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 - 《正念的奇迹》序

发布时间:2021-02-12 01:35: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转)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序

推荐序 生活即是禅修 陈琴富

导 读 持续灵光一闪的顿悟 自鼐法师 英文版译序 这本书本身就是奇迹 摩比.侯 缘 起 以慈悲之眼观照的一行禅师詹姆斯.佛斯特

一、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二、在大地上行走就是奇迹

三、正念日

四、鹅卵石

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五蕴

六、你前院的杏树

七、三个绝妙答案

八、正念的练习

附 录 佛经选读

推荐序 生活即是禅修 陈琴富

学僧有源问大珠慧海禅师: 「和尚最近怎么用功?」大珠答 道:「饥

来吃饭困来眠。 」「平常人不也吃饭睡觉?这也叫修行?」大 珠禅师

说:「平常人吃饭时千般计较, 不肯吃饭; 睡觉时百般思索, 不肯睡 觉。」悟道的禅师和凡人一样要吃饭睡觉,只是他「吃饭的 时候吃饭,

睡觉的时候睡觉」 ,这就是禅──真正的活在当下。

如何由白日梦中醒来

一般人平日生活忙碌,心除了随着境团团转之外,根本不知 道自

己的「觉性」何在。回想昨天白天所过的日子和夜晚所做的 梦有何差

别?都是如梦如幻,无二无别,所以一般人所过的生活无异 于白日梦;

一个没有「觉性」的人,就像是拖着死尸的梦中人。

我们应该怎样在白日梦中醒过来,成为一个「觉者」呢?这 就要 靠佛陀教导的「安那般那念」以及「四念处」 ,也就是一行 禅师所说 的「正念」。正念不仅能让我们从醉生梦死的轮回中警醒, 也能让我 们在行住坐卧之间充满喜乐。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

一行禅师在 1995 年春天到台湾来弘法,我有幸亲炙他的法 教, 他教导我们先要如何掌握自己的呼吸,把它运用在行住坐卧 之间,让

日常生活与修行融合为一,透过观照呼吸提起我们的觉性, 在一动一

静之间都能够念念分明。更深入的可以透过觉性的增强,观 照到觉受、

心念乃至于诸法,进入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 无常、

观法无我,通达人生与宇宙的实相。 佛陀在涅盘之前,弟子奔走呼号,最后阿难尊者收起眼泪代 替大

众问法:「佛陀入灭后,我们将以何为师?」佛陀说: 「以戒 为师。」

阿难又问:「佛陀入灭后,我们将依何而住?」佛陀说: 「依 四念处而

住。」可以知道四念处在佛陀心目中的重要性。南传佛教几

乎是以四

念处作为修行的法要。

佛陀在《大念处经》的开场白即说: 「比丘们,只有一条道

路可

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获得正道、体证涅盘, 这条道

路就是四念处。」依「安念般那念」修习「四念处」可以具

足四禅八

定住、可以具足慈悲喜舍住、可以得六种神通力、证阿罗汉

果。这虽

然是简单的方法,也是通达究竟的方法。

简单却究竟的方法

一行禅师以他最单纯的心境,把观呼吸和四念处的法义,透 过简

洁易懂的文字,让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如。如果我们 懂得在每

一个当下提起正念、念念分明,我们就不会有烦恼,而且可 以安住当

下,内心中流泄出平静的自在和喜乐。

很多人把修行和生活分开,修行的时候坐在静室里,不让旁 人打

扰,生活的时候又搅在烦恼痛苦之中,如此硬生生地将修行 和生活切

成两半,这是完全不懂得修行的法要。一行禅师明白地告诉 我们,生 命只在念念分明的此时此刻,心念离开当下就是拖死尸的人、 离开觉

性也等于是梦中人。

在本书中,一行禅师不厌其烦的教导我们在行住坐卧间禅修 的方

法,如何从观照一草一木中回到当下、如何在喝茶洗碗间提 起觉性,

如果能深化这样的修行,在每一个当下当具足正念,这就是

大珠和尚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境界了。愿有缘读到此书者 能活在当

下、身心自在。

(本文作者现职为《中时晚报》执行副总编辑)

