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营管理学_第十章 哈佛的经营管理策划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哈佛的管理策划
管理艺术理论的出现和发展表明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成熟和发展,也表明了管理者作为一个整体,其实际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的企业使命,那么,作为20世纪的企业应该如何面对呢?是悲观?是失望?还是逃避?为此,哈佛认为,悲观失望和逃避都不是积极的态度,无论你是多么的不情愿,历史的车轮总在前进!所以,只有积极去面对,才会迎得企业主动权,争取企业辉煌。既然能勇于面对未来,那么,作为企业家就必得学习21世纪的管理企业法。

这里,哈佛归纳了企业管理艺术的问题,管理艺术研究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创造性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以指导人们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将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实现管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管理艺术理论的出现和发展表明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成熟和发展,也表明了管理者作为一个整体,其实际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深入研究管理艺术理论和管理者处理管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产物。在理论研究中,管理艺术是研究管理者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由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而带来的复杂多变的管理问题,以取得最优的管理效果的。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艺术具体地体现为管理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和直觉来及时、准确地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与能力。

抽象地说,管理艺术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具体进说,它又是一种管理方法与技巧。由于管理艺术研究的是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的创造活动,因而它较一般管理理论有更多的特殊性;同时由于它在研究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活动力图概括出规律性,又有普遍性。

因此管理艺术一方面区别于一般管理理论,而具有强烈的实践色彩;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某种具体的管理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由此可见,管理艺术是一个既带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与管理实践紧密相联的新兴管理理论分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出现了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软科学,它的特点是针对复杂多变的研究对象,以软的智能性的技术为主,将多种领域的知识予以综合,为不同的管理目标服务。而管理艺术所研究的管理对象和过程的复杂多变以及管理主体在发挥创造性时的综合特点,也具有了某种软科学的性质,管理艺术也可以说是现代管理学中的软科学。

管理艺术的社会性是指管理艺术是社会的产物。任何管理艺术理论、管理技能、技巧和方法,都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的精神产品,而不是孤立的个人同自然界交互作用的本能或纯粹的自然物。管理艺术的任何实际内容或具体形态,都带有社会的烙印,只有通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人加以掌握和运用,才能成为现实的、能在管理实践中实际发挥作用的艺术。

管理艺术的技术性是指艺术所包含的实际内容同一定的管理组织和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实现管理效率的手段。管理艺术之所以具有技术性是因为:①管理艺术的各种管理技能、技巧、才能和方法,都必须符合管理客体的要求。提出和实施一定的管理艺术都必须依据一
定的管理客观系统的技术自然构成及其相应的技术自然运行规律。②任何管理效率和效果都渗透着一定的管理艺术,而管理效率或效果本质上具有技术性。③管理艺术的工具化、模型化,实际上是管理艺术的本质具有“技术性”的实物化表现。

管理艺术除了上述性质外,还有一些具体的特点,即随机性、主观能动性、经验性和情感性。

管理艺术的随机性是管理艺术的最主要的特征。它充分体现了管理者处理非常规管理问题时所具有的变通能力。所谓随机性,是指管理者依据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凭经验直觉地判断和认识客观事物,并能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

管理艺术的主观能动性是指管理者依据其个人的主观思维对管理对象的影响作用。主观能动性最充分地显示了管理者个人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它要求管理者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力求思维敏捷、风格独特,增强影响力。

管理艺术的经验性是指管理艺术与管理者的知识、阅历和体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任何高超、绝妙的管理艺术,人们总可以发现其中经验的痕迹。

管理艺术的情感性是指管理艺术总是离不开管理者处理问题时的感情色彩和倾向。正如其他艺术一样,管理艺术也能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引起人们感情共鸣,有着强大的感染人、吸引人的魅力。具有管理艺术的管理者,会使被管理者情不自禁地欣然接受领导。

正如前所述,管理艺术主要从管理的主体出发,强调研究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的创造性管理活动及其规律,将管理看成是主体充分发挥创造性的领域,从而主要地将管理视为艺术领域。管理艺术的这一根本特征,证实了管理学研究上重大的理论突破,使其能克服传统管理学的局限,满足管理实践的要求。为此,哈佛阐述了管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共有以下四点:

首先,由于管理艺术将管理视为主体充分发挥创造性的领域,即艺术领域。因而其对管理过程的研究,就不是以往的那种静态的对待,而是将其视为需要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创造性的一种多维的动态系统。

长期的管理实践证明,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某些新的特质和新的问题。这些特质与问题,既不能为传统管理理论中那种静态的分类研究所预见和发现,更不可能在这种研究中找到应变的根据和对策。

例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出于追求劳动生产率,就只把企业中的工人简单地视为机器和生产工具,而不能看到其作为社会成员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社会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有重大作用。同样,法约尔和韦伯等人由于过分强调和关注管理中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也就不可能预见到管理中所出现的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情形下,显然只有运用管理艺术理论,将管理过程视为需要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创造性的一种多维的动态系统,并实施一种与之对应的综合的、具有高度弹性的创造管理,才能克服传统管理理论由于静态的分类研究造成的僵化和片面的局限,使现代管理充满
生机和活力。

其次,管理艺术强调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的创造性活动的意义,因而它反对传统管理理论中所存在的那种“万能主义”的倾向,它不承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合理的管理模式和原理,而是主张以变应变,在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充分发挥管理主体的主观创造能力,做出符合实际的合理决策。

事实上管理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变化直接影响管理领域的变化。因此就不可能存在某种穷尽一切变化的适用的管理原理。我们知道,从早期的组织学派的法约尔,直到现代学派中的孔茨、奥唐纳等人都力图寻找一种“万能主义”的管理原理。但是,实践证明,他们的努力是枉然的。

只有依靠管理艺术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充分发挥管理主体的主观创造能力,以随机性和应变性去迎接瞬息万变的挑战,才能使管理切实跟上时代的步伐。

再者,管理艺术主要从管理主体出发,将管理视为主体充分发挥创造性的领域,因而它不是忽视管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是高度重视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能否正确对待管理主体的能动作用,这从哲学上来看,实质上是一能否辩证地看待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问题。大部分传统管理理论往往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它们只重视客体,而仅将主体看作是被客体所决定的被动因素,看不到主体对客体实际存在的推动作用。

最后,管理实践的发展也证明,管理本身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管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较高层的管理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

便如在杜朗接手通用汽车公司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了一系列堪称“艺术”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大胆创新,在坏到两年的时间内,使汽车的产量增加了几乎一倍,并且使销售额由2900万美元增至4900万美元。挽救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于破产边缘的雅科卡,同样发挥自己的管理艺术才能,在5年时间内,实现扭亏为赢,1983年(即第5年)实实在在地赚了925亿美元和利润,1983年该公司的股票价格由1981年的每股3美元升至每股35元,并且提前7年还清了联邦政府8亿多美元的债款。

以上分析表明,管理艺术由于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作用,已使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哈佛认为,企业发展,不仅要靠人管理经营产品的艺术性而且更要靠企业领导,如何用人的艺术性。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人是可以被领导的。为什么人愿意追随一个领导者,是有各种原因的。其中包括安全、收益、权力及赞赏等。正如大家所公认的,如果部属相信他的领导者在一定时间、地点内能满足他所追求的欲望时,他就愿意追随这个领导。

相反,如果一个领导者错误地理解下属的需要、动机以及他们所希望达到满足的方式时,就很少有追随者。所以员工的工作热忱,与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有很大关系。

部属们都希望得到有效地领导,如果领导无力或缺乏领导时,下属就不能积极地进行工作;如果得到有效地领导,他们就会热忱而满怀信心地发挥其最大的能力。具有领导艺术的有效
管理者的成绩是无穷的。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管理者对人的领导艺术。为此,哈佛从以下三个部分阐述领导艺术问题。

A部分:哈佛认为,对人的领导艺术其实就是用人的艺术。领导者在其做出某种用人抉择时,他首先面临的抉择,是用还是不用,接下来才考虑怎么用。

在“怎么用”方面,按照领导者对被使用对象的信任度,大致可以分为利用、使用、重用三个档次;在“怎么不用”方面,按照领导者对被使用对象的策略考虑,也可分为养而不用、“用”而不用(假用真不用)两种类型。这些不同性质的用人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呈现出远比理论上的划分还要复杂的格局。当我们探讨对人的领导艺术,即用人艺术时,首选应弄清几种不同性质的用人行为。

不言而喻,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能用的人远远多于不能用的人。为此,我们应当首先探讨“怎么用”方面的三种不同性质的用人行为。

