张桂梅

发布时间:2020-07-14 10:44: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红土高原一枝梅

——致敬“大山女孩的守护者”张桂梅

目录:

1.大山里的女校校长张桂梅:我想改变一代人

2.“为了孩子,我几乎把命搭上……” 这个女人的朋友圈,我不敢看

3.我能预支丧葬费吗?63岁云南女教师张桂梅,可敬的免费女高校长

4.拿命办学的女高校长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5.【地评线】华龙两江评:致敬“大山女孩的守护者”

6.东方快评丨乡村教育需要更多张桂梅这样的“燃灯者”

正文:

大山里的女校校长张桂梅:我想改变一代人

杭州网

发布时间:07-0321:39杭州市新闻门户

央视网消息:起床喽,姑娘们!”“快点呗,还有两分钟上课了……”

清晨,天还没亮,63岁的张桂梅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拿着喇叭走在校园里,喊学生们起床,催促学生们上课。

她们喊我魔鬼’‘周扒皮,半夜鸡叫。张桂梅笑道,因为要求严格,她被学生们起了许多外号。

张桂梅不是校工,而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她的这所学校很特别:学生大多来自云南的贫困山区,而且都是女生。这就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从东北到云南,命运让她与这里的学生紧紧相连

张桂梅祖籍辽宁,从东北来到云南支边后,随丈夫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张桂梅以为那里将会是她余生的归宿,然而天不遂人愿。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张桂梅害怕触景伤情,申请从大理调出,她来到了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

从大理调到华坪不到一年,张桂梅被查出子宫内有一个近五斤重的肌瘤。由于之前给丈夫治病花掉了几乎所有积蓄,张桂梅决定放弃治疗。后来,县里得知了张桂梅的病情,县长告诉她:我们再穷,我们都会救活你。为此,县里开妇代会的时候积极动员大家给张桂梅捐款,有人甚至捐出了自己仅剩的五块钱路费。

我没为这个小县做过一点点贡献,却添了这么大的麻烦。他们把我救活了,我活着要为他们干些什么。张桂梅回忆起那段往事,依然哽咽。

再次回到校园,张桂梅发现,华坪的教育环境和她以前所在的大理相差甚远。张桂梅任教期间,民族中学里的女生不仅数量少,还时不时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

读着读着就不来了,是什么原因?张桂梅跑进大山,开始找那些退学女生做家访。和家长们一谈,张桂梅明白了:十几岁的姑娘,已经被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张桂梅不甘心,拦不住的,就找到当地的村干部进行沟通;家里太穷的,就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她铁了心,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些女孩子们带回去读书。

2001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身为教师的张桂梅兼任院长。儿童之家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了她们的妈妈

民族中学和儿童之家的经历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说。

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张桂梅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次家访时,她发现有户人家的儿子才读初二,便可以进县城参加补习班,而他的姐姐已经高三了,却要被家长留在家里干活。那一刻,张桂梅心里觉得,就算再难,她办女高都是对的。

筹款路漫漫,不负苦心人

华坪县的教育经费本就紧张,专门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在旁人看来是太过疯狂的想法。从2002年起,张桂梅就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

她带齐所有的证件,到城市去募捐:我想办一所学校,您能不能支持我五块、十块,哪怕两块都行?

骗子!好手好脚你不干活,还会说普通话,戴个眼镜你出来骗钱花……”筹款之路比张桂梅想象中困难许多,她用了五年寒暑假的时间也才只筹措到一万元,远远不够开办一所学校需要的资金。

就在张桂梅已经不抱希望之际,天无绝人之路,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到北京开党代会时,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张桂梅穿的牛仔裤居然破了两个洞,她开始好奇张桂梅的故事。这之后,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

来自各方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其他16名教职员工。

华坪女高首届共招收女生100名,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因为入学分数没有门槛,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尽管如此,张桂梅还是给老师们下了硬指标: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有女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你们给我教出来最少二本!

又是一个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那之后,张桂梅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张桂梅说,她知道靠刷题提高成绩的方式并非上策,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浙大、厦大、川大、武大,那便一切都值了。

您为此付出了什么?”“几乎是生命

今年七月,华坪女高将送走它的第十届毕业生。2019年高考,华坪女高118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达到40.67%,本科上线率82.37%,排名丽江市第一。建校至今,已经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走进大学。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她患上了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10余种疾病。6年前,因为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张桂梅停止了授课,转而当起学校的后勤。她是校长,也是保安,每天检查水电安全,熄灯与否,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上课,顺道赶走路上的蛇。张桂梅没有自己的家,她就住在一间学生宿舍里,日夜守护着校园。

再坚持一下,张桂梅说,我也自己想办法找一些止疼药,先止疼,后面再说。现在也不想去检查身体了,越检查毛病越多。尽管疾病缠身,张桂梅还是尽量让自己显得精神一点,她坚持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

张桂梅的心思很细腻。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学校只能网络授课。她担心老师一个人在教室讲课会孤独,便坐在教室门口陪着她们。长时间久坐使她疼痛难耐,张桂梅干脆在门外支了张床。教学楼晚上熄灯,只有讲课的这一层才通电,张桂梅躺在光影之外,静静地陪着正在讲课的老师。

