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4-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课程章节 所属院、部 授课专业 一、(设计理念)
1.积极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具体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课堂课前布置学生课下病例讨论,结合复习基础学科基础医学知识,课上学生积极发言讨论讲解,老师总结点评,评价课前预习效果,课中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提问为辅,课尾练习评价课堂效果。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知识目标:
1、解释充血、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
2、简述淤血的原因,概述淤血的病变特点、后果,肺、肝淤血举例 3、概述血栓形成的原因,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4、概述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常见类型与后果 5、概述梗死的类型,病理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6、归纳常见(各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机体的影响 7、举例说明本单元内容与中医治疗的联系 技能目标:
1、通过标本、多媒体图片的演示和辨认,培养学生观察、联系、比较的能力,学生能初步识别肺、肝淤血、静脉血栓大体标本和切片的特点。
2、进行空气栓塞实验操作,记录、分析和讨论空气栓塞实验结果。 3、通过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取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启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和爱护标本、切片、实验设施的良好品德。 4、通过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立志献身医疗事业的信心。
病理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授课年级
设计者
授课学时

3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和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淤血 、血栓形成的原因、机理、病变、结局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1 学生学情分析 1.1认知特点
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基本熟悉,对中内疾病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虽学习了部分疾病的辨证论治,但未形成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临证辨治能力薄弱。
1.2知识基础
教学对象是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大二)通过一年的学习,已完成西医基础理论生理学、生化、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的学习,对人体正常解剖组织结构及代谢功能有了全面的了解,但在异常代谢功能乃至形态改变基础上去了解疾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及联系但仍欠缺系统而整体的知识。
1.3学习风格
习惯于“填鸭式教学”,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主动性有待加强;注重理论学习,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明显不足。
1.4情感态度
1.4.1通过PBL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坚定学习医学的信念,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1.4.2通过小组讨论,增强竞争意识,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治学态度,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1.5信息技术技能
能够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简单的文献检索学习。 2 教学预测 2.1讨论偏题的可能
在本次授课过程中,课前准备有2份病例讨论,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局部血液循环常见病例的特点。因学生掌握知识面较窄,可能会出现冷场或者讨论偏题的情况,通过使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图片来引导学生回到正题。
2.2症状分析不清,结论错误的可能
在血栓形成与栓塞学习环节中,症状较为相似,学生易混淆。可通过阴阳虚实的特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3知识点复杂,难以记忆的可能
局循的知识较为复杂,学习时学生难以记忆。拟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根据病理改变特点,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推理出可能的病因,然后采用病因病变结果讲解,导出病因,验证学生的推理,使学生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四、教学方法:

1. 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教学 内容 充血
时间 分配 10 分钟
知识点 第一节 充血 (一)原因 类型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
教学活动
教师教学方法
1、引用资料简介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障碍的分类与授课内容
2、用对比图讲解充血的概念和类型。 3、举例说明常见类型: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4、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总结充血可出现的不良后果
淤血
20 分钟
二、静脉性充血 概念 (一)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 官的淤血 1、慢性肺淤血: 2、慢性肝淤血:
30 形成 分钟
第三节血栓形成 1、用
“案例式教学法”给出病例,从病人概念: 死亡原因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一、血栓形成边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的条件和机制 2.复习生理课凝血机制,引出血栓形成条件二、血栓形成和机制 的过程及类型 3、用动画展示血栓形成过程,导出血栓类三、血栓的结 4.用多个典型图片,采用问题教学法、举例四、血栓对机法讲授及提问引出各种血栓类型的特点和区别、体的影响 血栓结局及对机体影响
1、用比较法,将淤血与动脉性充血进行比较,讲解在概念、原因及病变的不同
2、采用“问题——启发式” 教学方法逐步推导出淤血的几个不同结局
3 “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给出病例,启发学生讨论肺淤血肝淤血病一、动脉性充血
情况,引入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介绍血液循环(四)常见器人常见临床症状及病理改变

栓塞 30 分钟
第四节 栓塞 1、讲解概念时与血栓形成概念进行比较
概念 2结合图示先复习血液循环方向,用动画展一、栓子的运行示栓子随血液运行,方向一致 途径 3用案例式教学给出几个病例,每个病例引二、栓塞的类型出栓塞类型及后果 及其后果 4动物实验过程录像及动画播放讲解空气栓塞兔子死亡原理
5讨论之前病人死亡的病例,分析病因、变过程、死亡原因,总结血栓与栓塞区别,使学生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第五节 梗死 1、讲解概念,指出与坏死的不同含义
2与淤血原因进行对照讲解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概念
3、结合图示学习梗死类型和特点,提问,比较一、梗死的原两种梗死并进行总结
4、对照淤血、血栓形成的影响学习梗死的影响 (一)梗死的原5、总结本章内容的因果联系 (二)梗死的形成条件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 2、出血性梗死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
30 分钟
120分钟(3学时)

