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5-05-30 15:52: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短篇小说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咨询企鹅:132-4725-251
短篇小说的阅读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篇小说的阅读上,就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这三要素以及小说的写作技巧,我来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故事性、叙述性,情节是构成小说的重要要素。小说主要是通过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读者应特别重视。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的把握上,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小说情节的矛盾冲突

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手法,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去表现,离开了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就立不起来。因此矛盾冲突越尖锐,人物形象表现的越充分,越鲜明。如英国作家毛姆的《万事通》中,对柯达拉先生的刻画,就是把他放在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加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创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读者要善于把握好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去把握人物性格。

2.小说情节的线索结构

短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往往比较简单,却又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但不少短篇小说往往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华、夏两家的遭遇是单线并行而又有所交叉。线索的交叉并行,对突出作品的主旨有很重要的关系。

3.小说情节的结尾特点

(1)欧·亨利式的结尾

短篇小说虽然短小,但在叙述上并不是平铺直叙,而往往狂掀波澜,常常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结尾方式往往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如苏景义的《生死跳伞》(在有些资料中更名为《好兄弟》)中,用短短的一千来字,从最初的误解到最终的真相大白,就做到了情节的波澜起伏。

2)小说结局中的艺术留白现象

并不是所有的短篇小说都追求欧·亨利式的结尾,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这也是作家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有的作家们常精心设计一些语言的“空白”,留下悬念,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去弥补作者有意留下的艺术空白,这种结尾方式好处在于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这样就能充分地调动读者的思维。

以莫泊桑的《项链》结尾为例,玛蒂尔德为之耗费十年青春的最后竟是一挂最多只值我五百法郎的赝品!我们对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局而为玛蒂尔德扼腕叹息的同时,却不免又要问:“事情就这样完了吗?” 是玛蒂尔德自认倒霉?还是索还了那挂项链?抑或争吵不休?还是闹上法庭?……这些就像冰山一角,成为小说中最能激发读者思维的“想象点”,给欣赏者留下无限广阔的艺术空间,造成更大的刺激效果。使读者在阅读中出现激活阅读兴趣的弹性,在探寻式阅读中进行填补,获得心智的愉悦,享受顿悟的快感。

二、小说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的丰满复杂性

短篇小说有的情节单一,人物形象鲜明,但不排除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万事通》中“万事通”面对真假项链的判断时,他却犹豫了,违心地说出假话,这就体现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也惟有这种复杂性,才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如果短篇小说地人物形象过于单一,则失去了其作为一个艺术形象的意义,为此,我们要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这一方面去挖掘。

2.叙述主体的“我”的形象

短篇小说中,除去主人公之外,常常还有一个全知全能型的人物存在或者是隐含存在,这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作者的一个“代表”。“我”在短篇小说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我们阅读小说必须要着力体悟的人物形象。

“我”往往在小说中起到一个贯穿小说始终的一个叙述者的形象出现。它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有了这个“我”,就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借助它能展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短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短篇小说虽说惜墨如金,但是对环境的描写与刻画则是不惜笔墨,因为,这是短篇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苏联作家舒克申的《秋天》中,整篇小说中景物描写不过三四处,却有力地揭示了人物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如小说第一处景物描写:“九月将尽,秋雨以后是秋风,带来了泥泞与寒意”,点明了季节时令,正对应小说标题“秋天”,渲染了凄冷萧瑟的氛围。此外,如对村庄环境的描写,也暗示了主人公菲利浦生活的这个时代,为菲利浦性格的成因做了一定的铺垫。离开了这一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就变得难以理解,而加入环境描写 ,则为人物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条件,使文章内容合乎情理,且加深了读者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否则,对这篇文章的写作主旨就难以把握,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

四、小说的艺术手法

1.细节描写

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一个画龙点睛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增添异彩、富有生气,就更加鲜明、生动、具体。细节描写是短篇小说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手法,离开了细节描写,就不能很好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的矛盾冲突,就无从展现人物形象。如《万事通》中柯达拉先生在面临重大选择时的细节描写,就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细节描写是其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也是能够使小说做到出人意料的埋下伏笔之处,抓住了细节描写,就能很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领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伏笔手法

为了追求结尾的出奇制胜,短篇小说往往在行文过程中,就设下伏笔,否则,就会使小说结尾的新奇性失去了根基,也就无从赢得别人的叹服,而是令人不信服,甚至成为作品中的一大败笔。为此,我们在读这类小说时,要特别注意作者的匠心独运,精心安排,特别是某些细微之处,如《好兄弟》中,跳伞前汤姆的准备,可以说是作者在此埋下了伏笔,作为读者就要具备火眼金睛,能够发现作者设下的埋伏,不要陷入作者所摆的“龙门阵”中。如《项链》中,对于项链的真假,从原文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是作了精心的安排,所以我们在结尾出现项链是假的时,我们可以找到根据。所以,作者在运用这一结尾方式时都不会过于草率,而是有精心的安排,在阅读时就要具备这方面的鉴赏能力。

3.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技巧。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万事通》中,对柯达拉先生的描写,就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一开始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他是如何地讨人嫌,进行了充分的“抑”,然后通过鉴定珍珠项链的真假这一事件,赞扬了柯达拉先生的那种为了他人,甘于牺牲个人声誉的高尚行为,通过这种对比性的褒贬变化,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样,在《好兄弟》中,对于汤姆形象的刻画,也运用了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从而使故事横起波澜,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以小见大

短篇小说的立意,往往是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这是短篇小说的本质特征之一。由于篇幅的限制,短篇小说只是选取了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一个侧面、一个闪光点,使读者看到了生活中的五光十色,感受到了时代变幻的折光,这就是以小见大的立意所在。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则通过一堂法文课,就把法国沦陷区人民强烈、深沉的亡国之痛、爱国之情表现得非常生动饱满。

可见,立意关键在于揭示出了生活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总之,短篇小说的阅读能力,是通过不断的阅读历练得来的,以上仅仅是一些个人经验性的总结,仅供参考,有待于大家的补充和完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8a3979c964bcf84b8d57b77.html

《短篇小说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