十二年里,张桂梅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她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共计一百多万元一同捐献给了教育事业。

张桂梅说,当她走进华坪、走进民族中学、走进孤儿院这群孩子当中,本以为一两年之后就会离开,没想到一陷进去就没拔出来。

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文/王若怡 校对/宋春燕)

“为了孩子,我几乎把命搭上……” 这个女人的朋友圈,我不敢看

作者桑榆晚

  「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

  这是一对爷爷奶奶对老师说的一句话。

  他们住在滇西的偏远大山里,路不好走,还有很多悬崖峭壁,开车加走路几个小时,才能去一次县城。

  能多上几年学,是梦想,也是奢望。

  所以看着后辈有机会走出大山,他们死也能瞑目了。

  你感受过那种抓不住命运的感觉吗?

  「春蕾计划」一份调查,全国失学的孩子,女孩约占2/3

  一个女孩,家里的收粮机器坏了,正赶上秋收,妈妈就把正在上高三的她叫回家,自此失学了。

  还有的女孩,因为没有买卫生巾的钱,就不再去学校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无法掌控命运的人,但也有这么一群人,拼着命也要挽救快要被放弃的人生。

  张桂梅,就是其中一个。

  -1-

  张桂梅,1957年,出生在黑龙江一个满族农民家庭。

  很小的时候,母亲病逝,17岁的她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定居,后来成为丽江华坪县一名中学老师。

  教书这些年,张桂梅见过太多教着教着就「消失」的女学生。

  一次,张桂梅偶然遇到一个女孩,她坐在土堆上,身旁放着镰刀和箩筐,望着远方发呆。

  十多岁的女孩子,不读书坐在这里干什么?

  女孩哭着说,「想读书,可家里穷,要让她嫁人。」

  那一刻,张桂梅无奈又无助。

  在大山里,这太常见了。

  被父母嫁出去换彩礼,或者外出打工,几乎是这些女孩的宿命。

  张桂梅很着急,想改变贫穷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唯有让女孩读书上大学才行。

  就这样,她动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办一个免费的女子高中。

  人们都说她疯了,但张桂梅很坚定:

  「我想救她们,我想让这些山里的女孩读书,见世面。」

  「救一个女孩,实际上是救了三代人,能救一个是一个。」

  -2-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难,也是她始料不及的。

  缺钱,就是老大难。

  没什么好办法,张桂梅一有空就到大街上「乞讨」。

  她想得很简单,觉得自己是做好事,总有人支持吧,哪怕十块五块呢。

  「骗子」,是她收到最多的词。

  她还被吐过口水,被放狗咬过。五年过去,只筹到了一万多块钱。距离建一个学校,杯水车薪。

  很多人劝她「别再做梦了」,张桂梅倔得很:「我就是不想让这些女孩们,因为贫困,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

  好在,她没有放弃信仰,命运也没有辜负她。

  一次偶然机会,张桂梅认识了一个记者,她的故事被报道后,各种捐款纷至沓来。

  就这样,2008年,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中,终于成立了。

  比起钱的问题,人的问题更难。

  在观念思想落后的山区,最难打破的是人们重男轻女的成见。

  建校初期,即使免费,也很少有父母愿意送女孩来,无奈之下,张桂梅只好挨家挨户拉人。

  第一年,她们招了100个人,走了6个,又拉回来2个。

  女高班上的一个女孩马上要高考了,突然辍学了。

  张桂梅很着急,以为是家里出了大事,可家访后她才知道:

  「妈妈把她留在家里干活,却让正在读初中和小学的两个儿子,去县城参加补习班。」

  张桂梅大骂那个母亲愚蠢,但与此同时也坚定了把女校办下去的信念——只有改变女孩,才能改变她们的后代。

  -3-

  在央视的采访中,主持人问了张桂梅一个问题,为了这个学校你需要付出什么? 

  张桂梅说:我几乎付出的是生命。

  孩子基础差,她带着她们拿命拼。

  张桂梅规定吃饭时间只有十分钟,每天五点必须起床。

  每天早上,拿着喇叭走进宿舍,大声喊:「时间到了,姑娘们,出来喽,锁门喽。」

  她会看着孩子吃完饭,拿着小喇叭喊话:「跑快点,姑娘们。」

  有学生开玩笑地叫她「魔鬼」「周扒皮」。

  张桂梅说,「不是因为我太严格,我怕她们考不上大学,走不出大山。」

  建校之初,整所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厕所。

  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她直接搬进女生宿舍,长年睡在门口的床位。

  原因很简单,万一出事,她可以第一个应付。

  学校曾经遇到过一次解散危机。

  成立之初,老师待遇没跟上,学生基础又太差,17个老师走了9个。

  「女高还能办下去吗?」质疑声四起。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哭完后回到办公室整理档案。

  她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加上自己,共有6名党员。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就这样,他们决定咬牙坚持下去。

