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发布时间:2020-05-10 18:00: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摘要: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审美教育。语文更是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那些被选入教材的古诗词,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艺术活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审美教育 语言美 画面美 情感美

引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将审美教育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指出“语文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借助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失为一条便捷的途径,也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

中国诗歌,尤其是那些被选入教材的古诗词,大多是千古流传的名篇,文质兼美,本身就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活动。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往往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那么,如何借助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美的熏陶呢?我在十几年的古诗词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品析字词,感知诗词的语言美

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诗语言的高度凝练性。诗语言十分富有表现力,往往“以一当十”,力求“一字传神”。像我们熟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如此。

教学时要重视诗歌字词的品析,感知诗语言独特的美。如杜甫笔下的《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一个字,若一般写来,用也能讲得通。通过进行对比品析,方知字用得妙,妙在它把诗人所站的位置点出来,原来诗人是在屋子里从窗户内向外瞧的,这个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尽收眼底,便显得一切都是从诗人眼中出发的,避开了正面写人。又如《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都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体现了大地锦绣、春色四溢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炼字、炼句的匠心独运,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 

国古诗词,特别注重押韵,又富有节奏感,有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 节奏感也是诗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使声音的刺激具有规律性,读起来有一种舒适感,便于大脑吸收语言信息,使古诗易于被记住;二是以一定的节奏表达一定的情感。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通过反复诵读,有助于体会感情,进入诗的意境。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名句,倍思亲读的速度可慢些,语调要深沉些,以传达出诗人强烈的思亲之情。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则要读得更慢些,声音要显得平缓深沉,似传达出诗人的遗憾惋惜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诗词节奏的规律,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声情并茂的节奏和韵律,做到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这样,就会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了情感共鸣,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情绪,并能借助声觉形象,深刻体验到藏匿诗中的那份细腻纯美的情感,达到美的内化。

的音韵之美,靠吟诵才能感受得到。学生通过吟诵感受得到的古诗词的音之美,语言之美,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进入意境,欣赏诗词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描摹风采,而诗则是用语言绘色绘形。王维是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看到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当然古人说:“诗中有画”。不仅指王维的诗,中国古诗词大多如此。所以,诗不但要吟诵,还要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古诗词中的干瘪的文字符号就不能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例如学唐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我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眼前仿佛看到:夕阳依山而落,余霞满天。黄河水滚滚东流,映着晚霞的金波粼粼,如铺天扯地的闪着金光的万里长练。一位诗人登高远眺,却无论如何也望不到河的尽头。这幅幅画面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中构成,好像电影银幕上的镜头一样,在眼前一一展开。学习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暮雪纷纷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仿佛看到了北国茫茫的雪地上一面红艳艳的旗帜,红白相映,美艳之极。古诗词表现的这种绘画中的色彩之美,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让学生得到了美妙的审美愉悦与享受。

当然写景状物的诗,更是为我们展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隽永的画面。现在的课本都为古诗配了一幅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明生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 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推敲品味,了解作者所创设的情境,借助视频和插图,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调动各种感官,去体会古典诗词的图画美。如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我让学生观看视频,视频中展现的是一幅醉人的秋天山色画,山路、人家、白云、红叶,这些色彩斑斓的景物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去感受画面之,从而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诗词的画面美。

     三、展开想象,体验诗词的情感

   《诗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以言志,情感是诗的灵魂。  叶圣陶先生对古诗教学曾有过精辟的见解: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展开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点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因此教学中,要由景引情,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景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如教《游园不值》,可引导学生想象园中的春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春天想象成可爱的、调皮的精灵,它活蹦乱跳,向四面八方伸展,它要冲破一切束缚。而那枝出墙的红杏,便是春色的象征,它要向大千世界炫耀春色,报告春的消息。又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写景,实则抒情,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诗人静听鸟啼,亿古思今,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佛教的不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的画面:莺歌燕舞,花红柳绿,水村山郭,楼台烟雨。通过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感情色彩,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情感。

每一首诗词中都蕴含了作者真切的情感不同的诗词,抒发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丰富多彩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这篇小令短短二十八个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想象,反复诵读,继而体会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再如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学生通多诵读,切身感受到了词人杀敌报国的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情;杜甫的《茅草为秋之所破歌》里描写了诗人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教学时请学生置身于杜甫的那个特殊情境中诵读时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杜甫,进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word/media/image1.gif

总之,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教育审美功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在对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的领悟中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语文建设》2011年7.8期

《语文教学参考2008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唐诗鉴赏辞典》200412月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828bc98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2.html

《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