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3-04-02 15:49: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二者。

2.《说苑》,西汉刘向撰。本书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3《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一部中国东汉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说文》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说解共用133,441字,原书分为目录一篇和正文14篇。原书现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内容被汉朝以后的其他书籍引用,并有北宋徐铉雍熙三年(986)校订完成的版本(称为“大徐本”)流传至今。以后的说文研究著作多以此为蓝本,例如清朝段玉裁注释本。

4. 段玉裁1735年~1815年)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对我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5. 助字辨略:解释古籍虚词的书。清代刘淇著。本书是第一本有专用于讲解古籍中虚词的书,对古汉语虚词的研究有奠基之功:一、所收单字,除同音相通者外,有476字,较之王引之《经传释词》的160字,几乎有近3倍之多。二、所收的例句,除先秦两汉古书以外,下及唐诗宋词,范围广泛。三、所收复音词不少,甚至等头等闲者边等唐宋人常语也收了进去,约略计算有1140挑。

6.经传释词《经传释词》,王引之撰,共十卷。是一本解释经传中所出现虚词的专著。经传释词主要因声求义,不限形体。其研究方法包括古注推衍、互文同训、异文互证、同文比例等。本书尤其注重对虚词的解释。本书有两个问题。其一为缺漏甚多,其二是有时会错误解释古书。

7.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这是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共收虚词四百六十九个字,其中包括不常见的虚字。通俗易懂,对初学古代汉语的学者比较适用。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第二版末附有拼音索引,可供查检。

8. 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中国的类书相当于今日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工具书。类书起源于魏文帝时编纂的《皇览》40余部,其后历代递相沿袭,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类书,是唐代虞世南所编的《北堂书钞》,原为173卷。

  唐代类书相当发达,现存世有四种:《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宋朝有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500卷和《太平御览1000卷,王钦若等编的《册府元龟》1000卷;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姚广孝编《永乐大典》22877卷,卷册最具规模,惜毁于战火,缺佚甚多,今约仅及原书三十分之一。清代陈梦雷、蒋廷锡编《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分6编、32典、6109部,成为今日中国之最大类书。

9. 《艺文类聚》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 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称“唐代四大类书”。 《艺文类聚》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开创了类书“事”“文”合编的体例,征引古籍1431种,保存了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其中许多篇章早已失传。此书100卷,分46部。设727个子目,全书约百余万言。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

10. 初学记:唐代类书名。唐·徐坚 撰三十卷。分二十三部。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体例略仿《艺文类聚》,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但去取较严,资料不及《艺文类聚》丰富。创作背景:此书是唐玄宗时官修的类书。唐初承六朝余绪,骈文很流行,文章讲究词藻典故,此书的编撰原为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全书共分23部, 313个子目。 其体例先为"叙事",次为 "事对",最后是诗文,与一般类书略有不同。其中"叙事"汇集各种资料说明子目标题,提供有关的知识;"事对"列出对偶式的典故,下注出处,供作诗为文时采择;"诗文"精选关于本题的诗文佳作,供作楷模和借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之:"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之下远矣。"

11. 《太平御览》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此书材料“只取事类,不録诗文”。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被认为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资料最多的现存类书之一。

12. 《佩文韵府》

类书,是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清张玉书陈廷敬奉敕编撰。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编写,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书。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单字约一万个,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佩文韵府》以《韵府群玉》和《五车韵瑞》为基础,再汇抄类书中有关材料增补而成。本书按平水韵分平、上、去、入四声,收词又分韵藻对语摘句四类韵藻为阴氏、凌氏两书原有部分;为阴氏、凌氏两收未见补之词;对语为二字、三字对使词;摘句为以该字为尾的五、七言诗。

13政书

  政书原是历史著作的一个门类典章制度专史。它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由于它具有资料汇编性质,所以一般也把它作为工具书使用。政书一般分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名称中一般有字,如《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一为记述某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称为会典、会要,如《唐会要》、《元典章》等。

14.十通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等十部政书的合称。

1通典

  唐杜佑编著的一部通史性政书,作于安史之乱以后,共 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9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并以年代为序,系统地记述了自上古黄帝至唐天宝末年的历代经济、政治制度的沿革变迁(其中一部分记述到唐代宗、德宗时)。唐以前史料主要取自群经诸史及魏晋文集等。唐代的材料取自实录国史、政府档案、诸臣奏议等,篇幅约占全书四分之一以上,是其精华所在。叙事详而不烦,简而有要。每门类后都有作者的评论,不乏针砭时政的精辟见解。

2通志

  南宋郑樵编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性政书。记述上起三皇,下迄隋代的典章制度 (部分述至唐或北宋)。共200卷,分为本纪18卷、 世家3卷、 列传108卷、载记 8卷、四夷传7卷、年谱4卷、略25卷。纪传皆取材于诸史旧文,有增删。年谱即各史之表。相当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作者对此用力最勤。二十略为: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实祥、昆虫草木等,涉及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各方面,内容较《通典》更为广泛。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等五略,更为前史所无。

3文献通考

  元马端临编著,共348卷,分 24考,叙载自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的历代典制。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 土贡、 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 王礼、 乐、兵、刑、舆地、四裔等19考多为沿用《通典》现成资料而成,只增补了唐天宝以前、续补了天宝以后的史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 5考为新设门类。《文献通考》是研究宋史的重要文献。《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前三通

4续三通和清三通

  续三通上接前三通,叙事至明末,材料多取自宋、元、明史。清三通上接续三通,叙事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材料多来源于当时文献,颇有价值。1921年,近人刘锦藻又编成《清朝续文献通考》400卷,上接《清朝文献通考》,叙事止于清宣统三年(1911),分 30136类,记述清后期 126年间各种典章制度的递嬗剧变,材料之丰富,价值之高,仅次于前三通。其中新增外交(分交际、界务、传教、条约诸类)、邮传(分总类、船政、路政、电政、邮政诸类)、实业(分总务、农务、工务、商务诸类)、宪政4考,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情况。该书与九通合称十通,记载了从上古至清末的典章制度。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把清光绪中浙江书局刊本《九通》与《清朝续文献通考》合编成《十通》,影印出版,并附《十通索引》。

15.会要和会典

  断代式政书主要有会要、会典等。会要有宋王溥编撰《唐会要》(100卷)、《五代会要》(30卷),南宋徐天麟编撰《西汉会要》(70卷)、《东汉会要》(40卷),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现存366卷)。清代学者补撰《春秋会要》(4卷)、《秦会要》(26卷,清孙楷撰、徐复订补)、《三国会要》(22卷)、《明会要》(80卷)等。其中《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辑稿》等史料价值较高。就某一朝代而言,会要所收集的材料比十通更为丰富、详细。明清官修的会典,不以门类汇辑材料,而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纲,注重章程法令和各种典礼。十通与会要、会典可相互参照、考稽。

16.《尚书》,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虞商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17. 十三经注疏: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注疏 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18.《左转》,史记始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共18万余字。作者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今人则多认为成书于战国初期,可能非出自一人之手。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四六八年),记载了250年间列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礼俗等方面的重要活动,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时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9a67bda49649b6648d7472b.html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