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小兵张嘎》的叙事策略

发布时间:2020-08-02 09:38: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电影《小兵张嘎》的叙事策略

【摘 要】[ ] 1963年的老电影《小兵张嘎》诞生于十七年的中后期。作为十七年保定抗战片的经典,电影《小兵张嘎》一直以来广受学界研究和关注。本文从叙事策略角度出发,从电影和小说两个维度,论述十七年电影工作者是如何通过建立和改写小说中的镜像感、符号转换、传奇体验来实现与观众的成功沟通,从而达到家国同构、物我两忘的观影感受,以此揭示十七年保定抗战片叙事策略的共性特征。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期】2018(000)015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小兵张嘎》;十七年;保定抗战片;叙事策略

十七年时期,保定抗战题材的电影创作活动是异常活跃的,共有八部影片上演。其中,四部改编自小说。究其缘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创作改编较为成熟的被主导意识形态认可的小说,(不失为)一条便捷的途径[1]这一时期,保定作家群的小说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孔厥和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梁斌的《红旗谱》、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刘流的《烈火金刚》、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孙犁的《风云初记》等都为电影文学剧本的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电影对小说的改编,也提升了小说的内涵与影响。电影所塑造的银幕形象几乎是小说原有的,观众有着很高的熟识度和辨别能力。可是,电影比小说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构成形式丰富得多,它将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建筑、雕塑、摄影融于一体,视听手段的多样化,使观众对原有的和新加入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因而,对群体的互动、沟通和新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作用巨大。可以说电影改变了观众对小说的认知方式。然而,某种意义上,十七年保定抗战片的改编与小说的叙事策略却是殊途同归的,电影工作者正是通过建立和改写小说中的镜像感、符号转换、传奇体验来实现与观众的成功沟通,下面就上述三点的变化,以电影《小兵张嘎》为例,探析十七年保定抗战片叙事策略的共性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899a8afcc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3.html

《论电影《小兵张嘎》的叙事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