首先,利用。利用是领导者对被使用对象缺乏必要的信任感,但由于被使用对象尚有“可用之处”,他的某一专长对领导者的事业有益,在此情况下领导者做出的策略性的用人抉择。

领导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对一些自己并不信任的下属,予以暂时的有限度的“任用”,这种任用,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授予下属的职权有限,影响不了大局;使下属受到严密监视和控制;任用有一定期限,过期需要重新任命,一旦完成了使命,领导者马上可以对被使用对象弃之不用;具有一定的伪装性,使被使用对象觉察不出自己受到了利用;领导者与被使用者缺乏共同语言,双方互有戒心,又各有所求。

在用人过程中,也有可能领导者增加了对被使用对象的信任,情况向好的方面转化,即由利用转为使用,甚至重用。

领导者为什么会用自己本不信任的人呢?就是因为被利用的人具有一定的才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是对使用和重用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它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使领导者在组织管理中,获取最大的人才效益。

在用人实践中,掌握多种巧妙利用下属的用人艺术,是每个领导者应该具有的基本功。道理很简单:并非所有的下属都值得上司使用或重用,如果不善于巧妙利用那些不能予以使用的下属,那么,情况也许会变糟,这些下属也许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给其上司制造麻烦上。实践证明,巧妙地利用不值得信任的下属,将帮助领导者成功地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其次,使用。对于绝大多数下属来说,领导者是愿意使用他们的。使用,是用人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用人行为,它是领导者对被使用对象具有一定的信任感,被使用对象自身又具有一定的德才素质的情况下,领导者做出的一种常的用人抉择,领导者的这种用人行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职权相对稳定;感情因素不占支配地位;理解程度不深。

在任何管理系统中,被使用者在数量上都要远远超过被利用者和被重用者,他们构成了下属的主体,因此,当我们在探讨用人艺术时,就不能不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这一层次的对象身上。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经常考虑如何合理使用这部分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的下属。在通常情况下,
使用下属应严格坚持公正性、合理性、竞争性和宽容性。唯有如此,才能稳住多数人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被领导者使用。

最后,重用。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只要领导者将某个下属放在最显赫的位置上,授予他最重要的职权,这个下属就可以说受到了他上司的重用。

然而,实际上,人们却经常发现,有些身居要职的人,由于受到上司的冷落,其对全局的作用微不足道;另外一些官位并不显赫的人,由于受到其上司的充分信任却能左右全局。这一现象告诉我们,衡量一个下属是否受到重用,除了职权与官位以外,还有其他因素。

在领导者的用人行为中,重用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用人抉择。被重用者的德才素质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管理系统的兴衰成败。重用的对不对,通常会对事态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与利用和使用明显不同,重用具有以下显着特点:信任度最高;感情因素占支配地位;在动态变化中保持较深的理解程度;下属都有进一步得宠或突然失宠的可能性;下属事实上掌握影响事态发展的“特权”。

区别利用、使用和重用三种不同性质的用人方法,反对笼统地议论用人的做法,是因为唯有进行这种区分,才能揭示不同层次的用人行为的某些主要特点和重要规则,进而掌握用人的规律、用人的艺术。

哈佛强调,人的积极性是一种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积极性来源于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和对事业成就感的追求。管理者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深入研究积极性的来源和表现形式,以科学的艺术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激励,并以其需求的不断满足为调动其积极性的动力。

调动人的积极性首先是如何选择人。所选择出的人并不一定是各方面都非常出众,十全十美的人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具备超人的素质、高超的技艺、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思想修养的人才是人才,其实这有些片面。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才是能够完成任务,具有一定知识的人。

合理的选择人才的前提与原则是“用人之长”。在选择人才时,要把选择的着眼点放在被选择人的优点和长处上。只要被选择的人具备完成目标或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艺,那么他就有资格入选。这就要求我们所选择的人才在组织中必须能够充分发挥其长处,避免其短处,并且所选择的人才所具有的能力、技巧必须与他的职位和所承担的责任相适应。

做到合理选择人才,只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起点。在使用人才过程中若出现不当与失误,同样会挫伤人的积极性。只有通过合理的用人环节,才能真正调动所选人才的积极性。

在用人过程中,有4个要诀: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当其长、用当其愿。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用当其时,是指用人应该抓住适当时机。每个人才都有他一生中最佳时期。在这最佳时期中,又有一个对其健康成长最为有利的“起用”时机。所谓捕捉人才的“起用”时机,应该符合两个条件:其一,能够最充分地利用人才的最佳时期,使用人才在精力最充沛、才华最横溢的时期,为本组织系统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其二,对其成长最为有利,能够产生
激励作用,促其成才。只有在这样的时期,大胆地、及时地将人才选拔到重要的岗位上来,才算准确捕捉到了“起用”时机,用当其时。

第二,用当其位,是指要想合理使用人才,必须将人才放在最能充分施展才干的位置上。挑多重的担,出多大的力。这些都是被古人反复阐述的用人之道。今天,当我们运用现代管理学和人才学的基本来阐述,使它有了新的理论高度。我们所称的用当其位。一定要实现人才能级能质与岗位的能级能质相对应。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相吻合、成才轨迹与成才目标相一致,在此基础上,为各种人才找到最有利于他健康成长的“合适”位置。

第三,用当其长,是指在使用人才时,要扬长避短。然而,究竟如何扬其长,避其短,这就是用人艺术问题。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其一,个体取长法:根据人才个体某些主要要素的单项能级和能质,来使用人才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取长”方法。其二,群体取长法:根据人才群体的类比情况,科学判断、充分发挥人才个体的最佳才能的一种用才方法。它能够动用发展和宏观的观点,来选用人才的特长,兼顾眼前人才效益和长远人才效益,个体中的最佳才能和群体中的最佳才能,从而使每个人的特长,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发挥。其三,提前取长法:这是立足于长远利益,用时兼顾眼前利益,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选用人才特长的一种用才方法。主要是对人才的各项基本要素,进行全面分析,然后根据每项要素的发展势头,提前选择最有可能成为最佳才能的某一项基本要素,并以此作为使用某个人才的决策依据。

第四,用当其愿,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根据被使用对象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志愿。来合理安排他的工作。这比违背他的意愿,单纯运用行政手段强迫他去从事某项工作,将获得好得多的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权,并且热情鼓励大家“自荐”,在使用过程要用人不疑,授以职权;尽量满足人才在成才和目标选择方面的正当要求,努力向他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物质条件和心理条件,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况,尽快成才。

哈佛认为,在用人过程中,为了保证组织未来发展的长期需要,管理者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科技和管理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组织要在未来社会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一流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因此,现代管理者必须掌握培养人和教育人的艺术,为组织未来的发展打好人才基础。掌握教育人、培养人的艺术,要注意把人才的平时培养与未来使用合理结合起来,要制定合理的培养人才的计划与标准。

应该承认,目前不论国内国外,不少管理者对培养人才并不太重视,许多人把绝大多数精力放在招聘上,尽力网罗人才。其实,在本单位工作过的人比招聘来的人具有许多优越条件。在诸多方面,外来者是很难与他们相比的,这不仅指在人事关系方面,还应包括对单位的感情,对单位气氛、习惯的熟悉,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大量从外面招聘人才会挫伤本单位工作者的自尊心。进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B部分:对人的领导艺术的第二个方面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们通常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是影响组织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特点的更新、生产规模的扩大、市场细分的加强等,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其间的人际关系也越来越趋向多元化。

因此,为了有效实现管理系统的目标,管理者在充分调动每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与艺术,正确协调和处理好管理系统内外的人际关系,通过个人力量与群体力量的协调合作,完成系统的目标。

哈佛认为,在处理与协调人际关系时,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掌握以下三方面的管理艺术:

首先,处理组织成员不同需要的艺术。组织系统中每个人的不同经历和个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需求。但作为在同一管理组织系统中工作的人,他们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需求。作为领导者,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就要善于抓住这些共性,达成整个系统内部“求同存异的局面。

其次,处理组织成员不同个性的艺术。作为一个领导者,在抓共性的同时,也要分析每个人的个性。这里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等。个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非常复杂,这就要求领导者首先要深入了解组织系统内成员的个性,然后将不同个性的成员结合在一起,形成工作班子,使他们个性之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最后,沟通艺术。现代管理十分重视意见的沟通。哈佛认为:“现代管理就是意见沟通的世界。”“意见沟通,对于促进团结,正确决策,协调行动,保证集体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沟通包括领导成员之间的意见沟通、上级与下级的意见沟通和下级之间的意见沟通。加强沟通可以防止“政出多门”、意见分歧、相互不信任等。有效的管理必须把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协调起来,而沟通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

C部分:对人的领导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运用领导权力的艺术。领导权力是从事领导活动的基础。没有领导权力,领导活动就无法进行,管理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因此,自觉运用领导权力的艺术,对领导是否有效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哈佛将如何动用领导权力的艺术问题分为以下四方面介绍。