  总有人劝她,何必那么执着,那么拼,这些孩子能考上大专也不错。

  张桂梅不认同,既然把孩子拉来,就是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她觉得自己的学生,最差也要上二本,目标是一本,还要向清华北大看齐。

  终于,她们熬到第一批学生毕业,不到100个女孩,本科上线69人。

  这打破了当地的记录。

  2019年,华坪女高118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40.67%,本科上线率82.37%,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

  这在丽江排名第一。

  11年,1645个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其中不乏厦大、川大、武汉大学等名校,她们的命运由此改变。

  她创造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4-

  对于大山里的女孩来说,高考,真的可以逆天改命。

  一个女孩说,「我想考到东三省,我想走出去,那里最远。」

  她后来成为了一个人民警察。

  家境贫寒的何先慧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没有张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

  现在的她是一名中学教师。

  还有那个哭着说「可以死了」的爷爷奶奶,他们是大山里的傈僳族,女孩是全村的第一个高中生。

  入学那天,全村送行,场面十分感人。

  后来女孩毕业了,考上了一本,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爷爷奶奶,你们真的可以放心了。

  11年后的今天,那个村子已经走出了好几个女大学生。

  一个网友,去彝族一个很偏远的村子过火把节,发现村里很多女孩都就读于西南地区的一本和二本。她们,都是从华坪女高毕业的。

  「这片土地,正酝酿着了不起的改变。」

  接受采访时,张桂梅还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孩,从女校考上浙大,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定居大城市,结了婚,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孩。

  她对张老师说,我就想生一个女儿。

  张老师问她,男孩不好吗?

  她说,「老妈你忘了我的身世,你忘了我受到的教育。」

  张桂梅做到了,她真的改变了三代人。

  -5-

  就是这样一个无私付出的老师,十几年来,碰过壁,遇过难,也遭受过太多白眼和质疑。

  张桂梅有很多荣誉,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大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些荣誉背后,大部分都有不菲的奖金。

  有人不怀好意地揣测,说她做这些是为了荣誉。她没解释太多,只是一再重复「能帮一个算一个」。

  然后把所得的70万奖金全都捐了出去。

  有人阴阳怪气,说「寒门难出贵子」,再怎么努力,进入社会还是会「原形毕露」。

  张桂梅不认可,「胎教开始有的差距,我要用三年让她们追上来。」

  曾经有一个国际巨星提出给学校捐款100万,前提是,学生们要穿得破旧一点,当着公众的面到台上接收捐助。

  张桂梅拒绝了。

  有人说她「矫情」,不就是上台亮个相,露露穷叫叫苦吗?

  张桂梅的想法很简单:

  还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当记者用「贫困」来形容这些女孩,张桂梅制止了,她说:

  「贫困对于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

  她全身上下都是最朴素的衣服,却总是把自己的大衣送给别人。

  用她的话说就是:「我从小穷惯了,孩子比我过得好就够了。」

  她没有子女,却被数百人称作妈妈。

  她身患重病,却十一年来走10万公里路,坚持到每个孩子家里家访。

  她教孩子感恩。

  在华坪女高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绿色牌子,上面写着:某某捐款xx元,数额从几十元到几十万元不等,都是给学校捐款的好心人。

  张桂梅说,「学生每天经过都能看到捐助名单,就能牢记每一个帮助过她们的人。」

  却不希望她们回报。

  华坪女高还有另一条规矩——高考完回校办完手续,就不允许再回来。

  她不希望孩子有包袱,「我只想要她们安安心心地去读大学,走得远远的,飞得高高的。」

  -6-

  还有什么传奇人物比62岁的张桂梅更落魄吗?

  早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无儿无女。

  40岁,她查出患有子宫肌瘤,肌瘤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住院是家常便饭,甚至连爬五楼的台阶都费劲。

  说真的,不是没有崩溃过,不是没想过休息,学校不远就是医院,这也是她最常去的两个地方。

  「我没时间了,多抢一点时间,就多救一个人。」

  2020年的今天,这个小脑萎缩、病魔缠身、拄着拐杖的老校长,没有自己的家,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积蓄,甚至连健康都没有。

  医生说她的病最多支撑两年。

  她去年的愿望只是能顺利活过20206月,看着这一届的高三生毕业。

  如今的张桂梅年过六旬,皮肤黝黑,头发扰乱,脸颊上都是岁月的痕迹。

  她的脸上都是风霜,身上却散发着光。

  网友都称呼她一句「先生」。

  11年来,拼了命也要挽救那些被放弃的人生。

  有这样一个女校长,真的很感谢。

  不知道未来的日子,她还有力气帮助多少人,但就像她说的「能救一个是一个」,张桂梅一定会坚持到自己灯尽油枯为止。

  什么叫公平?是让弱者获得机会,让她们站起来,获得属于自己的骄傲和尊严。

  在这个习惯冷漠的社会,我们惊讶于还有这样的燃灯者。

  确实,总有那么一些「笨人」,为了「毫不相干」的人流血流泪,燃烧生命。

  脚踏实地,能做多少做多少,一步一步改变世界。

  不去等炬火,自己先做那微弱的烛光。

  张桂梅,谢谢你。

我能预支丧葬费吗?63岁云南女教师张桂梅,可敬的免费女高校长

2020 07/12 18:32

茗阳阁上的星星

前几天,一位拿着喇叭的63岁女教师“组织高中低年级的学生跳鬼步舞,为高三师姐加油送考”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视频中的这位老人就是她——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老师。

