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释义

发布时间:2016-06-21 13:43: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平地. 
②子规——杜鹃鸟. 
③才——刚刚.. 
④山原-----山坡原野 
⑤蚕桑--种桑养蚕. 
⑥了——料理完 
⑦如——好像 
【译文】 
12句)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简析】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绩”是搓的意思.“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山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竹叶编成的斗笠.
  ⑤蓑衣: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急湍,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92a9c922e3f5727a5e962fe.html

《乡村四月释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