第一个方面:领导权力是领导者在管理活动中用命令和指示的方式对被领导的对象施加影响和控制,从而使其完成任务的力量。领导权力在组织管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组织重大决策、目标和方针的实现起着保证作用。一般地可以将领导权力分成两类:一是具有强制性的职位权力,即权威;另一类是非强制性的专长权力,即威信。二者在组织管理中虽然都起影响与控制作用,但作用方式有所不同。

第二个方面:强制性的职位权力是组织授予领导者并受法律支持的权力。这种权力与某个具体的领导者无关,而是由特定的职位决定的。人们甘愿受支配,执行指令,完全是由领导者的职位支配的。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它的主要作用是借助于强制性的力量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聚合起来并形成有序的组织活动,从而保证组织的正常运作与目标的实现。

第三个方面:非强制性的专长权力是领导者借助于自身的特有品质、能力等所形成的对被领
导者的个人影响力。这种权力是与某个具体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的,而与其具体的职位无关。这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相信敬佩而衍生出来的。虽然这种权力不受法律支持,但它有利于领导与被领导双方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满足被领导者的各种要求,有助于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行为、活动进行引导和控制,从而达到领导的目的。

第四个方面:运用领导权力的艺术,主要体现在领导者对领导方针的科学选择和创造性的运用上。领导方式按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和以生产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专制型领导方式、民主型领导方式和放任型领导方式等。我们无论如何选择上述领导方式,所遵循的原则大致有以下六种:

①目标协调原则:组织成员越能使自己的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就表明管理者的领导越有效。

②沟通清楚原则:用那些能被接受者所了解的语言或方式来表达或传递信息时,沟通才是清楚的。

③沟通完整原则:管理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组织目标,组织成员在加强和维持所必须的合作时,要全面增进他们的了解。

④非正式组织辅助运用原则:在管理者能使用非正式组织来辅助正式组织工作时,领导方式才是有效的。

⑤激励原则:如果管理者能更加合理地实施激励,并与整个管理系统契合一致,那么,领导方式的有效性将更加显着。

⑥有效领导原则:由于人们愿意那些他们认为可以满足个人目标的人,所以管理者如果能更加了解激励部属的因素,以及运用这些激励因素的方法,并把这些了解化为管理行动,那么他就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领导者。

在提到激励问题,并且指出激励是对人的领导艺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可见,作为企业领导,掌握激励理论是何等重要。

管理工作是创造和维持某一种环境,使群体中的人个能很好地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因此,很明显,管理者必须了解能激励人们的因素,并将这些激励因素在管理活动中加以考虑。这些激励因素的运用,以及对下属领导的过程,都必须具备激励方面的知识。应该认识到,管理者的工作并不是操纵人,而是在设计工作环境中,考虑到激励因素。

所有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都是一些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活动。他们可以把人类的行为看成一连串的活动。问题是人们在某一时刻会产生什么行为,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行为。这们知道,行动是有目标的。也就是说,人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使人们在行动时做出贡献,使之有助于组织达到目标。很明显,要指引人们的活动方向,管理者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应引导人们去做什么事,以及用什么方法来激励他们。

无论是有意识或潜意识,人们的动机的基础在于需要。有些是基本需要,像对水、空气、食
物、性、睡眠和住处等的生理需要。有的则可以看作是第二需要,像自尊、地位、与人交往、爱慕、施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作为企业领导,掌握部下需要程度是何等迫切啊!以下我们讲到的需要,对于不同的人,在需要程度及时间上各不相同。

首先,激励往往与进取、意愿、需要、愿望等等联系在一起。所谓激励,通俗地讲,就是指管理者做那些能够满足进取意愿并能引导部属按所希望的方式行动的事情。我们可以把激励看成了一种连锁反应:开始时感到需要,接着产生欲求或者是对目标的追求,然后造成紧张,即未能满足的意欲,从而导致达成目标的行动,欲求获得满足。

其实,这个连锁比其表面所看到的要复杂得多,要解释它并不容易。首先,需要的概念并不简单,除了像饥饿那样的生理需要之外,其他需要并非与人的环境无关的。我们都知道,许多生理需要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刺激。例如,嗅到食物的香味会感到饥饿;看到冷饮可以使我们感到口渴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吸引人的广告会引起购买的欲望。同样,环境对我们的第二需要的影响也很大。一个同事的晋升可以激起我们对高职位的欲望。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激励我们为完成某些意愿而去解决它。一个意趣相投的团体可以增加我们对社会的需要。

其次,需要——欲求——满意链的动作并非总是如所描述的那样简单。需要确实可以引发出行动。而有时行动也可以引发需要。在满足一个需要之后,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需要。例如,一个人的成就需要,可能因为达到了某项必要目标而加强,也可能因这项目标失败而减弱。有些心理学家发现需要并非总是人们行为的原因,有时却是行为的结果。

在激励理论中,经常会出现激励因子(或激励因素)那么什么是激励因子呢?激励因子是诱导个人去工作的因素,是一些可以影响个人行为的事物。理所当然,在任何企业组织内,作为企业领导,必须注意激励因子和他们应采用的激励方法。

为此,哈佛具体阐述影响激励理论的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54年他的代表作《动机与个性》中提出的,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激励理论。他将人类的需要看成是从最低层的需要到最高层需要的顺序的层次形式。并且断定,当某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它就不再成为激励因子了。虽然马斯洛的理论所涉及层次观念的问题很多,而且经常不能被人接受,但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定义却非常流行。

马斯洛将人类的基本需要按其重要性由低到高排列为五个层次:

A.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生命的根本需要,如衣、食、住、行、空气和水等。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还未能满足到足以维持生命时,其他的需要不会激励人们。

B.安全需要:是免除实质性的危险和避免失去工作、财产、食物或住处等的需要。


C社交需要:由于人类是社会性的,他们需要归属于社会和被别人接受;希望与别人进行交往,避免孤独;希望与伙伴和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

D自尊需要:人们归属的需要一旦满足了,他们就会要求得到自己和别人的尊重,即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和才干给予承认并给予较高评价。希望自己在同事之间有一定的声誉和威望,从而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发挥一定的影响力。

E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一个人所能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虽然受到许多人的不同程度的质疑,但他将人类千差万别的需要归为五类,揭示了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的需要与行为的规律,指出了人们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这符合心理发展的过程,对管理实践很有价值。

作为企业领导,应该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地应用马斯洛的理论。要知道一个人会有什么需要,这要看他的个性、需求和愿望而定。在任何情况下,管理必须切记:在现代社会中,绝大部分人都同时具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各种需要。

第二部分: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首先提出来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对一些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时设计了许多问题,然后,向一批工程师和会计师征询意见。赫兹伯格在研究了调查结果后提出了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的研究主要是找出解释激励的两组因素。第一,是包括如公司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人际关系、薪金、地位、工作安全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因素。赫兹伯格发现这些只是“不满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换言之,如果这些因素完全存在于工作环境中,最好的情况也只能产生“没有不满”,而并不能产生“满意”来激励人们。但是缺乏这些因素时,却会产生“不满”。

第二,赫兹伯格列出了“满意恩素”,完全与工作内容有关。它们包括下列因素:成就、表彰、有前途的工作、晋升、在工作中的成长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产生“满意”或“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的感觉。

赫兹伯格称第一组为“保健因素”。它们不能激励组织中的人,但它们必须存在,否则会造成不满。第二组则为真正的“激励因素”,它们能够产生满意感。作为企业领导,很显然,应用这个激励理论,在现实工作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着相对应的关系。

第三部分:期望理论

许多人熟悉的另一种激励评论是“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在1964年提出的。这种理论一提出,就受到各国管理学家和管理工作者的普遍重视。目前,人们已经把期望值理论作为最主要的激励理论之一。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期望理论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也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三个条件:

A方面,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人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个人主观认为通过个人的努力达到预期目标较高,就会有信心,就可能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力量。但是如果目标高不可攀时,通过努力也不会有很好的绩效,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工作消极。

B方面,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人总是希望在取得绩效后能够得到奖励。这种奖励是广义的,包括提高工资、多发奖金等方面的物质奖励,也包括表扬、自我成就感、得到同事们的承认、提高个人威望等精神方面的奖励。如果他认为取得绩效后能够得到合理的奖励,就有可能产生工作热情,否则就可能没有积极性。

C方面,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人总是希望自己所获得的奖励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然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奖励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才能激发出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作为企业领导必须根据期望理论,激励人的工作积极性,一定要抓住上述三个环节,即处理好上述三方面的关系。

第四部分: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的亚当斯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侧重于报酬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即考虑报酬与投入的比值。因此,一个人取得报酬是否对他具有激励作用,还要他经过种种比较来确定所获报酬是否合理与公平来决定。若经过比较后,他认为所获报酬是合理与公平的,就会产生激励作用,否则不会产生激励作用。