视频中,学生们跳完整齐有力的舞步,又一起振臂喊着“师姐加油,师姐加油“的口号,让人情不自禁被这群学生的表演所感染,也为这位组织特别的“高考加油”的老师点赞。

大家纷纷为这位老师的“开明”和“用心”点赞,并且也很好奇: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还有,为什么这是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呢?

一、我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那些辍学的女孩子,争取一个来到起跑线的机会

说起这所女子高中的创建,故事背后藏着张桂梅老师的心痛。

今年63岁的张老师已经从教数十年,教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她后来教书的华坪县民族中学,始终都有一件事牵动着她的心:

许多女孩子在学校,读着读着就不来了。

不死心的张老师总是在放学后、和周末假期的时间,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走访,一家家的劝,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无奈:

这些辍学的女孩子,大部分家里很穷念不起书,要么被父母安排出去打工,要么就逃不了早婚的结局。

“我们经常说,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公平的起跑线,可这些女孩连站在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这在张老师看来,是最心痛的。

女孩子受教育,是可以改变三代人的。

若是因为贫穷让女孩子早早辍学,就会让女孩失去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女性的机会,早早结婚还会让她们在自己都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成为了母亲。

谁能保证大山里贫困的代际循环不会继续下去?

只有知识。

令张老师欣慰的是,这些女孩子是真的很争气,哪怕是一些之前学习基础不好的女孩,也在自己的努力下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在整个丽江市的高中里,华坪女高的全校高考上线率、升学率连年高达100%,本科上线率稳居丽江市前列。

张老师和她的老师们真的让这些原本命运都已经注定的孩子,重新赢得了和同龄人站在一个起跑线的机会。

她们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的小哪吒,对自己的人生中的困境并不认命,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些女孩子争取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们就是在创造奇迹!

二、省下看病钱,预支丧葬费,都是为了这所“免费女高”

2008年华坪女高成立,这所学校已经帮助1600多名贫困的辍学女孩从这里考进大学,迎来了山里孩子一生中的全新阶段。作为校长,这是张桂梅老师最高兴的。

但是张贵梅老师也时时刻刻都需要操心另一件事——钱。

想办一所免费的高中,谈何容易?教学楼、宿舍楼、日常运营,哪个不是一大笔开支?而且还是一直不收费!

从筹建学校开始,钱就一直是最大的问题。她开始利用假期到处募捐,但5年间却只募集到1万多,而且还遭到了许多人的误解,以为他是想出名。

直到2007年,她被评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并有机会去北京参加会议,事情迎来了转机。

为了省钱的她,穿着一身旧衣服来到了北京,却因为旧的牛仔裤上的两个破洞,引起了一位新华社女记者的注意。

会后,这位女记者找到张桂梅,才知道了穿着破衣服来北京参会的张老师“创办免费女高”的想法,女记者听到她谈起那些辍学的女孩子也是直掉眼泪。

几天后,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文章让张桂梅和她的梦想一下子被全国知晓,张桂梅也分别从丽江市和华坪县获得一百万,筹齐了盖学校的第一笔钱。

即使是有了政府的帮助,2008年成立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也仅仅只有一幢教学楼,连盖围墙、食堂和厕所的钱都没有,但这所全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总算是有机会迎来了她的第一批100名学生。

工作几十年的收入,再加上接受的募捐,除了看病和吃药的钱,张桂梅校长几乎把所有能用到的钱全都投入到学校里了,为了省钱,她自己依旧同女学生们一起住在女高的宿舍。

她甚至想省下自己看病的钱,但被同事劝阻了,因为去年她已经被医生诊断出“骨瘤、血管瘤、肺气肿、小脑萎缩”等数十种病,体重从130斤瘦到90斤,甚至连走路都变得困难——学校需要钱,但学生们更需要的是张桂梅老师啊!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老师早年丈夫去世,自己也没有子女,但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这所免费女高和高中里的每一个孩子身上。

2018年初,当张桂梅校长再次病危住院时,由于她担心自己可能挺不过去,就对前来探望她的县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自己突然走了,葬礼就不办了,骨灰直接撒到金沙江。

能不能提前把丧葬费预支给我,我想把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对于张老师来说,她会用尽自己最后一丝力气去爱这所女高,去爱她的每一位“孩子”。

她为所有女高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榜样:

作为一位“老师”,她会学生们严格要求,因为她深知这里的孩子能再次走进校园,有多么的困难,可能一辈子也就这一次机会了。

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孩子们争取一个通往更好未来的可能——这是一位负责任的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三、教师的最大幸福:点亮一个人,点燃一群人

作为在张桂梅校长身边最亲近的人,她的同事们既是她共事的老师,也是深受她受她“无私奉献”精神影响的人。

曾有一位女老师做完肿瘤手术,张桂梅校长希望她请假休养身体。没想到那位老师说道:

我不请假,只要医生说我可以自己穿衣服了,我就来上课,我的学生可以考到浙大、川大、武大,我不能离开她们!