导读

持续灵光一闪的顿悟

释自鼐

一个午后,微风轻柔地从临时搭架的棚帐吹进如来禅院的厨 房,

我决定问这里的越南禅修者──琳静, 一个几年来一直萦绕在 心里、

感触颇深的问题: 「是什么支持你能持续地来这个禅院煮饭, 提供餐

饮给这些参加每两周一次禅修的人?」

你是第二位问我这个问题的人。 」她从容地回答: 「这个越 南 禅院在加州刚成立时,大家轮流煮。后来我发现有些人因负 责厨房而 感到干扰禅修;或者借着帮忙厨房的工作,而不去禅堂。发 现这些情

形后,我便决定由我固定负责厨房,让每个人都可以专心禅 修。」

沉吟了一会儿,她平静地继续说: 「虽然我因为负责厨房, 禅修

的时间比别人少。但每次我煮完后,常常内心充满『喜』 , 所以当我

进禅堂打坐时,便很容易地进入,而能保持正念及专注。 」

我内心不禁为之一震;我相信这是她多年来既深入地了解 佛法, 又活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结果。同时内心有很深的感动:在她 那不带一 点自我色彩的描述中,我知道这是因为她精确地掌握了培养 禅修的要 素。更重要的是,我也观察到她不是只有在禅堂禅修,当她 在厨房煮

饭的时候,总是安详保持正念地在做事。

结束和琳静的对谈后,我在心中告诉自己,要把她的故事带 回台

湾。她的体验厘清一个「入世佛教」的课题:入世人间服务 和出世解

脱烦恼如何不冲突?从琳静的经验中我学到的是:她将服务 奉献的历

程视为是增益个人禅修时,入世与解脱就是相辅相成,一体 的两面。

这样的课题,在中国禅门的训诲及高僧传记上,已有许多的 解释

及例证。然而,在当代佛教,能充分地揭示如何以禅修,运 用在日常 生活及社会服务的理论架构及实践步骤并不多见。

越南籍的一行禅师以「正念禅」提供越战中、战后受难者及 参战

国家人民一个疗愈及依归的途径。他所带领的「入世佛教」 (Engaged

Buddhism )基本上是来自他一向的悲愿: 让现代人能在今世 便得到 佛法的利益──现世法乐,让一个社会能因更多人保持正念禅 的修持 而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的社群。

基于这个愿景,他对佛法的诠释便不局限在一个传统、一个 门户,

而是以他个人的体证为基础,揉合了南北传禅法,并以诗意 的描述方

式,引导他人如何欢喜地直接进入修持为目标。

这本在 1975 年出版一行禅师所著作的《正念的奇迹》原是 一封 给越战期间,社会服务青年学校广兄的信函,这封信旨在提 供收信的 人,如何将一行禅师的教法应用在自己的处境中。它并不完 全是教导, 而是一种经验分享,分享一行禅师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在 他所领导 的小区中。

因此,在他的字里行间,学派传统不被提及,有的只是经典 名称,

也没有太多的佛学专有术语。让人读来贴切感动的,是他温 厚直接的

观察,没有价值判断和道德训示,而是对现象的可改进处提

供一套细

腻贴切的方法。

这种禅风呼应出严峻禅门中的温厚慈悲,但却没有落入任何 形式。

相反地,修行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洗碗、喝茶,走路,陪 太太孩子

及和别人谈话。禅修可以无所不在,出禅堂、下坐后,正是 用功的好

时机。藉由正念禅,日常生活的点滴不再是琐碎无意义的细 节枝末,

而是通往「奇迹」的入手处。

这本书是一行法师的早期著作,文末附加上两篇初期佛教有 关禅

修方面的经典《正念经》和《大念处经》 ,及三篇大乘佛教 的经典《学

处集要》、《维摩诘所说经》和《心经》 。这些经文的附加并 不是一个 随性的安排,笔者认为是一行禅师意图整合初期及大乘佛教 的禅法,

可视为是禅师「正念禅」的雏型。本书共分七章,以下是针 对各章内

容,做分析性的介绍。

本书的开场,是藉由和一位禅师的好友亚伦的家常对话中展 开。

借着这位年轻父亲的体悟,一行禅师便埋下了两个伏笔:

第一,解决生命的困顿是自「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学到的, 不是

从书本上。

第二,是无限世界的切入,是来自专注地融入他者的世界; 因而

能消融他人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的界线。既能清楚地付出, 同时又能

超越「给予这件事」 、「能给的这个人」及「受惠的人」 。

上述两点,是亚伦在现实婚姻的困顿中, 所顿悟的一个解答

第二章则是一行禅师对亚伦的顿悟,做进一步的检证:如果

亚伦

不能一直醒觉地记得理智上所认识到的 「自他不二」的原则,

则当亚

伦的「自我」意识生起时,因「自我感」所产生的冲突及压

迫则仍会

存在

理智上的了解是概念的产物,它不等同已发生过的或正在发

生的

身心活动。如何不落入推理思辨的泥沼、又能在每一个当下

持续灵光

一闪的顿悟,是一行禅师要立的论点;也是各个宗教精神修

养传统共

同的技术问题。禅师所提供的方法是:从最初透过知觉、观

察呼吸,

来培养时时刻刻醒觉的心。这时时刻刻醒觉的心,在最初阶

段是在培

养「正念」,进阶则是「观智」 「念」,是我们时时刻刻在运用的一个中性的心理活动。它 基本 上就像一栋大楼的守卫,他知道有人进来,但并不需要最更 进一步的

判断、分析,或是交涉任何事情。如向智尊者所分析的,和 情绪、意

志、想象等心里活动相比, 「念」在我们一串极快速的心理 活动中,

是十分不起眼,极微不足道。

但是,如果我们能让这纯粹觉知的「念」持续地工作:保持 听只

是听,看只是看,不对所知觉、所思考的对象做任何附加上 的想象。

由此,心便能渐渐地脱离一向的惯性反应模式。如向智尊者 所比喻的,

「『念』最后显现为『阿基米得点』 ,在这支点上撬开了世间 大量循环

不已的『苦』的两个停泊地──无明与渴爱。 」但这是一个历 程,需

有基础,也就是专注平稳的心。时刻保持知觉,观察呼吸的 出入是最

容易入手的方法。

呼吸和生理及心理的活动息息相关,从呼吸的粗细,急缓也 可反

呈心理的状况。 藉由不同的方法, 让心能够单纯地观察呼吸, 进而开

发心的洞察力。这是释迦牟尼佛所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方法。

《安般守意经》 ( Anapanasati Sutta )是一部完整地介绍从 最初

观察呼吸的出入,到彻底开悟的佛经。正念呼吸是 Anapanasati 的意 译,是以呼吸做为心可以时时刻刻回归的依靠。就像一头牛 被大绳系

绑在一根大柱子上:时刻警觉的心就像大绳,将心安住在呼 吸的大柱

子。

从培养全然地专注呼吸到开悟共有十六种方法,在依照身体、 感 受、心及法分成四组。第二、三章内容主要,是根据第一组 的禅修法, 但一行禅师也加入个人体证所发展的方法。循序渐进地介绍 以观呼吸

来培养「正念」 。

然而伴随着要透过 「文字概念」 要传达「非概念」 的意旨时, 禅 师自己也落入文字概念的范畴,任何他所要教导的内容都有 可能只是 概念,并不一定能引导读者进入直接禅修的操练。

为避免因使用文字而导致读者只局限在文字层次,一行禅师 大量

使用如诗般的情境描述法,以避开传统注释书的分析法,或 是依经文

逐字解释可能带来的障碍:只停留在阅读文字的阶段(所谓 「闻」的

阶段),不懂实际操练( 「修」的阶段) 。

一行禅师发展出如诗般的禅修的「操作」语法,使阅读他文 章的 读者,可以跟着随他的文字去练习。禅师不落入「文字障」 的坚持,

在生活中持续地以呼吸来保持正念。将每一个生活细节琐碎 的工作都

视为是通往修练正念的场所。因为透过全然专注,当下生命 的尊严;

