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楼梦》中的伏笔

发布时间:2020-07-31 21:38: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试论《红楼梦》中的伏笔

牛艳平

【摘 要】[ ] 《红楼梦》中的伏笔与众不同,颇具特色,是其艺术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这些伏笔又可分为预示、预铺、预设。《红楼梦》之第五回用《红楼梦》曲、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画像及判词对小说主要人物之命运遭际、小说故事情节及结局做了非常集中的预示;刘姥姥一进、二进大观园是其三进大观园见证贾府衰败的预先铺垫;贾芸、小红则是作者预先设置的八十回后的重要人物。这些伏笔各有特色,共同作用,与其他艺术手法一道,使《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煌煌之作。

【期刊名称】《语文学刊》

【年(),期】2010(000)001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红楼梦》; 伏笔; 预示; 预铺; 预设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language-literature-studies_thesis/0201274640718.html

《红楼梦》一书,构思奇特,独具匠心,运用了许多高超的艺术手法,诸如一击两鸣法一击空谷,八方皆应横云断岭法避难法断连云法等等。其中我以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伏笔手法。脂砚斋曾多次以极其赞赏的笔调写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千里伏线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伏后文等等。本文就《红楼梦》之伏笔予以分析探讨。

众所周知,伏笔是创作主体为使后文的情节内容得以顺利发展,而在前文所作的必要的信息交代、情节设置及内容铺垫。《红楼梦》以神话世界为统摄,着笔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和贾府这个现实世界,于其中叙写元春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在大事件中又套着若干小事件,并刻画了特色人物几十余人。其结构之宏伟、事件之错综、人物之众多堪称赏。虽如此,小说仍能条理清晰,首尾连贯,叙事完整,前后照应,究其原因,“草蛇灰线、千里伏脉的伏笔手法功不可没。

《红楼梦》之伏笔随处可见,有的提纲挈领,只对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予以暗示;有的早做铺垫,浓墨重彩,为后文故事发展铺平道路;有的则淡墨轻染,稍事涉略,对后面内容起提示作用。据此,我认为,《红楼梦》之伏笔可分为预示、预铺、预设三种。

一、《红楼梦》曲再审视——谈预示

《红楼梦》之预示集中在第五回,第五回用红楼梦曲、金陵十二钗正册画像及判词做了非常集中的预示。下面以《红楼梦》曲为例谈谈《红楼梦》之预示。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谈红楼梦写的是宝玉梦游太虚,偶遇警幻,警幻引导宝玉品茗饮酒听曲,授之以云雨配之以兼美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章节与前面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薄命女偏逢薄命郎以及后一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内容上各有分别,并无多大联系。尤其相对于第四回,第五回完全是新的内容,新的开端。我们看到,第五回所设的梦游幻境的情节与后面所有情节从表面看来也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由是想到,这一章,作者是否主要是为了一逞才华,谱出些许词曲,望与读者诸君共享呢?是否真如作者第一回所宣: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1]4也由是进而假设,能否把此一回干脆删掉或移到别处甚至放到末尾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熟悉《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十四支曲隐写着小说悲剧性结局和小说主人公命运结局,对全书起着总领性的提示作用,怎么能删去呢?

既如此,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情节呢?

答曰:这是作者所采用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预示。

所谓预示,即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创作主体有意识地构造特殊内容或情节,对其后文情节内容的发展、结局及故事主人公命运遭际作出结果性暗示的一种创作手法。红楼梦曲就是作者出于预先暗示的目的而安排的特殊内容。红曲十四支,既对小说结局进行预示,又对人物性格、命运作出预示,对故事情节也有预示。我们有必要就红楼梦曲进行解读。

第一曲总领

第二曲 《终身误》薛宝钗

第三曲 《枉凝眉》林黛玉

第四曲 《恨无常》贾元春

第五曲 《分骨肉》贾探春

第六曲 《乐中悲》史湘云

第七曲 《世难容》妙玉

第八曲 《喜冤家》贾迎春

第九曲 《虚花误》贾惜春

第十曲 《聪明累》王熙凤

第十一曲 《留馀庆》巧姐

第十二曲 《晚韵华》李纨

第十三曲 《好事终》秦氏

第十四曲 《飞鸟各投林》总结

第二曲到第十三曲,十二支曲子分别对十二个人的命运作出预示,换句话说,每首曲子与人物性格、命运一一对应,这是预示最典型的例子。

对红楼梦小说的悲剧结局,红曲也做了最清楚、最明白的预示。第十四曲《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预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1]57更总写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不幸结局和贾府不同性格不同遭遇不同身份地位的女子的共同悲剧命运,预示了贾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此外,曲对后文故事情节也做了预示,如《分骨肉》之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1]55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1]55对八十回后探春远嫁之事,《终身误》之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1]54对后文宝玉宝钗结婚之事作出预示。