不仅是老师,张老师的言传身教更是让每一位华坪女高的毕业生们深受影响。不少人大学毕业后都主动选择到偏远艰苦的地方工作,还有不少人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直接回到了家乡。

首批入学的周云丽同学在2015年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甚至放弃了考到的教师正式编制,成为一名女高的代课老师。对于周云丽来说,从张老师的学生到张老师的同事,这既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抉择。

在这些孩子眼中,做人理应像张老师一样,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当你有能力时,一定要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才对得起那位“用生命送她们走上人生起跑线”的老师。

张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的事迹,也感染了网络上许多网友,有许多人都希望能为女高出一份绵薄之力。

她们的故事就像星星之火,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感动了我们这些疲于追逐生活的人,唤醒了更多的人的爱与善,燎原了整个社会的温暖。

四、结语

人活着,到底什么最重要?

清代诗人袁枚在《苔》一诗中写道: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那些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告别校园的女孩子们,在许多人眼中就像是石头缝里的“苔花”,普通到毫不起眼。

但在张贵梅老师眼中,不管这个人再普通,再贫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珍贵之处。

那一朵朵普通的苔花,她们来到这世界上,即使她们开花时没有牡丹的富贵,但也会让人感到此生不虚此行——不只是有机会绽放自己,更是因为遇见了生命中的那个人。

拿命办学的女高校长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8日10:49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徐元锋

629日下午,云南省授予张桂梅老师“云岭楷模”的专场发布会在昆明举行。会上,主持人泪流满面,现场观众流着泪数次集体起立向她致敬。上台给张桂梅颁发荣誉证书时,云南省委副书记王予波向张老师三鞠躬,表达崇高敬意。参加完发布会,张老师就匆匆上车,返回二百多公里外的丽江华坪——高考在即,她放心不下“女子高中”。

这位63岁的“老太太”,是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华坪儿童福利院院长。她荣誉等身,赢得无数尊重,却孤身一人,浑身是病,这几天各种自媒体都在向她表达敬意。她是各民族学生的“老师妈妈”,是136个孤儿的“事实妈妈”,把1600多名山区贫困女生免费送入大学,事迹影响和鼓舞了许多人,堪称一个“超人”和“传奇”。连续十多年关注,记者一直努力去理解张桂梅,看看她是怎样“炼”成的。

一枝“野玫瑰”变成了“桂梅”

先从张桂梅老师的童年说起。

张老师祖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57年出生在一个开满野玫瑰的地方——“赤玫火笼”。她本是家里的第12个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剩下来的连她在内只有6个,当然她是最小的。母亲生她时已48岁,她和姐姐、嫂子的有些孩子年龄相仿。母亲体弱多病,常年卧病在床,父亲慈爱又严厉,为家庭生计奔波,她也是在哥哥姐姐背上“滚”大的。

该起名字了,父亲说“就叫玫瑰吧”。姐姐去报户口时,管户籍的同志不会写“玫瑰”,说“就叫‘桂梅’吧,这俩字我会写”,于是“张玫瑰”成了“张桂梅”。小桂梅平时调皮,“假小子”似的,被人称作“五猴子”。她没读成幼儿园,上小学时当上班长。张老师回忆,那时候也逃学,还抓毛毛虫吓唬同学,但成绩不错,还跳了一级。

那个火热的年代,张桂梅学会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烈士墓前宣誓成为少先队员。中学时,《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她烂熟于心,二百多页的《毛主席语录》能从头背到尾。她还成了班里的文艺骨干,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里主演江姐,13岁时内心就以江姐为人生榜样,最爱唱的歌是《红梅赞》。《保卫延安》、《三千里江山》、《小二黑结婚》、《红旗谱》等,是平时的捧读书目。

如今看来,张老师从小就有英雄情结,红色的种子早已种进心田。当女子高中办不下去,她在没跑的老师里发现6名党员时,简直如获至宝。女子高中的红色教育渗透到每个细节,这和“张校长”个人紧密相关——在最困难的时候,张桂梅拿江姐等革命先辈自我激励。

张老师意志力超强,常年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病痛折磨,换做别人或许早就垮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她的名字多了另一层寓意。张老师那代人,多有着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吃过许多苦,战天斗地、信念坚定、理想高涨,时代色彩鲜明。她幼年时一次负气跑进大山,遇到狼差点被吃掉。她和父亲进山拉薪柴,翻车被埋在柴堆里。她曾不小心引爆日本鬼子当年埋下的炸弹,被掀起的土石掩埋,又大难不死。那个时代,人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情炽热,也洋溢着集体主义的乐观精神。张老师当时作为小学班长和积极分子,耳濡目染更多更真切,她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玫瑰”变“桂梅”,是偶然也像一种宿命。