比较相对报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酬(物质的、精神的)与自己的投入(时间、劳力、脑力等)的比值与系统内其他人作相应的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是公平的;在大于时,对他才有激励作用。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现在所获报酬与自己现在投入的值同自己的过去作相应的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是公平的;在大于时,对他才有激励作用。

哈佛总结,由于每个人对报酬与投入的理解与界定不同,如同样是一种工作,有人认为工作太艰苦,耗费许多脑力与体力,他将这些归入投入部分;也有人会认为工作富有挑战性,锻炼自己,使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将此归入产出(报酬)部分。因此,作为企业领
导,公平与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能努力消除管理者个人的私心和偏见,加强管理,尽量准确地度量各人的绩效,做到在客观上让多数人认为公平,而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主观上都认为公平。

第五部分:激励需要理论

激励需要理论是由麦克莱兰提出来的,他给三种基本的激励需要下了定义,对人们了解激励作出了贡献。这三种基本的激励需要是:权力需要、依附需要和成就需要。曾经有许多人研究测试人们这三种需要的方法,而麦克苹兰特别针对成就的需要和激励力量作过实质性的研究。

对应于三种激励需要的三种激励力量(权力、依附和成就)都与管理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企业领导,必须确实认识这三种激励力量,并掌握好它们,才能使企业组织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一种,权力的需要:麦克莱兰发现,人们有高度的权力需要时,才非常关心影响力和控制的运用。这种人通常都在寻求领导的职位,他们通常都具有良好的口才,而且喜好争论;他们有能力、直率、有求实精神;他们喜欢教导别人和进行公开演说。

第二种,依附的需要:具有高度依附的人,通常由于被宠爱而感到快感,他们尽可能避免受社会团体拒绝的痛苦。作为个人,他们喜欢能维持一种愉快的社会关系,乐于了解别人。在别人遇到困难和麻烦时,随时都能安慰和帮助他们。喜欢和别人保持友谊。

第三种,成就的需要: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对成就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并且以同样强烈的心情害怕失败。他们愿意接受挑战,为他们自己订下相当高和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敢于担风险。他们不愿碰运气,喜欢分析和评价问题,把完成任务当作个人的责任。他们喜欢精确而迅速的反馈,以便了解他们的工作做得如何。他们勤奋努力,不怕困难,喜欢按自己的习惯办事。

麦克莱兰的研究表明:作为企业领导,表现出非常高的成就需要,相当高的权力需要,而依附需要却十分低;一般管理都表现出的成就需要和权力需要,一般也很高,但不如创业者那样高。管理者的依附需要也低,但不像创业者那样低。在小公司里,其总经理通常有高度的成就需要。而在大公司里,总经理的成就需要非常一般,而权力与依附需要往往较为强烈;中、下层管理者的成就动机反比总经理高。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大公司中,总经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而他下面的人要努力去“超越”他。

哈佛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要比不高的人进步得快。但是,由于管理除了成就的激励力量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力量,所以作为企业领导对其人员的权力需要及依附需要也同样关注。

第六部分: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


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这就启示我们,在管理中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当人的行为的结果与目标一致时,就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使这种行为得到加强,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

其实上面提到的只是强化的一种,即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根据强化的方式还可以把强化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连续强化是对每一个组织需要的行为都给予强化;间歇强化则是经过一段时间间隔才强化一次。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在实际管理活动中,要依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强化方式。

哈佛强调,作为企业领导,不仅要掌握如何用人的艺术性,而且更要掌握如何决策的艺术性。对于如何决策,对作为企业领导何等的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和存亡的大事情。

为此,哈佛特别强调指出,决策是管理中经常碰到的事情。决策学派创始人,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西蒙教授认为:“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管理就是决策”。虽然有些学者对此持有异议,认为管理属于实践的范畴,决策属于认识范畴,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有联系,是因为决策是管理的关键,而管理则是决策的继续,如何进行管理本身也是一种决策;说有区别,是因为两者属不同范畴,它有分工又有协调,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决策就是管理。但是,决策是现代管理中的首要职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所谓决策,是指对若干准备进行行动的方案加以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标。通常所说的科学决策,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进行决策。

决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作出最后抉择前后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力,如搜集资料、确定目标、拟定方案、评估选择方案、追踪反馈等。它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对客观规律及相应条件有所认识、掌握的前提下,在主观意志参与下进行的一种认识活动。狭义地说,决策是在几种方案中作出抉择,即通常所说:“拍板”。其实,这是最后“拍板”只是决策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这里,所讨论的管理决策艺术,并不在于探讨人的主观创造性在决策中的作用。

现代管理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将越来越复杂,决策者们需要解决的往往是非程序性、凭主观几率得出期望值的风险决策。这需要科学与经验的高度结合,需要在追求最优的决策结果时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从广义上讲,我们可以把决策划分为科学成分和艺术成分。

科学成分(也可称为“硬件”部分)主要指技术的程序的方面,建立模型、计算、分析评估等;艺术成分(也可称为“软件”部分)主要指在科学素质基础上灵活运用个人经验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等来进行的决策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说:科学地、高度灵活地、创造性地作出最优决策就是管理中的决策艺术。

哈佛认为,决策与认识紧密相连,作为企业领导,探讨决策艺术,必须先应弄清两个认识问题:


首先,正确看待经验决策。经验决策通常指根据历史上同类决策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所作的决策。经验决策有着重复性与表面性的特点。因而属于低层次的决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经验决策不是“主观臆断”,其中也有新的信息与头脑中旧信息的比较、推断,这也是一种认识活动。

可以说,经验决策活动是人类决策活动中最基本的。它是高级决策形式(包括决策艺术形式)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在科学的决策未产生之前,经验决策是唯一的决策形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低层次的管理中,经验决策仍占有重要位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决策艺术中也不乏经验决策的案例。

其次,直觉决策并不神秘。在认识活动中以直觉的方式作出的决策称为直觉决策。在决策中,有些经验丰富、老练的决策。一般来说,很多决策者在初次接触到某一方案时,脑子里都会立即产生出可行或不可行的判断。

另外,在情况紧急必须立即采取行动而无暇思考时的决策,往往只能依靠直觉。实践也证明,有些直觉决策是成功的。正因为这样,有人将直觉看得很神秘,以为凭灵感就可以当好一个决策者。我们承认,直觉确实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主观活动,是知识、情感、意志统一的表现,是优秀的决策者不可缺的才能。但是如果用神秘主义的眼光来看待直觉决策,误认为直觉思维的源泉就在头脑结构本身,那么在错综复杂的决策面前就会失败。

从根本上说,直觉思维产生的突发性创造,是长期脑力劳动的积累所产生的结果;直觉决策的成功,是优秀决策者高度理论修养和丰富经验的结晶。明显优于程序化决策,其“艺术”成分愈发突出。因此,应对直觉决策给予足够重视。但凭决策而失败者或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而被称为“狂人”、“固执己见者”也大有人在。

只要时间、条件允许,作为企业领导应在直觉决策和经验决策的基础上,注意吸收二者合理的有价值的部分,以增强决策的艺术成分,确保决策的优化。

现代管理中决策的最大特点是面对未来。为了决策成功,必须把握未来,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否则就很难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因此,作为企业领导,本该知道,创造是决策艺术的本质与核心。换言之,衡量一个管理者决策艺术的水平,就要看他在决策过程中,创造能力发挥得如何。

创造能力通常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活动得以完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之间的桥梁。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决策,为人们提供了发展创造力的场所和机会;而作为认识活动的决策,不仅需要而且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以产生新的、面对未来的乃至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目前,现代管理中面临越来越多的非程序决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解决此类决策问题,决策者仅仅凭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已是不足,单纯依靠严格的科学程序和固定的决策方法也难于全部奏效,关键在于管理者运用决策艺术,进行创造性思维,把个人的才识与科学的程序方法有机结合,集艺术创作的想象与科学发明的严谨于一身,方能保证非程序决策的正确性。

作为企业领导,在运用创造性来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决策的艺术创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思维的独立性、探索性非常重要。作为企业领导,要使决策达到艺术水准,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决策艺术力即创造力是决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哈佛认为,创造力包括以下三种:

首先,想象力。想像是创造的先导,因为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意念,也就不能进行创造。丰富的想像力可以冲破时空的限制,使决策者思路活跃,把已有的经验联结起来,进行提炼和概括,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决策。创造性想象有利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新设想、新办法,进而在决策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其次,洞察力。洞察是与预见性紧密连在一起的,是一种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决策者,往往可以比别人想得深些、远些。洞察力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奠定了决策成功的基础。

最后,判断力。准确的判断力是进行决策不可缺少的能力。在时间充足条件下选择决策的优化方案,有较强的判断力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失误;对时间紧迫的决策问题,是考验管理者判断力的最佳时刻,决策者若当断不断,错失良机,必然导致巨大损失。另外判断时还要排除成见、先入为主、感情冲动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在决策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作为企业领导,追求的不仅是决策的技术、技巧,而且是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更重要的是追求充满美感的、以创新为目标的、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和谐的艺术境界。这种决策的艺术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二、哈佛的竞争策划
在产品经销中,作为企业领导,必须作出竞争决策,作为企业领导,制定竞争决策,是何等重要。为此哈佛提出了以下例证,进行分析说明。

在产品经销中,作为企业领导,必须作出竞争决策。作为企业领导,制定竞争决策,是何等重要。为此,哈佛提出了以下例证,进行分析说明。

第一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虚找对手!