不可取代的神奇便在其中。

进入第四章,正念的观照包括更细微的对象:觉受及心念。 一行

禅师并未分别地探讨两者修法的不同,便将两者归属心念处 的修法。

他所着重的是如何「歇心」 :借着身体的放松,单纯地观看 各种觉受、 情绪、想法;让心平静地观照心,像站在桥上看桥下的流水 般地看。

持续不断直接且持续地观察心,渐渐地从见自心到见自性。 到达见性

的境界,则是主、客消融,真、妄一如。

为说明两者境界的不同,一行禅师引用两个明喻:猴子及影

子;

来显示初阶修练以心观心时,此时心仍需要刻意地去观心。

「一旦心

能直接且持续地觉知它自己」,心念处的功夫便进入另一阶 段的境界:

「并没有两颗心」,不会落入自我中心所建构的对立分别的 世界。不

会「被孤立个体这样的虚妄分别所分割。

这简要的说明,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契入「一味,不二」的 境界:

是透过持续地「观心」所体会的悟境;而非经由解释或是想 象的概念

产物。

延续第四章观察自己的心念及心性的基础,第五章则是教导 读者

进一步地观察心和心念的对象如何地相依相生:没有一个认 识对象和

能认识的心是绝缘无关的。换言之,只要有认识的活动就有 被认知的

对象。基于此「因缘观」的体认,一行禅师明确地请读者远 离哲学推 理的思维,而直接观察自己的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 」 然而一行

禅师并未根据《大念处经》中法念处的五蕴观的方法。此经 主要以观

各个蕴的生灭,并非以无常、苦、无我等诸蕴的共同特性做 为观照的

对象。

从第五章开始,一行禅师所提出的观法很明显地是更接近 《般若

波罗密多心经》的空观世界:一个不落入以语言、概念所界 定的二元

世界;一个经持续不断地观察心念纯熟后,所乍现的世界。

因此切入直观世界的途径是有其步骤,首先从观察个人的心 念,

接着是要个人身心和外在宇宙的相依关系开始观照,直到能 观到:「你

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本为一个整体⋯⋯这个世界每一秒都

在滋养着

五蕴。自我就是五蕴的和合。 」根植于此种体悟,方能透澈 地了悟:

生死是一体两面,进而能活出同体大悲的精神。

第六章,为更清楚地证明因缘观如何能引领入禅修者真实世 界,

一行禅师特别探讨大乘唯识学中宇宙万法的三种特性:遍计 所执、依

他起、及圆成实。再次地,他强调由禅修的观照切入依他起 之本性,

进而摧破一向被坚固地认为是具有实质的虚妄自我。

同时,为不执着这个立场的强调,他又以一个生活中的不二 经验,

呈显因果同时不二的洞察。当行文到一个如此深刻及高妙的 境界,一

行禅师赶紧在第七章引入一个宗教故事:一位禅修者无论志 向、境界

多高远,都不忘照顾周围的人。

此书中所描述的美妙超然的空性、不二的境界并不是一种想 象, 而是一行禅师个人为解决个人的痛苦,为高深的佛法能在现 世中便能 让他人得到利益,所提出的禅法。一般初学者要在短期内, 仅仅靠读

书面的字,是无法马上达到上述的意境。

我们如果沉静地检视一下自己活过的经验,短期内要达到上 述的

意境,事实上也是需要不断地练习。果真如此,此书的内容 岂不成画 饼充饥?或者只是一种禅诗意境的欣赏?更清楚地说是:要 如何在日 常生活中化平凡庸碌为神奇?难易与否就在读者的切入角 度。

笔者建议读者把此书当成「心灵操练手册」把例子当成动画 示范, 时时刻刻都拿来用,只因禅观的修练就像练习任何一种技术; 例如学 开车,唯有透过实际地操作练习,神奇自然在心头!