《红楼梦》中运用预示的地方还有很多。

第一回提到的绛珠以泪作为报偿,还以下凡之神瑛的情节,也是一种预示,预示着黛玉和宝玉的木石前盟有奇缘但却终虚化的结局,黛玉将为宝玉而哭,直至哭亡。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所点四出戏也是作者运用预示的表现。脂砚斋在卯本《石头记》夹批中分别在《豪宴》《乞巧》《仙缘》《离魂》下批道:《一捧雪》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伏甄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死牡丹亭中。”[2]229认为贾府元宵所点之戏剧伏特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2]229

二、再读刘姥姥——谈预铺

古人今人对《红楼梦》伏脉千里的关注多集中于预示,笔者认为《红楼梦》之伏笔还包括预铺。

如上所述,预示侧重于预先暗示,或对故事结局、或对人物命运做预先暗示。预铺则侧重在铺,预先铺垫。它是指在情节内容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作家以浓墨重彩,在距离最终目的情节很远的地方就开始铺垫。它与一般铺垫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很早就着手铺垫。《红楼梦》中预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姥姥数进荣国府的故事。

小说第六回就开始写刘姥姥进贾府的内容。刘姥姥何许人也?书中介绍她是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1]60的人(脂砚斋此批曰:是数十回后正脉也,真千里伏脉。”)[2]167。众所周知,《红楼梦》主要写贾王史薛四家,其中于贾家着墨最多,贾家中于荣国府又着墨最多。中写男人女人,主人仆人,公子小姐许多人。这么多的人还不够作者来勾画吗?为何又偏偏生出个刘姥姥,而且还要安排她二进贾府呢?换句话说,作者在小说中安排刘姥姥的情节用意何在呢?

笔者以为有四:

其一,借刘姥姥写十二钗之一王熙凤。

其二,拓展情节,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作者用细致的笔墨刻画刘姥姥这一农家老妇,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拓展了故事情节。而刘姥姥作为一个乡下老妇,性格朴实,出语憨直,往往把众姑娘及他人逗至开怀,这又为小说增添了不少情趣。

其三,见证贾府的富贵尊荣。

贾府是贾宝玉及众女儿生活的场所,对贾府财势地位以及环境的描写是小说中重要且必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来写贾府的财势地位、富贵尊荣呢?进一步地,如何才能把贾府的富贵尊荣写活,使之活生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呢?曹雪芹采用了第三者视角法。以第三者的眼光和读者一道观察贾府。刘姥姥便是这个第三者。她以乡下人未识世面的眼光为我们对贾府进行一番扫视。你看她进了凤姐住处,感觉满屋里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此时只有点头咂嘴面佛而已”[1]65。脂砚斋批道:是写府第奢华,还是写刘姥姥粗夯?大抵村舍人家见此等气象,未有不破胆惊心,迷魄醉魂者。”[2]173刘姥姥就像是扛一架摄像机一样,为我们展示着她在贾府看到的一,见证着贾府的尊荣财势,刘姥姥一句阿弥陀佛,这一顿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的了”[1]395的话,用来写富贵,真是力量千钧!作者就是这样借一个刘姥姥的视角把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贾府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其四,见证贾府的败落,突出悲剧气氛。

这是作者的根本用意所在。

这里涉及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情节,属八十回以后之事,可惜人们已经无从看到这些内容了。不过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是原作铁定的情节构思,有脂砚斋在刘姥姥一进贾府时所作的批语为证: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进三进及巧姐归着。”[1]59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红楼梦曲《留余庆》以及金陵十二钗画册中巧姐的画册及题词上得到启示,比如画册画的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题词是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1]52。再结合《留余庆》我们可以作出猜测:贾府事败后,树倒猢狲散,巧姐被她狠心的舅舅卖给别人。其时,刘姥姥又来荣国府,却发现荣国府已物是人非。昔日热闹繁华的生活场景,众女儿的嬉戏打闹已不复存在,经打听贾府已被查抄,彻底败落,想前者之尊之荣,睹今日之悲之凄,刘姥姥心下惨然。她也打听到昔日接济过她的凤姐,知道了巧姐已被人作价买去。于是,刘姥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千筹万凑弄些银两为巧姐赎了身,并做了板儿的媳妇(从一二进荣国府也能窥出一些线索)。从推测可知,在贾府败落时,作者也是借刘姥姥的视角来写眼前一片残败的。用前后对比的手法,让刘姥姥先见证尊荣,后目睹败落,再间以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从而突出悲剧氛围。周汝昌在《红楼小讲》中曾提到这种笔法。他认为刘姥姥出场的预示作用有二:一是于千里之外设下了一条伏线,牵引着荣国府的势败家亡,子孙流落的巨大悲剧结局”[3]95;二是遥衬着她外孙村童板儿和王熙凤的掌上明珠巧姐的一段异样姻缘故事[3]95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前面写刘姥姥一二进荣国府的真正目的却是在这里。为了达到此目的,作者第六回就开始铺垫,第四十一回又作一次,两次铺垫,其最终目的却在遥遥八十回之后,诚可谓千里伏脉。这种手法,由红楼独创,为雪芹独擅,逸群绝伦,是为预铺。