200分钟(2.板书设计:
1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室,自制PPT课件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Disturbance of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2 素材图片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
附壁血栓形成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课上互动:
1课前预习
课前给出病例,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获得初步资料,体现课下的生生互动。
2 课中讲解
上课时以启发式教学及案例式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学习,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之间通过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加深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认识,做到课上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3 课后复习
课程结束后,布置课后思考题,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解答,加深记忆,做到课下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课下互动:
进行空气栓塞实验操作,记录、分析和讨论空气栓塞实验结果。

五、学习资源:
1教材与医籍:
1.1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李澎涛主编.《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1.2“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李玉林主编.《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3《临床病理学基础》,纪小龙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 2互联网资源
2.1中国知网:,校内通过图书馆入口可免费阅读下载文献; 2.2百度文库:,可查阅各大院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课件等; 2.3国家精品资源共享网:,可听取教学名师授课。 3 参考文献
3.1陈杰,李甘地.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2李青,周晓军,苏敏.临床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 临床病例资源
利用课间见习,借助大学两所直属附院病例资源,强化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认识。 5 教学实训中心平台
利用学校病理实验中心平台,掌握相关病理改变特点。 六、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1自主阅读
提供关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论治的古代医籍及近现代医疗病例课后进行学习。 2自主查阅文献
教会学生利用大学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查询相关资料文献进行自主学习。
3自主到临床见习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临床见习,加深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实践。

七、教学效果评价:

1教学测量
1.1观察法:授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及课堂的氛围。
1.2问卷法:事先制定好问卷调查表,授课结束后学生花5分钟时间进行作答。 1.3测验法:授课结束后,进行随堂测试。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考核,回答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病因病机等内容或对某一医案进行分析,然后评分。
2教学评价:主要为形成性评价。
2.1学生成绩评价:根据随堂成绩进行分析评价教学效果。
2.2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本次授课的意见和建议反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2.3同行评价:邀请我校优秀教师随堂听课,收集同行对本次授课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授课技巧,应用到新课程的教学中。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1 教学反思
1.1 CBL教学及TBL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更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该方法在医学专业基础好的学生教学中应用效果较好,而在基础较差的高职班学生教学中应用效果不理想。
1.2需构建适合的病例和问题: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其病理变化较为复杂,学生初次接触真实病例往往会无从下手。因此,怎样构建适合的病例和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病例和问题难度太高,学生则无法分析,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兴趣,病例和问题要能够整合基础和临床的学科知识、体现设计者的思路和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要注意所选择的病例和问题要有层次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问题要有恰当的广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我评价:本内容授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2.1讲授法: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2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2.3 TBL教学法:学生必须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完成任务,因此在此一教学法之下,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且有机会思考其所学中医知识等,将之吸收并加以运用,而非被动地等着教师给予。
2.4 CBL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给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加深理论与临床的联系 授课课结束后对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0%学生认为此次教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独立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8%学生对教学的不足和改进之处提出建议,只有6% 表示不喜欢或不愿意参加这种教学活动。总体的反馈情况如下: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性提高,他们认为TBLCBL教学方法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紧密结合,并且与教师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使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明显增强,学习更为投入。
虽然TBL在教学应用上颇具挑战性,但此法确实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且又能与其它教学法相结合而弹性运用,因此,十分值得教师们加以深入了解、学习并应用!我们只要了解TBL的本质与优缺点,懂得任务设计及运用的技巧,便不难将之运用自如,用来提升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而TBL不足的地方,我们可以搭配其它教学法,或不断加以改良,以减少TBL的应用缺失。
3 教学改进 3.1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方式是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往往理论授课多而实践机会少,学生主要表现为不能将书本中讲解的基础、临床理论等知识与临床实际病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养成缜密的临床思维。本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CBL教学方法,“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该教学方法以典型病例讨论为内容,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临床气息,体会该课程与病理工作的重要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教学方法对教师而言,也能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3.2课堂语言艺术、情感艺术的改进
授课过程中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因素,把学生置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中,使之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以丰富的语言,深厚的情感,激发学生爱护病人,以人为本的悲悯情怀。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7f8ba16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62.html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