女子高中校办主任张晓峰介绍,2018年,江姐的扮演者孙少兰老师慕名来学校参观,一见面就与张桂梅紧紧拥抱。孙绍兰感慨,自从扮演江姐,自己遇见再难的事都没流过泪,但在女高流泪了——她想不到滇西北大山深处,也有一群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让信念之花绽放高原山野。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张桂梅在山区教育上的成就,首先归因于她是个好老师: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摸索出民族落后山区学生教育的规律;把育人当做教育的前提和目标,榨干自己帮助学生,走到学生心里;通过家访走进大山深处,了解孩子家庭和成长,竭力改变教育背后的贫困。秉承仁爱之心,张老师“让教育走的更深更远”。

迫于生计,张桂梅初中时来过一次云南投奔姐姐,但因水土不服又回到了东北。18岁,母亲已去世了,她又不得不来到云南,扎根支援边疆。张老师参加工作一开始并不是老师,而是在林业系统做一线行政,其实就是服务大山里的伐木工作:她曾因为“晕水”不敢过河,目睹过年轻的工友发生伐木事故,吃过不少苦也很充实,还任了林场的团委书记。后因林业子弟学校缺老师,而丈夫正是校长,她转岗从零开始教学,还带出了不错的毕业班。此前,她结束了不解风情的“大仙姑”生涯,和丈夫结婚——接新人的队伍还把她一个人落下了。后来,张桂梅考取丽江师范学校,毕业后和丈夫调到大理教书。

张老师和丈夫在大理度过了最幸福的时光,但好景不长,丈夫1993年底查出胃癌晚期。陪伴了丈夫14个多月,他们花光了积蓄,也为借钱备尝世态炎凉,但最终没能留住丈夫。丈夫去世后,张桂梅1996年离开伤心之地大理喜洲,调到条件更差的丽江华坪了此余生。刚开始,她在中心中学教书。1997年下学期,又调到刚组建的、条件更差的民族中学。

19974月,张桂梅查出子宫肌瘤,“因为没钱也不好意思刚调来给小县城添麻烦”,张老师把诊断书放进抽屉,她玩命上课,忍着剧痛还装作若无其事,在四个教室间艰难挪动。那时候,一个飞来的罐头盒都能将她击倒,坐在泥水里爬不起来。坚持着送走中学毕业班,1997年底她的肿瘤又复发了……

连续的命运重击,怎么挺过来?

张桂梅告诉记者,一是山里的学生太穷了太苦了,又那么善良懂事,让自己想帮帮他们;二是县里面知道她的事迹后,县政协委员们向她三鞠躬致敬、县妇代会上纷纷给她捐款等,让自己咬牙回报这份恩情。其实,张老师当时就把政协委员和妇女代表们的12370元捐款,又捐给学校架电用了。回首这段往事,张老师感慨,“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帮助别人,反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她节衣缩食甚至不吃肉,省出工资帮助学生,把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给了发高烧的学生……

张老师说过,在华坪的二十多年,是一生中最精彩的,也是痛苦、劳累、贫穷、快乐的,这片土地接纳了我,给了我一个绽放人生异彩的舞台。有时也动摇过,被人误解,不理解,想一走了之,觉得自己已做得差不多了,可是静下心来想想,我连这点打击都经受不了吗?连这点委屈都受不了吗?为了救我,一位企业家带来城里办事的钱,2000多元全部掏出来,我都不知道这人是谁。这么一想,又觉得惭愧。

“连这点打击都受不了吗?”、这里的人有恩于我,欠人情要还——这是她的做人准则,也是靠这个不断自我激励爬坡过坎,在长期的坚持中,她创作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仁爱之心到“救一个算一个”

在张老师的事迹里,许多人不能释怀的一点,是她对亲人的态度:自己虽然孤身一人,但哥哥、姐姐去世时她都不在身边,年龄相仿也是最亲近的外甥住院急需用钱,她却把“兴滇人才奖”的30万奖金捐给了丁王小学建新教学楼。姐姐去世她不知道,打电话问家里人,人家反问她:告诉你有用吗?

外甥坚定支持张老师,是她无话不谈的吐槽对象——其实这种人,在她的圈子里没几个。2001年,张老师担任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后面因经费紧张她四处“化缘”筹款,带孩子上街卖过鞋子和花。这段时间,福利院用的卫生纸几乎都是这个外甥捐的。2006年,外甥重病在昆明住院,姐姐给她打电话说,四川这边的亲戚都表示了,我这边就你一个亲人,你不表示我怎么见人?何况你现在也有钱——张老师的“兴滇人才奖”30万可是要公示的。张桂梅觉得这钱不是奖给她个人的,都没敢经过自己的手,直接划到了县委组织部的账上,全部用于丁王民族小学。张老师自责的说,外甥走后,福利院里还高高堆着他捐的卫生纸。