这样能激发员工士气,产生斗志。这样可凝聚公司内的人心,高扬士气,统一员工的思想,能使员工们朝着目标奋勇前进。

这种虚找对手的做法,好像有失领导声誉和威严。但是,要想企业成为先进企业,就必须聚集员工们的意志和力量,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为公司的强盛不顾个人的私利而奋斗。如果虚找对手,能使企业生机勃勃、繁荣昌盛。作为企业领导不妨还是试试吧。

第二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杜绝经销情报!

在生意场中,竞争不可避免,若遇竞争对手,尤其小心杜绝经销情报。这是因为你的机密泄与对手,你定输无疑。

不要让人知道情报,是为了在生意中有竞争力,以防出现被抢劫之类事故。


以买东西为例,如果你一开始,就表现出急切要买的心情,对方往往不动声色,毫不留情地总是抬高价格,理所当然,你定能上当受骗!相反,你想要达到买的目的,却深藏内心,从而旁敲侧击地与对方谈判,对方反会急于来笼络你,他还可以顺势降价。

越是急躁,越是做不成生意,或就只能够给线才能办成,在车站、码头,你可经常看到那些急于买东西的人,常花钱多。

装着若无其事,有时还能猜到对方想什么,从而获得信息赚钱。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留一手,不要暴露得全部真相大白,做生意也一样。这就是赚钱的秘密。

第三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确定对手,狠狠打击!

选择竞争对手,这样可促进你更大地努力奋斗,更大地挖掘你的潜力。最主要的一条,要选水平比自己更高的人竞争。

跟自己相当层次的公司比较,一则不能得到有益的启示。二则有损本身的声誉。三则不能激发自己的热情,但还难免要受不必要的麻烦。四则即使击败对手也不能助长公司的声誉。

有雄心壮志的武士,总是要想找天下高手较量,因为他能够从较量中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被高手打败,那么,别人也没什么可说的;如果能胜过高手,也鼓舞了自己士气,那么,更能名振天下,这种尝试何乐而不为呢?

高明的经营者以其自身的特点致胜,以其境独特制胜,谁也斗不过他。例如,国产的茅台酒,无论哪家企业要竞争都图劳无疑。

要竞争,须选准高于本身水平的人去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有名望,别人自然服你。一旦你把高手打败,市场将为你所控制。自然也就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竞争对手确定后,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你必须了解对方的以下几点:

首先,要求纵观所有与它的市场有关的产品与服务,即行情分析。

其次,必须了解它的现实状况,包括竞争的背景、动机和对新的竞争对手的观察。

再次,新的竞争对手的动向及它们的经营方式。

最后,必须客观地评估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具体来说,必须弄清相对项目:①产品策略比较。主要比较产品所处寿命周期的阶段及策略;比较如何改进老产品,扩大产品新用途;比较如何改进包装、装潢;比较售后服务和产品组合。②价格策略比较。即研究对手价格动向;短期策略、长期策略、系列定价策略、单一价与变动价策略。③网点策略比较。主要从产品的体积与重量、时效性、生命周期与各市场的范围、需求特点及企业本身的信誉、资金管理
能力,外界因素等方面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或者选择普遍分布策略,或采取选择性分布策略。④促销组合策略比较。即比较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四种促销方式的长短,研究竞争对手的做法,从而自己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应付。

第四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明确对手目标!

从哪些方进行竞争呢?哈佛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第一,作为企业狠抓物价竞争。

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因为谁都想买到便宜货。在不是独家经营的市场上,如果你的价格便宜,顾客自然乐意购买,你的产品销售市场自然会大。

但是,这里指的是合理价格,它的前提是企业自身既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利润,消费者也比较乐意接受这个价格。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互利互惠价格。

第二,作为企业领导,应该狠抓产品花样竞争和产品优化竞争。

企业提供的,必须是广大客户受欢迎的花色美观的产品,而且不是生产都自认为是最好的产品和质量,因为站在客户立场讲品种、讲质量,才能畅销产品市场,活跃经济。

第三,作为企业领导,狠抓时间效应竞争,将产品及早上市!

由于世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上消费形态也在飞速变化,大多数厂商明显知道产品积压,致使资本周转慢,甚至资本凝滞,只有资本周转快,才能获得产品附加资本,最终赚到高额利润。因此,用全球电脑连网卫星转收系统来储存和管理产品信息已经大大风行起来。既不要库存,又要及时交易,这种状况只能靠供应者的时效来维持。

第四,作为企业领导,狠抓优化服务竞争。

就是要提供一个让客户在使用前后都满意的产品。对消费者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种:

1要对产品售前服务,通过产品本身和对使用者的宣传,不但会增加消费者的信心,而且能避免消费者日后的维修开支和抱怨,最终达到消费者正确使用而心满意足;

2)要对产品售后服务,售后服务可以说是供应商与客户间的连线,这条线如果坚硬耐固,就说明供应商与客户具有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会使产品畅销无阻。

第五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实施以逸待劳,坐等收获。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作为渔翁怎样得利呢?你不妨采用“企业形象战略”的技巧,运用视觉性手段向公众宣扬你的经营思想,使人们对你的商店形成较好的印象。

艾科卡离开福特受聘到克莱斯勒公司后,作为一向失利的克莱斯勒,他的渔翁艾科卡先生,
为他宣扬今天运气好,于是,他重视重振美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企业形象,利用自己在汽界的声誉,亲自上电视做广告,为克莱斯勒公司重整旗鼓,很快扭转了衰落的企业形象,恢复了竞争势力。

值得注意的是,提高“渔翁”形象与失利的“渔翁”形象宣传不同。它突出的不是“渔翁”的获利品鹤和蚌,而是“渔翁”形象。

假如你是电视机生产公司的推销员,你宣传你自己的电视机是如何如何的好,你就必须花费工夫去说明自己的电视机与其他厂家的电视机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的区别,结果由于实际上彼此使用的科学技术大体相同,一方面使顾客不易弄懂,另一方面又挑起了“渔翁”同行的竞争,纷纷下海得鹤蚌,试问:海边哪有那么多的鹤蚌在等着你呢?试问:你还会有好收获吗?因此,企业形象战略就是要避开这样的“渔翁竞争”,致力于本身自己的形象,并非单纯是鹤蚌形象,而根植于大众的头脑之中,让客户相信买了自己的产品决不会吃亏,也不会后悔,这样就可以收到以逸待劳的效果。

第五例证:作为企业领导,秘密向对手进攻,致使对手措手不及!

当经商者遇到强劲的对手时,不妨向对手攻其不备,抓住弱点狠狠还击,不必顾及对手别的优势。现将方法列举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实施狩猎精神!

收集猎物,为己所用,体现了弱肉强食的狩猎精神。它在商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得以体现!自己的公司既得到立竿见影的加强,又削弱了竞争对手的力量,因此大为流行,由于代理狩猎的公司大量出现,时兴的“狩猎业”行情看涨。这一行业就被称为“猎户业”。

在竞争中你不仅应该学会“吃猎物”,也要防止猎物咬伤人。

第二方面,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向对手盟友实施反间计,釜底抽薪!

有竞争就难免出现结盟。为对付强劲的对手,力量稍弱的对手们就会结成同盟,联合起来对付强劲对手,这就是所谓的“众人捡柴火焰高”。

当你面对盟友竞争时,必须采取反间计,要阻止他们联盟,要有意挑起他们之间的事端,先让他们相互间展开竞争。这样,釜底抽薪,盟友分散,相互竞争,削弱各自力量,最终彻底崩溃。你最好坐山观虎斗,躲得远远的,然后待他们有结果后,再来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终还是“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如果你已经参与了竞争,而且他们已经形成同盟,那你就要分析研究他们结盟的情况。然后用计制造他们的矛盾,离间他们,最后各个击破,似如破竹,迎刃而解,逐个逐个地进行歼灭。

第三方面,作为企业领导,必须掌握竞争对手的大量材料,达到出奇制胜的良好效果!