(本文作者为美国加州整合学院文学博士,现职为香光尼众 佛学院讲师)

英译者序 这本书本身就是奇迹 摩比 .侯( Mobi Ho ) 《正念的奇迹》原是以越南文写成的长信,写给广兄,一位 1974

年在南越的社会服务青年学校的主要成员。 一行禅师在 1960 年代推

动「入世佛教」 ,设立了这间学校,引导年轻人以慈悲精神 投身社会 运动。毕业后,学生运用所受的训练,帮助在战争的骚动中 被捕的农 民。他们帮忙重建遭轰炸的村庄,教导孩童,设立医药站, 还组织农

业合作社。

在战争引起的恐惧与不信任的气氛中,这些工作者的调停方 式常

被误解。他们不愿支持任何一个武装政党,他们认为两边都 仅呈现单

面真相;他们相信真正的敌人不是人,而是意识型态、憎恨 与无知。

但是这样的立场,威胁到那些卷入这场混战的人。因此,在 青年学校

设立初年,学生遭到一连串攻击,还有数人被绑架、谋杀。 战争不断

拖延,即使在 1973 年巴黎和平协和条约签订之后也还是如 此;不因

困顿和苦厄而屈服,有时似乎是不可能的。

以爱与宽容的精神工作,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再困厄也要保持正念 一行禅师在被越南放逐、停留于法国时,写信给广兄,好在

这黑

暗时期鼓励他们。一行禅师希望能提醒他们那最基本的守则

即使在

最困苦的时候,也要随顺自己的呼吸来培育并维持平静的正 念。由于

广兄和学生们,既是他的同僚也是他的朋友,这封最后成了 《正念的

奇迹》一书的长信,显得私密而直接。当一行禅师说到村落 小径时,

他说的是他和广兄共同走过的那条小径;当他提到孩子明亮 的眼眸时,

他说的是广兄的孩子。

老师写这封信时,我正以美国志工的身份与越南佛教和平代 表团

一起待在巴黎。代表团由老师领导,可说是集结越南佛教徒 对和平与

重建之努力(包括社会服务青年学校)的海外联络工作处。 我记得那

些深夜,在喝茶后、老师对代表团成员和一些密友解释信中 的篇章。

那时,很自然地,我们会想到,在其它国家的其它人也可能 从这本书

所描述的修习中获益

老师那时与泰国的年轻僧侣渐渐熟悉起来,他们也深受越南 入世

佛教的见证鼓舞。他们很希望以觉知与调停的精神行动,以 避免泰国 发生武装冲突,并且想知道怎么样才能不被愤怒与气馁击倒。 他们之 中有几人会说英文,我们因而讨论起翻译广兄这封书信的事。 翻译这

想法说来其实触痛我们的伤处,由于在越南的佛教出版室已 被没收,

因此无法在越南将这封信印成一本小书。

我很高兴地接下翻译这本书的英文版的任务。最近三年来, 我都 和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在一起,日夜沉浸于越南语的韵律中。 一行禅

师已经成了我「正式的」越南语老师;我们逐句逐句地、缓 慢地读完

了他较早的著作,我还因此知道了许多不常见的越南佛教词 汇。当然,

老师在那三年教我的,远远超过语言这件事。 他的存在本身, 即能恒

久而温柔地提醒我们重返真我,并保持正念分明而达致觉悟。

连结世上众生的媒介

当我坐下来翻译《正念的奇迹》时,我记起过去那养成我正

念之

修持的岁月片段。有一次,我正手忙脚乱地炒菜,偏偏又找

不着一只

原本放在胡乱堆栈的锅子与材料间的汤匙,在我忙着四处搜 寻时,老

师走进厨房,笑了。他问:「摩比在找什么?」 理所当然地, 我回答:

「汤匙!我在找汤匙!」老师再次带着微笑,回答道:「不, 摩比在

找摩比!」

老师建议我缓慢且稳定地翻译,好维持正念。我一天只翻译

两页。

在夜间,老师和我仔细检视文页,修改并校正字汇和文句。

其它朋友

则提供编辑上的协助。很难确切描述翻译老师所言的经验, 但我对笔

和纸的感觉的觉察、对己身姿势和呼吸的觉察,使我能尽可 能清楚透

澈地洞悉正念,那正是老师写下每一字时所怀抱着的。当我 注意我的

呼吸时,我能看到广兄和社会服务青年学校的工作者。更甚 地,我开

始看到每一字、每一句,对任何读者都展现出同样的私密与 直接坦率,

因为它们都是在正念中写就,且充满钟爱地提到那些确实存 在的人物。

当我继续翻译,我看到愈来愈多的社群──学校的工作者、 年 轻的泰

国僧侣,还有世上许多其它的朋友。

翻译完成、我们也打好字后,老师用塞在代表团盥洗室的小 型胶

印机印了一百份。在信封上正念分明地写下多国朋友的姓名 地址,对

代表团的成员来说,真是件快乐的工作。

从那时起,《正念的奇迹》就像池上涟漪,愈扩愈远。它已 经被

译成数种语言, 在世界各地印刷销售。 身为译者的喜悦之一, 乃是听 到许多人都发现了这本书。有一次,我在书店遇到一个人, 他提到有 个学生带了这本书给在苏联的朋友们。最近,我遇到一位正 处于被祖 国驱逐之险境的伊拉克学生,在伊拉克,他因为拒绝加入他 认为是残 酷无意义的战争,而面临死亡威胁。他和他母亲都读了《正 念的奇迹》, 正在修习观呼吸。我还知道,葡语版正被用来帮助巴西的贫 童。囚犯、 难民、医护人员、教育人员与艺术家,都曾被这本小书感动 过。我常 觉得《正念的奇迹》本身就是个奇迹,是继续连结世上众生 的媒介。

清楚而简明的修持方法 本书所描述的佛教传统是越南佛教,也就是融合上座部与大 乘佛

教所形成的独特传统,美国佛教徒对此印象深刻。以一本讲 述佛法的

书来看,《正念的奇迹》的特别之处在于︰清楚而简明地强 调基本修

持方法,让所有读者都能立即开始练习。然而,本书所关注 的对象不

只限于佛教徒, 而是为了庇护所有不同宗教传统的人。 毕竟, 呼吸这

件事很难只归属于某个教派传统。

喜欢这本书的人,大概也会对一行禅师的其它作品感兴趣。 他的

越南文作品,包括了短篇故事、小说、散文、佛教历史性论 述及诗,

可说著作等身。 部分早期作品的英文版已绝版, 但近作如《行 禅指南》

(A Guide to Walking Meditation )、《活得安详》 ( Being Peace )及

《太阳,我的心》 ( The Sun My Heart )都还找得到。

由于返回越南一事遭拒,今年一行禅师大都待在梅村这个他 在法

国设立的小区。那里,在《正念的奇迹》多年前的原稿收信 人广兄指

导下,小区成员植了数百棵梅树。卖梅子的收入,都拿来帮 助越南饥

饿的孩童。此外,梅村每年夏天都开放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访 客,进行

一个月的正念与禅修修习。近年来,一行禅师也都每年定期 访问美国

和加拿大,指导由佛教和平联会组织的一周禅修会。

我要特别感谢 Beacon Press 有慧见地出版新版的《正念的 奇迹》。

我希望本书所接触到的每一位新读者都能感到这本书是特 别为他或 她所写的,就像广兄和社会服务青年学校的工作者所感到的 一样。

摩比.侯, 1987 8

缘起

以慈悲之眼观照的一行禅师 詹姆斯 . 佛斯特( James Forest )

1968 年,我和一行禅师跟着调停委员会( Fellowship of Reconciliation )旅行,我们沿途与教会、 学生团体、 参议员、 新闻 记者、教授、企业人士和(谢天谢地,终于可以休息一下) 一些诗人 会谈。这位穿着棕色僧袍的越南僧侣(看起来比多年前他还 四十多岁 时还要年轻)几乎在每个地方都很快就让所有见到他的人信 服。

一行禅师的温文儒雅和明智聪慧,几乎让每个遇到他的人都 抛弃

了「越南人该像什么样子」的刻板印象。他所说的故事、所 做的开示,

满溢着越南人和佛教徒浩瀚的宝藏。他对基督教的兴趣,甚

至怀有宗 教热忱,感召了基督教徒也开始包容一行禅师所代表的佛教 传统。他 促使数以千计的美国人以不同角度看待越战,透过在竹林树 丛环绕的 传统农庄中耕作维生并抚育子孙的农民的眼睛来看这场战 争。当他描 述村中风筝工匠的手艺,以及这些看似脆弱的飞船一旦直上 云霄就能 迎风呼啸时,成人心中隐藏的孩童莫不被唤醒。