2008年,正是张老师日思夜想的“女子高中”建校最吃紧的时候,东北老家来电话,说她哥哥不行了。张老师为了在电视台做节目要一笔企业家的捐款,错过了见哥哥最后一面。张老师后来解释说,错过这个机会,我到哪去找好几十万啊!姐姐病重在云南住院三个月,她没有去看一眼,因为一直在外开会、找钱,偶尔回华坪一趟,又被福利院的孩子们围着……

张老师曾说,我无法向至亲解释:对家人的无情是因为对其他人的爱,一份更大的爱。我也怕死,也怕撑不到学校建成就会死掉,所以我要利用好每一次机会让学校能尽快建成,让山村女孩尽快入学,那样我才能死得安心。这背后,对山区教育的锥心之痛,一般人也很难和她一样感同身受——那里的险路少人走过,那种穷困少人见过。

彼时云南的精准脱贫尚未开始,许多美丽的地方背后,正是赤裸的贫穷。她曾告诉我,许多车轱辘能到的地方外界未必能到,何况是车轱辘到不了的地方!了解张桂梅家访的经历,或许更能理解她对家人的纠结“无情”。办女子高中10多年来,她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走进1300多名学生家。都是何等艰辛的山路啊!

都是怎样困难的家庭啊!包车司机不愿去,正常人尚且心惊胆战,爬山常常几个小时,坐摩托车颠断她两根肋骨。但小脑萎缩行动失衡的她来了,握住家长黝黑皲裂的手,擦去她们脸上的泪水,“命令”随行者捐出随身的钱,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她说,女高不是普通的学校,是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这话她有资格说。

早在女子高中前,张桂梅在民族中学教书,就藏了一肚子贫困民族学生求学的辛酸故事。从仁爱之心到“救一个算一个”,让她再体贴周到对亲人确实也难。不过遗憾终归是遗憾,年龄不同心态也不同,如今自己身体不好甚至时常有死亡威胁,想起自己的身世和亲人们,“强人”张老师应该也一声叹息。

“你想我了,我就会来到你身边”

不要以为张桂梅是个好相处的人,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是急性子,脾气不好易敏感,并且爱憎分明,“看不上的人也懒得搭理”。福利院里陪着妈妈张桂梅来领奖的吴思思就说,妈妈在福利院里和蔼可亲,但在女子高中骂起老师来很吓人。当然因为吴思思的早恋倾向,妈妈还是拿伞柄打了她,这一打,打出了吴思思在学校的“进步奖”。

但可以想象,没有“斗争精神”,张老师怎么可能办起女子高中?从一个“苦命的女人”,到“生命的强者”,张桂梅个性强悍。她和疾病斗和老天斗,说“我就看老天能把我领走不”,说“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的看病上”;她和贫困斗,“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探索教育扶贫二十多年;她和老师学生“斗”,不带党徽的党员老师要扣钱,把女老师气哭,去山里家访,当场烧了学生床底下的言情小说;她和自己斗,从不让自己闲下来苟且浮生;她去家访现场要求乡干部答应给学生家修路,乡长不敢得罪她也很为难:去哪里找项目啊!但就是这么一个人,没人不打心眼里佩服,没人说她人不行……

许多人说,张老师所作所为时常会挑战“三观”:对“外人”慷慨对自己和家人“吝啬”;不信医生的话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行事;管理学校苛刻而且搞“应试教育”还理直气壮的;对学生呕心沥血却要求她们“忘了张桂梅和女子高中”……更大的疑问有:是为了荣誉吗?完全牺牲自我值得吗?是不是性格有缺陷“一根筋”?

张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也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病却不死,比正常人还苦得起,男老师被我拖垮,女老师累得哭。有种精神撑着我,说到底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张老师1998年入党,当时已经41岁了,算不上“觉悟早”,但她的热爱那么纯洁热烈。她听不得别人说共产党不好,说“你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但不能说共产党不行”。有一次,一个老板搭车捎她回华坪,半路上因为说党和国家这不好那不好,她当即要求停车下了车,好说歹说,还是搭别的车回去。这一方面是她年幼时就“渗入血液的红色基因”,另一方面,也是于山区教育的千难万难中发现,没有党委政府和组织支持,个人的理想终究是理想而已。还有一点,是张老师的个性品质和党的宗旨气质那么一致——当初她要报华坪的救命之恩,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就那么一根筋甚至“想法有些幼稚”往前走,反而成就恢弘了她的“斗争精神”。

张老师甚至几次给华坪县领导反映:能否把自己的丧葬费预支出来,用到孩子们身上,自己火化后“骨灰撒到金沙江就行了”。这种“无我”境界,也是一种精神有皈依的幸福吧。当时有人问她:那样我们想你了去哪里看你?张桂梅说:你想我了,我就会来到你身边。

高考正进行,张老师说女高学生考不上清华、北大她不死心,今年她的愿望能实现吗?但无论如何,这个完美主义者和不知疲倦的“永动机”都会玩命继续工作下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虽然这8个字对她的诠释,远不够完美。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致敬“大山女孩的守护者”

2020-07-12 17:44 华龙网

云南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一个人坚持十几年,在大山深处办起一座免费女子高中,1600多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改变了人生。