三、重解贾芸和林红玉——谈预设

预设之于预铺,其最大的不同在于,预铺是浓墨重彩,大铺特铺,一铺再铺,而预设却恰恰相反,它是预先设置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人物、小情节,用淡墨轻笔微微点染,稍稍着色,情节信息含量极少的伏笔。

《红楼梦》关于预设的最典型的例子是贾芸和小红的故事。

贾芸和小红在二十四回突然出现。贾芸求贾琏欲揽一个种树的活,不意碰到宝玉,由此牵扯出贾芸进到金碧辉煌、文章闪勺的怡红院探望宝玉。期间他在园子中捡到丫环小红遗失的一块手帕,与小红产生一段罗帕之恋。但作者对此二人着笔均很吝啬,不过寥寥数语。就小红来说,二十四回始现,至二十七回,都有她的影子,但作者对她的叙写不过蜻蜓点水,数笔而已。作者如此倍惜笔墨,然其用意已经实现。贾芸小红二人的罗帕情思已经不可剪断,为以后二人在贾府被抄,宝玉遭舛后的再度出现埋了伏笔,作了铺垫。第廿七回写凤姐吩咐小红做事的情节,脂砚斋在回后批曰且红玉后有宝玉大得力处,此于千里之外伏线也”[2]416。也正是因为有脂批,人们才有可靠根据推断贾芸和小红在失掉的四十回中会再度出现,且有重头戏。周汝昌也认为廿六回中写贾芸进怡红院时由贾芸眼中对怡红院的特写是作者刻意设置的,其目的就是使后文贾芸亲见宝玉的惨境,正与怡红往事对应也”[4]186。周先生据此指出,贾芸是与刘姥姥相同性质的人物,“这样就可以悟到,原著八十回以前的过场人物'小人物',实际上都是重要的伏线人物'结局人物'!”[4]186并推断正是在贾府事败后结为眷属的贾芸和小红合力前往狱神庙探慰搭救凤姐与宝玉的。

由此看来,曹雪芹为了八十回以后的贾芸和小红的内容或情节,而在前面早二十多回就开始铺垫,诚可谓伏脉千里,又因所作铺垫只有点滴笔墨,数笔作结,故称这种铺垫为预设。文中还有其他许多地方也运到了预设。譬如有几处写贾环与宝玉的矛盾:第二十回他与莺儿玩赌时的纠纷;第廿四回贾环见宝玉同邢夫人坐在一个坐褥上,邢夫人百般摩挲抚弄宝玉时心中的不自在;第二十五回他故意失手,用油汪汪的蜡烛烫伤宝玉等等。这些情节虽然都只轻轻点染,却预设着八十回以后的重要情节,可惜,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原貌了。周汝昌在其《红楼小讲》中又辟专章讲贾环,同时涉及其母赵姨娘,说他们的故事,“已埋伏下日后赵、环勾结坏人,陷害宝玉和凤姐的大事故了”[3]177

余例不举,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预设作为伏笔与预铺的明显区别在于淡墨、在于轻笔。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红楼梦》之伏笔可分为预示、预铺、预设三种,它们各有特色,共同作用,使《红楼梦》之意境更为完美,结构更为关联,人物更丰满,思想更深刻,艺术更趋登峰造极,终成为世界文学长廊中的煌煌经典。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岳麓书社,2006.

[2]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G]//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周汝昌.红楼小讲[M].北京出版社,2002.

[4]周汝昌.周汝昌梦解红楼[M].漓江出版社,2005.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language-literature-studies_thesis/0201274640718.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b736867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24.html

《试论《红楼梦》中的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