只要和他在一起一个小时,人们莫不震慑于越南的美,并对 美国

介入越南人民在政治和文化的苦难一事,充满愤怒。人们将 不再对战

争中的两造任何一方的意识型态死忠拥护,对战争的种种感 到恐惧,

因为战争带来的是:轰炸机扫过天际、房屋和人们被烧成灰 烬、孩子 们得独自面对父母祖辈的疼爱永远缺席的生命。

然而有个晚上,有一个美国人不但无法理解一行禅师的震耳 明钟,

还因而燃起巨大怒火。当时一行禅师正在美国圣路易郊区一

座华贵的

基督教教堂演讲,像往常一样,他强调美国人必须停止在越

南的轰炸

和杀戮。一个高大的男士站起来,苛刻地嘲讽道: 「这位一

行先生所

认为的慈悲……」,他的话引发了一连串的质疑和答复。

「如果你这么关心你的同胞,一行先生,你为什么在这儿? 如果

你这么关心那些受伤的人,你为什么不把时间花在他们身 上?」在提

笔的此刻,回忆起当时,那位男士让我不知所措的盛怒,都 还压过我

对他话语的记忆。

当那位男士说完之后,我困惑地看向一行禅师,心想他或其 它任

何人会说些什么?剎那间,战争的幽灵充满室内,令人透不 过气来。

满室寂静。然后,一行禅师开始说话了,他那种极具穿透力 的安

详宁谧,明显地怀着对那刚刚才咒骂他的男人的关照。他的 话就像大

火中的甘霖。

「如果你希望树生长, 」他说,「把水浇在叶子上是徒劳无功 的。

你必须灌溉的是树根。而这场战争的大多数根源都在这儿, 在你的国

家。要帮助那些被轰炸的人,要试着保护他们不再受苦,我 必须来这

儿。」

室内的气氛改变了。在这男人的怒焰中,我们经验了我们自 己的 愤怒;我们是透过一个被轰炸的半岛来看这世界的。

然而,在一行禅师的答复中,我们经验了另一种可能性︰用 慈爱

来克服瞋恨的可能性(由一个佛教徒带给我们这些基督徒; 由一个美

国人的「敌人」 ,带给我们这些美国人) ,中断人类历史上似 乎永无止

尽的暴力连锁反应的可能性。

但在做完回应后,一行禅师对主席低声说了些什么,就快步 离开

讲厅。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就跟着他走出去。那一夜冷冽清 朗。一行

禅师站在教堂停车场旁边的人行道, 就快喘不过气来──就像 一个潜 入深水而无法浮到水面上换气的人。过了几分钟后,我才敢 问他怎么

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一行禅师解释说,那位男士的说法让他极度心烦意乱。他也 想以