控制竞争对手,看上去似乎不可能的,但在股份经济世界却是完全可能的。英国化学公司面对德国化学公司的竞争,却有点吃不消,但英国化学公司的老板们却十分冷静,仔细分析了德国化学公司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子公司“爱尔兰化学用品公司”,该子公司生产的一种化学添加剂是德国化学公司的主要辅助剂,德国化学公司的产品成本大大降低,因而在国际市场上逼得英国化学公司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当英国化学公司得知德国化学公司只掌握爱尔兰化学用公司40%的股票时,英国化学公司的老板们心花怒放了。英国化学公司立即派人员四外游说德国化学公司的股东放弃了爱尔兰化学用品公司的股权,并用高出市价一倍的价格收购,很快德国化学就占有了51%的爱尔兰化学用品公司的股份,并决定停止对德国化学公司供应一种化学添加剂,迫使德国化学公司停产寻找代用品。

这样,英国化学公司在竞争中不仅夺回了失去的市场,而且还夺得了德国化学公司的一部分市场。

第四方面,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实施上屋抽梯,切断对手命脉,致使对手不战而败!

在竞争中,当从产品上不能竞争时,作为企业领导,在实施上述各种连环计的同时,何不实施上屋抽梯之计。破坏对方的原材料、电力、运输等方面的供应网络。比如诱导对方的原材料供应商大幅度提高供应价格,或者终止对他的原材料供应„„使他的生产无法运转,或者不能够正常生产。他的产品再有竞争力。也无法与你竞争了。

第五方面,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实施借尸还魂,假冒对手产品,致使对手无可奈何!

当竞争对手频频推出新产品的时候,要想不败下阵来,就应立即组织力量大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进入竞争对手已经开辟出来的市场,可使竞争对手自败而退。

第六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自知自明,通晓战局,实施走为上策!

胜败是兵家常事。攻击与撤退都是重要的战略。要撤退就干脆撤退,撤到敌人无法到达的安全地带,中国伟人毛泽东同志说过,要想狠狠地打击对手,必须得让拳头缩回来,这样才有强大的力量。否则,一个无力的伸拳,是没有力量的,最终是要吃亏的,甚至要损兵折将,所以,走为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但是,作为撤兵收阵,必须干净利落,就是要完全彻底的,不要婆婆妈妈的拖泥带水。要知道,漂亮的撤退是再行攻击的前奏。这是明智的选择。

商场如战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激烈地竞争四面伪伏,一旦发现情况不利时,就要下决心撤退,一旦迟了一步,就无法处置。但有些人却往往不愿这样做,感觉似乎不大雅观,有失男子汉的气魄。只有聪明人才会把“面子”用在这个地方。比如说:一个同行正好是自家的邻居,且一直是你商业上的竞争者,但你们却情感迷淳,神奇莫猜,在所难免。这时就需要深思熟虑,一旦确定“长此下去,无法抗争”,就该毅然关闭店门,处理存货,变换品种。


撤退在战略上可以说是极重要的战术之一。撤退并不轻松,它不但困难,而且需要极大的忍耐力。善于撤退而转头经营其他行业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才是真正的商人。当伙伴不可相信时,潜伏杀机,销售不佳时,就非撤退不可。

总之,不管开始如何,一旦风声不妙,就该马上设法收兵回营,打道回府,这是经商的必要技巧。

第七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实施瞒天过海,假败而逃,致使对手信以为真,洋洋自得,然后乘胜追击,但最后要用杀手锏,令他无法躲逃,给以致命还击!

在经商竞争中,胜利纵是欢心鼓舞,但取胜付出的代价太大,这样的胜利划算吗?这时,我们要采取巧败的技巧。

美国在朝鲜发动战争后,又发动了大规模侵越战争。美在越南大兵压境,使用了武器库中除原子弹之外的先进武器,始终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结果损兵折将,惨局严重。

直到最后干脆假败而退,策略性地撤出越南。按说,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对于局部地区的战争不至于落到如此地步。但是,要想成功太难了。

总之,当竞争处于难解难分时,如何采取妙计,挽回败局,这是作为企业领导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在有些时候,你不妨想“忍一下,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竞争相持不下,最理想的办法是想到“谈判”,即利用外交手段解决“非议争端”。如果失望,那么,作为企业领导,不如干脆直说“停战”,赢得时间尽快地医治战争创伤,毛泽东同志说过,“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对你的经营,对你今后的竞争或许更为有利。

第八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实施抛砖引玉,重整旗鼓,最终可东山再起!

失败,无论谁也难免逃脱失败的厄运,俗话说,“自己跌倒自己爬。”但只要在失败之中蹶起,这失败就是“成功之母”。

有一位房地产大王,曾经失败了。他债台高筑,负债累累,债额达到5720多万美元。失败的原因有三条主要的原因:A.公司平时缺乏组织纪律。B.公司收支,马马虎虎,会计草草率率,在进出账之间,千头万绪。结果放出而未收回1300多万,地产总值3690多万美元也没收回。C.公司经理,不能严以律己,并有许多重要的新意见也没抓住。

后来,通过抛砖引玉,重整旗鼓,三年后,东山再起,硕果累累,房地产大王又赚回2700多万美元。他之所以能胜是因为以下四点:

第一点,其朋友顶力相助。有一位律师与房地产大王有十多年交道,该律师说,他有东山再起的能力和条件。于是主动与各债权人说情,使债务缓期,重整旗鼓,但他必须把营业计划向债权人提出来使其放心。

第二点,其对职工行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信任。地产大王的每个重要决定都在事前与职
员们谨密磋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思广益,比一个人孤行独断想好得多。

第三点,从严要求,严格考核。检查员秉公执法,地产大王身先士卒,严以律己,从而使全公司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百。

第四点,设立意见箱,集思广益,奖励献计,鼓舞士气,完善政策,立志再创辉煌。要转败为胜,个人是基础,群体是力量。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九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采取顺手牵羊,抓准机遇。

在字典里最贴切,最能够反映在投资市场的,莫如“危机”二字。在投资市场,充满陷阱,布满敌人,埋藏无数风险和疑惑。但仍有不少人能够抓准危机,扭转乾坤,最后财源滚滚。

投资或投机市场的陷阱,只要一不小心,多年经营的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刚愎自用,常常能造成投资失败。

中国古代的楚霸王项羽,纵然英雄可敬,但是,一旦四面楚歌,危机四起的时候,就毫无退路,只得霸王别姬,拔剑自刎。倘若楚霸王不刚愎自用,因时而化,激流勇退的话,也可能有东山再起、重整旗鼓的机会,也不至于含恨九泉。

在投资领域里,不少人画地为牢,走入迷宫。有时个人的贪婪和欲望会蒙蔽了投资人士的眼睛,使他们未能够客观地分析事物和了解对投资对象的优点、缺点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投资人士如果往往盲目乐观,不但欠缺理智作出系统的投资,而且极度投机,那么,就会遭至不可弥补的损失。

有些投资者平庸懦弱,胆小怕事,墨守成规,往往处于被动,明明机会摆在面前,却一次又一次地放走。这些人常常是大事不敢做,小事又不行,结果虚度青春。到上了年纪时,只能望洋兴叹,天公太不作美。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往往怨天忧人,呼天叫地,但他们不责自问。是的,的确太阳纵然慈祥,也难以让每一棵果树都挂满希望,何况人呢?自己只有争取更多的阳光,或许自己的果树才能挂满希望。他们幻想而不切实际,情绪反常,不能忍受挫折,这往往令他们画地为牢。

走进了迷宫的投资人士,他假若误解,头脑一下子不能清醒,就会迷失方向,堕入误区,身陷绝境。

但是危险之中,就有机会所在。有远见、有眼光、有魄力的管理者能够把握机会,随机应变,得心应手。善于观人、观事、观物的管理者,最终霸业显赫。商场中的很多成功人物就是极好的例证。所以危机之中,又蕴藏着无穷的黄金机会,你作为一位企业领导,难道不想,一举成名吗?

第十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重产品质量、守信誉,作好售后服务工作!

产品是一个企业占领市场、满足顾客需要的重要工具。从商品营销的观点来看,产品不只是一个杯子或一部汽车而已,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看法是企业和公司
自我形象的反馈,把握好了便可以创造竞争优势。就目前而言,竞争优势是让顾客买着放心,用着“安心”。使产品畅销达到最高境界。

作为企业领导,为了做好产品竞争优势,必须做好以下八点工作。

第一点: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及时将产品投放市场!