她为大山女孩勇斗蒙昧思想。华坪县曾经的教育条件非常落后,再加上当地人“重男轻女”的保守思想,女孩低龄辍学嫁人现象很普遍,而这又造成了“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儿”的恶性循环。“女孩子受教育,是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张桂梅不信邪,下定决心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她挨家挨户走访或因贫困,或囿于“读书无用”、“重男轻女”观念桎梏而在初中毕业后失学女孩的家庭,说服她们的亲人允许其继续到华坪女子高中求学,不索分文。多少女孩原本注定要陨落黯淡的人生因张桂梅而获得救赎。

她为大山女孩甘愿付出生命。“我想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走近最好的学校。”这是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的初衷,她为此付出的几乎是生命。创办学校初期,她为了筹措资金,不惜放下作为优秀人民教师的体面,在丽江街头“化缘”,常常需忍受不知情者的无视、责骂甚至羞辱。在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她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10余种疾病。6年前,因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已停止授课。如今的她,是校长,也是校工。“我们这里面是用命换来的。”她这样回答记者关于“付出”的提问。

她为大山女孩架设追梦彩虹桥。张桂梅创办的华坪女高如今在当地乃至全国都颇具名气。作为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公办女子高中,尤其作为大山里的女子高中,它的成绩令人钦佩、动容:从2011年到2019年,华坪女高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均为百分之百,一本上线率从首届的4.26%,上升到2019年的40.67%当年本科上线率82.37%,排名丽江市第一;“浙大、厦大、川大、武大……”建校12年,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张桂梅用自己的生命为华坪女孩架设起了一座追梦彩虹桥,让她们得以跨出泥泞的人生沼泽,平安和顺地阔步走向大山外精彩的世界。

她为大山女孩不求一丝回报。“我们这里有一个规矩,就是跟学生说,你毕业了,就不要再回学校了。”她为华坪女孩几乎奉献了生命,却从不以恩人自居,绝不对她们道德绑架。她一心只求生活在大山的华坪女孩能够安心求学,毫无负担地追逐各自心仪的理想,绘制五彩斑斓的人生画卷,将来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对我是最大的安慰。”张桂梅之爱华坪女孩,不求一丝回报,只为之计深远。她是华坪女孩的守护者,更是大山女孩的守护者。

作者:刘晓

东方快评丨乡村教育需要更多张桂梅这样的“燃灯者”

潇湘晨报

发布时间:07-1313:34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2020年高考落下帷幕。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63岁的校长张桂梅,又顺利送走了一届毕业生。这所大山里的免费女子高中,是当地的教育奇迹——它的历史很短,招收的大多是贫困、辍学或落榜的女学生,全校高考上线率、升学率却连年高达百分之百,本科上线率稳居丽江市前列。自2008年建校以来,已有16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考入大学。(710日《新华每日电讯》)

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一个工人家庭,17岁到云南支边,随后考入丽江师范学校,把人生的最美好时光都奉献给了孩子;她没有自己的孩子,却被数百个孩子亲切地叫她妈妈;她克服种种困难,到处募捐,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十年来家访行程超过10万公里,几十年的工作收入除了看病吃药,至少捐出上百万元给学校和贫困山区的孩子;她身患重症备尝艰辛,却带病坚守岗位,潜心于教学管理,让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张桂梅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也鼓舞了许多人。

人们常常把教师喻为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与繁华的城市相比,一些贫困山区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加上重男轻女观念依旧严重,很多女孩读不到高中就被迫辍学在家干农活,但她们同样有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希冀,同样有着向上社会流动的渴望。乡村教师就犹如一个燃灯者,给她们点燃希望的火把,帮她们照亮前行的道路。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我的目标是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正是这样的执念,张桂梅决心办这样一所女子高中,并从创办之日起,这所中学就没有录取分数线,只要初中毕业、只要愿意读高中、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学校都无条件接收,而且实施的是全免费教育。

从张桂梅身上,我们看到一名乡村教师的崇高信仰——“张桂梅如同一盏灯,以一生的坚守永葆初心,点亮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同一团火,以对贫困学子的深情大爱践行初心,温暖了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公平的起跑线,既是她心心念念的事业,也是她坚持不懈的动力。像张桂梅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如头顶全国名校长的光环退休、婉拒百万年薪、投身边疆地区的支教老校长陈立群;只有一只手臂,却身兼老师和保育员,把34年青春芳华献给山里讲台的女教师杜秀兰;读书让我走出了大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但那里还有那么多小小的我,他们的梦想需要被点亮,创造乡村教育奇迹的90后女校长方荣……正是有像张桂梅、陈立群等这些燃灯者,更多孩子方有机会走出大山。

在每一个贫困山区,乡村教师就是孩子们的燃灯者,也是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摆渡人,乡村教育需要更多燃灯者摆渡人。而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让每个孩子拥有公平教育的机会,这不仅仅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应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来源:东方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7d42c4593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5.html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红土高原一枝梅 - 致敬“大山女孩的守护者”张桂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