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赏析

发布时间:2020-04-09 17:17: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李商隐诗歌赏析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9年第0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

        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就是他的无题诗,这些诗因内容成因不便明言,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所以借无题为题,有的还借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这些无题诗大多以抒写爱情为主题。这里所选的这首《无题》,是诗人描写爱情相思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那种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忠贞,感人至深,影响极为深远。

        首联两句,情景交融。首句直抒胸臆,直言离别之苦。似乎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难相会,分离的痛苦使人无法忍受。两个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含痛苦的意思。两个字的使用,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显得分外深沉缠绵。次句以风中花残之景对首句进行补充,以衬托离情别绪。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零,面对此景诗人不禁要感慨:自己境遇的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不正如随风凋零的花儿一样吗?东风无力百花残既写出了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达到微妙的契合。

        颈联以春蚕”“蜡炬一对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来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谐音,意思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烛泪到了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情至深。这种忠贞的感情无疑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不但在爱情上是可贵的,在工作、事业等其他方面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这一联也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对事业忠诚和无私奉献的人们。

        颈联设想离别后,女子将因相思而变得憔悴,心中凄苦。女子的相思之苦,从一个字上流露出来,其情之深,感人肺腑。可时值暮春,夜吟怎么会有的感觉呢?可见寒出自内心,因心里凄苦寂愁而生出寒意。

        尾联用典,写女子因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以慰相思。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据《山海经》中说),这里作为女子的使者出现。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这样一个结尾为全诗的悲凉意境抹上了一丝浪漫色调,绝望之中带有希望,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全诗构思新颖奇妙,想象细致入微,比喻精确得当,语言生动形象,意境优美,情思缠绵。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赏析

        李商隐仕途真可以用哭笑不得来形容。少年即被赏识,后来却因一桩婚姻,使得他像蹴鞠中的毬一样在牛李两党的足下滚来滚去。他那消磨尽了生命热焰的眼中,就只剩下了泪水和迷茫了。然而,他在泪水和迷茫中,看到了另外一种审美的世界。

        “永巷长年怨绮罗,永巷,是汉代宫中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长年,不但指一年到头,亦指多年。这句说的是失宠之泪。离情终日思风波,离情,即离别之情。既是离情,且又终日担心行人路上不可预见的风波,能不坠泪吗?这是离情之泪。

        “湘江竹上痕无限,这句用的是娥皇、女英哭湘江,飞泪溅竹成斑的典故。这是伤悼之泪。岘首碑前洒几多,岘首碑,用的是两晋羊祜之事,羊祜镇守襄阳,德政昭如日月,死后百姓在岘山建庙立碑,岁时祭祀,见碑者无不流泪。此是感德之泪。

        “人去紫台秋入塞,紫台,即紫宫,指的是汉代宫廷;入塞,历史上关于入塞最为使人泪下的事恐怕就是昭君出塞这件事了,句中那个字,隐含着多少去国不归之泪?兵残楚帐夜闻歌,这一句用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了,这是英雄末路之泪。朝来灞水桥边问,灞水桥,指送别之处。《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送别之泪。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未有功名的服饰,指失意;玉珂,指飞黄腾达的贵客。

        这首诗八句用了七事,写了七种泪:失宠、离情、伤悼、感德、难归、末路、送别。诗中用了多个典故,排比这些泪的典故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末一句未抵青袍送玉珂,古往今来的泪水,都无法和我这长安城边送别贵胄(玉珂)的卑微的寒士的泪水相比!读到这时我们就豁然开朗了:原来诗人在慨叹自己这样的寒微之士的遭际。

        这首诗的结构特点也就在这里,前面七句跟你漫无边际地兜圈子,第八句豁然点题,无形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

        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时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第二句写诗人的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叠叠的城池,路途迢递,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越过迢递的来路和重叠的城池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良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第三句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阴霾欲雨的天色四望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留得枯荷。这一句为末句伏笔(由于秋阴不散故有”;由于霜飞晚留得残荷)。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神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秋雨,雨点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具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了。”“二字写情入微,其中就蕴含有这种不期而遇的意外喜悦。不说而说,自然是因为夜宿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听雨蕴含着一种特有的意境与神韵。而这听雨也同样是一个过程。初发现时,可能略感意外——呵!下雨了;继而侧耳倾听,忽而发觉它竟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久听之后,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而且写得清秀疏朗,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藉,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永夜不寐,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本篇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a65001e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e.html

《李商隐诗歌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