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发布时间:2019-09-16 08:23: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游①

李商隐

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年最少②,青草妒春袍③。

:①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七八年华。②庾郎:为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年轻时有经世大略,后官至征西将军、荆州刺史,世称庾征西。③《古诗》:“青袍似春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首诗为春游即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景与人互相映衬,气脉通畅。

B.首联状写两幅画面,表现骏马疾驰的轻快与俊逸,白鸟飞翔长川的艰难,画面隽永。

C.“烟轻惟润柳”所表现的意境与韩愈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风滥欲吹桃” 描写的是暮春时候疾风吹落桃花的情景,给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E.颈联描写人物的动作细节,意在深远,含蓄地写出作者的心事,为下联铺垫蓄势。

2.这首诗格调高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京西①

陆游

白发将军②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③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④疾风雷。

悬知⑤寒食朝陵使⑥,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绍兴三十一年,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听说武巨收复西京洛阳,挥笔喜赋此诗。②白发将军:武巨,当时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③列圣:宋王朝已故列代皇帝。④故令:大放天下的诏令。⑤悬知:料想。⑥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标题的“闻”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它交代了中心事件,引出了主人公“闻”后的情怀。

B.首联紧扣诗题,“捷书来”表明宋军取得了收复西京的胜利,突出了宋军的无坚不摧。

C.颔联认为,宋军把金兵从西京赶了出去,也有上天主持正义、有意向着宋王朝的因素。

D.颈联直抒胸臆,指出宋朝已故列代皇帝都仁恩深施,希望当今皇帝也要尽快大赦天下。

E.尾联想象明年寒食朝祭陵墓的使者的沿途所见,“驿路梨花处处开”景中蕴含丰富感情。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湖口有怀

刘长卿

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

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

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写诗人频繁地想要遥望帝乡,这一行为暗指诗人对政治中心和建立功名的渴望。

B.“万里心来去”看似只有“心”在运动,但实际上“心”是随着“身”一起运动的。

C.第三句聚焦于空间的“小”与细节,第四句则侧重空间的“大”和全景,形成对比。

D.“扁舟”指小船,而“舟”与“船”在古诗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情感内蕴和使用语境。

E.五、六句点明时令特征,诗人借秋天大雁不分昼夜南飞,含蓄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2.本诗第七句化用了屈原的“洞庭波兮木叶下”,请赏析其化用之妙。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下列小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①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①越,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 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 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 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 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 无法排遣, 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E.“愁”是诗眼, 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

2.本诗尾联在表情达意方面颇有特色, 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泷洲途中,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蜀府将①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E.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E.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2.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①许浑,晚唐诗人,久居江苏镇江。②汀洲,水中沙洲,江南地区常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着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笔触低沉,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

B.颔联寓意深远,以形象化的勾画,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C.颈联虚实结合,以山雨降至时眼前实景叠合秦苑、汉宫等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对行人的嘱托,是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要学眼前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

2.本诗开篇即言“愁”,结合全诗来看,作者写了哪些“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

1.答案:(1.BD; 2.示例:

①以百鸟高飞极言天地之开阔,以骏马纵横极写人物之年少得意,以春天的蓬勃衬托青春之美好,色调明丽,节奏欢快;

②着力塑造了踌躇满志、壮怀激烈的青年形象,英气逼人;

③运用典故,以庾翼自比,寄寓诗人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之豪情气概,意蕴高远。

解析:(1.A选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这首诗是春游即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却能跳出俗套,自成一格,以春天的蓬勃朝气与年少的豪迈得意两相对照,抒写青年人的意气风发、志存高远,确实景与人互相映衬,气脉通畅。

B项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该选项对诗句的理解有误。首联状写两幅画面——骏马飞驰和白鸟高飞,意在骏马疾驰的轻快与俊逸,白鸟飞翔的高远。因此,B项的理解不恰当,是选择项。

C项考查学生对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烟轻惟润柳”与韩愈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都营造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意境,因此,C项的理解是正确的。

D项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风滥欲吹桃”句在前一句基础上又更进步,不但写出了桃花含苞待放的姿态,而且将风拟人化,写出一种急不可待的青春心态,但此时并非暮春时节。因此,该项的理解不恰当,是选择项。

E项考查学生对颈联的鉴赏,诗歌中常有一些人物的动作细节,仿佛很不经意,却意在深远,值得把玩品味。此联含蓄地写出作者的心事,为下联铺垫蓄势。因此,该项表述恰当。

2.本题表面上是对诗歌总体鉴赏,指向明确。“格调”在这里是指诗歌的艺术风格,而艺术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首联与颔联以百鸟高飞极言天地之开阔,以骏马纵横极写人物之年少得意,以春天的蓬勃衬托青春之美好,色调明丽,节奏欢快。颈联写登高望远,大好春色尽收眼底,胸中志气自然挥斥方遒,难以寄发,只好摩挲着七宝刀,念天地之悠悠,心绪难平,壮怀激烈,而正是这种心无城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心无挂碍,意气风发,胸怀天下的青年形象。尾联“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以才华横溢的庾翼自比,又年轻又才堪当世,就连他的春袍都要被青草妒忌,更何况是活力四射的青春才俊呢?这时候的李商隐还没有经历他人生的挫折,一路顺风顺水,自然怀抱青春理想跃跃欲试。

2.答案:(1.BC; 2.①对抗金将领的赞叹。“亦壮哉”三字,抒发了对抗金英雄“白发将军”武巨的赞叹之情。

②对南宋“中兴”的企盼之情。“中兴赦令疾风雷”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南宋中兴的急切心情。

③对收复西京的喜悦之情。诗人听到收复西京的捷报传来,表现出一派欣喜之情。

④对可以告慰宋朝前代列祖列宗的欣慰之情。诗人的这一感情,表现在想象明年寒食祭扫陵墓的驿路上处处梨花盛开的景象。

⑤希望大宋尽快大赦天下。从颈联“赦令疾风雷”可以看出诗人的这一思想倾向。

解析:

3.答案:(1.BE; 2.①将并立的两种景观,合并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描绘出木叶在秋风吹动下坠入洞庭湖的景象;

②以“辞”代“下”,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木叶以依依惜别的情态。

解析:B项错在“身也在运动”,距帝乡万里的距离只有心能自由来去;

E项错在“对家乡的思念”,全诗没有体现出这种情感。

4.答案:(1.BE; 2.①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

②用语通俗易懂, 抒情自然流畅。“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 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

③感情由悲转喜, 层次丰富, 提升了诗歌格调。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 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 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

解析: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 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B 项不恰当。本诗尾联情感“由悲转喜”, E项中“‘愁’贯穿全诗”分析不恰当。

5.答案:(1.DE; 2.①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

②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

③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解析:D,“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的所见所感”错,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6.答案:(1.BE; 2.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

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

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

解析:

7.答案:(1.AB; 2.不矛盾。

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

②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

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解析:

8.答案:(1.D; 2.①眼前处境之愁(思乡之愁):诗人远离家乡,一旦登高,看到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②物是人非、王朝衰败之愁:秦苑汉宫的荒芜,展现着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解析:“莫问当年事”中饱含作者的沉痛,东流的渭水也非“顺其自然”之意,诗人其实希望读者从物是人非中思索历史的教训。“行人”可指友人,也可指诗人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83354d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3b.html

《诗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