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朱自清散文的写作手法

发布时间:2016-02-01 16:29: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写作手法

作者:

学校:

专业:

年级: 11

学号:1165001204695

指导教师:

2013 6


一、结构缜密,注重文眼…………………………………………1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2

三、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3

参考文献……………………………………………………………4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主要散文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憎》、《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中的文明》、《正义》、《春晖的一月》、《说梦》、《绿》等。他的散文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自成一体。他的文章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却独具匠心,十分注重文章结构和文眼的安设,形成首尾呼应、严谨缜密的文章。他的散文还将抒情与叙事、议论、写景有机结合,借景抒情、“情”“事”交融、融情于理,使文章散发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上善用口语,注重修辞,具有极强的音乐美,形成了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这些构成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为后人散文的写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写作手法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写作手法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选题比较狭窄,大多都是亲朋好友家人之间的琐事,这样的题材一般比较枯燥,但是朱自清却从这些人人都曾经历却最易忽略的细节去描写,通过文章结构和文眼的设置,将琐碎的材料自然巧妙的衔接起来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将叙事、议论、写景抒发浓郁感情,显示出他独特的写作手法散文其归根结底都是关于结构的问题,即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对故事的各个部分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使文章成为一个骨架匀称、线条清晰、针线绵密、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

一、结构缜密、注重文眼

散文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能广泛、及时地反映社会,不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散文一般篇幅较短,因此布局比较难,因此,一篇好的散文,其魅力就体现在结构和“文眼”的设计上。朱自清的散文就十分注重文章的结构和“文眼”的安设,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首尾呼应,通体一贯,形成一篇缜密、严谨的散文。

(一) 结构缜密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作者在结构行文时,也总是力求在有限的篇幅里,写出深邃,写出曲折、给人以长久的回味理清了散文中的结构,便能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从而通过散文的表面的描述抓住其深刻的思想,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一篇优美的散文,就必须讲究结构的设置。朱自清的散文就十分注重结构的设置,他的散文表面看起来东一笔,西一语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信手拈来,随笔点染,看似自由、随便,实则能放能收,放收有序,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因此,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构思精美,结构缜密。如《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作者,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基调是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情深,而这种感情就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文章开头提出背影,结尾时再现背影,既首尾呼应,又与文中的特写镜头交相叠印,章法谨严。“背影"四次出现,每次都有所不同,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父亲老境的颓废,心情的忧郁,父子之情的真挚,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虚实并用,疏密有致。再看《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构思,作者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为开头,从出门至小径到荷塘月色又归来的描写,描述了自己从出门时的不平静在小路上暂时到的自由、超脱现实欣赏荷塘月色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聆听荷塘四周的热闹时,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在描写夏夜荷塘时,作者先描写荷塘上面,再写荷塘下面,由至荷塘四周,由远及近,由里到外,由上到下,把月光和荷塘融为一体,洋洋洒洒几百字把月夜下荷塘的种种景致描写的如诗如画。

(二)注重文眼

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是最能揭示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和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的关键性词句。文眼设置的好就能帮助读者尽快理清文章的经脉,掌握文章各个部分相互连接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就是一篇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朱自清散文不仅注重文章结构的缜密,也注重文眼的安设。他的散文围绕着文眼,把零碎的材料聚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疏密有致的完成整体,从而表达思想感情。如在《背影》一文中作者对别的事情都一笔带过,只选择了父亲的背影重点描写。”背影“既是文章的题目,也是全文的“文眼”。把“背影”设为文眼,不但能表现父子之情,也连接贯串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篇结构缜密、严谨有致的美文。《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通过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以此衬托心里颇不宁静。在描写荷塘月色时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突出荷塘月色的,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一个“静”字点出了文章的主旨。《春》是一幅迎春图,作者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美。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美丽迎春图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却又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

一篇散文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正是通过其巧妙的设置文眼和缜密有序的文章结构,把一些琐碎的平凡之事写的有滋有味,让人如痴如醉。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更善于抒情。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更是与他浓厚的抒情色彩分不开的,无论是他的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议论性散文,都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作品占很大的比重,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重视以形传神,主张以形为本。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通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强烈的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写于19277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写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这篇散文将抒情和描写巧妙结合一起,通过对夏夜荷塘的描写,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看到恬淡、安静、朦胧、迷人荷塘月色,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荷塘上,月色下,无论是对荷叶、荷花、四周的树、杨柳,还是对蛙、蝉的描写,多种景物,情态各异,但都带有一种“淡淡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这些都是轻淡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蛙声、蝉声更反衬出“淡淡的”。月色下,一切景物都是轻淡的,光、影、色、香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了作者追求内心恬静的心境。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写景是为了抒情,但本文却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次词语间接的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冬天》则运用蒙太奇的方法,将长焦、广角、短镜头揉在一起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使画面中的景色与人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不同景观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的佳作。

除了借景抒情,朱自清的散文还通过一些人物生活的典型形象,将一件件普通平凡的小事与自己真挚情感结合起来,变成感人的抒情细节交融,真切自然而不空泛。
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美。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作者通过电车上一个“小西洋人”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书写的个人的屈辱,民族的愤怒,表达了作者民族至上的爱国思想。《给亡妇》通过对亡妇生前家庭琐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和哀悼。《儿女》通过对平常家庭生活场景的描述,对儿女态度的变化,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子女深沉真切的关爱之情。

朱自清的议论散文则带有融情入理的理趣美,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等,就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通过热情的呼喊、痛快的议论表现了对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的批判。《沉默》中,作者则是联系身边的实力,以列举的事实,严密的说理,表达了沉默是一种处世哲理和艺术的观点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议论,虽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但是显示出浓郁的抒情色彩,突显出其真挚的美、绘画的美、理趣的美,极富真情实感。

三、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文字推敲能力最强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另一个鲜明的写作手法就是善于把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同西方语言、句式融为一体,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不矫揉妆束、不雕章琢句,创造出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的散文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他追求的是“活的口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如《背影》中除了夹入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例如父亲说的话,一共只有五句,看上去都是极为平常的家常话,自然朴素、简洁有力,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再如《儿女》:“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急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这段话中的语汇,绝大多数来自口语。作者赋予他们特殊的表情达意作用,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飘零》中的“p也上美国去,但不久就回来了。他在波定谟住了些日子,W是常常见着的。他回国后,有一个热天,和我在南京清凉山上谈起W的事。我和p谈论依然在美国的W的工作、学习、创作、生活。”这段话的语句和口语词汇量很大,读起来明白如话,句式简短,通俗平易。

他的语言除了善用口语入句,体现出自然朴素的魅力外,还具有极强的音乐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一个字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把静态的月光化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字则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和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冬天》中写台州山城的冬夜很清冷,静寂,一家四口在家里相依守着,作者觉得: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个人;土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个人以后无论怎么冷,想到这些,心上总是暖暖的

这些像诗一般优美的句子,营造诗化的意境,让读者浮想联翩,唤起读者心灵中潜在的美好体验。使人享受到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素洁的美。他的散文文字清丽质朴,语言含蓄精练,短句多,对话少,干净利索,读起来自然顺口,平易近人,形成了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在巧设文眼,结构缜密严谨上,还是在浓郁的抒情色彩上,亦或是在自然朴素,清新优美语言上,都显示了很多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中国近代散文开创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后代做出了榜样。

参考文献目录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 20067 西苑出版社。

2. 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19489月《文讯》第9卷第3

3.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蒋荫楠、严迪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4. 《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欧秀蓉,《名作欣赏》,2005 16)。

5. 李广田:《〈朱自清选集〉序》,开明书店,195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9f940498762caaedc33d444.html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写作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