产品必须能迅速交到顾客手中。如快速冲印、速食店、花旗银行快速贷款服务等,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与欢迎,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得到良好的反映。

第二点:作为企业领导,必须注重广大顾客的身心健康。

面对世界市场经济的浪潮,广大人民群众忙忙碌碌,对健康越来越重视。除了吃得好外,还要吃得有营养,因此,健康食品、天然食品、素食等项目行情占绝对优势。

第三点:作为企业领导,还应注意社会安全问题、生产配套产品。

形势所迫,许多国家治安不安定引起广大市民为自身安全着想,除了保险业的增长。保险器材、防盗产品(铁窗、防盗器、防盗锁)等项目远远供不应求。

第四点: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加强产品说明力度。

由于市场过于庞大,人们不可能得到所有的商品信息,因此他们在商品的选购中难免会因种种情况而不愿配合。此刻,就需要有专家来指导消费。人们一般来说对专家是充分信任的,这样就可以促进产品畅销。

第五点:作为企业领导,必须让产品单纯化。

顾客在购买、携带、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够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在现代繁忙的商业社会中可说是一大优势。厂商应对产品的单纯化,研究开发并生产,及时投放市场。

第六点:作为企业领导,必须注意产品的花色品种。

顾客产品欲望是不尽相同的,而且选择时还经常左顾右盼,反上倒下的。产品的“多样性”可以降低厂商因产品过于“单一化”所带来的风险。因为“自助餐厅”式的产品组合、多个品牌的产品可以使消费者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同时还能促进畅销,独家经营,使对手束手无策。

第七点,作为企业领导,必须注意产品的高档型。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产品市场往往供不应求,并且高档产品风靡盛行。这类炫耀性商品或奢侈品,除了反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外,更有助于个人显示自身的地位,即所谓“摆阔”。在讲究“人身包装”的社会里,“人是衣裳,马是鞍装。”华贵的衣裳,顿时使身价倍增,增强了气魄与魅力。


现代人不仅要注重物质享受,而且还注重精神享受,许多节日商品在特定的节日中能给顾客带来欢愉,它们能提醒人们在工作忙碌之余,不要忘了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共享生活之乐。

巧克力糖、鲜花、蛋糕等近年创销售佳绩就是很好的例子。

作为企业领导,要使用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站住脚,就必须随时随地注意顾客的需求。只有掌握了顾客的需求变化,才能投其所好,记住:“顾客就是上帝”。

第十一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建设良好的售后服务,优化政策,致使对手无法可比。现代企业界人士均感到“面向顾客”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产品畅销与否,经济是否繁荣。因为购买商品的是顾客而不是市场,市场是由顾客造就的,尊重顾客,非同寻常地礼貌待客,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售后服务,那也就与对手设置了沟通该顾客的鸿沟。

这些提供优质服务的做法并不需要技术推动,但却能使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取得持久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不是来自大张旗鼓的宣传,也不是来自生产条件的如何,而是来自持之以恒地地把日常普通事做得好上加好,从而占绝对优势。

在以下篇幅,将介绍企业家走向成功途径。身边的生活常识,这纵然微不足道,但也充分体现了他们成功的秘诀各具特色,独具风骚。俗话说:“事小见真情”,他们通过这些小事得到了顾客的终生信任。这还何愁攻取不胜吗?

美国加州门罗公园旁有一家贝尔特拉摩公司的酒店。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一位顾客来到该酒店打算买一箱酒,以备办公室开晚宴用。在柜台边,顾客递给售货员一张美国远通公司信用卡。该公司的办事机构正忙于其他工作,毫无回音,售货员在电话上花费了三四分钟的时间,才得到公司对信用卡的证实。售货员把信用卡还给顾客,随手从放在柜台里的糖果盒里取出一枚5美分1条的薄荷口香糖放入食品袋中,并说:“非常抱歉,耽误了您的时间,要知道,我们非常看重您的惠顾,希望不久再光临。噢,祝晚会成功!”

美国远通公司电话占线并非售货员之过,但售货员把这个责任主动承担起来,他也不评判美国远通公司到底如何,甚至发脾气,而是自己主动向因谈时而久等的顾客道歉。事后,这位顾客深有感触地说道:“他赢得了我们终身的信任!我们今后会毫无反顾地走向那个售货员赠送5分钱糖果的商店去购买东西。”

美国花旗银行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过路人忽然想起今天是月末,要换一张崭新的100美元钞票,准备那天下午作为生日礼物向女朋友祝贺。一个职员花了整整15分钟时间打2次电话才找到一张这样的钞票。他把这张钞票小心地放进盒子时并递上一张名片,上面写着:“谢谢您想到我们的银行。”那位偶然光顾的顾客倍受感动,没多久,他便在这家银行开了一个账户。

在以后几个月中,这位顾客所在的法律事务所在花旗银行的存款达到25万美元。是的,这也许是天方夜谭,但是人世间每付一份爱,就有一份收获。

壳牌公司加油站在美国的声誉卓着,服务质量众口皆碑。一次,一位顾客把他的大众牌汽车
送到加油站去修理。几个小时后,顾客接到修理工打来的电话:“你知道吗?这个零件还在保修期之内呢!我已给本地大众牌汽车经营商打了电话,现在,他正等着给你免费维修。”这位顾客激动不已,一种满腔的热忱从心中升起。

从那时起,这名修理工赢得了顾客及其所有朋友的修理活,他们甚至每次都到这个加油站去加油,尽管每次至少要多付10美分。

第十二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扬长避短,辩证吸取他人经验,最终克敌制胜。

靠电子业发迹而跃人美国超级富豪之列的王安,现拥有16亿美元的资产和30000多雇员,品风靡全球,年销售额达30亿美元。

可在70年代中期,王安公司还只是一家简陋的小厂子,仅有一个基础研究和研制小组,这远远落后于同行竞争对手软件公司。如果正面相碰,王安公司势如以卵击石。

王安认为,唯有扬长避短,吸取他人经验,才能使自己的公司求得生存和发展,最终达到成功。

王安在仔细研究了软件公司的产品后发现,该公司尽管规模庞大,产品花色多样多,但它的各种型号的产品大体互不兼容,这是它的致命弱点。

王安决定就在这上面做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使自己的计算机系列和未来各种型号的产品全部兼容,即使是使用其它软件公司产品的用户,也能运用王安公司的兼容性产品来补缺。该法特别灵验,购买王安计算机的用户猛增。

《世界科技信息报》所载的1000家美国大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使用IBM公司的产品,后来也纷纷来买王安公司的产品。长此以来,王安公司在美国计算机市场取得了稳固的地位,经济猛飞,更加繁荣昌盛。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企业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如何扬长避短,辩证吸取他人经验,是最终能克敌制胜的标准。

第十三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切实把好质量关。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消费者所注重的质量也正是公司赚钱的路径。倘若品质低劣没有人买,那么还何谈赚钱,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也越来越为众多的公司、企业所关注。

“质量管理”并非宣传口号形式。

着名管理专家迦尔文在其新着中对质量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他说,如果要把质量作为竞争工具,那么公司全体成员,包括老板、销售人员和各级职员都必须共同参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从消费者获益的角度,重新解释质量的定义。也就
是说,是由消费者来评判产品质量是否过关,而不是由公司内部的技师监督人员来评判。

现代社会的老板们认为,质量是赚钱的命脉,而赚钱必须以质量为准绳,技术则是扞卫质量把关的武器,而顾客更是质量的验证者,或评判者。但是,只告诉下属今后将以技师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导向是远远不够的。老板必须主动地参与,要以身作则,不然的话,职员们会把保证产品质量看作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情,而自己却往往推卸责任。

迦尔文还指出,公司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增加利润:既改良性能和特色以增加销售量,又要避免弱点和售后服务管理,以降低费用。

为了达到强化质量意识,公司无论谁都必须注重严把质量关,下放到公司日程首要位置。如果老板是以交货期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那么常常会导致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

作为企业领导,公司要如何才能把好质量关呢?哈佛总结了如下六点供参考:

第一点,要进行彻底的市场调查,深入基层,明察秋毫,反馈售后信息,并利用这些资料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主要依据。

第二点,要制定持续改进的目标,以及确定每年提高质量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制定必须以顾客评判与同行业水平为依据。

第三点,要让公司内部各级职员都参与改进质量的工作,尤其是老板更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工作。

第四点,要跨越各相对独立的部门,共同组成质量管理改进小组。团结奋进,集思广益。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点,加大质量宣传力度,增强职工对质量的知名度和透明度,培养其质量意识。

第六点,是对于产品质量设计、改进及管理等方面的有功人员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作为老板,你必须永远记住:如果你相信质量管理的价值,你就必须关心和爱护有关质量献计和献策的人员。

第十四例证:作为企业领导,必须切实抓好企业财产安全,搞好企业综合治理。

不法侵害使社会付出很大代价。它造成钱财损失和人身伤害;全美商界因此每年损失数百亿美元。虽然不法侵害统计对许多中小企业主个人来讲并不重要,但事实表明中小企业遭受的损失要比大企业严重。因不法侵害,中小企业收入流失率是资产5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的24倍。

尽管单个企业损失的绝对数量较小,但带来的影响非同小可,据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称,如今因不法侵害而破产的中小企业占所有破产中小企业的3040%。商业各部门——生产、发、零售、运输和服务业——很多都受到非法分子的侵害。


虽然问题都差不多,但每一部门遭受不法侵害的可能性并不相同,零售业由于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消费者,商品容易接近,最有明显的诱惑并且诱惑欲望非常强烈。很容易招致多方面侵犯:有顺手牵羊的顾客、诈骗犯、使用空头支票者和不诚实雇员。

一位企业顾问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只有少数人明白损失是如何造成的,以及经营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出了事。”此外,因忙于企业的日常管理,许多零售商抽不出时间来抓企业安全问题。业务照常进行,惨局连续。年终,收入空档严重短缺,这些零售商纵有千言万语,又向何人诉说呢?