愤怒反击,所以他必须尽可能缓缓地深深吸一口气,好让自 己冷静下

来,好包容地回应。但那口呼吸太缓也太深了。

「为什么你不对他生气?」我问。 「就算是反战人士也有权 利生

气。」

「假如这只是我个人的事,我是可以生气。但我在这里是为 了越 南农民讲话。我必须让这里的人看到我们怎样做才好。 」

那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时刻,一个从那时起让我一次又一 次反

覆思索的时刻。我第一次了解到人的呼吸方式和他对周遭世 界的响应

方式之间,有着某种关联。

直到最近,一行禅师才试着教导西方人禅修的方法,也就是 他通

常称之为「正念」的方法。这还只是去年的事,先是在巴黎 与一些西

方朋友帮助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时,以及稍后与某个城市的 社团在当

地的基督教贵格会国际中心,才开始教授禅修方法。现在他 终于写下

这个禅修主题的小书 《正念的奇迹》 ,一本用来禅修的手册。

一行禅师是位诗人、禅师,也是调停委员会的联合主席。在 越南,

他积极参与推动「入世佛教」 ,这是一个根植于慈悲与服务 且意义深 远的宗教改革,规画过无数帮助战争受难者并以非暴力反战 的计划。

为了这个工作,数千佛教徒包括尼师、比丘与在家居士因而 被射杀或

囚禁。

他在越南的工作, 催生了社会服务青年学校、 万行大学 (Van Hanh University )、一座非暴力运动初期基地的小寺院、一 份反战的

地下刊物 (由他的同伴高玉芳 [ Cao Ngoc Phuong ]主办), 以及致

力文化宗教改革的主要媒介──锦囊出版社( the La Boi Press )。

他的诗成为许多当代越南最受欢迎的歌曲的歌词,都是在悲

伤中

仍然吟咏希望的歌。

即使在被放逐时,他也在海外代表越南统一佛教团( Unified Buddhist Church of Vietnam ),继续做为非暴力与支持越南 停战的一

股力量,并统筹来自其它国家的支持援助。 (他与马丁 .路德 . 金恩

[ Martin Luther King ]的友谊,是金恩博士决定不理同僚与 支持者 反对「混淆黑人民权和反越战诉求议题」的建议,并加入反 对越战的 因素之一。就在金恩博士被刺杀前,他提名一行禅师为诺贝 尔和平奖

候选人。)

他的书在越南境外出版的只有少数几本(编按:这是 1976 年的

状况,现在一行禅师的英文出版品数量颇丰,中文出版品也 将陆续出

版)︰《火海之莲》 (Lotus in a Sea of Fire )、《越南的吶喊》 ( The Cry

of Vietnam )、《步步安乐行》( The Path of Return Continues the

Journey )、《禅之心钥》( Zen Keys )以及《渡筏非彼岸》( The Raft Is

Not the Shore )。

在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在巴黎的处所,我与一行禅师和他的 同伴

谈到,这么多美国和平运动中,都缺少禅修这个面向。禅修 面向的缺

席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和平」运动(或最好称为美国撤军 运动)都

对佛教徒非暴力的反战活动兴趣缺缺。手无寸铁的佛教徒不 被看做真 正的「政治」行为,而仅仅被视为宗教运动︰是很值得敬佩, 跟其它

宗教运动比起来也可说相当勇敢,但究竟只是不重要的边缘 运动。

美国和平运动者可以从越南弟兄身上学到的是,和平运动必 须纳

入更多的禅修面向,否则我们对真实的感知(以及进一步得

以帮助人 们理解事件并改变事情的能力)将会严重偏差。不管我们的 宗教或非 宗教的背景为何,不管我们说什么语言,我们都会忽略一些 事,而这 些事情却像呼吸一样,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极为关键重要 就是呼吸本身。呼吸。简单如专注呼吸之事,乃是禅修和祈 祷的 关键,但对许多人来说就像个惊人的讯息。它就像是悬疑小 说家将钻 石藏在金鱼缸里的点子一样,太明显以致没有人注意到。但 是自从这 个讯息成功地超越了我个人的怀疑主张,我就从此确信不疑 了,而之 所以如此确信主要是根据我的经验。

禅修的问题与生活太过密切。

就像一行禅师指出的,禅修的机会处处都是︰在浴缸里、在 厨房

水槽、在砧板上、在人行道或小径上、在上下楼阶梯上、在

示威抗议

队伍中、在打字机前……可说是无所不在。有寂静无声的时

刻地点,

当然最好最有益,但那并非不可或缺。

禅修生活并不需要像待在温室中一样隐居。 (它确实需要一

些特

定的时刻,甚至得是一星期中的某一天,好在特别的关注培

育下变得

更正念分明。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对这样的安息日应不陌

生。)

对怀疑论者来说,一行禅师的建议可能相当荒谬不可行,只

不过

是历史终结时的一个烂笑话,是鬼扯「神秘学」这副旧牌所

洗出的最

后一次牌。但和平主义者选择在这残酷的世界继续养成生命, 并且「手

无寸铁地(非暴力)」过活的这种信念,不也让许多人震惊, 那种荒

谬不可行感并不亚于一行禅师的主张。

禅修的方法,只是将「解除个人武装」这个我们已经跨出的 一大

步踩得更深一点──不仅在面对政府、 团体及解放军时坚持非 暴力,

更要以非暴力面对真实本身。

一行禅师曾在别处提及了解一个简单真理的方法︰「缺乏慈 悲的

人,看不见那些须以慈悲之眼观看的事物。 」 那更具涵摄性 的视野, 区别了「绝望」与「希望」之间微小但关键的差异。

詹姆斯.佛斯特写于 197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8e847cb00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c5.html

《一行禅师 - 《正念的奇迹》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