解释犯罪活动猖獗的理论,一些人认为这是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失业与通货膨胀迫使那些走投无路者为了生存而去偷骗,一些犯罪学家的批评法院不能严打非法分子。商界中人则无暇顾及这些问题,一顾问认为:“现在防范外偷内窃的责任既与经营有关,又与管理有关。”

因此,制定安全办法,必须以杜绝非法分子的有机可乘为尺度。防止其对商品和其他资产的接近。

作为企业领导,制定安全措施,有以下四点:第一点,硬件式防范包括保护房屋和产品的机械和电子或硬件设备。第二点,建筑设计防范包括防止不法侵害的结构设计。第三点,制订旨在防止现金和存货损失的管理规程。第四点,培养忠心耿耿的管理业务员,以协助抑制不法侵害。

对单个企业来说,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似乎以上四点,就是灵丹妙药,万无一失。但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老板就有可能防范失误,产生错误的安全感。任何防止犯罪的措施要想奏效,商店管理者必须首先盯住损失的根源:夜盗、抢劫、顺手偷摸、空头支票、信用卡和计算机诈骗以及内部偷窃。

三、哈佛对未来的策划
哈佛认为,作为企业领导,必须进行分析和研究必要的公司有关数据,大部分是以前的经济资料,并且还要对全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研究。

哈佛认为,作为企业领导,必须进行分析和研究必要的公司有关数据,大部分是以前的经济资料,并且还要对全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研究。

作为企业领导,要想使企业得心应手地驶向胜利的未来,就必须对今后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并作出相应的对策。企业、政府与国际经济,可以说是与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紧密相关的,而且还要培养未来企业的经营者能否对不断变化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国际环境,敏锐、及时地作出相应策略。

通货膨胀率在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美国和世界经济的经济增长率又会怎样?新的税收制度如何推进?对日本、韩国、欧洲等相互竞争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动态进行预测,哪些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由此可证明,作出相应的经营战略规划和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作为企业领导,本该必须对加拿大、日本、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企业战略和经济业绩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在对各国历年的企业战略和经济业绩,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和研究
后发现,最为有目共睹并热衷关望的是,美国以及和美国争夺世界经济霸权的日本这两个国家。作为企业领导者,通过世界经济,政治的观察,十分能把握先进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基本的贸易、货币制度。

世界经济通过激烈地竞争,世界经济基础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即由原来的经济实体单元化发展,转变为现代经济实体多元化发展,并且逐渐繁荣昌盛,这些变化有种种原因:

第一点: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破裂和美元固定汇率行市价格制的废止。

第二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界永久增长梦想的破灭和“资源无穷尽”信条的终止。

第三点:世界石油资源价格急剧上涨和众多弱小产油国家的资源枯竭。

第四点:美国的领导指挥权被获得广泛承认,原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瓦解。

第五点:作为争夺世界经济霸权强有力竞争对手的日本,登上了世界经济的舞台;欧洲共同体出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

第六点:由于通讯和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某些国家与世界经济战略的调整及政治、经济环境的国际化。

80年代以后的企业经营人员,要想使企业经营状况获得改善,就必须要认识到在各个国家及各种行业之间,改革开放是历史必然的,都可以向横向联合发展的这种趋势变化,在平等互利、共同遵守国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共同订立企业经营战略的计划,靠共同投资来发展企业。

作为企业领导本该知道,企业、政府与国际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深刻影响,并且针对国家的变化作出应变反应。世界能源供给、世界贸易状况、国际银行制度等等问题本该作为研究的热点。负债累累的发展中国家的有关问题,都与企业、政府与国际经济有密切联系。

作为企业领导,本该知道,日美现行的经济状况和国家政策,以及今后10年,对日美两国间的种种问题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评论分析。并且还要对墨西哥、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分析研究。

作为企业领导,本该掌握企业、政府与国际经济的案例及资料要特别充足和丰富,数据要非常多。比如,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日本经济复兴时,就必须对密密麻麻的统计数字进行艰辛的归纳整理。作为企业领导,见到这些资料与数字时,也许会吓得不寒而栗,可见其难度之大。

但是,如果将这些数字,囫囵吞枣地研究,那么企业、政府、国际经济就得不到全部了解,所以,对这些数字,应认真进行分析。而且,还因为有的数据分析,没有特别实际的意义。比数据分析更为重要的是,要快速把握经济数据的来龙去脉,从中发掘出重要的问题,并对最等待解决的问题作出及时相应的处理。当然,对数据的分析,就应当仅限于有实际研究价值的数字。


能否通过关键数据,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本质,这是正确认识企业、政府与国际经济最为关键之处。特别是那些办事快速、反应敏捷的总经理、董事们,能够立刻一针见血看穿现象的数据,并能够正确地加以指正出隐含的重大问题。这正体现了企业、政府与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

作为企业的领导,至少必须眼光敏锐,头脑发达地对本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当然,能够履行这个职责的企业领导,并不是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是,无论任何企业,在关注今后的发展,对未来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企业战略时,这个要素也是特别重要的。

作为企业领导,必须旗帜鲜明,立场正确,要以国家总体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而提出一些必要的有效建议仅供企业或国家参考。

成功的企业领导,必须时刻提醒和检点自己,是否在不断地分析各种情况,并作出妥当的有利选择。这样才能制定出有效统一的政策来。

企业、政府与国际经济也特别强调企业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美国顶峰电视机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占美国电视机制造行业中第二位。作为企业领导,现在本该知道,日本的电视机产品向美国迅速大量倾销出口,并且呈增加趋势,为此,美国顶峰公司的领导是如何采取相应对策的呢?

哈佛要求学生们扮演如下一些案例中的角色:

1930年初以来,久负盛名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首脑成员们,与美国石油大企业的领导人会晤谈判,就某些重大问题达成一致。

由于实行新的低息贷款,为此,双方进行第一轮谈判,就革新有关政治和经济活动,现已达成一致协议。

《世界科技信息报》将对戴维·斯托克曼在华盛顿发生“泄密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斯托克曼所谓的“泄密事件”有关发言引起美国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响。为此,美国总统里根狠狠责备了戴维·斯托克曼。这位预算局长仍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但遭受了挫折,后来里根原谅了他,并继续支持斯托克曼的工作。

作为企业领导,首先要认清事实的真相,再作出最后的判定。所谓在华盛顿发生的“泄密事件”,实际上是美国政府一手策划的。美国政府借以通过“泄密事件”的报道,引其新闻发布记者廉姆·吉列塔,将对立派的下院议员、院外政治活动家、军事首脑当作批判的靶子,并把这些人搞得狼狈不堪而演出的一场假戏。

作为企业领导,在制定公司战略时,都有责任对国内外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正确地分析和研究,不然,玩忽职守,决策失误,往往会让公司惨局严重。

当然,普通国民也应对政府的有关政策,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必要
的监督。在美国,所有有投票权的公民,都可以是企业、政府与国际经济的决策者。

企业、政府与国际经济的决策,对每个国家的国民、企业贸易组织,都起着明显的巨大作用。

尽管自然资源贫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一跃而起,占据世界经济领先地位的日本,是最能说明企业、政府与国际经济中的正确决策,能给国家的经济业绩带来何等重大影响的一个最好的证明。

日本通过其经济政策,使日本经济在国际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因此使日本国民和全国的企业,享受到巨大的经济利益。换句话说,日本是通过此政策,迫使日本企业以外的别国企业陷入困境,不得不进行苦战。那些高傲的国外企业经营者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日本那么快就作为竞争对手出现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当日本人用镜头把他们拍下来时,他们还在那里耀武扬威,神采飞扬。

日本投降后的衰败已被人们淡忘了,只见经济增长率飞速上升,失业率下降,低利率贷款,大量充足的银行储蓄和投资,强有力的产品出口产业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些足以证明日本政府和企业经济优质高效的运转。与此相对应,美国的经济机器经济经过多年运转,虽然以较高的速度和比率,也生产出不少优质名牌产品,但从1960年初开始,社会的各种矛盾便逐渐暴露出来了。美国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钢铁企业的劳动者,造船业和制业工人等等,都蒙受了特别沉重的打击。作为企业领导,本该知道,这是美国政府和企业不能因时而化,难免要受经济客观规律的惩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7f25f3831b765ce04081421.html

《哈佛经营管理学_第十章 哈佛的经营管理策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